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8日星期四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郑浪平(九)

第五章、不抵抗主义下的浴血抵抗 5.8 东北军民浴血抗日
在九一八事变时,中国的东北共有三省、一个特别行政区,事变发生之后,关东军可以说是按照预定的演习计划,在中国军队毫无抵抗的状况下,一天之内就顺利攻占了辽宁大部分的地区,而接着吉林的代理主席熙洽向日军自动投降,日军在三天之内也就完成了对吉林的占领,至于哈尔滨的东省特区,早有汉奸张景惠作内应,只待苏联方面允许就可以接收,但是在日军企图攻占黑龙江省时,才正式遭到中国军队有组织的抵抗。
  由于关东军一击成功占领辽宁,又有汉奸接应“接收”吉林与哈尔滨,面对进一步的控制黑龙江省,则因为关东军的兵力不足,以及参谋本部不同意出兵北满的压力,迫使关东军指使已经投降关东军的伪军张海鹏军阀,率兵进攻黑龙江,不料受到黑龙江的于兆麟部反击,并且联络马占山部队,烧毁了江桥铁路桥,击败了汉奸部队的进攻,关东军唯恐东北军抗日的英勇形象,会积极带动东北百姓的抗日风潮,使得关东军决定直接介入。
  这时东北军第三旅的旅长马占山,已经被张学良任命为黑龙江省代理主席,马占山在击败伪军的进攻之后,决定继续坚守江桥,而关东军则决定出兵江桥,引发了关东军违抗参谋本部“临参命”的重大事故。结果马占山部在江桥奋勇迎战关东军,同样给与关东军出乎意料之外的严重伤亡打击,一度造成关东军极大地震撼,迫使本庄繁只有动员关东军所有的部队参战,同时紧急向朝鲜军借兵助战,日军在十一月五日,对马占山发动前所未有的陆空联合攻势,日军猛攻了半个月,最后马占山在缺乏后援与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后撤,但是却打响了日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起义旗号,激动了中国人民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的民族主义热情,也暴露出关东军并非无敌的“神话”。
  面对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东北变局,张学良当时唯一的军事布署,就是在辽西的锦州,设立了临时的军政中心,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张学良下令在锦州设立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以及辽宁省政府行署,同时把留驻东北突围的部队集中锦州,张学良希望保有辽西,作为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基地,以及与关东军交涉的筹码。
  这种布署当然立刻激怒了关东军,关东军在十月八日,不顾东京军部的反对,断然先以空军攻击锦州,然后集结军队,准备强行进攻。这些军事行动造成国际社会对于日军强悍侵略的反感,因为攻击锦州的军事行动,日本是既无护侨的借口,也没有确保铁路利益的理由,因而完全显示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十足的侵略行为。
  因此日本的参谋本部,只有为此再度发出四道临参命,以控制关东军企图占领锦州的行动,在临参命的压力之下(这回关东军不易为自己行动找到辩护的借口),关东军只有暂时停止进军,但是设法派遣投降日军的汉奸军阀部队,前后三次攻击锦州,但是都被东北守军所击败,因此关东军对于辽西的张学良据点,是几乎一筹莫展。但是到了十二月七日,日本政府与军部都进行全面的改组,新的日本政府与军部,都决定支持关东军侵略中国东北的大政方针,因此日本正式从本土派遣大量部队进入中国东北,同时军部也同意了关东军攻占锦州的计划。
  正当日军准备动员大军围攻锦州之时,南京的国民政府在空前的混乱与斗争之下,进行改组,蒋介石被迫下野,由反蒋张的粤派人士孙科等人,主导国民政府的政局,并由反蒋、张最力的陈友仁,担任外交部长,虽然新成立的国民政府一连发出两道命令,叫张学良死守锦州,但是由于粤派的国民政府,根本无法挽回财政混乱的危机,又不能有效地掌控军队,与张学良的关系更是水火不容,因此张学良根本无意听从这个摇摇欲坠的南京政府,所下达“死守锦州”的命令。(其实当时没有一个地方势力愿意接受这个国民政府的命令,就连上海的银行,也不敢接受它所发行的债卷)。
  在关东军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正式对锦州发动攻击之后,东北军只在外围进行局部的抵抗,张学良在确定粤派的南京政府,真的是无法也无力支持东北军抗日之后,于次年元月二日下令,东北军自动弃守辽西,因此日军轻取锦州,直逼山海关的华军防线。
  日军既然顺利攻占锦州,又得到苏联方面不干预日军占领中国东北的立宣示,这时已经得到日本本土大幅增援的关东军,再度挥军北上,以优势的兵力,顺利地攻占了黑龙江省与哈尔滨市,整个中国的东北,就在一九三二年一月底,完全地被日军占领了。只剩下不愿意成为日本奴役的东北军民,自动自发的组织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与日军进行殊死决战,表现出中国人豪勇的民族气节。他们也开始惊醒全国同胞,中国人需要团结奋斗,以扭转可能亡国的考验。
  附注:
  [3]可惜这个想法经不起历史事实的考验,在近代史中,日本与俄罗斯两国对中国的侵略,不但是连藉口都不需要有,而且还会一面侵略,一面否认。



第六章、弱国的奋斗与挣扎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于中日两国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分水岭事件,由于日本政府不但无法控制少壮派军人违抗命令,而且还逐步地认同他们为帝国开疆辟土所作的贡献,从此之后,日本演变成为一个由少数军人专政的国家,从此国家失去了民主、和平,最后换得了亡国的历史结局。
  而中国却从九一八事变的惨痛打击之下,开始逐步的觉醒。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在受到这个危机的刺激之下,出现了死里求生的挣扎,从一个近乎完全破碎与衰亡的局面,开始凝聚出一点国家认同的元气,慢慢的独立进行对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经历了极其艰苦的十四年,最后是熬过历史的浩劫,获得了光荣的胜利。虽然中国的复兴立刻又受到英、苏、美强权的联手阴谋出卖的打击,但是经历过抗日战争之后,她已经走出历史的最低点,开始有了国家再生的能力。



第六章、弱国的奋斗与挣扎 6.1 中国分裂与衰弱而招来外患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一九三一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低迷的危机时刻(要不然关东军的这几个少壮派军官,也不敢这样胆大妄为的侵略中国东北),当时的中国,分为两个国家,三个中央政府,十几个地方独立政府,以及边陲地区(蒙古、新疆、西藏)实际上被外国幕后控制的局面。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真正能够直接掌控的地区不过是长江中下游几省的地区而已,从清朝中叶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剥削,更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在这种中国面临危急存亡之秋的时刻,日本军国主义正乘人之危的侵略中国。
  当时南京的国民政府,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可以说是焦头烂额。蒋介石一贯的主张是,只有先统一内部,才能完成建设与发展,这样才有能力与帝国主义力量争取中国应有的权利。蒋以及绝大多数的国民政府领袖们,虽然都多少的了解到东北局势已经出现危机,但是他们绝对没有想到,连日本政府与军部,也无法控制住关东军的独断行动,斯大林更是顺水推舟的故意放任局势发展,因此国民政府对与东北所面临的危机,除了再三的交待张学良不抵抗之外,并无进一步的准备与对策。
  事实上,当时的蒋介石,甚至没有把握能否解决关内分裂(中共与广州)的危机,哪里还能有力量去对付关东军在东北的侵略与挑衅。基本上,中国政府仍然认为,至少当时的日本政府方面,还没有立刻要以武力公然的侵略中国的东北的准备,同时日本军部也一直担心苏联从背后突袭,因而不在中国东北采取公然的军事行动。所谓不抵抗政策,原是针对杜绝关东军的挑衅借口而发的(并非当日本真正武力侵略东北时,仍不予以抵抗)。
  回顾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中国局势,刚刚结束民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内战之后,张学良的“奉系”一夜之间成为中国内部,仅次于宁系(蒋介石)的军政势力,于是造成粤系极大的不满与反弹。因此在一九三一年,国民党高层派系,为了是否应该制定约法、实施训政的问题,再度爆发水火不容的政争。这次政争激烈的程度也是前所未见的,蒋介石竟然采取软禁党国元老胡汉民的强硬手段,因而激起国民党中的粤、桂系统,正式的叛离南京国民政府,而在广州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并且开除南京国民政府所有领导人的党籍。他们特别愤恨张学良的迅速兴起,因此广州的国民政府,进一步的准备联络其它割据的军政势力,再度发动讨伐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战。当时广州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陈友仁,竟然到日本进行活动,要求日本政府以军力,支持广州政府讨伐南京国民政府。这种做法,虽然当时没有被日本政府接,但是给与日本政府相当大的鼓舞,认为中国事实上已经陷在分裂与亡国的边缘了。
  在面临这种内战不息,与内斗不断的情形下,南京的国民政府可以说是分身乏术,只能疲于应付各方的挑战,而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实际上只是地方型政权的南京国民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单独面对国际强权的侵略。在这种的危机之下,经过紧急的商讨对策,南京政府只有决定不对日宣战,而采取一面进行对日的交涉,一面诉之国联,要求国联能主持国际正义。同时在强大的民意压力之下,南京国民政府也立刻释放胡汉民,并且要求广州国民政府与南京会商团结之道,以组成新的政府来共赴国难。
  国民政府决定不对日宣战,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中国,无论就军力与总体国力而言,中国根本就不是日本的对手。别说正规的战场作战是必败无疑,就是长期的游击战也没有准备好,所以中国一旦正式的对日宣战,结果必然是战败亡国。何况当时的日本政府也和关东军存有立场的分歧,日本政府希望能够以外交方式与中国政府洽商解决之道,然后可以压制关东军的行动。因此中国与日本原是准备进行交涉,以化解九一八事变的危机。
  但是无论在中国或是日本,都有不少军政领袖,认为九一八事变只是关东军的强出头的争功表现,而不是政府主导的侵略政策,因此只要中国能够在交涉的过程中,多让些利益给日本人,日本政府最终会压制关东军,不至于就此直接占领中国东北。
  但是这种想法,很快地就被强大的政治压力所否决了。国内民意强烈的激荡,认为中国绝对不能对日本的侵略,作出任何的妥协与让步,因此”不撤兵、不交涉“成为中国舆论与政界的主流意见,迫使国民政府不敢进行中日之间的直接交涉。而日本方面,关东军行动的空前胜利,已逐渐赢得军部、民意甚至日皇的支持,所以日政府也无法与中国进行外交谈判,而放弃已经占领中国东北的利益。
  当时的东北军之所以采取不抵抗策略,除了是服从南京国民政府的整体国策指示之外,也有着实质生死利害的考虑,因为东北军主力在华北,负责处理中原大战之后的善后工作,当时口服心不服的晋军阎锡山部、山东的韩复渠部都与日本有联系,而剩下的西北军又与东北军有过惨烈战斗的私仇,因此张学良就算想要紧急调兵出关应战,在中央方面是兵饷都无法支持,同时谁也不敢保证,其它在华北不同派系的部队,会不会乘人之危的攻击东北的后路,这就是张学良不能不顾忌的地方。
  张学良原先也一样认为,当时日本最终的目的,只是要扩大日本在东北的利益,关东军的军事行动,已经超过日本政府与军部的指令,何况日本无论如何都要考虑苏联的立场。所以只要部在东北与关东军正式开战,关东军就没有作战的借口,然后经由与日本政府交涉,达成利益的让步,最后关东军还是会退兵的。张学良清楚地知道,目前自己既失东北的根据地,前途已经危机四伏了,假如再把手上的一些部队拼光,那么自己以及东北军系,将会死无葬身之地了。



第六章、弱国的奋斗与挣扎 6.2 外交无法挽回东北失地
因此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在军事上是确立不宣战的方针(其实也无兵可战),在外交上立刻兵分二路出击,财政部长宋子文与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进行接触,同时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向国联提出中国的紧急控诉。宋子文与重光葵经过密集谈判之后,已了解日本政府也不赞成关东军的行动,因此决定由中日双方派员组织一个代表团,直接到东北监督停火,然后商议撤军的问题,这个方案已经被日本外相币原重喜郎所接受[1]。
  但是这时候中国国内的民意已经陷入激动与失控的状态,国人一致认为日本若是不先无条件撤兵,中国根本没有与日本进行交涉的必要,激动的学生冲进外交部殴打外加部长王正廷;舆论对于政府的不抵抗与对日本的交涉,都当成汉奸般的严厉批判,造成整个南京国民政府几乎为之瘫痪。“不撤军、不交涉”便成为民意强迫政府所接受的政策方针,造成当时政府中没有人敢再谈与日本交涉的事,诉之国联变成当时国民政府唯一能做的选择。
  但是当时的国联,虽然在表面上是一个超国家的维护和平国际组织,但是实际上确在几个国际强权的操控下,只能做些不切实际的表面文章,九月二十一日,中国驻国联的代表施肇基提出中国的紧急控诉,二十二日国联就做出要求中日双方停战撤兵的决议[2],但是日本政府当时根本弄不清楚状况,更控制不了关东军的行动,反正日本政府发表了所谓“不扩大”声明来敷衍国联,因此这个决议根本发生不了任何的影响力。
  在日本不但不能控制关东军停战撤兵,反而坐视关东军扩大侵略的状况下,国联在中国的要求下,于九月三十日再度作出决议,要求日本撤兵,但是在日本的要求下,加入了“中国需要能够确保日本侨民安全与南满铁路运”的前题,这样日本政府就可以辨称,中国无力保护日本在中国东北侨民与铁路的安全,所以日本不但不能撤兵,还要继续增兵以护侨与护路。最后国联看到日本实在是胡作非为、公然破坏和平进行侵略,才在十月十四日三度决议,要求日本撤兵,这时候日本政府只有设法作出缓兵之计,由日本外相币原在十月十九日提出中日直接交涉的五原则,以解决中国东北的问题。
  币原的五原则是:一、中日双方互不侵犯。二、相互尊重对方领土主权完整。三、中国禁止排斥日货。四、中国负责保障日本在华侨民安全。五、中国承认与日本之间的一切条约、义务。表面上看起来这五原则还算合理,但是玄机就在于第五条,日本要想国民政府承认已经被宣告无效之“二十一条”的效益,这是中国政府根本不可能接受的条件。
  这时候,国民政府已经陷入重组的过渡状态,没有人能够当家主事,所有的军政负责人,光是要应付十月二十七日,国民党四全大会的召开,有关宁、沪、粤各派的内部纷争,就已经分身乏术,加上舆论的强烈批评,根本没有人敢去负责与日本政府进行交涉。十一月起,激动与绝望的学生不但进行罢课,而且到处冲击国民政府的机关,强占列车开向南京,向政府请愿,要求“与日本宣战”,蒋介石与国民政府高级首长出面对学生解释政府的立场,只得到更为强烈的嘲弄,十二月十五日,全国学生的请愿代表,极度不满党政首长的解释,甚至在南京中央党部,围殴行政院副院长陈铭枢与教育部长蔡元培。



第六章、弱国的奋斗与挣扎 6.3 政府改组危机扩大
在民意的强大压力之下,广州的国民政府终于愿意与南京的国民政府进行团结御辱的会谈,加上汪精卫的扩大会议派人马,三各派系在上海,各自分别举行国民党四全代表大会,各自选出自己的人马,所有叛党与割据的份子,又通通和稀泥的成为拼凑的“团结”政府,广州放弃国民政府的名号,却在“西南政务委员会”的旗号下,继续保持独立状态。而在胡汉民的强烈坚持蒋介石必须下台的要求下,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五日,蒋决定辞去本兼各职,而由广州的国民政府入主南京,负起对日交涉的重责大任。
  这时候,日本的若规礼次郎内阁,也因为无法处理九一八事变的内外危机而下台,而由犬养毅首相接任。犬养是孙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对于中国的革命以及孙中山的理想,都相当的同情,与广州国民政府的一些重要领导人,更是有着私人的情谊。因此国民政府在孙科主政,以及陈友仁出任外交部长的情况下,中日双方进行了私下的“直接交涉”。
  当时陈友仁还非常乐观地认为,犬养将会尽力化解日本内部争议,最后还是会以外交协议的方式归还中国东北。但就事实的发展而言,这时候日本朝野都已经改变原先的观点,开始支持“胜利者”关东军的夺取中国东北行动了(要记得日本是一个崇拜唯力的民族,谁的力大谁就有理。)因此在十二月十七日,日本的国会正式通过嘉勉关东军的决议,当天日皇也正式核准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绥靖行动”。因此就算是犬养毅真的有心想要约束军方,这时候已经是心余力拙了。而日本的军方怀疑犬养毅与中国的关系,也就更为排斥中日以外交解决东北的构想[3]。
  不管家不知家道的艰难,广州派的人马入主南京之后,才发现国库的空虚,与国家的混乱。当时每个割据的派系人马都“高言”抗日,但事实上,每个派系的人马都知道打不过日本,谁若是要当出头鸟,谁就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当时中国财政的困难,更是超过广州派人马想象的程度,他们根本发不出粮饷,弄得公务员罢工,军队要哗变,这时候日本又在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直接威胁到南京的安全,国民政府仓皇迁都洛阳办公,粤派的国民政府只有请辞,再度让蒋介石复出,来处理艰巨的国事了。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政府可以说是陷入中枢无主的状态:要战没有实力、要和没有决心,四分五裂的国家、民穷财尽的政府、加上只知内战相残的军队、激动绝望的学生、兴风作浪的政客、卖国求荣的汉奸,中国真的能够面对进一步即亡国的挑战吗?从蒋介石的观点看来,中国唯一的机会,只能从死里求生,那就是设法忍辱负重、争取时间,统一与建设国家,然后设法组成一支有现代战力的军队,才能再与日本进行决战。但是在当时而言,这种想法却是不会被舆论所接受的,民情激动得现在就要与日本一决生死,“立刻抗日”更是当时所有割据势力,反对蒋介石进行统一与建设的护身符,使得蒋介石在准备抗日的努力上,增加了无数与不必要的困难。
  在当时,比较展露出希望的,就是一般国民自动自发出现的民族主义感情,在马占山发动江桥抗日的反击之后,中国各地的民众,都自动自发的兴起支持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国人在极度的穷困之中,设法慷慨捐输,东北人民在不到半年之内,组成多达四十多个抗日组织,与日本关东军进行浴血抗战,从南到北攻击关东军在东北各处的据点、切断日军的铁路运输、刺杀卖国的汉奸,甚至数次进攻像沈阳、长春等重要城市,迫使日本动用五个师团以上的部队,在东北各地进行屠杀式的镇压。
  东北义勇军的奋战成果,一度可以说是震惊中外,但是在苏联协助日本封闭外援,以及日军进一步占领热河,切断关内的支持管道之后,东北的抗日义勇军,终于在缺乏外援,没有武器与弹药的补给下,才逐渐地被日军所压制住,但是仍有许多东北的热血青年,设法辗转入关,或是成为流亡学生,或是投身军旅,成为抗日的先锋与烈士。而像“长城谣”等的爱国思乡歌曲,更是激励起同胞爱国的民心士气。一部分的国人开始了解统一与建设的重要,中国于是开始逐步走上团结与准备抗日的道路。但是日本对华的侵略却是没有一刻停止过。
  附注:
  [1]假如中日双方继续的直接交涉下去,是否会达成进一步的协议以解决九一八事变?这是一个历史上的问题。至少蒋介石在后来的检讨中,有过这样的想法。
  [2]当然可以看出这个决议是非常的莫名其妙,中国根本没有进军,甚至没有抵抗,完全是日军单方面的侵略,从哪来的双方停战与撤兵?
  [3]犬养毅在一九三二年的五月十五日,被少壮派军人刺杀身亡。



第七章、一二八事变的奋战迎敌
日本关东军的少壮派军官,在中国东北悍然抗命而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居然能够赢得日本多数民意的支持,因而促成日本的政治结构发生激变,少壮派军官从此实际上掌控了日本的政局发展方向。而由于关东军极欲无中生有地完成“满洲国”独立大业,不希望国际社会过于集中注意力,观察其粗劣炮制一个傀儡政权的伎俩,因此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联系在上海的日本特务机关,设法在上海大都会,制造事端,以转移国际社会的注意力。



第七章、一二八事变的奋战迎敌 7.1 日本在上海制造冲突事端
这时日本的海军,对于陆军顺利地攻占中国东北,赢得大笔的军费以及全国的民意拥戴,相当羡慕,当然也希望能够借机表现,以扳回一些颜面与益。因此海军对于在上海发扬皇军神威,特别感到兴趣,而日本的犬养毅政府,已经完全受到军方与军国主义的民意牵制,对于上海的紧张局势,只有完全信任与授权海军来处理。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中国的主要都会地区,在学生与工人阶层,都发动了极强的反日运动,最令日本感到压力的,就是抵制日货的民间活动。在九一八事变的三个月后,日本输往中国的产品,减少了近六成,使得日本经济陷入更大的衰退危机之中;中国人民对于在中国境内耀武扬威的日本人,也都表示愤慨与敌视。此时在中国境内的日侨与日本产品,都成为中国人民排斥与攻击的对象,所以要想在国际的都会上海,制造中日冲突的火苗,是非常容易的安排。
  在板垣的指令之下,由日本驻上海的武官田中吉隆与投靠日本的特务川芳子[1],操纵日本浪人共同设计一个中、日的民间冲突。一九三二年一月十八日在上海的三友实业社门口,发生日本和尚遭暴徒攻击的事件,日方立刻归罪为中国工厂自卫队的暴行。这个消息传出之后,日本在上海租界的侨民(有许多是后备军人与浪人),马上组织了自卫队与后援会,擅自攻击与火烧三友实业社,并且要求日军立即动员前往上海,对中国兴师问罪。
  而早已等待机会表现的日本海军,当然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大兴问罪之师,一方面调派更多的海军与陆战队前往上海,一方面对上海市政府提出极其无理的要求。这时上海市长吴铁城,在中央政府已经陷入不知谁在当家的状态之下,只有设法委曲求全的答应日本所有的要求。不料日本方面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求中国逞凶、赔偿、道歉,而是要想找个军事攻击中国的借口,希望能够在上海挑起事端,为满洲国粉墨登场进行掩护;另一方面也要给海军机会来扮演“膺惩暴支”的英雄角色,不能老让其陆军专美于前。当时日本海军认为,说不定上海的中国守军,又是来个“不抵抗”,那么海军也就可以拣个大便宜了。



第七章、一二八事变的奋战迎敌 7.2 十九路军奋勇抗日
但是日本这次没有这种运气了。当时驻防上海的守军,是经过中央收编广东的十九路军,这支部队并非中央军的嫡系部队,对于中央的命令也不会完全言听计从。这时候的十九路军,真是鬼使神差地从江西苏区前线调防上海,进行整休,指挥十九路军的将领是蒋光鼎与蔡廷锴,他们对于日军在东北的侵略,可以说是敌忾同仇的恨之入骨,因此当日本海军又想在上海闹事之时,当然就兴起守土有责的决心。十九路军的高层指挥官们,观察到日军有可能在上海进行挑衅的意图,同时当时的国民政府又陷在改组的过渡状态,因此便自己决定,假如日军真的在上海进行挑衅,他们绝对会给与反击。这个护卫国土的决心,也得到十九路军部属的衷心支持。
  当时的粤派主掌的国民政府,可以说是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本身无粮无饷可发,到处借贷又无门,地方割据势力根本不听指挥,帝国主义的压力又难以招架,内部还经常爆发内讧。当时蒋介石仍是在野的身份,对于南京国民政府已经面临失控状态,日军又想在上海生事以便扩大冲突、威胁京畿,而深感不安,因此指示军政部长何应钦,与十九路军“打招呼”,希望不要与日军冲突,假如发生任何事端,都交由地方政府处理。
  这种低姿态的不抵抗政策,当然无法得到十九路军的支持。何应钦原本干脆下令,准备调宪兵接替十九路军在上海市内的防务,不料日本海军却抢先在一月二十八日的半夜,调兵进入上海市区,对中国守军发动了攻势,十九路军立刻加以还击,“一二八事变”就这样在上海开打。原先日本海军对于自己的战斗优势,有着绝对的信心与把握,他们认为南京的国民政府已经失去指挥部队的能力,蒋介石又不在职务上,中央军大部分仍在江西苏区作战,以及部分支持策应华北的局势,因此根本无法调军救援上海,以日本陆战队的兵力来对付疲弱的十九路军,根本是牛刀小试,绝对会一战功成,而能与关东军的胜利争锋比美。所以日本在上海的海军指挥官盐泽幸一少将,在日军出动时曾狂妄地表示,日军只要四个小时,就可以踏平上海的闸北。虽然十九路军的装备落后,而其当时的粮饷不济(已经两个月没有领到钱了,其它的部队也差不多没有领到粮饷),但是一种基于民族主义热血的精神,激发着这些军人决定与日军进行一场血战。由于十九路军早有迎战的准备,因此当日军还以为“支那兵是太监兵”之时,华军就以陈旧的武器、有限的火力、但是旺盛的士气与无畏的热血,给与入侵闸北的日军,迎头痛击。盐泽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的军队会进行浴血抵抗,迫使日军面对逆势的包围,因此他只有下令陆战队在吴淞登陆增援,在中国守军猛烈的反击之下,而无法登陆成功,另外一支日军在江湾竟然遭到围歼的命运。
  这种战果,大大振奋了所有中国人民的爱国情绪,海内外的中国人慷慨捐输,前往前线劳军与看顾伤兵,更有青年人报名参军以支持守军抗敌2。







揭露真相,抨击恶警!

    事实真相:
    跟大家说真话!我的案件其实跟那条“狼牙山五壮士”的帖子根本毫无关系! 实际上是某单位挟私报复我。那条帖子发出前大约半个月,我发了几条帖子揭露他们毒打广州市白云区示威民众。然后他们到我家来要求我删帖子,遭到了我的拒 绝。因此他们悍然打击报复,拘留我七天泄愤!此信息出自我所属片区片警!

    大批网站都登载了广州越秀区法院的通稿,内容是他们驳回了我(张广红)的诉讼请求。理由之一是越秀区公安局调查后确认我编造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谣 言”,越秀区法院予以采信。但是我上来搜了十分钟就找到了我转发的原帖并截图!为什么我十分钟就查到的事情两单位查了那么多天查不到?你们都是饭桶白痴?

    如果说我对帖子比较熟悉所以容易查到的话,那么请问为什么广州越秀区公安分局和越秀区法院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个人问过我:你坚持帖子是纯转发的,那么你从哪里转来的?难道两单位实际上对帖子是否转发根本就没有兴趣查?难道只想找个理由入我于罪???

    从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分局到广州市行政复议办公室,再到广州越秀区法院,没有任何一个人问过我一句:你说你的帖子是转的,那么转自何处?所以实际上一 个单位是为了打击报复,另两个单位是为了互相包庇!如果蒙冤的是一个普通民众,他就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现实。可惜拈花时评(张广红)并不是完全没有话语权 的普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