刘宾雁(1905-2005)Liu Binyan
吉林长春人。《人民日报》名记者。其1979-1987年间揭露社会问题的报道和报告文学作品,使他成为1980年代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作家及记者。1989年以后作为持不同政见者流亡美国。
刘少奇(1898-1969)Liu Shaoqi
湖南宁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期的中共主要领导人之一,文革前是国家主席,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刘少奇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力主拥戴毛泽东,而成为毛指定 的接班人。五十年代他对毛泽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持不同意见,毛泽东因此发动文化大革命,把他迫害致死。1980年后获平反并恢复名誉。
刘正文(1912-)Liu Zhengwen
曾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安徽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陆定一(1906-1996)Lu Dingyi
江苏无锡人。文革前长期担任中宣部长。文革后转变,有自由主义思想。1980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顾同,1982年任中央顾同委员金常各委员。
陆铿(1919-2008)Lu Keng
云南昆明人。著名报人,时任香港《百姓》杂志社长,《百姓》1985年6月出版的陆铿《胡耀邦访问记》引起邓小平对胡耀邦的猜忌与不满。
卢之超(1933-)Lu Zhichao
江苏宝应人。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政治组组长、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局长。
马文瑞(1912-2004)Ma Wenrui
陕西省子洲人。1979年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1984年至199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毛毛/ 邓榕(1950-)Mao Mao / Deng Rong
毛毛是邓小平的三女儿邓榕的小名。后任中国国际友好协会副会长。
中曾根康弘(1918-)Nakasone Yasuhiro
日本自由民主党政治家。1982-1987年是日本首相,在任期间与外务大臣安倍晋太郎一起改善了日本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聂荣臻(1899-1992)Nie Rongzhen
四川江津人。元帅。曾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科委主任;长期掌管中国的国防科学工业。
彭定康(1944-)Christopher Patten
英国政治家。1992-1997年是英国第28任即最后一任香港总督。2000年至2004年出任欧盟外交事务专员。
彭冲(1915-)Peng Chong
福建漳州人。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彭德怀(1898-1978)Peng Dehuai
湖南湘潭人。元帅。中共建国后长期担任国防部长。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向毛泽东直言,批评"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中的问题,指出浮夸风吹遍了各地 区各部门。被毛泽东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反党,和里通外国,毛泽东由此萌发七年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决心。彭德怀一案是中共党史上著名的冤案。
彭真(1902-1997)Peng Zhen
山西曲沃人。中共元老。长期担任政治局委员,书记处常务书记。文革中下台。1979年复出,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3-198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钱李仁(1924-)Qian Liren
浙江嘉兴人。1983年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1985-1989年任人民日报社社长。
乔石(1924-)Qiao Shi
浙江定海人。1985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政法委员会书记。1986年,兼任国务院副总理。1987年任十三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1989年"六四"事件中态度中立。
钦本立(1918-1991)Qin Benli
浙江长兴人。著名报人。曾任中共《文汇报》党委书记,时任《世界经济导报》总编辑。1989年4月因坚持在《导报》上发表纪念胡耀邦文章,被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整肃停职。"钦本立事件"成为江泽民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任仲夷(1914-2005)Ren Zhongyi
河北威县人。1980至1985年,中共中央委员,继习仲勋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在任期中领导了全国先行的广东省的改革开放。
阮崇武(1933-)Ruan Chongwu
河北怀安人。1985年任公安部部长。1987年任国家科委副主任。1989年7月任劳动部部长。
芮杏文(1927-2005)Rui Xingwen
江苏涟水人。1985-1987年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1987-1989年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宋平(1917-)Song Ping
山东莒县人。1981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后升主任,任国务委员;1987年任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1989年"六四"事件以后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宋平升任政治局常委,同时进入政治局常委的还有江泽民和李瑞环,填补了赵紫阳、胡启立的空缺。
宋任穷(1909-2005)Song Renqiong
湖南浏阳人。1978-1983年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顾委副主任。
苏绍智(1923-)Su Shaozhi
北京市人。政治理论家;1982-1987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
孙长江(1934-)Sun Changjiang
时任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参与了《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修改,也是《解放军报》同一主题的重要社论的作者。
孙起孟(1911-)Sun Qimeng
安徽休宁人。民主建国会的早期组织者发起者。1983-1987年任民建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田纪云(1929-)Tian Jiyun
山东肥城人。曾任四川省省财政局局长。1983-1993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85-1993年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万里(1916-)Wan Li
山东东平人。1977年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推行包产到户政策取得极大成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支持者和领导者。1980-1988年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农委主任。1988年任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王大明(1929-)Wang Daming
曾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政协北京市第八届委员会主席。
汪道涵(1915-2005)Wang Daohan
1978年后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后任上海市委第三书记兼市长。
王鹤寿(1909-1999)Wang Heshou
河北唐县人。时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第一书记由陈云兼)。
王建(1954-)Wang Jian
北京市人。时为国家计委计划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一文的作者。曾获中国首届"经济改革人才"奖。
王纪宽(1931-2007)Wang Jikuan
江苏江阴人。时任香港永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咨询研究员。
王蒙(1934-)Wang Meng
河北南皮人。文学家。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1986-1989年任文化部长。
王全国(1919-)Wang Quanguo
1975-1979年任广东省委副书记、副省长;1982-1983年任湖北省委常务书记。
王忍之(1933-)Wang Renzhi
江苏无锡人。1982年任《红旗》杂志社副总编。1987-1992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王任重(1917-1992)Wang Renzhong
河北景县人。1978年后,历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农委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瑞林(1930-)Wang Ruilin
山东招远人。自1952年起长期担任邓小平秘书;1978年任邓小平办公室主任。1983年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1995年任中央军委委员。
王若水(1926-2002)Wang Ruoshui
上海市人。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理论家。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异化"的文章。是中国当代知名的倡导自由主义思想的学者。
王若望(1918-2001)Wang Ruowang
江苏省武进人。曾任《文艺月报》副主编;1957年被打成右派;1978年被平反,任《上海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9年"六四"事件中被捕入狱14个月。
王维澄(1929-)Wang Weicheng
浙江桐庐人。1987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98年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震(1908-1993)Wang Zhen
湖南省浏阳人。1982年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1985年为中共中央顾间委员会副主任;1988-1993任国家副主席;是邓小平主政时期的中共党内有影响力的元老之一。1989年"六四"事件中,王震主张武力镇压学生和市民。
尉健行(1931-)Wei Jianxing
浙江新昌人。1985-1987年任中央组织部部长;1987-1992年任监察部部长、党组书记。
魏京生(1950-)Wei Jingsheng
著名持不同政见者。1978年在西单民主墙贴出大字报《第五个现代化》批评邓小平独裁。1979年被判有期徒刑15年;1997年底"保外就医"。现旅居美国。
温家宝(1942-)Wen Jiabao
天津市人。1986-1992年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2003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伍修权(1908-1997)Wu Xiuquan
湖北武汉人。1958-1975年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时任中顾委常委。
吴学谦(1921-2008)Wu Xueqian
上海嘉定人。1982-1988年任外交部长。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1993年任政协副主席。
吴祖光(1917-2003)Wu Zuguang
江苏常州人。著名剧作家、导演。写有《风雪夜归人》、《武则天》、《凤求凰》、《三打陶三春》以及《闯江湖》等剧目。
项南(1918-1997)Xiang Nan
福建省龙岩市人。1980年代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务书记、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萧洪达(1918-2005)Xiao Hongda
广东潮阳人。曾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1987-1992年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熊复(1915-1995)Xiong Fu
四川邻水人。曾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1978-1988年任《红旗》杂志总编辑。
许家屯(1916-)Xu Jiatun
江苏如皋人。曾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1989年"六四"事件后,不满中共武力镇压,出走美国。
许士杰(1920-1991)Xu Shijie
广东澄海人。1988-1990年任中共海南省委书记、海南省人大主任。
徐向前(1901-1990)Xu Xiangqian
元老,元帅。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78-1981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
严家其(1942-)Yan Jiaqi
江苏常州人。政治学学者。1979年在胡耀邦主持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提出"废除党和国家最高领导职务终身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六四"事件以后被迫流亡,曾任总部在巴黎的"民主中国阵线"首任主席。现居美国。
阎明复(1931-)Yan Mingfu
1985-1990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1987-1989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因在"六四"事件中不支持武力镇压被撤职。
杨尚昆(1907-1998)Yang Shangkun
重庆潼南人。1982-1987年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198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当时中共党内极具影响力的元老之一。1989年学潮中,杨尚昆开始支持赵紫阳的方针,最后转而选择拥护邓小平的武力镇压决策。
杨易辰(1914-1997)Yang Yichen
辽宁省法库县人。1977年至1983年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中共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
姚锡华(1929-2009)Yao Xihua
江苏省南京市人。曾任广东省高教委员会党委书记、国防科委政治部秘书长。1987-1989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中共十三大代表。
姚依林(1917-1994)Yao Yilin
安徽贵池人。文革前长期做贸易工作,是陈云和李先念的部下。1979年任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后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1987年任政治局常委。1989年"六四"事件中,姚依林以政治局常委的身份主张并促成了武力镇压学生。
叶季壮(1893-1967)Ye Jizhuang
广东新兴人。1949年起长期担任国家对外贸易部部长。
叶选宁(1931-)Ye Xuanning
出生于香港。中共元老叶剑英次子。时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后任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
雍文涛(1912-1999)Yong Wentao
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兼广州市委第一书记、省委书记,林业部长。
于光远(1915-)Yu Guangyuan
上海市人。曾任国家科委副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
余秋里(1914-1999)Yu Qiuli
江西吉安人。1964-1980年任国家计委革委会副主任、主任;197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82-1987年任总政治部主任。
袁木(1928-)Yuan Mu
江苏兴化人。时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1989年"六四"事件中,袁木是官方武力镇压的喉舌。
曾希圣(1904-1968)Zeng Xisheng
湖南兴宁(今资兴)人。曾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在1959-1961推行大跃进导致大饥荒后,1962年他改而提出"按劳动力分 包耕地,按实产量记工分"的"责任田"(实际上就是包产到户)以缓解农民的口粮危机。1962年被指责为"单干"!受到批判和撤职。
张光年(1913-2002)Zhang Guangnian
湖北老河口人。笔名光未然,著名诗人,《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文学评论家。曾任中顾委委员、中国文联党组书记。
张劲夫(1914-)Zhang Jinfu
安徽肥东人。1982-1988年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经委主任。时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秘书长,中顾委常委。
张荣发(1927-)Chang Yung-fa
台湾澎湖人。长荣集团总裁。
张曙光(1922-2002)Zhang Shuguang
河北饶阳人。曾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兼省长。1986年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兼内蒙古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87年离职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张维(1913-2001)Zhang Wei
北京市人。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1980-1987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张显扬(1936-)Zhang Xianyang
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所列宁斯大林研究室主任。1987年反自由化运动中被开除党籍。
张岳琦(1938-)Zhang Yueqi
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1987-1989年任赵紫阳秘书。
赵健民(1912-)Zhao Jianmin
曾任山东省省长、中共山东省委监委书记;云南省政协副主席;1982-1992年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郑必坚(1932-)Zheng Bijian
四川富顺人、时任胡耀邦秘书、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室务委员、研究员。1992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97年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周恩来(1989-1976)Zhou Enlai
江苏淮安人。是中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1949年至1976年为国务院(1954年以前称为政务院)总理。文革前他倾向于温和政策,文革后 尽力紧跟毛泽东,但由于三十年代的个人恩怨,毛对他并不信任。毛临死前发动的"批孔"运动实际上是批周恩来。1976年周恩来的去世引发了"四五事件"。
朱厚泽(1931-)Zhu Houze
贵州织金人。1983年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1985-1987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87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88年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附录
附录一
关于沿海发展战略的一份单独录音
编者按:本文是作者关于沿海发展战略的一份单独的录音内容。内容与正文有部分重复,但某些阐迷更为细致。在此收录,供读者参考。
我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以后,在国外,包括日本、东南亚、香港、台湾、新加坡以至美国的政界、经济界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反映。多数认为这个理论的提出 是中国进一步要改革开放的信号,而且认为这样一个战略必将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一一首先是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都给予比较肯定的评价。国内也有很多人表示赞 成,特别是沿海地区欢欣鼓舞。我曾专门搞了沿海战略的系统材料送给邓小平,他看了以后非常赞许,给了很高的评价。他在批语上写了这么一些话:"实施沿海发 展战略,要放胆地干,加快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他还向别人一一我当时听薄一波讲一一特别是向薄一波推荐这个报告。他认为我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问 题,一个方针。但是在国内也有人表示疑虑,表示不同的意见。
这些怀疑或不赞成的意见,主要来自内地省份的同志和一向主张全国经济要平衡发展的人。他们认为,治海发展战略好像只照顾沿海,而不照顾全国;沿海得益,内 地不得益,甚至还受害。他们不懂得现在只有沿海才有条件利用这个机遇,内地不具备那样的条件。怎么办呢?要么全国都实行这个战略?又不可能。要么全国都不 实行这个战略?沿海的这个机遇不就再次错过、浪费了吗?这样做对沿海当然没好处,但对全国又有什么好处呢?这种看法还是多年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全国一 盘棋均衡发展形成的观念。还有人说沿海已经快于内地了,现在再给沿海机会和优惠政策,沿海发展更快,那是锦上添花;东西部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扩 大。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有人在。我认为这种看法不适合中国的现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本来经济有它自然的规律,能快则快,不能快不要勉强。有些地方有条 件就搞得更快一点;有些地方没这个条件就暂时慢一些。那些发展快的地方,最终会给慢的地方提供一些发展条件。我认为,还坚持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机会均等 这些观点是不行的。
88年以来有一种舆论,说"中央实行的政策不是产业倾斜,而是地区倾斜"。意思是说不是对什么产业优惠或限制,而是对某些地区给予支持、扶植和优惠。对把一些优惠政策给沿海地区思想不通。其实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为了让沿海地区不要失去这个机遇。
例如放宽开放条件、下放批准权限、吸引外资,还有给外商投资的待遇等等,都是为了让沿海把握住这个机遇。而那些不能大量利用这个机遇的地方,当然就暂时没 有必要给予这些优惠。有一个时期,那些反对地区优惠、反对地区倾斜,主张全国拉平的声音很强烈。持这些主张的同志,没有深深感到全国拉平是我们解放几十年 来在经济建设上一个很大的失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沿海的条件,几十年搞的结果既延误了沿海,又延误了整个国家,沿海的延误必然不利于内地的发展。如果使 沿海利用这个机遇迅速充分发展起来,最终将会有利于内地。在这个过程中问,差距扩大是不可避免的。不敢拉大这个差距,就不可能使全国经济最终能够有大幅度 的增长。这只是在发展中间差距的拉大,而不是两极分化;不是两个不同的方向,而是同一个方向。一个跑得更快,一个跑得稍慢。这种距离的拉大是不可避免的, 一定要敢于承认它。这是一个很大的思想障碍,有些人虽然不讲,但心里不赞成,不以为然。
再一种思想障碍,就是认为我们这么一个大国,应该立足于国内市场,不应该主要发展外向型经济,不能走四小龙的道路。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以我们整个国家来 讲,不能这样搞。我们是一个大国,势必以国内市场为主。但绝不是说所有地区都要以国内市场为主;不是说沿海地区也不应该发展外向型经济。因为它有这个条 件,不能笼而统之。沿海和内地有很大不同,明明发展外向型经济对沿海有利,对整个国家有利,那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搞呢?所以这些思想障碍只是从一般出发,不 做具体分析,不按具体不同的情况来考虑问题。一句话概括,就是不懂得沿海的特点、沿海的优势。
还有人认为大量的人都去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上根本容纳不了,没销路。所以沿海地区这个战略行不通。这种看法是不了解国际市场的情况和趋势。实际上世 界市场的结构在不断变化,我们参与国际市场的交换和竞争,是一种互补性的。我们不是只搞产品出口而不进口东西。即进口我们缺少的,出口我能够出口的。这就 是一种互补性。在国际经济结构变动时,不同类型国家都以自己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劣势,本身就是互相补充、互相依存,有极大的容量。互补性,不是单方的,而 是双向的。而且中国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首先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这个是动态的。本身会在发展中问不断地调整结构。另外,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有一个 过程,不是今天讲了,明天就有两亿人口都从事出口商品生产,这其中有发展的过程和发展的层次。而在发展过程中问,劳动和知识密集的程度也在变化。国外产品 结构的调整在不断变化,我们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都是处在不断变动的过程中,不能用凝固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所以担心市场容量的想法也不符合实际。
还有一种看法。一些人,包括沿海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许多同志都不理解实行沿海发展战略为什么主要依靠乡镇企,而不主要依靠国营大中型企业?首先我们的出发点 是发展整个沿海地区的经济;是要解决沿海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和出路。沿海地区缺乏资源,这么多劳动力无用武之地,究竟他们应当到哪里去呢?发展沿海外向型经 济就是要通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载体来劳务出口,把劳动力融化到产品上,然后出口到国际市场。如果不大量地解决乡镇企业出路问题,农村就那么一点儿土 地,农民没有出路。另外沿海大量地发展乡镇企业,还会产生一个在国内争原料、争能源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一头甩到国外去,逐渐地依靠国际市场来交换,那不 是既让沿海劳动力有了出路,又减少了同国内争原料的矛盾吗?何况乡镇企业还有很多优点,它规模小,是在竞争机制中问生长出来的"它从诞生那一天就在市场里 面,适应这个市场,比较灵活,容易掉头,容易适应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那里的乡镇企业劳动力素质也是好的。我在那次调查研究中问了解到,很多外贸企业 和外商都很愿意和乡镇企业打交道,说他们架子小,好伺候,交货及时,遵守合同。我们的国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营企业,现在仍然受计划经济的束缚,不能一 下子完全改变。这不是说不要在国营企业里发展外向型经济,当然应当发展。但是我们仅仅解决了国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问题,并不能解决农村广大劳动力的出 路,也不能解决整个沿海地区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问题。所以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来研究这个问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