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9日星期一

恶魔教室:民粹运动的公式与配方

恶魔教室:民粹运动的公式与配方

【联合报╱社论】 2008.12.09 02:00 am

台湾今年最夯的电影是《海角七号》,从日据时代与今日的两段台日恋情,来叙说台湾的草根故事;德国今年最热的电影则是《恶魔教室》,从现今的一所高中的教室,回头阐释纳粹运动的发生与运作。

《海角七号》里头其实也有些政治元素。乡民代表主席利用特权,为续弦妻之子阿嘉开创人生新境;这样的政治陈述,使人性从政治机器中逃逸解放出来,充满谅解与宽容;但是《恶魔教室》,则是述说民粹政治对于人性渗透与剥削的过程,用解剖学的手法呈现了民粹政治在心理及社会层面的机转,动人心魄。

看过高尔的《不愿面对的真相》,形同上过一堂精致的「地球暖化」讲座,《恶魔教室》则可谓是一场「民粹政治」的精采讲座,用深入浅出的手法,将一个复杂的政治现象呈现成「入眼即化」。品尝过《海角七号》的草根滋味后,高中生以上的观众也可考虑看一场正在上演的《恶魔教室》,那是另一种更加直指人性的「草根」。

《恶魔教室》的剧本,引据发生在美国一所高中的真实故事,却被德国拍成电影;而德国的纳粹历史背景,则使得这部片子更具宏观表现。影片叙述高中教师雷纳,在他的「计画周」课程中,利用「团体剧场」的手法,欲让学生从实作来体验何谓「独裁主义」;他在一个星期内,用引导及煽动的手法,一步一步将学生带入民粹政治的情境。一、建立元首:他要学生尊崇他为「威格先生」;二、建构道德论述:反对社会及世界之不公不义;三、树立外敌:甚至将楼下另一教室的「无政府主义课程」师生视作敌人;四、建立认同标志:将此一运动取名「浪潮」,并有自己的视觉符号,如logo、穿白衬衫,及特殊的敬礼形式。

岂料,假戏真做。「课程」开始后,十七、八岁的学生们相激相荡,许多人在运动中找到填补人生意义的元素,很快就使得「浪潮」出现内化的驱动力;学生甚至攀上大楼鹰架上展示运动的巨型logo。当整个运动出现学生们「相互挟持」的警讯时,编剧也安排了一些逆向思考的自省角色,例如女生卡洛在班上不穿白衬衫而穿红衣,被逐出教室;与此对照,亦有愈陷愈深者,例如边缘人提姆深觉「浪潮」运动提升了他的人生价值,钻入「正义」的迷障,以致不能自拔。就在整个班级几乎陷于「浪潮运动」的相互催眠状态中,「威格先生」说破了这一场民粹运动的制造原理,并自咎承认「玩得过火了」;但边缘人小男生提姆却因「理想」破灭,枪伤了同学后饮弹自戕而死,脑浆喷溅。

《恶魔教室》的戏剧性,在于几乎利用「化学实验」的方式,在教室中进行了一场民粹运动的试管操作,居然亦告应验。其实,民粹运动的「公式」与「配方」,古今中外,可谓千篇一律。可以真实发生在美国加州的一所高中,可以在电影里发生在一所德国高中,也可以发生在纳粹德国,及文化大革命的「毛中国」;将正义、元首、外敌、我群悲情、边缘人格升华等元素混成一杯鸡尾酒,运动即有了基本架构。

台湾此刻似亦正在上演一出《恶魔教室》。「台湾之子」陈水扁是这个教室的老师「威格先生」,他标举了认同符号(台湾国),树立了外敌(中国/马英九/外省人/司法),主张正义(捍卫主权、人权),诉诸我群悲情(反对司法迫害台湾人的总统)……。但陈水扁毕竟不是最后自承「玩得太过火」的「威格先生」;蔡英文及林浊水等,也不如红衣女生卡洛那般纯真勇敢;而长老教会的那些牧师及许多草根支持者,则皆如提姆那般不肯见到「理想」幻灭。陈水扁的这一杯「民粹鸡尾酒」,能不能醉倒台湾人?

除了《海角七号》及《不愿面对的真相》外,我们很少推荐电影,但认为在台湾这个「民主教室」中的高中生以上的民众,不妨也到电影院,在这个真实发生在美国、戏中发生在德国的《恶魔教室》中,做一次旁听生。

【2008/12/09联合报】@ http://udn.com/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