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4日星期四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郑浪平(三十一)

第二十九章、百团大战与共产党的游击战 29.8 国共之间的冲突
在整个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中,国共之间,很快的就失去了互信,彼此不但不能进行协同的抗日作战,反而坐视日军消灭友军,甚至双方进行“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地盘争夺战。蒋介石最多曾经将二十师的部队,交给胡宗南,负责监视与包围陕北的共军延安总部,当然也在防止日军由山西渡黄河进攻陕西4。在黄河以北地区,八路军的发展更是迅速,不但与日军发生冲突,也利用机会消灭国民政府的部队,逐渐成为控制华北地区的主要武装力量之一;这类国共的军事冲突,也蔓延到共军新四军在长江南北活动的地区。
  根据重庆军委会所接到的报告显示,国民政府的部队曾经遭到共军近千次的攻击,其中以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共军在河北大破张荫梧、乔明礼部,造成在河北敌后国民政府的游击队与民军力量,完全被共军收编与压制。一九三九年九月,在山东地区的国民政府敌后作战部队,也遭到共军大规模的收编与围剿,造成国民政府在山东的军政力量完全瘫痪。一九四○年三月,共军的活动力量大增,迫使国民政府河北省政府主席鹿钟麟,完全失去河北的运作空间,而退到山西。一九四○年共军再度围攻山东的孙良诚、高树勋部。一九四○年十月,共军又在江苏北部攻击国民政府部队,造成黄桥事件,国民政府江苏省副主席韩德勤受到共军围攻,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殉职。



第二十九章、百团大战与共产党的游击战 29.9 新四军事件
在国共之间冲突日趋激烈之后,共军的十八集团军与新四军兵力,逐渐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地区发展回合,由于每次的国共部队发生冲突,双方都自认有理,重庆很难做出让冲突两边都能接受的判断,因此经过多次交涉之后,重庆方面,干脆准备把黄河以北的敌后游击区,全部交给共军经营,以避免国、共部队继续发生冲突。因此在一九四○年十月,重庆下令在江南地区活动的新四军,全部渡江北上,但是新四军一再抗命与拖延。同时由于新四军与其它国民政府的抗日部队,早已发生多次的严重冲突,彼此结下了极大的新仇旧恨,使得这个调动的安排,结果竟造成了皖南的“新四军事件“。
  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部分新四军(属于军直属部队)在皖南准备渡江之时,突然与国民政府的第三战区其它部队,发生全面的军事冲突,延安方面认为,新四军是遭到国民政府部队设下圈套的伏击,新四军军长叶挺与五(4此时作者先父在胡宗南的指挥下的部队任职,颇能了解国共之间雍兵对峙的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玩弄的手段。)千人被俘,国民政府以新四军经常不服从国民政府的命令,且多次与其它国民政府的抗日部队爆发过冲突为理由,决定就此解散新四军。但是延安激烈反对,于是自己重新任命陈毅为新四军军长,继续在长江两岸发展运作,国共之间的军事冲突因而更加严重。
  我们很难去判断国共之间许多冲突真正的是与非,不过国共在本质上的差异与对立,是造成在抗日战争期间,爆发国共相互冲突的主要原因。国民党不希望共军藉着抗日而发展壮大,共军当然也不能接受国民党限制它发展的约束,所以双方冲突不断。
  就多数冲突事件而论,应该是共军采取主动的成分居多:因为国民政府的部队,一样是共军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敌人,与日军没有什么重大的分别。共军要发展,当然就要扩张地盘与收编军力,故不会放过实力落单的重庆部队;另一方面,与共军冲突的国民政府部队,大多数并非蒋介石的中央军系统之嫡系部队,它们并没有强烈的反共意识形态,就算蒋介石下命令要它们消灭异己,这些部队也不太会忠实地执行这种命令,因此多数的冲突应该是共军主动动手。当然也会有国民政府部队反击共军的个案,这也是因为彼此利害冲突之宿怨所累积造成的互相残杀。
  事实上,国共之间的冲突,是从敌后游击区,扩大到中国外交的战线上,苏联当然是共军主要的支持者。此外,国际共产党的支持与同情者,在中国战区成立后,进一步地渗入中国战区,在中国与盟国的政治、军事合作中,制造与扩大彼此间矛盾的文宣、报导。尤其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身边的政治顾问,都是与延安来往密切,思想左倾的美国外交人员。在他们大力的影响下,造成美国政府经常以国共之间的各种问题,来胁迫蒋介石退让,使得国家强权延后援助中国,有了更多的借口。
  甚至连日军也很快地发现到,国、共的抗日战线,已经出现了可以利用的强烈矛盾。日本在一九四四年发动“一号作战计划“的攻势中,日军就充分利用这个有利的对立与矛盾,放胆猛攻国民政府的战线,造成了中国战区几乎崩溃的危机,也就使得盟国共谋出卖中国的雅而达密约,成为无法避免的历史命运。
  共军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中,通过挑战与压力而发展壮大,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共军同时在占领区推动土改与党政建设,从社会与经济的基本架构着手,建立一个可以彻底动员与运作的总体作战体系(或叫做“人民战争体系“)。这个军民一体的架构,能将所有力量都发挥到作战上面。这种总体作战的结构使得共军储备了极强的战争潜力。但同一时期,国民政府的部队一直负担抵抗日军的正面打击,在国内政治分解、经济枯竭、社会动摇以及军力再遭到日军最后孤注一掷打击的耗损之下,出现了摇摇欲坠的危机,也就给国际强权一个合作出卖中国的机会。



第二十九章、百团大战与共产党的游击战 29.10 苏联红军全力支持共军在东北发展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八路军更是利用接收与复员的机会,全面地扩张,迅速将不少伪军部队与武器装备也纳入扩张的部队之中;此外,八路军更利用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机会,迅速尾随红军,大举进入了内蒙与东北,抢先建立起共军在东北的武力;苏联红军也陆续移交大批关东军的武器装备给八路军(并且断然拒绝中国政府使用旅顺、大连的港口,使得国军无法及时运送部队进入东北与进行接收工作),于是八路军很快地拥有了东北、华北与内蒙的广大地盘,以及经由收编伪军、游击队来扩张的军力,在抗战胜利之后,就有与国民政府分庭抗礼的武装实力了。
  本书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历史,初步的归纳是,在准备抗日时期,中共以灵活的文宣与组织,深入中国的群众基层,加速凝聚中华民族共同抗日的民族意识,是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力,但是也促使中国无法在卢沟桥事件上退让,而在没有准备好的状况下,提前与日军进行全面作战。而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把握了历史的机遇,极力地扩张武力,虽然在过程中,的确是与日军进行了不少的浴血作战,也有着牵制与消耗日军的真实贡献,但是中共与日军爆发的各种游击战争,主要是因为共军扩张与求生存而引发的冲突,其目的并非在战略上主动打击与消灭日军;仅有的例外是发生在一九四○年下半部的“百团大战“,却也是一次下不为例的绝响。
  也许这样的历史事实陈述,恐怕会令一些政治立场不同的中国人难以接受。但是根据历史的事实,就只能得到这样的结论。面对所有为抗日而牺牲的中国军民,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扭曲的。
  附注:
  [1]作者先父就是因为发现共产党的这种发展远重于抗日的策略,因而退出共产党组织的抗日队伍,转投国民党的抗日部队。只在陕北的一点基地,扩张到华北、内蒙与东北,甚至在江南与广东,都有共军的据点,在抗日战争严重消耗中,可以说是成长惊人。因此不能避免的结论就是,在抗日战争中,共军必然是全力发展而非全力作战,才能有此惊人的成长效果。
  [2]关于平型关作战的历史真相,请参考第二十一章。
  [3]在文革期间,百团大战以没有奉到正式命令就发动作战,而引起国民党的注意、日军的反击,与暴露共军实力等原因,成为整肃彭德怀的罪证之一。
  [4]此时作者先父在胡宗南的指挥下的部队任职,颇能了解国共之间雍兵对峙的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玩弄的手段。




第三十章、滇缅作战
整个中日战争期间,滇缅作战是华军唯一在中国领土之外,所打的主要会战。滇缅作战主要的战略任务,是要维持与打通中国西南的对外通路,使中国能够输入作战的资源,继续进行反法西斯的圣战。
  而为了打通这条维持中国战力的国际通路,中国冒着极大的危险,付出极高的代价。令人非常感慨的是,其实这个作战并不是绝对必要的,只是因为“盟国”苏联主动切断了中国的西北通路,才迫使中国付出了超过其国力所及的代价,在缅甸的热带丛林对日军作战。由于英国一再地设下战略圈套,美国又经常搞错作战目标,因此滇缅作战,不单几乎耗竭了中国本来就不足的战力,甚至还造成中国差点亡在侵略者铁蹄下的历史悲剧。中国军队在滇缅地区的作战行动,依时间可以分成两次作战,第一次是一九四二年三月,当时日本大军开始横扫南洋,中国派军企图协助英军防守缅甸。由于盟国之间的猜忌以及政治的斗争运作,华军成为第一次滇缅作战的最大牺牲品。第二次是从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开始,英、美盟国更是违反协议,强迫中国将最精锐的美援装备的部队,投入缅甸北部作战,完全消耗浪费在缅北的野人山区,造成中国自身缺乏兵力,无法在中国战区迎击日军发动的全面攻击。在缅甸的华军虽然大胜,但在中国自己的战场,华军却遭到日军最猛烈的打击,战线一度几乎全面崩溃。自从全球对抗法西斯的作战合流以来,中国与盟国之间,为了“如何”与“何时”在缅甸作战,双方发生了极大的歧见与战略的争论,这些摩擦严重破坏了中国与盟国间的合作关系,更影响到华军对中国战区本身的防卫。综观两次滇缅作战所得之历史结论,就是国际强权从头到尾,都理所当然的把中国当成一个牺牲品,任意出卖以遂其政治的阴谋与野心。




第三十章、滇缅作战 30.1 英国事前不愿中国出兵协防缅甸
日本在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海岸线之后,中国对外的国际联络通路,只剩下了由云南经缅甸出印度洋的滇缅路,以及经由新疆进入苏联中亚的西北通路。这两条公路可以说是维系中国抗战所需资源与人心士气的“生命线”。但是当时身为中国抗日“盟国”的苏联,于一九四一年六月与日本签下“中立条约”,以及公然承认满洲国;苏联不但停止了对中国的一切军售,同时还切断新疆对外的交通路线,禁止中国借道通过苏联与国际联系。因此中国就只剩下滇缅公路来维系中国取得抗日战争需要物资的唯一生命线,这条生命线提供中国抗日战争中,最为重要的石油与军火原料、零件等的供应。蒋介石在日军一九四一年年底开始横扫南洋之时,就已经主动关切这条国际通路的安危。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七日,蒋介石在重庆召开盟国军事会议,向英军提出华军进入缅甸协防的建议,但是遭到英军冷淡地拒绝。当时英国仍然摆出一个“日不落帝国”自恃的姿态,认为自己在南洋的军力,多少可以与远道出击的日军对抗;何况缅甸已经是在印度洋地区,就算日军有意进攻缅甸,至少要等到先攻占东南亚之后,才能对缅造成威胁。同时英国对于中国要派兵进入缅甸协防,更有着政治上很大的顾虑。因为当时英国统治缅甸的政策相当失败,造成缅甸人民经常反抗英国政府,甚至进行武装独立的对抗。而当时的日本,已提出驱逐欧洲人离开亚洲,以建立亚洲人的亚洲口号,更让英国政府担心,假如允许中国部队进入缅甸,那么很可能会影响到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1],所以英国对于蒋介石主动的提议,让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协防之事,完全加以拒绝。
  但是英军统帅魏菲尔(VarchibaldWavell),知道英国在缅甸几乎没有空军,却竟然要求蒋介石,将在缅甸受训成军的美国空军志愿军(AmericanVolunteerGroup)的战机,全部拨给英军调度使用。但这对于中国战区急需空军支持作战的华军而言,简直是无法接受的要求2,因此双方在协商之后,中国只有设法同意调拨部分的美国空军志愿军,在缅甸协助英军作战。
  这支志愿军在缅甸发挥极其优异的空中战力,创造一比十四的空战战绩,使得美国空军志愿军“飞虎队”的威名,立刻扬声国际。



第三十章、滇缅作战 30.2 最后一刻才向中国求援
不料盟国在南洋的战局,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出现急转直下的恶化。英、美、荷三国的军队,在南洋对日作战的表现,根本不堪一击(比起中国军队在战场的作战表现,可以说是差得太远了),这些殖民大国面对日军的进攻,可以说是毫无招架之力。仅仅在三个月内,就让日军就以席卷之势,攻下整个南洋地区,日军的兵锋前缘,就直接指向缅甸,这时英国政府才感到不知所措。由于英国驻缅甸的兵力根本不足,假如英国要想在缅甸抵抗日军的攻势,只有求助于中国军队的协防。因此英国在日军开始进攻缅甸的前一天,一九四二年二月十日,才要求中国部队,分批南下,进入缅甸协防。当时中国自身的军力,只能勉强维持在中国战区的战略均势,要想分兵参加缅甸的防卫战,实在已经超过中国能力负担之外。但是蒋介石知道,滇缅交通不能中断,同时中国也必须负起盟国相互协防的责任,这样才能争取到盟国平等的看待,以及美国的援助。所以,蒋介石决定派遣中国仅有的两个战略预备队,最为精锐的第五军(杜聿明)、第六军(甘丽初),由史迪威指挥,进入缅甸与英缅军共同防御日本的进攻。
  当然这个作战的战略前提是,英国能够控制东印度洋的航运,中国战区特别是缅甸曾经长时期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军力在缅甸出现,可能更会产生更大的政治影响。事实上,在盟国的眼中,所有的兵力调动与作战资源分配,从来就没对有中国战区的安危作优先的考量,只有西方国家的利益为基准。)这个极其偏颇的情况,一直到魏德迈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后(一九四四年年底),才被矫正过来。另外由此也可以看出英国政、军领袖只为自己一时利益设想,完全不顾盟友死活的心态(不仅中国受害至深,美国也屡次被英国牵着走而无法作最有效的战略决策)。所需的补给,能够继续流入缅甸的港口,以转运云南及大后方。这样中国防守缅甸,才有战略上的意义。问题是,当时中、英的联合兵力还是不足以防守缅甸全境,特别是英国的海、空军由于完全敌不过日军,在一九四二年年初就退出了东印度洋,因此日军已经可以切断盟国经由印度洋进入缅甸港口的海上补给线。在此情况下,还要求中国军队深入缅甸南部作战,事实上已经没有战略的意义,何况中国本身已长期面临兵力不足与补给困难的危险。但是英国仍然希望华军进入缅甸南部作战,以为印度的防卫,提供一些时间。最让人纳闷的是史迪威的心态,他自己从来没有统兵作战的经验与能力,这时候却展现一种强烈的个人企图心,认为若是由他指挥盟军,就可以击败入侵缅甸的日军。
  但是当时英国在整个南亚的战略,根本已有放弃缅甸,保全印度的构想,因为英国在缅甸只有三个师的英缅混合部队,也没有空军掩护,更缺乏当地人民的支持(这点非常的致命)。中国军队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都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进入复杂的热带雨林地区作战,早已有着未战先败的隐忧了。
  但事实上,就全盘的战略格局而言,英国保卫东印度洋与缅甸,就算要多花一些代价,也是值得与必要的。因为如此可以让中国得到维持作战能力的援助,而得到装备支持的中国军队,不但可以成功地牵制、甚至可以主动打击日军,这在整个反轴心国的战争上,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布局。但是英国却始终认为,盟国绝对不能给中国多一点的援助,以防中国军队强大到可以打击日军;因为中国一旦得到复兴,欧洲的帝国殖民主义就不能在战后的亚洲东山再起了。因此英国在缅甸的作战计划,根本就是准备敷衍一下,并且存心拖中国下水,以牵制日军进攻印度,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必须力拼保全的对外交通生命线,所以中、英双方在战略认知上,差异极大。同时究竟如何在缅甸建立整体作战的架构,以及后勤支持的分配,中英之间也有争议:中国方面认为,自己进入缅甸作战的部队是英军的四倍,因此不适合由英国将领指挥,英国则认为自己是地主国,盟军应该由英国统一指挥作战,但问题是英国在缅甸根本没有全盘作战的战略布局。因此这场作战指挥与部署,就显得既混乱,又权责不明。同时华军进入缅甸部署的时间太晚,当地人民不愿和盟军合作,因此不但当地的热带环境难以适应,所有的交通运输更是困难重重;英国甚至连清楚的地图都没有交给中国军队,造成华军在缅甸作战极端不利的因素。
  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原是日军在中国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因此对于日军由南洋攻占缅甸,以切断支持中国抗日力量之生命线的大战略,有着极高的企图心。所以当日军在攻克南洋之后,立刻转向缅甸作战。寺内寿一把日军精锐的兵力,编成第十五军战斗序列,由饭田祥二郎中将统帅,下辖一八、三三、五五与五六等四个师团的兵力,及配属战车与机械化部队支持[3],进攻缅甸、进窥印度,并且切断中国西南的对外通路。



第三十章、滇缅作战 30.3 中国军队力挡日军攻势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日,日军在优势空军的支持下,大举进攻缅甸,同时日军设法与缅甸人民的反英地下游击团体联络,进行内外夹击。一九四二年三月六日,日军优势的兵力,非常顺利地攻占缅甸首府仰光,切断了缅甸进入印度洋的港口。当时缅甸的英军在事前根本就没有应战的准备计划与能力,到了英国在南洋惨败,缅甸局势陷入危机之后,才又催促中国派兵挽救危局。
  但这时盟国已经错过了在缅甸南部布防的时机了,日军可以说是来势汹汹,英军退守仰光西北的普罗美(Prome),而将普罗美以东,从同古(Toungoo)直到景东(Kentung)的长达一千公里的地区,交给华军接防。华军又在英国错误的情报之下,将第六军分散与虚掷在泰、缅边界的防线上,布置阵地以防范日军与泰国军队的进攻(英军在缅甸的情报工作,可以说是乱得不成章法);而仰光北部的重镇同古地区,则由华军第五军布防。缅甸的铁路系统在日军鼓动缅甸人民游击队的破坏下,已经陷入瘫痪,在运输困难的状况下,当第五军先遣的二百师刚到达防线,就遭到日军猛烈的攻击。
  当时蒋介石与史迪威原先防守缅甸的战略是,华军应在同古以北的平满纳(Pyinmana)地区,设置阵地,与日军进行决战,若是决战失败之后,将转进到缅甸中部的曼德勒(Mandalay),再对日发动会战,最后则是防守(3日本陆军是世界上首先在热带丛林使用战车与机械化部队作战的部队,因此日军在南洋作战中,获得空前的成功。)缅甸北部的战略重镇密支那(Myitkyina),作为控制经由印度进入中国最后通路的防线。但蒋介石这时候发现华军在缅甸的防线已拉得太长,兵力明显不足,因此又抽调六六军,进入缅甸,在曼德勒与腊戍布防。蒋介石特别告诉史迪威,华军最快要到当年五月,才能完成兵力的集结,同时华军的兵力与火力不足以与日军正面争锋,要巧妙的运用地形依托来灵活应战。
  但是一向严格批评华军不堪一战的史迪威,竟然提出指挥华军,反攻仰光的攻势作战,这真是勇气可嘉的“自杀”作战计划。试想四个日军精锐的师团(日军的一个师团相当中国一个军的建制,拥有战车与机械化部队),又在优势空军的掩护之下,而中英联军的兵力只有两个军与两个师(还尚未集结完成),以这样悬殊的兵力,事实上连据险防守都还力有未逮,遑论如何能进攻日军。但是史迪威却一意孤行,强迫居于劣势的华军,准备反攻仰光。华军将领当然急电蒋介石,告知重庆这种执行就等于自杀的命令。蒋介石也了解,史迪威这样不能知己知彼来指挥作战,中国军队将会遭到致命的打击,因此设法另外成立参谋团来对付于史迪威的荒唐的命令。因此缅甸的战场,可以说是出现分裂的指挥系统了。
  事实上,以当时的兵力而言,华军在缅甸的作战,只能据险防守,进行后退包围作战,才能做到消耗与打击日军;最为关键的是,能守住滇缅路的战略据点腊戍(Lashio),一旦腊戍失守,在缅甸的华军就与中国战区失去了联系的通路,华军就成为一只孤军而面临全面溃败。但是史迪威在整个滇缅作战计划之中,却没有特别注意到这个胜负的关键所在,他不但没放置重兵把守腊戍,反而语出惊人、一再的要求兵力与火力不足的华军,要直接攻击日军的主力。华军将领不肯冒险出战,史迪威就大怒请辞。蒋介石只有敷衍史迪威,加派罗卓英成为副指挥官,来指挥华军,这时日军已经展开了攻势。
  而日军攻陷仰光之后,立刻分兵两路挥师北上,东路沿缅甸纵贯铁路直攻华军守备的重镇同古,与二百师爆发激烈的战斗,西路则沿着依洛瓦底江(IrrawaddyRiver)进攻英军在普罗美的阵地。二百师在同古的防守作战,可以说是表现的可圈可点。日军以优势的火力,以及战车的掩护,猛攻同古,二百师在戴安澜师长的指挥下,一直进行沉着的防御,从三月十六日打到三月二十九日,在日军以优势兵力,由侧翼对同古进行包围之后,二百师才奉命向平满纳决战阵地作有秩序的转进。接着第五军的二十二师(廖耀湘),又在雅达西(Yedashe)与日军进行遭遇战,同样展现了坚强的战力,从三月三十日打到四月十五日,才依计划退到平满纳准备决战。这是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四个多月以来,在太平洋战区中,盟军打得最有表现的作战(其它英、美、荷的部队都是还没进入激战阶段,就以溃散的方式被日军击败)。日军发现中国机械化的第五军战力极高,因此预期继续沿铁路北上,进攻平满纳的华军预定阵地,日军将会产生重大的伤亡,因此日军改成由两个侧翼突破的战法。左翼的日军进攻英缅军防守的普罗美,由于英缅军队根本无心作战,在日军的攻击下,立刻就在四月一日撤出阵地,向阿蓝庙(Allamyo)后退,这就造成了平满纳阵地西侧翼的突出;蒋介石希望英军至少能够坚守阿蓝庙,但是英军的战志已经动摇,在日军三十三师团的压迫之下,继续向仁安羌(Yenangyaung)快速退却。因此史迪威所部署的平满纳决战之构想,就因为英军的后撤,突出了平满纳侧翼阵地的危险缺口,因此不得不加以放弃。于是中国第五军主力退向曼德勒,日军于四月二十日攻占平满纳。




第三十章、滇缅作战 30.4 史迪威错误的作战布署
而日军在左翼的攻势,仍然保持极锐利的打击力,沿着依洛瓦底江向北猛进,继续全速追击英军后退的部队。四月十七日,日本的第三十三师团,在仁安羌追上后撤的英军,以及大批的外侨平民。英军被困在日军围攻的危急状况之下,只有向史迪威指挥的华军求救,这时华军指挥官罗卓英,立刻派遣在曼德勒布防的六十六军新三八师孙立人部,驰援被困的英军,孙立人三八师展现出快速与勇敢的战技,率领华军赶到仁安羌,立即击溃日军的攻势,救出已经准备投降的英军。这个华军英雄的表现,立刻成为英美新闻报道的焦点,当然也让史迪威大感满意,而将新三八师留在依洛瓦底江沿岸的西线;罗卓英而为了填补新三八师西移而产生的空位,下令六六军调遣新二八师从腊戍到曼德勒接防,这就造成华军作战主力西调,与东部战线空虚的危机。而东部战线却是华军与中国云南连接的生命线,若日军一旦发现华军这个致命的战略缺口,而全力发动东线右翼的侧袭,切断华军东部战线与中国云南的联系,那么华军在缅甸就只有溃败的结局。
  这时最莫名其妙的是,英军指挥官斯立姆(W.J.Slim)竟然因为华军的表现出色,在仁安羌击败追击的日军,因此要求史迪威“再”调出一支中国部队给他,以教训不断尾随攻击后撤之英军的日本三三师团。更妙的是,史迪威竟然慷慨答应了英军的要求,在没有知会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情形下,就直接下令调动二百师西进,准备再“露一手”,表演给英军看。但是史迪威似乎完全没有想到,当时关系缅甸作战胜败的关键是守住东部战线与云南的防线。此时东线已经出现的十万火急的军情,当时兵力分散与不足的华军,在东部战线上遭到日军两个师团的围攻,已经面临崩溃的边缘了,因此史迪威正确的战略部署应该是急调第五军与第六军东进驰援华军防线,而不是将部队大举西调去掩护不战而逃走的英国败兵的撤退。
  这时日军知道,中国的第五军主力在平满纳到曼德勒布防,战力充沛的准备迎战日军,因此日军不愿以主力直接进攻这个决战阵地,而是掌握华军东线空虚的战机,全力从右翼的东线突进,打击华军兵力最为脆弱的东部防线。这里是属于甘丽初第六军暂编五五师所防守的阵地。由于第六军的兵力分配在缅甸东边漫长的防线,一直延长到泰国边界,因此兵力分散而且脆弱,日军右翼攻击华军东线的部队,是由机械化的重装备五六师团与十八师团负责,这两个师团在日本空军的支持之下左右包抄,猛攻暂编五五师防守的毛奇与劳依考(Loikaw)阵地,由于中国守军的战力不足,又没有得到足够的兵力支持,因此华军东部防线在四月二十一日被突破。







事实真相:
    跟大家说真话!我的案件其实跟那条“狼牙山五壮士”的帖子根本毫无关系! 实际上是某单位挟私报复我。那条帖子发出前大约半个月,我发了几条帖子揭露他们毒打广州市白云区示威民众。然后他们到我家来要求我删帖子,遭到了我的拒 绝。因此他们悍然打击报复,拘留我七天泄愤!此信息出自我所属片区片警!

    大批网站都登载了广州越秀区法院的通稿,内容是他们驳回了我(张广红)的诉讼请求。理由之一是越秀区公安局调查后确认我编造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谣 言”,越秀区法院予以采信。但是我上来搜了十分钟就找到了我转发的原帖并截图!为什么我十分钟就查到的事情两单位查了那么多天查不到?你们都是饭桶白痴?

    如果说我对帖子比较熟悉所以容易查到的话,那么请问为什么广州越秀区公安分局和越秀区法院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个人问过我:你坚持帖子是纯转发的,那么你从哪里转来的?难道两单位实际上对帖子是否转发根本就没有兴趣查?难道只想找个理由入我于罪???

    从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分局到广州市行政复议办公室,再到广州越秀区法院,没有任何一个人问过我一句:你说你的帖子是转的,那么转自何处?所以实际上一 个单位是为了打击报复,另两个单位是为了互相包庇!如果蒙冤的是一个普通民众,他就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现实。可惜拈花时评(张广红)并不是完全没有话语权 的普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