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星期二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郑浪平(二十三)

第二十一章、没有出现决战的北方战线 21.5 意外提前引爆太原会战
日本的华北方面军,虽然拥有绝对优势的火力,但是在平汉线与津浦线的进展相当的谨慎与缓慢,不过华军也面临协同作战的困难,程潜与徐永昌解决不了中央军与西北军之间指挥与后勤的问题,蒋介石又将上海作战当成绝对的优先,因此中国在华北的各军,并未建立协同作战的能力,多数都只能各自为战而已。但是二十六路军的孙连仲部队,以及中央军五十二军的关麟徽部,在保定作战中,表现优异,给与日军相当猛烈的抵抗,但是在津浦路的二十九军,却再也没有打出士气与水准。日军在河北缓慢地向南推进,显然是在等待与华军的主力接触,不过日军的战略预期是完全落空了,直到九月二十四日,日本的第一军才攻占保定,华军顺利脱离战场,日军并未获得歼灭华军主力的机会,于是迫使寺内寿一决定,日军继续深入,沿平汉线南下进攻交通与军事重镇石家庄。
  这时蒋介石既已将决战的主力东调,于是下令平汉线的中央军主力部队,沿正太铁路向山西高原的战略高地集中,以协助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防守山西,因此让出了战线侧翼。日军虽然顺利攻占石家庄,但是仍然没有捕捉到华军。不过这时由于日军第五师团与独立旅团,在山西北部作战不力,被阻在忻口,因而诱发华北方面军为了支持第五师团作战,提早发动攻占山西的作战[2]。
  因为日本的华北方面军,既然无法在河北的作战行动之中照原计划,围歼中国的主力部队,于是关东军蒙疆兵团(原先的察哈尔派遣兵团改名)在山西北方的右翼,全力抢攻山西北部平绥线的重镇大同,以进逼山西内长城防线。而在山西战略要地大同作战的华军,竟然在部队没有及时进入阵地,就被日军快速进军的蒙疆兵团打得七零八落,阵地全线溃散。阎锡山因而无法有效掌控内长城以北防线的状况,气得枪毙了军长李服膺,华军只有不战而退撤离大同,退守内长城防线。(这时只有过内战经验的华军,根本不能了解一支现代化、一流水准的日军之武器、战术运用与其作战速度,因此在刚开始的作战上经常是无法招架日军的攻势。)
  这引起在大同东南方作战的日军第五师团,跃跃待试地向山西深入,因为第五师团在南口的平绥铁路作战中,就比不过察哈尔派遣兵团的表现,如今又怎能眼看着察哈尔兵团手到擒来地攻占大同?(事实上,日本关东军与华北方面军一直在为内长城防线,进行“地盘”的争执,关东军总是想控制察哈尔南部与山西北部,造成华北方面军极其不满)。



第二十一章、没有出现决战的北方战线 21.6 平型关大捷的历史真相
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本来就是个野心极强的军人,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就是他“盖世”的功业,如今他那肯低头让人,所以板垣决意深入山西,以抢回被关东军夺去的面子。于是日本第五师团朝向灵邱、平型关以及忻口一线进兵,与蒙疆兵团由大同南下,对太原形成钳形攻势[3]。
  同时日本大本营发现华东作战,已经转为新的主力决战地区,日军在上海已经感到兵力分配不足的问题了,因此决定从华北方面军抽调两个半师团(第六师团与第十六师团,以及国崎支队),投入上海作战,这样一来华北方面军就根本不可能在华北发动重大攻势,只有将剩下的部队,改投入山西作战,于是整个华北作战的重心,就“意外”地转向山西,而中国方面最为担心的状况,即日军会以大军越过黄淮平原南下,直扑武汉的作战,日大本营不单是根本就没有认真的设想过,此时也不再有军力加以实施了。
  由于蒋介石将固守山西高原,当成华北作战的战略重心,因此调派大量的部队支持第二战区的阎锡山,山西更是阎锡山所经营的“独立王国”,长达二十年以上,当然不容日军轻易得逞。大同既失,华军决心全力在内长城防线,进行固守决战。平型关是这个战线的一个防御重点,刚好日军第五师团,由灵邱向平型关进军,与是阎锡山与傅作义、杨爱源商议,指挥包括中央军、晋军以及八路军,在“平型关[4]”一带进行口袋战术布阵,准备包围与反击日军长驱直入的攻势,以巩固太原的外围防线。
  而所谓八路军的林彪一一五师所创下的平型关“大捷”,只是这场作战中的一个小型伏击战而已(单独地伏击到日军一支补给车队)。当时真正防卫平型关的是刘奉滨师,属于孙楚指挥,在他的右翼是刘茂恩军团,高桂滋军,左翼则是傅作义军、陈长捷军,日军的第五师团与第二混成旅团,猛攻平型关阵地,展开血战,日军部队于九月二十一日发动侧翼攻击,越过平型关战线,而深入华军所布置的战线口袋之中,两军陷入激战。
  因此当时第六集团军司令官杨爱源,下令所指挥的华军,分成五支部队,开始渗入日军后方,进行搅乱日军在平型关后方的战线,对于日军补给线进行游击战。而其中林彪师共有一万多人,奉命在平型关的东南方,属于右翼助攻部队,进行敌后游击。
  九月二十五日凌晨,林彪师以秘密灵活的游击运动方式,在小寨附近的土沟,逼近日军一支营级(大队)的运输补给部队,然后发动近距离的突击,在半天的战斗中,全歼了这支总数在五百人以内,以后勤支持为主的日军部队,仅抓到俘虏一人(后来还是让他逃脱了),俘获步枪两百支而已。只是当时八路军的战报夸张战果,说成林彪一一五师与日军万余人作战,击毙日军四千余人,是与实情有极大的出入。整个平型关作战,是一场硬仗,日军伤亡了四千多人,可是林彪部队并未参与正面的作战,只是在平型关战役中,奉命负责敌后游击任务而打了一场胜仗,但是称之为“大捷”,就太过夸张了,同时也扭曲了平型关作战的整个情势真相。
  由于日军第五师团的前锋部队,在平型关附近,竟遭到华军口袋战术的合围,而陷入苦战之中,当然引起日本华北方面军的震动,因此方面军要求由山西正北方南下的蒙疆兵团,兵分二路,一路直接参与平型关作战,以解日军第五师团前锋之围,一路则是绕道越茹口,包抄华军平型关阵地的侧背。在日军支持火力以及生力军的赶到之下,华军为了避免受到日军的包抄,奉命后撤到忻口阵地布防。林彪的部队就此脱离战场与指挥,转进太行山北部,开始建立游击基地,去全力发展共军的实力了。



第二十一章、没有出现决战的北方战线 21.7 激战空前的忻口作战
忻口与雁门关是太原北方的门户险要所在,华军既然从平型关退到忻口,阎锡山就决定在忻口进行保卫太原的决战,他的部署如下,以中央军的卫立煌为主组成中央集团军,以中共的朱德部队为主组成左翼集团军,以杨爱源指挥右翼集团军,以傅作义部队为主组成预备集团军。日军则由板垣率领第五师团以及第二、第十一旅团,直扑忻口。
  阎锡山仍然在忻口部署口袋战术,日本第五师团板垣,负责主攻忻口华军阵地,板垣是准备以日军优势的火力与机动力,在空军的支持下,采取中央突破的攻击方式,直扑华军中央集团军的阵地。十月一日起,中日两军在忻口阵地,展开了非常激烈的遭遇战,华军军长郝梦龄,师长刘家琪以及多位旅长,都在忻口阵地壮烈成仁,多处阵地是反复易手;而华军在战力悬殊之下,仍然力战不退,继续据险守住阵地的防线,一直苦战到十一月二日。而进攻忻口的日军第五师团,虽然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但是仍然无法越雷池一步。
  此时日本的华北方面军,又接到日军在忻口作战,再度受阻的情报之后,寺内寿一大将,只有立刻命沿平汉路南下的日本第一军,派遣部队由石家庄西进,越过娘子关,包围太原,以攻击忻口华军的侧翼,这是日军一个大包抄作战。日本第一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决定,第十四师团沿平汉路继续南进,但是第二十师团则由石家庄西转,仰攻山西高原,准备闯过娘子关而直接攻击太原,以包抄忻口华军的侧后防线。
  而这时华军的孙连仲部,已经转守正太路与娘子关一带防线,因此与日军二十师团发生激战。孙连仲部在十月二十二日,成功地包围在沟关的日军第七十七联队,造成几乎全歼日军的辉煌战果,日军第二十师团也受阻于娘子关一带。于是香月清司只有再下令,抽调日军的一九师团的部队,由北方的侧翼攻击华军阵地,以支持第二十师团,这使得华军在娘子关的作战,受到日军两路的包围,阵地接着被突破,由正太铁路西进的日本第一军部队,终于在十月二十六日攻陷娘子关,华军在太原的西方门户因而洞开,日军准备跟着攻下太原,以包抄在忻口防线的华军。
  这时阎锡山知道情势险恶,因此在十一月二日,下令在忻口防御的华军,向南转进,以进行太原城的保卫战,并下令傅作义出任太原卫戍司令。但由于华军从忻口阵地撤退得太迟,通往太原的交通路线又是狭长的山谷地形,在日机猛烈的炸射之下,华军的撤退乱成了一团,完全失去部队建制的完整控制。华军部队在仓皇与混乱中退向太原,日军第五师团卯足全力一路追击,同时日军的第二十师团与一九师团,已在太原东方形成拦腰截击的攻势,华军根本无法按照命令退入防守太原的预定阵地,使得傅作义成为无兵可调的光杆卫戍司令。幸好日华北方面军,为了让第五师团保留攻占太原的颜面,因此下令第二十与第一九师团,暂时勒兵不动,而使得华军有机会越过包围而继续南退,傅作义在空城计下,只防守太原一天,就只有突围而去。十一月七日,日军攻占太原。
  这时日军虽然攻占太原,但是仍然没有达成歼灭华军主力的作战任务,因此香月清司下令第二十师团与第一九师团,继续沿着汾河与同蒲铁路,向南追击华军,日军最后一路攻到山西、河南与陕西交界,黄河边的风陵渡。日军经过长距离的战场追击,并没有消灭到华军主力,而此时日军的补给线已经拉得太长,兵力不足的问题也十分严重,而一度四散的华军,开始在日军补给线后方出没攻击,迫使在山西南部的日军收缩战线,以保持战果。
  而在平汉路的日军第十四师团,此时也深入到河南北部的漳河,同样的受到补给困难与兵力不足的问题,无法再往南进攻,而华军同样的开始渗入日军阵地的后方,对日军的补给线进行游击战。这正是八路军的作战特长与发展的机会,八路军就在开始山西高原、太行山山麓以及河北、河南丘陵地,迅速地扩大势力,对日军构成游击战的威胁;共军也开始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控制了独立自主的根据地。
  而在内蒙的日军,则由新成立的二十六师团(这是因为华北方面军与关东军,强烈争执对于山西北部与长城以南战区主权的争夺,最后迫使东京军部裁示,直接由参谋本部控制二十六师团)以及关东军第一独立旅团,由大同沿平绥铁路西进,由于华军部队多数已经调往山西进行太原会战,因此日军没有受到强烈的抵抗,在十月十七日,一路顺利攻占了平绥铁路的终点包头,日军终于完成对于内蒙大体的控制。



第二十一章、没有出现决战的北方战线 21.8 华北作战的检讨
虽然日军在华北作战的行动中,除了在山西作战的局部地区之外,一直保持主动攻击的优势,迫使华军一再退出防守的阵地与城市,但是日军却没有办法在黄河以北,歼灭华军的主力,一方面华军主力根本不在华北,剩下的华军,不但抵抗意志出奇的坚强,而且部队败而不散,都能有效脱离日军的包围,再度的集结作战。
  之后,日本华北方面军接近三分之一的部队,被抽调支持华东战场决战,以及日本大本营要求,华北方面军在中国东北的冬季冰封期间,必须减少作战任务,保持兵力运用的弹性,作为关东军防苏作战的预备兵力[5],因此日本的华北方面军只能就地整补,以等待新的作战命令。
  华军在华北采取败而不降的战术,同时颠倒战线作战,在日军控制战线的后方,发展游击战,威胁日军战线的补给线,使得日军在深入华北之后,派在维持后方补给线的兵力,还要多于前线作战的部队。这种作战方式,已经使得日军陷入大量消耗战略资源的困境之中,主要的兵力不能用在继续的战略攻击,反而用在维持补给线上。
  就战略上而言,日军的攻占山西,是有着控制华北平原战略侧翼的作用,但原先日军之所以进攻山西高原,则是为了挽回担任侧翼掩护的第五师团作战失利的面子,同时为了追击华军转向山西高原集结的部队,华北方面军将作战部队主力,转向山西调动,没有沿铁路快速的南侵。最后日军虽然攻占山西,不但没有歼灭到华军主力,反而是困守在山西各个战略重镇之中,必须用大量的兵力来维持日军的补给线。



第二十一章、没有出现决战的北方战线 21.9 日军大本营缺乏战略远见
其实日军攻占山西、陕西与河南交界的风陵渡,实在是取得极大的地缘战略优势,假如当时日本政府能够全面地动员兵力,以达到真正亡华的战略目标,那么日军可以在攻占山西之后,运用征服整个中国的大战略眼光,大量增兵投入中国战场,以十个师团的兵力,由山西渡河,其中三个师团,进攻陕西的关中与延安,然后西进截断甘肃与苏联的交通路线,另外一路则由五个师团越过秦岭,直捣四川,深入云南,两个师团沿汉水进逼河南、湖北与陕西的边界,对武汉形成侧背牵制的战略包围。
  这时日本同时以海军支持机动兵力优势,封锁东南沿海,随时准备对东南的重镇发动攻势,这样中国就根本没有力量分兵向西南大后方增援,以抵抗日军这样深入的攻势,而蒋介石的大西南抗日基地的战略布局,也就发挥不了作用。此时日军再各以五个师团分兵两路,一路沿平汉线南下,一路沿长江西进,会师武汉之后,再攻华南;日本的陆海军再在华南沿岸以三个师团登陆夹击,那么中国很可能就会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一到两年之内战败投降。若是日本依照这个战略的进行部署,日军用在中国的陆军部队,最多只要三十到三十五个师团,加上海空军的支持投入,总数八十万日军,真的就有机会在两年内灭亡中国。
  但是日本从开始就一直低估中国的抵抗意志,多数的日本军方人士都普遍的认为[6],日本只要动用局部与有限武力的打击,给中国几次致命的打击,中国就会屈膝投降,但是当中国总是败而不降,反而不断地凝聚再生战力,迫使日本一再增兵,最后日本在华的总兵力,已经提高到百万以上,仍然无法击败中国,这就是日本缺乏战略远见,与其历史眼光错误的结果。
  从各种作战的形式条件而言,分析中日之战,日本是应该赢却没有赢,中国是应该输而没有输。原本日军预期极高的华北之战,由于华军主力东调上海而落空,日军对此状况的整个应变不但迟缓,而且对于华军所发动的攻击,也一直没有发挥优势包围歼灭对方主力的效果。日军更没有沿着平汉铁路疾进,越过黄淮平原兼程南下,而对华中的重镇武汉造成战略威胁,反而误打误撞的先仰攻山西高原,而将作战兵力量分散,使得日军在华北平原最后只落得一个防御的态势,根本就不符合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原则了。



第二十二章、惊天动地的淞沪大决战
中日的历史决战之中,再也没有一场的会战,能像淞沪会战这样打得惊天动地与扣人心弦,中日双方所动员的部队总数,最后超过了一百万人,所有现代的武器,如空军飞机、海军舰炮、坦克、毒气都大量的出笼。但是同时,以及最为原始的作战方式,面对面的以刺刀格斗、甚至石块投掷,也有或是最为壮烈的人肉炸弹,也全都派上了战场。而且战斗就在十里洋场的上海都会区的租界边缘进行,新闻记者可以一方面在大饭店的阳台上喝咖啡,一方面远眺中日两军的浴血作战,这种大会战的规模与型态,恐怕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当时参加淞沪会战的绝大多数中国的军人,根本就想都没有想过他们将面对一场最现代的三军联合立体作战,以及在毒气与八英寸炮弹攻击下的可怖景象。但是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中国绝对不能再让日军为所欲为地蹂躏下去,华军决定,假如没有武器可以抵挡日军的攻势,他们的身体就是拒敌的唯一长城。
  在卢沟桥事变开始恶化,迅速的扩大成为华北事变的时候,中日双方的领袖们,已经多少有些知道,中日之间恐怕无法避免一场历史的大决战。但是,中日两国的军政决策者,在刚开始考虑决战的地点与方式之时,都没有要把上海当成中日两军大决战的地点。当时中日双方都曾经准备企图在华北地区,进行军事决战的较量,但是战局突然出现戏剧性的大变化,预期华北的决战没有打热,反而是上海的冲突,演变成为中日战争历史中,最大规模的会战。



第二十二章、惊天动地的淞沪大决战 22.1 中国决定在上海应战
在一九三一年的一二八事变之后,中日双方在上海的军事冲突,都受到国际社会强烈的干预,要求中日两国不要在上海地区进行战斗,以免影响到国际社会的重大利益。因为上海不单是中国的金融与经贸中心,也是一个国际经贸金融的大都市,世界各国在上海有着极大的商业利益,上海的精华商业区,是属于国际强权拥有主权的租界地,因此在国际社会的要求下,上海划出非武装的中立地区,以减少中日之间的军事摩擦。中国正规军不能在上海市区附近布防,但是日军却可以在其租界地内,建筑防御工事,日本精锐的海军陆战队处在这里设立司令部,日本海军的第三舰队,则在附近的水域巡弋。(列强与日本的海军船只依照不平等条约,可以自由进出中国的内河水道)。
  但是在卢沟桥事变(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开始扩大之后,上海的紧张情势也跟着快速的升高,因为日本在上海拥有租界虹口,同时派驻了海军的重兵防守,而中国抗日风潮民气最盛的地方,也在上海,华北的中日冲突,立刻引爆上海强烈的反日民气,上海人民自动自发的抵制日本人所有的活动,甚至开始威胁日本人的生活安全。
  而日本的海军一直想在大陆政策上,强化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增加争夺建军资源的筹码,因此日本海军不甘心由陆军一再的主导侵略中国的政策。根据日本海军的观点来看,假如中日两国在河北与内蒙进行决战,那么日本海军仍然只是一个支持的角色而已,何况在一二八事变之后,日本对于上海的攻防,就有着极大的军事兴趣,因此日本在上海的日租界中,秘密的建设了有如要塞般的防御工事。当中国人民反日的风潮开始在上海出现之时,上海的日本侨民与工商业都受到影响,日本海军当然立刻展现强势的做为,增加部队,进行护侨的工作,同时也强烈的建议日本参谋本部,应该在上海展现军力,以打击中国的政治与金融中心,来增加速战速决战略的威力。
  不过日本参谋本部的战略部署,一直是以防苏做为国防的重点,因此实在不希望再将军力分散到华中,所以并不同意海军的要求,在上海增兵。但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上海也发生了中日之间的冲突事件,八月九日,中国的保安队在虹桥机场,因为穿着便衣的日军大山勇夫中尉,闯越机场封锁线而被射杀问题,立刻成为中日双方在上海最为严重的交涉事件。
  依照过去中日冲突的惯例,这种日军有人死亡的事件,是可以扩大成为正式的战争冲突(卢沟桥事件,既无人死伤,也无实物破坏,尚且都能扩大为攻占北平、天津的华北事变,何况虹桥机场日本死了军官),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与经贸中心,距离首都南京更是十分的接近,虹桥机场事件爆发,给日本海军在上海增兵得到了借口,日本的海军陆战队,首先在八月十一日,增援上海。日本驻上海的军政首长,向上海当局,提出强硬无理的要求,于是上海局势的发展,立刻蕴含着爆炸性的危机因子。
  因此上海出现了极度爆炸性的危机发展,迫使蒋介石在衡量各种因素的考虑之后,决定将精锐的中央军,开始调往上海布防,以防局势急转直下,而危及到首都的安全,当然蒋介石同时已经有改变决战地点的大战略考虑。而日本方面同样的重视上海的紧张局势,在海军强烈的要求之下,日本政府与参谋本部终于通过,派遣陆军增兵支持上海,于是中日双方的军队,开始迅速的在上海市内与近郊集结。京沪警备区司令张治中积极请战,在八月十一日晚上,蒋介石同意派遣负责中央警卫部队的八十七、八十八师前往上海,同时开始调集更多的部队向上海外围地区移动,也有化装的保安队与便衣队,在八月十二日清晨,大量的华军开始驻进上海市区。
  中央军的在上海市区出现,立刻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大幅报导,上海市民更是民气高昂的欢迎中央军的保家卫国行动,但是对于日本在上海的军队,就造成极大的压力,因为中日双方都在设法争取先发制人的机会。日本海军将蒋介石调派大军驻进上海的情报,回报日本之后,日本海军大为震动,日本政府当天晚上就举行四相会议,决定日本陆军要在上海增兵,以保护皇军与侨民在上海的利益。
  日本在上海的驻军更是在接到增兵的消息之后,挑衅的动作更为的加大,于是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二日起,上海已是接近风云急变之前的紧绷状态,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引爆不可测的冲突,华军与日军都在争取抢先布防战斗据点的时机,便衣的部队更是夹杂在人群之中,互相的刺探军情与寻找有利的地形。一时之间,中日双方出现大军云集,以及设阵布防的动作,上海局势紧张到随时可以爆发冲突。



第二十二章、惊天动地的淞沪大决战 22.2 八一三上海事变
究竟是谁先在上海开出第一枪,现在已经无法清楚的查证,但是可以比较清楚知道的是,在八月十三日上午九时过后不久,于上海的北站与宝山路一带,爆发了日军便衣队与中国保安队射击事件,接着事件持续扩大,上海各处都开始传出枪声。十三日下午,在八字桥的持志大学附近,中日双方爆发了更为直接的射击事件,中日两军当然立刻进入阵地待命,而在当天的下午四时左右,日本陆战队司令部,挂出了全军作战的战旗,停在黄埔江与长江水域的日本舰队,立刻万炮齐发的射击中国军队阵地与上海市区,于是中日在上海的冲突,就在八月十三日的上海街头正式开战。
  虽然上海之战,原是在卢沟桥事件牵引之下,藉着虹桥机场意外而引爆的。但是在中国方面,蒋介石已有将战略重心,从华北转移到华东的计划,在虹桥机场事件之后,蒋介石更开始下令进行战略方向大转弯,抽调大军赶赴上海,准备改变与日本的决战地点与战略方向。不过日本参谋本部,仍然希望中日能在华北决战,所以设法控制上海军事冲突的规模,但是也绝对不能让华军占到上风,因此日军在上海的军事反应,是属于战略上的被动方式。因此在危机开始恶化之时,日本的参谋本部,还尽量想控制上海的战事规模,以避免战局的扩大与恶化。
  但是对于在上海的中日双方的前线指挥官,都记得一二八事变的前车之鉴与历史的教训,因此,谁都想先发制人的抢先发动攻势,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日本海军希望能够立刻扩大攻占据点,以利援军部队登陆,而华军的挥官与参战部队,正是当年参加一二八事变的原班人马主力之一,中日双方都在誓为当年作战报仇的心态下,也决定针锋相对,设法抢夺有利的作战时机与位置。中日双方的战线主轴是在黄埔江的东西向作战,华军由西往东进攻,企图将日军赶下黄埔江,日军是由东往西打,企图扩大日本援军登陆的桥头堡。
  不过,提早的爆发上海战事,对华军比较不利,因为当时华军兵力集结的部署速度,根本比不上日军的增援速度(日军从本土的海岛出发,只要五到十天,就可赶到上海,华军则要三到五星期,才能由华中、华南到达上海),八一三爆发战事之时,在上海的华军,并未完成优势的部队集结,但是指挥官张治中复仇心切,中日双方的部队又不断的爆发部署的摩擦交火,因此中国方面就决定不惜冒然的全面开打。
  而虽然上海的日本租界与军事基地,在中国的领土之内,但是华军显然的缺乏正确的情报,并不知这些年来,日本军队早已在上海的日本租界内,秘密兴建了比要塞还要坚固的军事据点。因此日军在刚开始冲突时,虽然在人数上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的劣势,但是日军一方面可以据险顽抗,一方面则有日本优势的海空军火力支持,所以中国的部队作战虽然勇猛,几度的近距离攻入日军阵地,但是却无法攻克日军的要塞据点,华军缺乏事前情报掌握,以及没有攻坚火力的严重缺点,在此次功败垂成的战斗中暴露无遗。
  华军能够在上海争取到主动与猛烈攻击,的确是让日军大吃一惊,假如日军没有在上海的日本租界内,秘密的建设了比要塞还要更为坚固的军事据点,以及日军若是没有绝对优势的海空军火力掩护,中日双方真的凭战场上实力,在上海进行较量,日军还真有可能被华军赶下黄埔江,这就是蒋介石最为精心培养的全德式装备的八七师(师长王敬久)与八八师(师长孙元良)的勇猛表现。但是华军的兵力与火力仍然无法取得优势,特别是没有足以攻坚的重型武器,单靠部队英勇的攻击表现,仍然无法攻破日军在上海有如要塞般坚固的据点。
  当中日两军在上海正式开火之后,国际强权此时才感觉到,他们在上海的利益受到影响,这才装模作样的提出停战的调停要求,蒋介石基于中国的战略原则,就是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下,不得不对国际强权的要求,有所敷衍,日本则是利用机会喘息,以困守待援,因此增加了华军在早期攻势的国际困扰因素,上海之战一开始,华军虽然取得攻击的先机,但是却终于没有达成赶日军下黄埔江的目的。







事实真相:
    跟大家说真话!我的案件其实跟那条“狼牙山五壮士”的帖子根本毫无关系! 实际上是某单位挟私报复我。那条帖子发出前大约半个月,我发了几条帖子揭露他们毒打广州市白云区示威民众。然后他们到我家来要求我删帖子,遭到了我的拒 绝。因此他们悍然打击报复,拘留我七天泄愤!此信息出自我所属片区片警!

    大批网站都登载了广州越秀区法院的通稿,内容是他们驳回了我(张广红)的诉讼请求。理由之一是越秀区公安局调查后确认我编造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谣 言”,越秀区法院予以采信。但是我上来搜了十分钟就找到了我转发的原帖并截图!为什么我十分钟就查到的事情两单位查了那么多天查不到?你们都是饭桶白痴?

    如果说我对帖子比较熟悉所以容易查到的话,那么请问为什么广州越秀区公安分局和越秀区法院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个人问过我:你坚持帖子是纯转发的,那么你从哪里转来的?难道两单位实际上对帖子是否转发根本就没有兴趣查?难道只想找个理由入我于罪???

    从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分局到广州市行政复议办公室,再到广州越秀区法院,没有任何一个人问过我一句:你说你的帖子是转的,那么转自何处?所以实际上一 个单位是为了打击报复,另两个单位是为了互相包庇!如果蒙冤的是一个普通民众,他就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现实。可惜拈花时评(张广红)并不是完全没有话语权 的普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