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星期日

雪山狮子的呻吟-罗桑扎西(22)2014-06-12 05:32:48

我故乡的悲惨史
扎益活佛   丹曾华白尔朱
目录
·序言
·家族辛酸史第一部分 多麦人民的爱国抗暴斗争
·第一章   地名起源
·第二章   地理位置
·第三章   所辖区域
·第四章   族源
·第五章   现有人口
·第六章   历史变迁
·第七章   拉卜楞寺人民的爱国抗暴斗争
·第八章   果洛和隆务人民的爱国抗暴斗争
·第九章   查阔和昂拉、松潘人民的爱国抗暴斗争
·第十章   阿木去乎人民的爱国抗暴斗争
·第十一章 欧拉和乔科等地的爱国抗暴斗争
·第十二章 卡加六部人民的爱国抗暴斗争
·第十三章 卓尼、迭部、西仓人民的爱国抗暴斗争
·第十四章 阿霸地区人民的爱国抗暴斗争
·第十五章 部分爱国烈士名单录 第二部分各种残酷的政治运动
·第一章   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第二章   大规模的拘捕与残酷虐待
·第三章   无情地虐待班禅大师
·第四章   对于文化遗产和财富的掠夺
·第五章   所谓“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六章   中共对西藏的大规模移民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运动
·第八章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质
·第九章   中共统治下西藏人的教育与医疗卫生
·第十章   目前西藏的经济形势
·第十一章 自然环境状况
·第十二章 一九九二年西藏问题律师会议
第三部分 美丽富饶的家乡 —–安多
·第一章   安多的地理环境与气候
·第二章   丰富的资源
·第三章   自然风景与湖泊江河
·第四章   农牧区
·第五章   风俗习惯
·第六章   高原魂灵
·第七章   教派各异的寺院
·第八章   衮本强巴林
·第九章   扎西奇
·附录一   出生于安多地区的著名学者
·附录二   中共在安多地区建立的部分监狱名录
·本书参考资料书名
序言
一千多年前,佛法从印度广泛传播到雪域西藏。西藏东部和东北部的安多人民也从此开始了舍弃暴力,开始转性走向和平之路。千余年来,他们的先辈们将自己的全 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和传播教法,广修宇宙,敬佛礼僧等宗教事业中;相应忽视或淡忘了对政治的夙求和理念。特别是自吐蕃王朝分裂以来,由于各地割据称雄,自行 其政,未能形成中央集权制的强有力的统一政体;从而使中共于1949年借此机会依靠强大军力轻而易举地吞并了安多和康区的大部分土地。起初,中国人尚还假 惺惺地声称,他们到西藏是为了帮助当地人民发展文化,建设经济等;但未过多久,使全面地剥夺了西藏人民的自由权利,干下了毁灭西藏文化和宗教等的罪恶行 径。当时,在西藏虽未形成统一的部署和领导,也没有武器来源的条件下,为了誓死保卫自己的文化、宗教与自由,提着刀、矛与中共的枪炮进行殊死的战斗。例 如,在1958年,仅拉布楞寺管辖区和卓尼(现均划归在中国甘肃省)一地,在先后八个月中,便与中共进行了九百九十六次激烈的战斗;在西藏历史上如此的惨 烈战斗是极为罕见的,但对于这样的壮举用文字记载的至今甚少,当然,世人也就无从了解。本书的写成,就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和了解多麦人民抗暴救国的斗 争史和中共对此的血腥镇压,以及中共在多麦地区掀起的各种残酷的政治运动,为了说明所述事件的真实性,除少数人为了其安全等原因之外,对每个事件均一一注 明材料来源以及当时人或其它证据材料。在材料的选用上,也采取了许多中共官方的有关资料;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师军战史》;以及由中共国家民委指示 各地方政府组织编写出版的各《藏族自治州概况》等为依据。
本书第三部分,较系统地介绍了多麦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基本概况。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承蒙达兰萨拉的“西藏图书馆”馆长嘉措次仁先生在时间的安排上提供便利,以及西藏流亡政府安全部,外交与宣传部,“西藏问题研究中心室”和“西藏图书馆”等部门在提供藏汉文资料方面亦给予的积极帮助。谨在此一并致谢,并表示崇高敬意。
丹增华白尔
于一九九四年印度达兰萨拉
家族辛酸史
一九四零年,我出生于多麦拉布楞寺(班登扎西切)八大部属之一的阿木去乎八族琼楚村;位于农牧交汇区而被称为“农区之领”。草原辽阔平旷无垠,地势低平处为农区,土地肥沃,无旱涝灾害之忧。
全家十九口人,分居农牧两区;德木塘有一大寺,名阿木去乎噶丹曲阔林(喜足法轮院)。昔日该寺需讲习显密教法之风甚盛,我家牧业点即在该寺正北约 40公里处,那清澈的溪水碧波荡漾,在岩石群峰中自由自在地生存着无数只黄羊、岩羊,以及红狐、猞猁等名贵动物和色彩艳丽婉转啼鸣的各种鸟雀。此间有一高 峰谓:“年杰贡俄”被认为是地方保护神之佳地。昔日嘉木样协巴已创建拉布楞寺时,曾令部分弟子到此地进行布萨仪轨(一种长善净恶的宗教活动)和颂详仪式。 至今,其山脚仍有当年所留下的“法座”供人瞻仰。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在那里放牧的情景。1958年前,我家有五百余只羊和九十多头牛,十五匹马;在农区 还有20余亩地,在当地经济能力属中等水平。生活来源主要以牧业收入为主,家人和睦团结,与当地人一样性情温和重情谊,信佛教。据长辈讲:我家几代当中, 都有人在拉布楞寺和阿木去乎寺出家为僧,从未间断。家人以瞻养父母和尊敬长辈为荣;都勤劳务业,实属敦厚朴实之民。
1958年,在反抗中共残暴统治的争取独立运动中,我家共有五人参加了战斗。从1958年到1959年一年间,我家先后有十一人死于中共暴虐之下。 其中,父亲才嘎和大姑夫木多·贡去乎坚参二人在抵抗侵略运动中于1958年4月2日被中共杀死;兄洛柯、伊丹木嘉、噶桑次成,侄女婿拉毛嘉四人被中共逮 捕,并饿死在中国安西县的劳改营中;姑姑拉毛吉以“反革命家属”之罪名经过连续三天的批斗、虐待,因不堪忍受而被迫自尽;母亲贡保草与嫂子卡毛嘉,侄女才 让吉三人亦在过度的劳役和饥饿中去世;年逾八十的爷爷丹正嘉亦在中共的暴力恐怖和饥饿中也与世长辞。
住在寺院的我和宗哲嘉措,希饶嘉措三人被中共逮捕,并经受了劳改营中骇人听闻的毒打、折磨,以及繁重劳役之后得以幸免。其后被扣上“反革命分子”的 帽子,在长达二十余年的岁月中遭受了难以言尽的非人折磨、虐待和“劳动改造”。如此一家人之中最后仅下五个孩子,幸被一个叫阿妈吉塔的好心邻居照料而得以 成长。家产、牲畜、房屋、帐篷等从1958年的第一次“充公”到1964年的“四清运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1970年的“阶级划分”运 动,1975年的“两条路线教育”等先后五次的以“充公”之名被掠夺一空。实际上在西藏遭受如此厄运的家庭何止千万,我家只不过是其中一例罢了。
我出生后的五岁那年,被第五世嘉木样活佛认定为扎益活佛的转世,并被送到扎益协格静修院;七岁至十八岁求学于拉布楞寺;十八岁那年,被中共以“反革 命”罪名逮捕并送往中国兰州市的甘肃省第一监狱;由此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监禁或相监禁。“政治学校”中作为囚犯进行“劳动改造”。二十六岁时,又被扣上 “反革命分子”和“封建主”之黑帽,流放到旺格尔塘公社下属南拉的一个叫阿琼嘎塔的小村进行“劳动改造”达十年之久。
从1980年开始,中国的“阶级斗争”政策有所缓和,我同许多人一样被摘掉了“反革命分子”或“封建主”的帽子,被任命为夏河县政协副主席,但我没 有接受此项任命,而是主动要求担任了新成立的夏河县民族中学的教师。然而不久,就像一只脱笼的受伤之鸟,历经了路途的艰险独自逃出中共统治区,于 1987年夏,到达自由国度 —圣城印度。
在达兰萨拉,终于实现了自己渴望以久的夙愿。在获得朝拜神圣的达赖喇嘛良缘之际,聆听到了给予我的他那以大慈大悲为本的许多教诲;并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给予了无上的关怀和安排。现服务于达兰萨拉“西藏文献档案馆”。
第一章 地名起源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雪域西藏被分为上部阿里三围、中部卫藏四茹、下部多康六岗;其中所谓的下部多康,指的是位于多康的芒康,位于多麦的雅尔莫塘和位于宗喀的青塘;其中雅尔莫塘和青塘是指安多,芒康即认为是巴尔康。1
又据《白史》记载:因边地诸邦国被称为康之诸邦,故康应该是指边南诸地。《西藏王统记》(又译《王朝明鉴》)亦有“尧·格琼、藏·热卜色、玛·释迦 牟尼三人逃到康地的记载”。此所谓“康地”应是指多麦而非现三区(卫藏、康、安多)之康。由于多麦地处西藏边疆地带,因此被称之为“康”。
而在《宗喀巴传》与《黄琉璃宝鉴》等书记载:康与安多统称为“多康”,多康又分为上下两部,其下部即为多麦。(“麦”藏语为下或下部之意 —译注)
多康、多麦、安多之称谓的具体产生年代虽然目前还未找到确切的根据,而但从东土耳其斯坦(今新疆)出土的书筒可知:至少在法王赤松德赞时代,就已经 有了多麦的称呼。至于该地区称之为安多:据《安多政教史》、《塔尔寺志》等书记载,是因为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以东的阿卿雪山之后峰和多拉仁莫山 峰(祁连山)之首字合壁而称之。2
《白史》认为,安多的“多”(AMDO),在准确发出其前置字母之音时,会自然产生“阿”音,久而变音为安多。 3书中还引证;位于拉萨《唐蕃会盟碑》和新疆出土的文献资料来考查,从吐蕃赞普三法王时代开始,把今日之西宁一带称之为“宗喀”,其更大范围的称呼为“大 宗喀”。
在安多大部分的牧区,父母则习惯上自己的子女名前加一“阿”字作为昵称。如:称丹巴为阿丹,洛桑为阿洛,索南为阿索,卓玛为阿卓等等;也有变意的, 如有些地区在称贡保为阿贡时,因“贡”之后置字的发音逐渐消失而呼为阿果等等;鉴于此,。有些人认为,安多的“A”亦因此而产生,也并非没有可能。
注:
1、参见于一九七四年德里出版的《安多政教史》P4
2、一九八二年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的《塔尔寺志》
3、一九八八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更登群培文集》P40
第二章 地理位置
安多位于我们伟大祖国—西藏东部及东北部。其东北部与今中国甘肃省敦煌、甘州(今张掖),和凉州(今武威)等地接壤;其南部和东南部与中国的甘肃 兰州 之辖区和武都、文县及四川省之平武县等相接;其西北部与东土耳其斯坦和甘肃嘉峪关等相交。安多位于东经89.13—104. 44 ,北纬31—-39.21之间。
众所周知,整个西藏的国土面积为二百五十余平方公里;相当于五个法国或八个德国、十一个英国的面积。其中多麦的面积为六十七万四千余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法国多,约近两个日本。同时,其面积也是瑞士的约十六倍、约比利时的二十二倍。
多麦不仅地域辽阔,而且美丽富饶。在牧区,各种鲜花点缀着无垠的原野,绿草成茵;蜂声嗡嗡,追逐着微风送来的阵阵幽香;彩蝶翩翩起舞,留念着那朵朵 鲜花。美味可口的溪流弯弯曲曲流淌着,碧绿似玉的大小湖泊,以及高亢长鸣的水禽飞鸟,还有那高耸入云,仿佛水晶宝塔般环绕四周的冰峰雪山。若身临其境,那 大自然的无限和谐之美,不禁使人心旷神怡,也会使人消愁眉展而留恋忘怀。
农区则又是另一番景色:原野中阡陌纵横,村屋点布。滚滚麦浪送来的芬芳香气泌人心肺,自植于田野间的各类果树硕果累累。远处那茂密的林海,生存着许多虎豹熊等各类奇珍异兽,或有入云的高峰石林中,贮藏有金银铜铁等各种不胜枚举的丰富矿藏。是一个令人神往、美丽富饶的土地。
第三章 所辖区域
中共入侵西藏后,实行“分而治之”政策,其中将安多地区被分割到三个省的七个自治州、一个地区、七个自治县(共 52县)。
其中划入“青海省”的地区如下:
一 .现属“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1.包括麻巴七庄、尕让郡、曲扎、窝戎、岗擦、拉扎、下郭密等;
2.包括鲁仓、巴、茫拉、夏木道等;
3.兴海县:包括拉德八部、夏帐六部、十二温达扎郭、龙恰上中下三部,桑当等;
4.同德县:包括玉俄、尕则、巴、戎波、赛宛江三部、藏阿柔等;
5.共和县(恰卜恰):包括吉尼朗六部、沙珠玉、上郭密、德秀、东巴、加拉等;
二 .现属“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6.乌兰县:
7.都兰县:包括察干乌苏、班禅香日德等;
8.天峻县:旺德秀玛、聂纳贡秀、扎察、木里、俄巴、夏郭、格尔木市;
三 .现属“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9.同仁县:包括上下热贡、多哇、角让波、嘉吾、台吾日等;
10.尖扎县:包括昂拉、霍莫卡、贾加、多加、尕普、坎木拉等;
11.泽库县:霍尔、索钠、尕孜、贡秀、希萨、麦秀等;
12.河南蒙古自治县:包括阿柔、埃莫三部、措霍、卫涩、托郭、达参等:
四 .现属“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13.玛沁县:包括大武六部、钠郭尔、扎古、曲哇、阿窘然洛等;
14.玛多县:包括霍曲桑、卡郭、达脱、霍郭等;
15.甘德县:包括上阿窘、果洛藏郭贡秀等;
16.达日县:包括上下旺青、贝巴等;
17.班玛县:包括昂达桑、奔玉桑、德囊桑等;
18.久治县:包括果洛康干、康萨尔、瓦色桑等;
五 .现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19.门源回族自治县:包括华锐嘉多和华锐森聂等;
20.祈连县:包括阿柔、木里、苏日拖勒等;
21.刚察县:上下宏仓等;
22.海晏县:措鄂达西(青海四旗);
六 .现属“海东地区”:
23.民和县:包括尕玛洛、杨斗、卡得尔、蔡旦、闹巴等;
24.乐都县:包括卓仓等;
25.平安闲话:包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诞生地达采和夏宗、塔尔寺六部的祈家 部落和玛藏拉青等;
26.互助土族自治县:包括曲桑、贡隆等;
27.化隆回族自治县(巴颜):包括旦斗、嘎哇卡周、尖扎尼、上下夏琼、八 年托等;
28.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包括道帏、赛仓、吉科、尕让和第十世班禅之诞生地 温都等;
29.湟中县:包括塔尔寺六部的大部分地区;
30.湟源县:包括东廓、日月山等地;
七 .现属“西宁市”(古宗喀国之首都)
31.大通县:包括色科等地;
现划归到中国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地 区如下:
一 .现属“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地区:
32.夏河县:包括拉布楞寺附近的卡加六部、桑科、科才、上下阿木去乎八部 、霍藏、佐尔盖五部、博拉、加毛寺、杰仓、麦秀等地;
33.碌曲县:包括秀藏十二部落、三木岔、拉姆等地;
34.玛曲县:包括欧拉、佐尔盖尼玛、乔考三部、姆西等;
35.卓尼县:包括原卓尼加布(卓尼王)的属地卓尼、曲巴、萨玛尔、阿廓尔、恰盖、宵哇、康托、藏巴哇等;
36.包括瓦泽、叶尔巴、曲巴加科等;
37.舟曲县:包括卓尼下部和藏宁、吾达巴、洛达等;
38.迭部县:包括原卓尼加布所属扎干囊巴和、特木尕、叶巴、卡尔巴、宁俄、汪仓、多哇等地;
二 .现属“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地区:
39.天祝(华锐)县:包括华锐的大部分地区;
现划归到中国四川省的西藏安多地区有:
一 .现属 “阿霸藏族自治州”的地区如下:
40.阿霸县:包括阿督八部、阿然六部、玛伦十二部、美吾郭四部、阿羌木六部、格德玛、贾荛、拉荛、拉多等地;
41.若尔盖县:包括若尔盖十二部、沙日、宗日、章哇、江扎、德布曲杰、兆仓、拉姆格德等地;
42.红原(尕科) 县:包括华秀美哇、阿却三部、上下桑嘎、擦茹、擦隆、加 贡、玛萨尔、戎日玛等地;
43.壤塘县:包括紫嘎等地;
44.金川县:(曲青宗);
45.马尔康县:包括原卓克基加布(王)和松岗加布 的属地和草登七部 等;
46.小金县:(咎拉家)(曾称攒钠、懋功) ;
47.理县:包括加卡扎西林等地;
48.汶川县:
49.黑水县:萨多 、萨麦;
50.松潘县:(松 曲宗)包括毛尔盖、夏尔科、赤江三部等地;
51.茂汶羌族自治县:
除上述所划归的五十二个县外,还有很多没有划归到上属范围之内的地区。比如:西藏的部分领土被划到中国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有些则划归到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还有将西藏东南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被划归到中国甘肃省的武都和文县。另外,安多的部分地区划归到中国四川省的平武县和北川县、宝兴 县等。除此之外,康区的许多地方也被划归到了中国四川省的其它县内。
第四章 族源
根据许多史书记载:多麦地区自古就有吐蕃土著居民生存。自公元七世纪,赞普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历代赞普(国王)与中国发生多次战争,从而吐蕃各地征调了 大量的军队囤戍边疆。驻军于多麦各地,逐渐与当地土著吐蕃人相互融合而形成了多麦人。比如:据《安多政教史》记载:现属“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岗擦、卡 加、甘加、合作、扎益、南木拉等所谓的卡加六部,属于在古代吐蕃的赛、木、董、东四大姓氏中的董氏。董氏又分十八遗族、十八查族等。其中有一叫“叶查” 者,在赤热巴坚时代与中国发生战争时,一叫叶查的大臣被任命为将军,其后代分居于黄河以北的巴颜等地,而繁衍为卡加六部。1
所谓“阿仲曲科”十二部,即:西仓、甲格、阿拉、恰日、聂仓、曲科为阳坡六部;拉日格、华鼓尔、玛俄霍尔吉、则查、多拉、美如宁为阴坡六部;根据 《安多 政教史》记载:他们的祖先昔萨迦八思巴时代,为守护边疆,而派遣了许多“查”氏族人守卫蕃中边境,其中有藏巴地方的“聂”氏后裔南拉本生有二子,即:曲科 杰和桑耶扎西,前者去下部得一金印,为大总管。曲科杰有三子。次子希多扎西到温都(现青海循化内—译注)。该书还引证史书《螺书史》所载:桑耶扎西的侄子 图桑多吉为青海固实汗当文书时,固实汗赐公主克雍仲为妻,称其为“达汗布孜孜”(蒙语)颇为固实汗看重。便逐渐拥有夏木东和华西当卡等地,并盛邀华贡保创 建了隆务寺。另外还有吉擦、加仓、木日、美日、孜查、以及二廓哇亦为其后裔。2距西仓不远有名为三木岔之地方,其居民中一部分是来自后藏萨迦之后裔,另有 一部分来自昔日的藏嘉波洛端的诞生地,故将其后裔至今称“洛哇”。
现卓尼县下属的曲部西部落的族源,据《安多政教史》记载;从前有一叫阿尼鲁郭秀的人,由于无子,突然一日从一颗树梢得一男孩,逐作为几个女儿之夫 婿;不料该男孩是“南替”之子,(藏语“南替”为一饿鬼之名—译注)几个女儿被他吃得仅剩一个,便邀请驻锡在三木岔之地的赤热巴坚之后裔多登拉让波将其降 服,并奉供“曲布西”的地方。阿尼鲁郭秀依喇嘛之预言,来到鲁纳桥头(桑木卡)定居。拉让波所建之坛场和在岩石上留下的足印据说至今仍在,因其后代繁衍甚 众,亦就留下了“曲人占山据地,曲人繁如星斗”之说法。3
卓尼境内有藏布哇“新氏之族民”。当地人传说其祖先是来自“藏地”;他们的语言中至今有许多“藏”地方言。
今“阿霸藏族自治州”境内的若尔盖十二部落和佐尔盖麦吾等部落的族源是来自:赞普赤热巴坚时代,有一大臣叫噶·益西达杰,藏王派其到多麦征收赋税 时,见有三大河流经此地,水草丰美,此地空荒甚为可惜,就当为牧区定居下来。其后裔中有一位叫喇嘛更登者,为一官员和大喇嘛当管家,当时人们称之为“管家 更登”或“佐巴更登”,从那时起其部族得“佐巴”之称呼。将噶·江特坚的后裔称下佐尔盖或佐尔盖麦吾。卓尼王系等亦属其部落。
另有一种说法:赞普(国王)松赞干布时代,吐蕃王朝和唐王朝在边界岷江、黑水、白龙江等流域连年发生战争,松赞干布曾派二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后蕃汉 和解,立石碑于边疆,仪定各守疆土,互不侵扰。除部分士兵继续留守边疆外,大部分取道阿霸返回卫藏;途中有一松赞干布的军械司库(玛作)叫更登者,因留恋 阿霸之地而定居下来,后以其官职与姓名合并而该地称之为“若尔盖”。
位于嘉绒之居民,属吐蕃四大姓氏中“赛”或“扎”氏。据《姓氏之库》记载:“三条隘口都属扎,扎人英勇由此来”正如谚语所言:在多康四大“绒” (“绒”意为峡谷)中, 三大“绒”为“扎”氏所居。又嘉 绒、迭绒、格绒、绒务(今译隆务 —译注)合称多麦四大绒。另东嘉莫绒、南查瓦绒、西刚波绒、北阿达绒通称为雪域西藏之四大绒。该地之所以称嘉莫查瓦绒,是因为该境内有神山嘉莫木尔多山, 因神山之名而将其山脉四周通称“嘉莫绒”;又因该地比西藏其它地区较热,故又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至于该地区居民称之为“查阔”是赞普曾派遣一叫 阔平之大相,为该地土官和军政长官,该长官之府邸遗址在“孜噶”之阴,赞普在诏书中称嘉莫查瓦绒阔平……,简称“查阔”;此后,该官员称为查阔,逐渐称该 地区之居民为“查阔巴”(以上《姓氏之库》所载引自《安多政教史》),在岷江(藏语称松曲)流域之藏人,自古迄今称之为“夏尔巴”,公元七世纪吐蕃和唐朝 发生战争时,从西藏上部阿里的“夏尔巴”之大部族中,征调了一个“孺”(原吐蕃时期一军事单位—译注)的军队为守卫边疆,囤戍于岷江流域,这些“夏尔巴” 人来此居住已达千余年。其方言中尚有很多古吐蕃语词汇,正如《安多政教史》记载的:多麦之南北部的居民,大部分为法王派来定居蕃汉边境之军队后裔,他们他 们的语言有很多古吐蕃语词汇。现在整个嘉绒是保留古吐蕃语词汇最多的地区。又如《司徒文法》一书中所指出的:位于安多和嘉绒等东北地区的边境区,距今仍保 留有源自吐蕃中部之读音,其方言除音量较重而外,发音时还能清晰地拼读前后置字的读音。
现所谓阿霸藏族自治州之汶川县和现已汉化的灌县,在几千年以前即是吐蕃人的居住地。后来唐王朝势力强大,唐军强驱吐蕃人并建立了军事据点和许多村 庄。其后,赞普松赞干布时吐蕃国势强盛,派兵十几万赶走唐军,并建立定居点,让几十万军队定居此地。在岷江下游山冈上,至今仍有许多当时以土石夯打而成的 很高的城堡废墟。现嘉莫查瓦绒的居民被称为“查阔人”,即为当时留戍边疆军人之后裔。后来他们分为十八个邦国。从灌县的浪格王到姐拉王之间各部俗称“嘉绒 十八国”,分别为:(1)甲格拉、(2)果麦丹卡拉、(3)果道、(4)格西扎、(5)八旺、(6)八地、(7)穆西、(8)丹东、(9)小金、(10) 鄂克什、(11)浪格、(12)加卡、(13)梭茫、(14)卓克基、(15)松岗、(16)丹巴、(17) 斯甲、(18)大金。
现“阿霸州”内的遗址,认为是当地被吐蕃军所摧毁的唐军之城堡。地下出土的砖瓦、青铜等据说有唐朝汉文。还有龙日城堡遗址,和龙日豁口以南的河流及文布河与赛尔塘之河流相汇处的“格妥加卡尔”(土坎上的汉城–译注)等地都是当时所留下的古城遗址。
阿霸为麻若六支的一支,俗称:“阿郭巴拉贾莫为(阿霸别称)玛尔之队”。对麻若六支的每一地名尚未有明确的解释,可能还有许多任意命名之地名。但一般认为该地形似鼓,藏语称鼓为“阿”而逐渐形成了阿霸的名号。
现壤塘之居民,其姓氏主要有“董”、“哲”、“扎”等,据说其祖先是吐蕃三法王时期派来守卫边疆之将士。有些则是后来迁移来的。吐蕃分裂后,有一时 期,安多分别有宗喀国王(角斯罗)、格萨尔王、以及果洛各部所统治。4至于果洛之族民,昔中国唐朝向西部扩张时,未抵达果洛。原生活在该地的部落分为三 部:麻容地区为上部,“扎”氏之年则为部落首领。中部有“扎”氏首领卡尔赖。下部有一叫哇赖的首领和其臣民。当时从巴尔喀木南部来了一“哲”氏的首领,他 的后代有很多都居住在格阔沟。后来一名叫朱拉嘉者,得子安奔,以多若上部之玛磨西多为牧点定居。其势力逐渐强大后,杀年则部落首领伦青奔,“年”、 “喀”、“萨”三部逐降。安奔部于是迁徒至鄂陵湖沿岸。安奔有三子,长子奔嘉、次子奔格、幼子奔雅,其三子的后裔即果洛三部;然多以上均属于其管辖之内。 有谚语比喻“果洛安奔犹如大海汇聚,其部落似那海边之峰”。安奔之幼子娶年则之女儿为妻,得子帕塔;统治着麻若六支。帕塔有四子,分道若之土地和人民予长 子道杰奔;分杰欧予次子班玛奔;分麻若之土地和人民予幼子班玛雅;将所有阿霸和色库的赋税及玉合宗库之土地等则作为共同所有。
道杰奔有二子奔秀嘉和旺青奔,前者生二子,长子阿俊在位时极为强盛,贡玛、康干、康萨、墨鸟仓、德昂桥章巴、德昂然喀达等部的部落首领均为其后裔。 麻若孜达以下和麻若木达以上各部落首领则是阿俊之弟坚参的后裔。旺青奔之后裔繁众,麦颡等为其后裔。至今将班玛奔、旺青奔、阿俊三部称之为“果洛”三部。 在西藏四大姓氏中果洛属“东”氏,对此也称“阿甲哲”。
处于玛库布翟多等地的上下华秀属“董”氏。“三大山归于董,董人帽高正于此”之说法。表示其权势显赫与富贵。果洛三部的主要首领为“阿甲哲”氏,此外还有“阿波董”氏的十八遗族和十八查族,以及“扎”氏等。
上述则是各首领之姓氏,众百姓之姓氏尚有许多。果洛上部据说唐军从未攻克过,此地定居着吐蕃土著居民。发生霍岭之战时,姓氏“白董”的一部落迁来此地,逐遍布各地。据说,此地还留居着不少吐蕃军的后裔。
定居在多康的华秀、拉秀、夏秀等为“董”氏十八遗族中的华秀。华青嘉之后代中,有一叫华秀·普巴塔者,又称董·木钠。他有三子,名格乐、格则、格 平。格乐与格则之后裔为奔嘉雅和乔科等。格平之后裔中有一叫华秀·皖雯者,为更钦喇嘛(指第一世嘉样活佛)之父。格平之另一支系来到价热嘉曲,其后代在蒙 古和安多等地繁衍,阿芒等部即是。其后代中有一部分据南部玉库、藏库、格库等地,称格平玉藏格三部。留居色多和呢多等旧地的格平旧部和扎廓玛二部则称格平 多萨仓,至今巴尔喀木多有许多格平之子孙后代。
称格则的后代为“格则玛洛唐”,此外普巴塔以前源于青海,于“水兔之乱”中北逃到理塘附近的甬日麻和德雄麻等部的首领。另外还有叫华秀·崇塔麻者。
据《安多政教史》称:格洛之幼子莞夏,其后裔为色塔各部的首领,由此过几代后有名叫乔科者,其后代为“木塔”和“科塔”部之首领。即今的华秀乔科。5
热贡色莫郡,据说是在八思巴时代,卫藏有一个精医通密宗的瑜珈师,其生于念青唐拉之侧的当库隆务之地。众生怙主八思巴向他预示道:“你到安多去,在 形似金刚之山腰,你的后代将会主持教法”。(瑜珈师)逐来到安多,人们称他为“容沁拉杰章那巴”,他有三子。其幼子才让奔之子为容沁多德奔。容沁多德奔有 九子,其中三个大儿子出家为僧,老大容波三木旦投师曲杰董仁巴的门下,聆听许多深奥之教法,修建了十八座大小寺庙,在贡库之地创建了隆务寺。次子扎巴坚 参,三子洛哲僧格见识多广,严守戒律且精通五明,在隆务寺修建经堂和佛殿等,将热贡上下(部)全部归纳为其治理范围。其后代中陆续产生了许多在宗教和世俗 事务各方面广有成就者。如:曲巴仁波齐罗桑丹贝坚参,朱布旺·噶丹嘉措等。多德奔的三个儿子分别为三囊索(在边境巡逻和守望之人),三个小儿子为普通的持 家之子,另外还有一个女儿。九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旺青嘉因乱伦,其后代从此称为麦秀三族。“伦曲”据说为“伦嵌”(即大臣)丹巴南卡伦之后裔。总官囊索 之多德奔有十二大臣,统辖着平房万户,黑帐篷万户,以及源自藏拉多迁来的画匠众部等。内部又将其划分为十二部;即:隆伦索三部、色嘉霍尔三部、坚热加三 部、赠癸林三部等。
近几年,在所谓海西州的 达木盆地东南边缘的都兰温泉地区,发掘一处公元七世纪时的吐蕃墓葬群。其中一座大墓葬深11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 米。1983年,一考古队从该地区挖掘出许多文物。其中,包括皮靴、核桃、木碗、织机构件、金饰品、陶罐、木碟、木制鸟畜、有古吐蕃文字的木片、彩绘木片 和木梳等;另外,还有出土的丝绸织品。由于土质干燥,据说所出土的丝绸上绘有唐朝流行的“连珠对鸟”、“连珠对马”等图案。另外还有具吐蕃特色的花卉和叙 棂花格等。还有极为珍贵的佛像和人兽等图案。这些文物中,包括有衣物、刀鞘、马鞍上的装饰品等,经部分当代吐蕃学者认择所出土的古吐蕃文木牍后,认为墓主 人属吐蕃贵族。上述可以证明,早在公元七世纪,这些地方确定无疑是属吐蕃的领土。
注:
1、1994年德里版《安多政教史》第三章P4;
2、同上第三章P99-P101;
3、同上第三章P226-P227;
4、引自1996年出版的《阿霸州文史资料选集》,及毛尔盖.三木旦所著《吐蕃历史》等书;
5、1994年德里版《 安多政教史》第一章下部P98-P101。
揭露真相,抨击恶警!
事实真相:
跟大家说真话!我的案件其实跟那条“狼牙山五壮士”的帖子根本毫无关系! 实际上是某单位挟私报复我。那条帖子发出前大约半个月,我发了几条帖子揭露他们毒打广州市白云区示威民众。然后他们到我家来要求我删帖子,遭到了我的拒 绝。因此他们悍然打击报复,拘留我七天泄愤!此信息出自我所属片区片警!
大批网站都登载了广州越秀区法院的通稿,内容是他们驳回了我(张广红)的诉讼请求。理由之一是越秀区公安局调查后确认我编造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谣 言”,越秀区法院予以采信。但是我上来搜了十分钟就找到了我转发的原帖并截图!为什么我十分钟就查到的事情两单位查了那么多天查不到?你们都是饭桶白痴?
如果说我对帖子比较熟悉所以容易查到的话,那么请问为什么广州越秀区公安分局和越秀区法院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个人问过我:你坚持帖子是纯转发的,那么你从哪里转来的?难道两单位实际上对帖子是否转发根本就没有兴趣查?难道只想找个理由入我于罪???
从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分局到广州市行政复议办公室,再到广州越秀区法院,没有任何一个人问过我一句:你说你的帖子是转的,那么转自何处?所以实际上一 个单位是为了打击报复,另两个单位是为了互相包庇!如果蒙冤的是一个普通民众,他就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现实。可惜拈花时评(张广红)并不是完全没有话语权 的普通民众!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