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十九年
——————————————————————————–
致祭譚延闓院長文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期同學錄序
致祭譚延闓院長文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十九年
版面原件:第133頁,第134頁
〔第133頁〕
——中華民國十九年十月十八日於南京——
維中華民國十九年十月十八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暨全體委員等謹薦馨香,致祭於國民政府委員行政院院長譚公組安之靈曰:嗚呼!大亂漸平,而建設為當務之
急,公竟釋黨國之責任而長逝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公之身雖沒,公之功不朽也。昔年辛亥武漢起義,首先響應者,實惟湖南。而危難之中,出任艱鉅,此公之
功也。討袁護法諸役,信義大白於天下,作西南之保障,此又公之功也。挈湘軍以赴國家之難,而嶺表馳驅, 總理在時則竭智盡忠,含辛茹苦。逮乎
總理逝世,迄以定都南京,五院成立。數年之間,患難頻仍,所更非一,往往定大計,決大疑,俾我國家拯於危墮,卒致統一和平之盛,此尤公之功也。方期政治修
明,生民樂利,或有時可以遂公東山之志,乃元惡大憝之肆行叛逆者,自去年以來,迭相倚伏,自不得不以國家之武力,掃除訓政時期之障礙。艱難轉戰,動經歲
時,賴公坐鎮中樞,經綸密勿,而中外引以為重。初不意嚮之所以憂勞成疾者,一發而終不可治也。然公究未嘗以其身為己之身,故猶力疾在公,夙夜匪懈。更不意
大軍告捷,底定中原,而天不憖遺,哲人遽喪。嗚呼哀哉!任重道遠,蓋古之所謂弘毅者也,畢生功烈,炳炳麟麟,固將著之簡冊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泯矣。政府
深惟崇報之義,已明令國葬,務極哀榮,惟戮力神州,斯人不作,幾筵布奠,鹹不自勝其悲從〔第134頁〕中來也。中正等亦惟有恪遵
總理遺教,勵行三民主義,庶幾以竟公之志者,慰公之靈,冀鑒精誠,袪我黨國。尚饗。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七期同學錄序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十九年
版面原件:第135頁,第136頁
〔第135頁〕
——中華民國十九年——
總理手創黃埔軍校,迄今已歷五載,在此五載之內,中國革命之進展,猛然飛騰。其中原因,固在於
總理數十年之革命準備,及改組本黨,領導民眾,為黨為國,奮鬥犧牲;但革命武力之締結,亦有莫大之關係。
總理手創黃埔軍校,即在造就革命武力之幹部,剷除反革命之連環勢力,在近數十年之革命戰爭,如楊劉之役,討陳之役,北伐之役,及以後數次討逆之役,黃埔同
學均曾勇猛前驅,為黨國而獻身,為革命而奮鬥。過去犧牲多數之官生,造成今日之光榮歷史,望同學今後仍依本黨之主義,循革命之大道,念本校之歷史,抱犧牲
之精神,繼續努力,獻身黨國,更要立志剷除違叛中央之殘餘軍閥,決心打破侵略中國之帝國主義。諸同學應知本校過去之光榮歷史,犧牲精神,祗可做為吾輩今後
繼續奮鬥之鼓勵,不可坐享而受虛榮,藉之以圖私利。望諸同學,對於此點,加以深切之考慮。
現在國內之反動勢力,封建殘餘,群向中央進攻,破壞國家統一,阻礙軍隊編遣,危害和平建設,但中央之地位已固,威信已揚,任何反動勢力不能動搖,任何封建
殘餘不能危害;即帝國主義者,見於中國革命之進展,中央地位之鞏固,亦示驚恐,而想對於中國之革命,加以阻礙,但全國人民已經覺醒,深感國家之困境,當不
能坐視列強之侵害,中華民族之偉大力量,亦漸暴露於外人之前,彼等決不敢〔第136頁〕對我採取直接手段。惟蘇俄立國,本恃暴力,不但在其國內,向民眾示
壓制之淫威,而且對世界弱小,亦行侵略之政策。數月前,我國斷然將蘇俄利用以赤化之中東路強行收回,以為打破帝國主義在華特權之初步,蘇俄不明此意,仍藉
暴力,侵我主權,向我示威,但中央仍一本對外之革命政策,繼續爭鬥。要之,現在革命之困難,仍然極多,中國建設之環境,仍甚險惡,但革命之困難愈多,環境
愈險,我輩之責任亦愈大。望諸同學,深明此意,向前奮鬥,繼續努力,切不可因革命之獲局部勝利,即生求官發財之惡念,而成偷生怕死之劣性。七期學生,在入
校以來,已歷三載,數經艱難,顛沛流離。不但在粵遭受桂系軍閥之壓迫,而且橫被暴起共黨之擾害,終於被迫北來,先就學於浙杭,後升學於京都。現屆卒業之
期,諸生將離學校,但過去因受時局之影響,未能安心求學,依時卒業。尚望諸生出校之後,在努力革命工作之外,依然繼續學習,以補不足。要知學問本無止境,
切不要以為卒業出校,即為學習終止,其各勉之。
中華民國二十年
——————————————————————————–
自反錄序
自反錄序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二十年
版面原件:第137頁
〔第137頁〕
——中華民國二十年五月五日於南京——
自反而縮乎?自反而不縮乎?追溯前事,歷歷如昨。翻閱舊稿,益增媿皇!今茲所存,不逮什一,繼是以往,事務愈繁,散佚更多,乃托勉廬毛先生,為我編次付印,以為朝夕自反之資,迂陋短拙,悉存其真,冀於寡過進德,略有裨助云爾。
中華民國二十年五月五日
蔣中正自序於首都中央軍官學校東捨自反室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
——————————————————————————–
外王父品齋王公傳
外王母姚太夫人傳
外王父品齋王公傳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二十一年
版面原件:第138頁,第139頁
〔第138頁〕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六月十三日於廬山牯牛嶺——
外王父品齊王公,諱有則,嵊邑葛溪人,幼而敏學,精通詩禮;長棄舉業,遠遊四方。體格魁梧,風範雍容,遠近之人,無論知與不知,望而識其為葛溪王先生也,
其為世嚮慕如此。太平天國既亡,公痛民族之沉淪,裡居鬱鬱不樂,乃遊皖南與浙西,至安吉、孝豐,招集流亡,經營墾殖,居數年,田日闢,產日富,方數十里,
皆公壤也。公以其間,疏河渠,開道路,辦保甲,陰以兵法部勒其人,賞罰黜陟,秩然而不犯,一方以安,人至今誦德不衰。公雖富,而治其家以勤儉,教養子女以
禮義廉恥之節,尤謹於女教。先妣王太夫人,習詩書,工女紅,獨得外王父母鍾愛,及歸吾家,一以外王父之法度,疕其家事,中正九歲,而先考肅菴公即世,先妣
食貧自守,撫其遺孤,以至於成人。蓋先妣之大節,與所以教中正者,得於外王父母為多雲。中正幼年,先妣王太夫人嘗以古磁玉器示中正曰:此外王父之所遺也。
外王父購自遠方,獨以賜予,當珍藏之。又告中正曰:外王父平居喜漁獵,釣無不獲,弋無不中,綱罟田獵,老而彌擅其能,蓋其聰明才力,有以大過人者也。公晚
年歸老於鄉,斥其資財以開奉嵊通道,披荊棘,刊山谷,通津梁,蓽路藍縷,以迄於蕆事,皆公之力也。夫善居積者,往往聚而不能散,故曰:為富不仁矣。以其身
致之之難,思以貽其子孫,又未嘗教以禮義,以成今日民族驕惰之風,乃至國〔第139頁〕弱民困而不可收拾,求一治公如治私、治鄉如治軍,勇於為義,不憚險
遠,不見用於世,則以禮義廉恥之教修於家人父子之間,如我外王父者,豈非古之賢者哉!中正自其幼時,先妣王太夫人則舉公之言及其行事以詔中正。去年冬,卸
職歸里,展謁外王父母之墓廬,及瀏覽王氏之譜牒,欽其世德,追維母教,不勝詩人鮮民之痛!今在軍中,痾病少瘥,又值先妣王太夫人逝世十一週年之日,伏枕譔
次公之行義,以為公傳,亦以見中正有立於世者,其來有自也。公生於嘉慶二十五年五月初七日,歿於光緒八年四月十二日,享年六十有三歲。原配姚太夫人生子
三,賢侯、賢宰、賢達,女一,適石門單氏。繼配姚太夫人生子二,賢鉅、賢裕,女一,即我先妣慈菴王太夫人也。
蔣中正謹譔於廬山牯牛嶺
外王母姚太夫人傳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二十一年
版面原件:第140頁,第141頁
〔第140頁〕
——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八日——
中正九歲而孤,逾歲,而母弟瑞青又殤,當是時,先妣王太夫人哀痛之情,童稚如中正,固不得盡識其苦,然猶領悟其一二,乃至終身不能忘。蓋先妣之苦
節,與中正之孤露,有非他人所能想像及之,而於是時,與之共居處、同休戚,朝夕保育而慰藉之者,惟我外王母姚太夫人一人而已。外王母嵊縣歡潭姚氏培松公
女,歸我外王父品齋王先生,生吾四母舅賢鉅,五母舅賢裕,及先妣王太夫人。外王母性嫻靜,儀容溫厚,接之藹如,與人慈愛,持家勤儉,教子女有法度,而於先
妣與中正愛護尤篤。外王母老而康強,先妣每歲必迎外王母至吾家,恆累月留。中正課餘假歸,侍外王母與先妣於冬日愛堂中,中正讀,先妣織,外王母念佛,機聲
梵音,與書句相間如唱和,此情此景,彷彿猶在目前。中正年十三,從姚宗元先生館於外氏,外王母時其寒溫,謹其飲食,考其學業,循循而善誘,故不肖之孤,遠
離膝下,而先妣無姑息之愛者,以有外王母在也。夫世之賢母多矣,然其賢大抵止於其子或及其孫,未有施及外孫,如我外王母者也。凡教其子孫者,大抵望其富
貴,以褒顯父祖,為門戶光而已,亦未有教以德義,勗其志在四方,如我外王母者也。外王母以清道光十七年丁酉五月初八日生,卒於光緒三十一年乙巳三月十三
日,享年六十九歲。外王母歿,先妣之慟尤甚,中正時年十六,先妣每顧而歎曰:吾為未亡人〔第141頁〕,今母又逝,吾大事畢矣!然兒未成人,吾其忍死須臾
以待乎。嗚呼!先妣之喪,於今亦十有二年矣,外王母與先妣之教,猶在吾耳,而國事日艱,外侮益亟,中正德不加進,業不加修,以不肖之身,負黨國付託之重,
寄天下安危之責,如此夙興夜寐,將何以副外王母之教,以無忝於所生?!每一念至,未嘗不汗下霑襟也。軍中追維舊事,謹次為傳,聊以述外王母之恩勤,而襮中
正蹉跎之過,以自儆敕云爾。
蔣 中 正 謹撰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
——————————————————————————–
中央軍校第八期第一總隊同學錄序
剿匪要旨序言
中央軍校第八期第二總隊同學錄序
自衛新知序
重印康濟錄序
中央軍校第八期第一總隊同學錄序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二十二年
版面原件:第142頁,第143頁,第144頁
〔第142頁〕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四月於南昌——
一、三年來國事大概。
二、期望諸生能自信、能自立、能自強。
三、秉持親愛精誠之校訓,實踐智仁勇之達德。
第八期第一總隊既完畢三年之教育,將以五月舉行畢業式,諸生以編印同學錄而請余為之序,回溯本期開辦之始,錄取入校之同學有七百二十人,今修畢全部之學業
者纔五百十人,其因病退學暨以他故不克終其學業者,蓋百分之三十焉。而黨國多故,亦唯此三年為最甚,先有完成統一之戰,繼有中部剿赤之役,最後復遘空前未
有之外患,東北淪亡,熱河繼陷,倭寇帝國主義者之兇鋒,迄今猶肆逞未已,國事之艱危至此,然諸生未嘗中輟一日之學業也。三年以來,余奔走征途之日為多,顧
於本校之教育,未嘗不為週至之規劃,於諸生之學術德業,未嘗不為嚴切之考查,而於諸生立身處世之要道,與夫總理垂訓吾黨之革命大義,每值在校之日又未嘗不
為諸生反覆講論,綜余平日之所言,裒而集之,戢戢然高且盈尺矣。諸生苟一一深識而熟察之,必能無負
總理創立本校之用心,無忝本校莊嚴燦爛之歷史,亦必能無媿於革命軍人之使命也。雖然諸生自今以往,社會人事之接觸將日以繁,同堂講習之機會亦日以少,古人
師友切磋,恆相贈以嘉言,余於諸生,風雨晨夕,三載於茲,又何能不致臨別之勗乎?諸〔第143頁〕生識之。夫人之生也,初秉天地之正理以成性,少受父母之
鞠育,長就師保之教訓以成人,然無國家與民族為之護翊共濟,則吾身且無立足之地。故諸生成學以後,當以昂藏七尺之軀,獨來獨往於天地之間,為國家民族立萬
世不拔之基,鼎鼎千秋,其成敗榮辱,皆以自身之奮勉為斷,而非他人之所能為力也。是以余之所期望於諸生者,亦唯望諸生能自信、能自立、能自強而已。何謂自
信?昔人有言:「不為聖賢,便為禽獸,」余亦嘗言:「不為信徒,便為叛逆。」其間蓋無絲毫依違之餘地,中國今日,人競其私,民喪其守,異說爭鳴,互為媒
鬻,至德要道,捨而勿由,遂使國事日艱,外受帝國主義之侵侮,內有匪共叛亂之隱患,吾人既為三民主義之信徒,革命救國之責任,一日負荷,畢生不容放棄,要
當堅定志趣,矢之終身,生為三民主義而生,死為三民主義而死,夫而後能不因艱難險阻而灰心,不因環境變移而易志,亦不為異說紛紜所搖惑,蓋吾人而不寶愛主
義如生命,則一切學術技能,皆將不能發揮最高之效用,甚或貽害國家而招致悔吝。故吾人一方面必須負荷以三民主義救國之使命,同時尤必堅確自信國家必能以吾
人之努力而獲救,造次顛沛,毋或忽忘,此不可不注意者一。何謂自立?一須離絕僥倖心,二須離絕倚賴心。誠以事業者努力之成果,歷史者汗血之積累,一分耕
耘,一分收穫,絕無假借,絕無僥倖,況革命救國為世上最艱危困苦之事業,必須發乎至誠,赴以全力,革命者不僅在公共生活上應處處從真實?眼,從確實下手,
即立身處世,亦必以獨立獨往之精神,到處表現獨立的人格,一有倖心,則覆敗隨之矣,一涉倚賴,則墮落隨之矣。吾中央軍校承黃埔之遺緒,國人之屬望之也至
重,而責備之也亦至嚴,諸生應珍視黃埔光輝之歷史,愛重黃埔芬芳之名譽,當以自身繼續之努力,為黃埔歷史增〔第144頁〕其光輝,慎勿倚賴先烈奮鬥之成
績,資為弋取權位之工具,而貽黃埔歷史以玷辱,且中國今日風習之敗至矣,振衰起頹,匪異人任,昔賢有言:「請看風急天寒夜,誰是當門定足人?」夫當戶而
立,三尺童子之所能,惟在狂風峭厲之寒夜,乃見屹立不搖之匪易耳。諸生必先有自立之決心,而後乃能養成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之人格,此不可不注意
者二。何謂自強?易有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總理昔者嘗勗吾人以革命基礎在乎高深之學問,諸生在校時所受之教育訓練,較之已往各期,均為完備,然學問之道,廣博無際,諸生三年教訓,以言學問,滄海一
粟而已!是非更加以不斷之研究,不足以漸進乎高深,近世戰事,重在科學,證以倭寇侵略,益信吾國軍隊視死如歸之精神,不可不補充之以高深之學術,諸生既負
改進軍事之重責,更宜如何以日進無懈之精神,致力於軍事學術之探討,即以人格之修養言之,一旦離校,既無師長之教誨,復與友朋相暌隔,若非傚法剛健之天
行,作刻苦堅強之修省,亦不能由磨礪以進於光明,處紛華而免於怠逸,此不可不注意者三。諸生誠明乎此理,知必能以服勞習勤鍛練體魄,樂觀前進涵泳其精神,
決無虞乎憂傷憔悴之戕賊與逸樂侈靡之陷溺矣。以上三者,其理至淺約,而關係至重大,諸生能自信,則必能踐履革命軍人之所謂仁,能自立則必能盡革命軍人之所
謂智,能自強則必能無媿於革命軍人之所謂勇,秉親愛精誠之校訓,實踐智、仁、勇之達德,以造成明紀律重氣節慎取與辨生死之革命的風尚,為國家張禮義廉恥之
四維,即為民族立繼往開前之大業,總理日星之遺訓,昭臨乎吾人之前,先烈忠勇之史蹟,督促乎吾人之後,時方之難,宜纓冠以踵乎國殤,民之瘼矣,知憂樂之必
先天下,諸生勉之哉,中正期望之心,蓋與諸生修邁之前途而俱遠矣。
剿匪要旨緒言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二十二年
版面原件:第145頁
〔第145頁〕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五月四日於南昌——
國家興亡,軍人之責,盜匪不滅,軍人之恥。我革命軍自入贛剿匪以來,至今已時逾三載,官兵死傷者萬餘人,而師長陣亡殉難者有四人之多,其犧牲之大如此,而
所得結果,不惟於匪無損,且其梟張猖獗,有加無已,何哉?主義不明,而心志不堅之所致也。吾革命軍人之所以不計成敗,不顧生死,而能前仆後繼,視死如歸
者,以其為主義而犧牲也。故主義不明,則敵愾之心,無由而生;心志不堅,則同讎之義,亦無由而興;甚至袍澤陣亡,而不知復仇,被俘生還,而不知雪恥;官長
無必死之心,士卒有偷生之意;氣節掃地,廉恥道喪,以此而慾望其清匪滅寇,則黨國焉得而不危殆乎? 總理有言,既為軍人,不宜畏死,畏死則勿為軍人,須知
軍人之為黨國與主義效死,死重於泰山,我死則國生,我生則國死,生死之間,在於自擇,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國家億萬年不死之根基,其價值之重可知
矣。今日者,我軍剿匪之成敗,間不容髮,生死存亡,皆在自求,祗問吾將士之決心,果為何如耳。……如吾軍上下果能以誠信相孚,以禮義相尚,而以廉恥相勉,
專心一志,實行主義,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何患匪寇之不滅哉?諸將士其將以吾言為剿匪操勝之券可也。
中央軍校第八期第二總隊同學錄序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二十二年
版面原件:第146頁,第147頁,第148頁
〔第146頁〕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十月於南昌——
本校第八期第一總隊學生畢業未久,第二總隊學生又屆畢業。當此國家多故之秋,諸同學得學成應世,努力黨國,此心已慰。余以軍務滯潯,不克返校親致別辭,殊為憾事!乃於同學錄作序之便,略舉數端,以告同志。
大戰以還,各國情勢變異,昔之強梁,多陷困阱,內感民生凋敝,不能不修養生息,外欲略奪小弱,不能不擁充軍備,當此矛盾蛻化,進退維谷之際,乃力謀妥協,
避免衝突,今日洛桑,明日華府,始謀軍備平等,繼求關稅休戰;名為共濟復興,實則暗釀戰禍。加之戰敗者急思復仇,憧憬於過去大帝國之光榮者,又欲重造其歷
史,全世界暗雲密佈,隱禍待發。狡黠者乃乘機漁利,以遂其囊括之陰謀;而受其毒害者,則為自衛能力薄弱之民族,以形成吾國今日之奇恥。吾人須知今日之局,
非教戰無以自存,非教戰無以自強,尤非準備以應世界之戰爭,更不足以謀民族之復興。
惟今日之戰,迥與昔異,非僅體力之爭,器械之爭,徒眾之爭已也,實則民族與民族之國力決鬥。學術不如人,不足以言戰,資源不如人,不足以言戰,民氣不如人,不足以言戰,國內秩序不如人,亦不足以言戰也。
〔第147頁〕
我國今日,農困於野,商困於市,教育不能發達,思想不能統一,匪患深入腹心,危機甚於累卵。以此禦敵,何敵能克,以此謀事,何事能臧。時局如是,誰實為之,誰實致之。主義不行,黨員之恥,國家貧弱,國民之羞,諸同學其勉乎哉!
凡一民族之復興,必有少數堅貞勇毅之士,不畏強禦,不避險阻,奮勇前驅,鼓勵民眾,以共赴光明之坦途,而成就不世之偉業。遠而徵諸法、德復興之歷史,近而證諸土耳其復興之成績,莫不皆然;總理所謂五百人做革命之基礎,革命即可成功,即此意也。
我中華人民受專制荼毒者數千年,受帝國主義壓迫者垂百年,受軍閥剝削者數十年,奄奄待斃久矣。
總理首倡革命,昭示坦途,本黨諸先烈奉命承教,努力奮鬥,卒克推翻專制,打倒軍閥;其間本校畢業同學,亦皆負擔重要工作,參與戰爭而犧牲生命者三千餘人。
今方國內雖告統一,而與帝國主義者之爭鬥,茲於肇始;所謂中國之自由、平等,須於此時求一最終解決,諸同學所負之使命誠綦重矣。
余所殷殷拳致於諸同學者,約有二義:
一曰知止:所謂知止者,即吾人做事,須認定一定目標,不做無益害有益也。古人云:用志不紛,乃凝於神。心理學者謂成功之大小,視努力於目的之比例為決定。故諸同學任事,須徹始終,循序漸進。決不可見異思遷,百無一成也。
二曰力行:所謂力行者,即吾人習慣不能流於空想、空論,須切實從事,努力求學。
總理哲學基礎即側重「行」之一字,用意深遠,吾人深當體會。現代青年睹時局之多艱,高者馳於妄想,弱者陷於〔第148頁〕悲觀,其不能實行而有害於社會則
一也。此為青年最易犯之弊病,諸同學尤力慎之。
當本期第一總隊畢業時,余曾由南昌以電話訓勉,告以為黨國服務立身諸要義,諸同學諒能記憶,尚希切實體行,則終身用之或有不能盡者。
自衛新知序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二十二年
版面原件:第149頁
〔第149頁〕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十月於南昌——
劉晏有言:「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憊。」故醫家注意於血氣之營衛,營即衛之貫注於血脈,與衛蓋二而一者也。衛得其道,豈惟不致於危憊,將不難遏其病之源,而
攻補鍼砭,皆有備無患之方術,其為衛乃益鞏固於無形矣。惠麓酒民氏所編洴澼百金方,蓋鑒於當時之將佐官吏,率皆疲癃麻木,病徵已著,而且憎於攻補鍼砭之
施,故為起死回生對症下藥之計,對於治兵守土之略,詳定方案,凡分十四門。而以治未病,治將病、已病為次第,皆洞明癥結之見,固本培元之方。余於軍務倥傯
之餘,詳加披覽,以為於今世痿痺窒閼之通病,深抉膏肓;躬膺戰守之將吏,果人人懲於危憊之徵象,按其方而切意講求,其庶有瘳乎!顧其書罕傳本,爰亟付刊
印,俾有軍事與政治之責者,知所取法,而裨於攻守綏戢之前途。更名曰「自衛新知」,蓋仍取醫家營衛之恉,神明變化,依古法而不背於時宜耳。
重印康濟錄序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二十二年
版面原件:第150頁,第151頁
〔第150頁〕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於南昌——
康濟錄者,清初錢塘陸曾禹所輯,原名救荒譜,乾隆時倪國璉錄其大要。再經當時清廷侍從群儒加以刪潤,改定今名付梓,收入四庫書中;凡歷代名賢循吏之善政良
謨,罔不分類採著於篇;日本寬政時代,曾翻印之,以為吏治要範;清左宗棠巡撫兩浙時,復為重刊,取以訓導屬官,而皆獲大效,其價值可概見矣。是書內容總分
四卷:一曰前代救援之典;則紀歷代恤民賑災之盛。二曰先事之政;則述裕民足食之根本辦法,以期防災於未然。三曰臨事之政;則述凶歉既成,應如何紓解饑困。
四曰事後之政;則述災祲已過,應如何補苴培復。殿以附錄,則羅列施急賑設倉儲種種之規章,各編子目,備詳卷首。綜其要旨:蓋即防救災荒,辦理善後,及治本
治標之步驟與辦法。而我國自古以來,一切地方要政設施之規模,亦悉粲然大備於是。不唯足見古賢愛民勤政擘畫之精,且足見吾人現方努力之各項要政:如復興農
村,厲行保甲,建設倉儲等犖犖大端,固皆未越古人之範圍,實已先我行之,樹有規模,著有效驗。一方足以益堅吾人力行之自信,一方尤足供吾人推行運用之參
考,決不可以其為遺編舊跡,而遂以陳腐目之。果能悉心研究,師其成規,而斟酌損益,因時制宜,微特各省之地方行政,裨益無窮,效率加速。且尤切合剿匪各省
地方設施之需要,此余所以重印茲書之命意所在也。抑我國以農立國,農民為構〔第151頁〕成社會之中堅,故自古皆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之旨,凡利民便
農之政,特加講求,遞嬗演進,日就精明;姑專就保甲制度而言,管子以治齊,商君以強秦,其明戶籍,除奸宄,維治安,既已奄有現代警政之長;而守望相助,力
役相濟,匱乏相賙,則又儼然有現時組織民眾與經濟合作之意;程伯淳之令留城,朱文公之建社倉,成績斑斑,具可考見;而王陽明之剿匪江西,即賴厲行十家牌
法,以奏肅清之效,此其立制之精,運用之善,信可準之百世而不忒。今剿匪各省均定舉辦保甲為基本要政之一,實已鑒古證今,權衡至當,非無故也。昔人有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茲書所舉,皆我先民之艱難閱歷,身體力行之美政良模,獨惜至於今日,遺規敗壞,蕩然無存,而國困民病,亦遂禍亂環生,挽救興復,
責在吾人。願我各省縣從政有司,景懷往哲,恫念艱危,胥以此書為金科玉律,凡足與今日一切地方要政,相表裏相發明者,而切實探討,努力躬行;則天災匪患之
後,不患無復興觀成之一日矣。余企望之,是為序。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
——————————————————————————–
祭軍校諸先烈文
祭軍校諸先烈文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二十三年
版面原件:第152頁,第153頁
〔第152頁〕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六月十五日黃埔軍校成立十週年紀念於南京——
維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六月十五日,本校成立十週年紀念之期,校長蔣中正謹率全體員生致祭於本校先烈之靈曰:嗚呼!本校成立迄今十年,此十年過程,無非艱難奮
鬥之歷史,亦無非悲痛壯烈之歷史也。當本校成立於黃埔之際,困處孤島,三面皆敵,全校同志不過數百,受
總理精神之感召,廖黨代表懇摯之維護,皆矢勤矢勇,以實行主義為己任。十四年東征,率所練數千之眾,掃平陳林楊劉諸逆。不意東江之戰方捷,
總理離我等而逝亡;兩粵之根據初定,廖黨代表又被害於仇讎。我校同志際此鉅創痛深之餘,益加奮勵,以期完成
總理與諸先烈之遺志。十五年中央出師北伐,兩載之間,轉戰數千里,流血十餘省,革命軍中皆吾校同志為其幹部。本黨統一全國以後,赤匪為患於內,強鄰進逼於
外,戰雲瀰漫塞北,敵氛延於江南,安內攘外,陷陣衝鋒,亦皆吾校同志為之中堅。吾校為革命奮鬥之血史,於茲十稔,而全校同志為革命捐軀者,前後以數千計。
東征以還,凡革命諸戰役,皆余為之指揮,本校同志亦皆與余相隨沙場,誓共生死。每當戰爭劇烈之際,見彈雨橫飛,寶刀欲折,吾親愛同志傷痛之慘,或竟棄我而
長逝,鼻酸淚落,心腸為摧,悲痛之情,莫可言喻。夫豈不知我等為主義而戰,所欲有勝於生,革命成功,則團體精神永在。然以與諸同志切磋講肄,相與朝夕,親
如骨肉,情之所至,不獲已〔第153頁〕也。嗚呼!諸先烈之所以輕生命,冒鋒刃,慷慨捐軀,視死如歸者,為主義耳,為黨國耳。主義一日不能完全實現,本黨
一日不能健全,民族一日不能自由平等,即余與後死同志,尚未能完成諸先烈之志願。十載光陰,倏忽已逝,撫覽成績,遺憾尤多。此日致祭先烈,益增余無涯之痛
也。余之所以自矢者,惟有領導後死諸同志刻苦淬礪,盡瘁心力,終逝者之業,成逝者之志,以求無愧於
總理暨廖黨代表及諸先烈耳。嗚呼!今日之祭,吾校後先同志,齊集於是,十年往事,恍然如昨,英靈有知,當不異於骨肉重逢,復睹昔年聚首一堂,說禮談兵之
樂。而吾輩之於先烈,則音容已杳,只可見於夜深漏盡,追思懷想之中,不亦悲乎!嗚呼哀哉!尚饗。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
——————————————————————————–
剿匪成規摘要序
剿匪成規摘要序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二十四年
版面原件:第154頁,第155頁,第156頁,第157頁,第158頁,159頁,第160頁,第161頁
〔第154頁〕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於成都行轅——
前年在贛,編訂「前代禦寇良規」,「曾國藩剿捻實錄」,與「碉寨圖說」各冊,皆為我剿匪必要之原則。茲再手摘其中有關川鄂陝甘諸省剿匪成規之最要各點,名
為「剿匪成規摘要」,使我剿匪各省區之文武官吏熟覽切記,俾各瞭解此剿匪之要訣,皆能實力奉行;則萬惡赤匪,當不剿自滅。尤望前後方各同志,本此要旨,夙
夜匪懈,朝夕勤奮,心到目到,口到手到,親臨各鄉,密察嚴教,實事求是以赴之!而於我川、鄂、陝、甘、甯、青各省縣以後之治亂,所關為尤大,毋以此為普通
之小冊視之。
第一 清代龔景瀚勦治川陝甘鄂豫諸省匪盜時,堅壁清野之
實施辦法
責成地方官,巡行鄉邑,曉諭居民,團練壯丁,建立堡寨,使百姓自相保聚,併小村入大村,移平處就險處,深溝高壘,積榖練兵。移百姓所有積聚,實於其中,賊
未至則力農貿易,各安其生;賊既至則閉柵陴,相與為守。民有所恃而無恐,自不致於逃亡;則選精銳之兵二三千名,以牽制賊勢;不與爭鋒,但尾其後。賊攻則
救,賊退則追,使之進不得戰,退無所食。不過旬餘,非潰則死耳。不戰而屈人〔第155頁〕,策之上者也。其要必先選擇良吏,一省之中,腎而能者,道府豈無
數人,牧令豈無二十餘人,其奔走趨事明白勤幹者,佐貳豈無數十人。今川省賊所往來,川東為夔州一府,達州一州,川北惟保甯順慶二府而已,陝西為興安一府,
南州一州,河南惟南陽一府,湖北惟荊州宜昌施南襄陽隕陽五府而已;所屬牧令,賢者留之,不肖者易之;每處各派佐雜數人,分任其事,以一道府董局事,佐以正
佐數員,講明利弊,議定章程,總其大綱,其餘道府,分路經理,稽查不過三月,可以畢事。其次則相度形勢,天成之險,如大成寨太平寨等處者,加卑因高,使之
可守。移附近居民於其中,先藏積穀,貧者官貸其資,茅屋草棚,聽其自便,其故居仍留勿毀。賊未至時,仍可照常安業也,其村莊市鎮,人煙湊集,如臨江市普安
場等處者,隨其所居,因山臨水,為築城堡,外挖深濠,務令高廣,民居零星在外者,移入之,磚木石料匠役之費,皆給於官,惟丁夫取於民,有貧乏者,量給口糧
以代賑恤,其次則選擇頭人,山上之寨,平地之堡,人戶既多,一切事宜,需人經理,擇其身家殷實,品行端方,明白曉事者,或紳監,或耆民,舉為寨長堡長,給
以頂戴,予以鈐記,使總一寨一堡之事,其清查戶口,董視工程,經營錢糧,稽查出入,訓練壯丁,修飭守備,則擇數人為之副,各就所長,分任其事以專責成。其
次則清查保甲,戶口繁多,奸良莫辨,外至者疑其為間諜也,即久居者亦慮其有匪黨也;行保甲之法,十家聯保,互出甘結,始准移居,匪類送官究治,其蹤跡可疑
尚無確據者,另附冊尾,聽其別居自便,毋使溷入,以滋後累。其餘良民,悉使團聚,家有幾人,大小幾口,所操何業,田土若干,詳註冊內,以便稽核。其次則訓
練壯丁,每戶抽壯丁一人或二三人,編為部伍,鳥槍刀矛,各習一技,官為給價,制備器械;每〔第156頁〕一堡寨,擇營中千把或外委一員兵三四名,使之教
導,勤加訓練,有事則登陴守禦,自保鄉里,毋令出征,惟本州縣有警,或鄰堡告急,應其以半數援,其次則積貯糧榖,堡寨之中,建倉數間,富家囤戶有糧難以盡
移者,官給銀收買入倉,無者買於鄰近各鄉。官兵經過,即以此糧供支,賊至閉寨,壯丁守陴按名給糧,毋令家食。其鰥寡孤獨貧乏殘疾及家稍充而實無糧者,准其
照冊分別賬借,賊平之後,即為本鄉社倉,分貯常平,一遇災歉,即可就近賑糶。其次則籌度經費,所有築臺,挖濠,建倉,買糧,置備軍械,一切守禦器具及搭棚
蓋屋之費,銀皆官給,交堡司其出入。惟倉糧之數主於官,賑借供支,官為報銷,其餘銀均攤於堡。堡居民所有田地,分為十年八年隨地丁徵還,如此者有十利焉;
川省無土著之民,五方雜處,其性輕於去就,故一聞警報,輒四散奔逃,民心疑懼,則千里無堅城矣。今堡寨林立,聲勢聯絡,民居既安,民志自定,父母妻子,團
聚一家,無流離死亡之憂,並不慮為賊逼脅,陷於邪黨,可以保全良民,潛消賊勢,其利一也。糧皆藏於堡寨之內,所餘村落店館皆空屋耳,賊即千里焚掠,無所得
食;若攻圍堡寨,則丁壯自護身家,其守必力;又有鄰堡之救援,官兵之策應,其力必不能攻陷,狂奔十餘日,非潰而四散,則輾轉於溝瀆之內矣,區區首惡,何難
就擒,可以制奔竄之賊,其利二也。據險之賊,不能不下山掠食;今民皆團聚,糧不露處,冬夏之交,野無青草,附近已無所掠,遠出則近山之堡寨皆得邀而擊之,
其勢又不敢出;坐困月餘,積糧既竭,終亦歸於死亡逃散而已。可以制負固之賊,其利三也。州縣之有鄉村,如樹之有枝葉,枝葉傷則根本無所底。鄉村皆為賊所蹂
躪,其城廓之不亡者僅矣;今四面皆有堡寨,障蔽掩護,賊必不敢逕犯城廓,有急則環而救之,賊將腹背皆敵,況〔第157頁〕官兵又乘其後乎?可以保障州縣,
其利四也。堡寨遠者,相距數十里,近者或十餘里,官兵經過,就近供支,糧臺可以不設,官無轉運之費,民無輓輸之勞;至文報往來,無須兵勇護之,即於堡寨之
在大路者,安設夫馬遞送,可以省臺站之費,其利五也。每省挑選精兵三千,賊合亦合,賊分亦分,牽制其後,使之不得攻陷城堡足矣。其餘悉令歸伍,所省鹽糧為
其小者也,兵少則差徭亦省,民受無窮之利,而營伍不致空虛,亦無虞更生他變,其利六也。守陴壯丁,惟賊至時數日給以口糧耳,無按日之鹽糧,無安家之銀兩
也,其費較招募鄉勇所省何啻天淵,而愛護鄉里朝夕相見,猶有古者守望相助之意,可以情法維繫之。不若鄉勇從征日久,習於兇暴,怯公戰而喜殺掠,釀為將來無
窮之隱憂,其利七也。保伍時相糾察,而堡寨之長又從而稽查之,則奸宄無容身之地,其桀驁不馴如國嚕者,亦懾而不敢肆,可以漸化為良民,其利八也。邪教蔓
延,為日既久,伏而未動者正不乏人。今淑慝既分居不相雜,冥頑者苟潛入於賊黨,可以一併殲除,其愧悔者必安居乎故業,可以保全身命,絕後患之萌,開自新之
路,其利九也。規模既定,守而勿失;遠近一體,上下同心;如綱之在綱,有條不紊;如身之使臂,無令不從。無事之時,按籍而稽瞭如也;有事之時,畫地而守井
如也。一勞永逸,數世賴之,其利十也。然而愚者可與樂成,難於圖始,因循目下,畏難苟安。此議一出,必有沮之者;一則曰騷擾反以累民也,夫擇利莫若重,擇
害莫若輕,賊匪所過,焚燒房屋,殺戮人民,擄掠婦女,其慘極矣!民雖至愚,亦必明於利害,所全者大,即小有騷擾,猶當毅然為之,況保其身家全其聚積,順其
情之所樂,何累之有!若雲奉行不善,則官吏之過,當易其人,不當廢此法,如戰場失利,豈以偶無良將而遂永不用兵乎。一則曰迂緩〔第158頁〕不切於事也,
夫欲速則不達,自去歲以來,各省所行,何一不速,何一有效?事固有不急急於目前而收功於異日者,及今為之未為晚。行之一縣可保一縣,行之一府可保一府,同
時並舉,不過三月賊在羅網之內矣,是速莫速於此也!捨此以圖,其果有旦夕奏效擇券而得之策乎?一則慮其費大也,夫成大事者不惜小費,苟能平賊,即多費亦所
不惜。今州縣大者不過堡寨數十處,小者十餘處,一省所辦者不過三四十州縣耳。裒多益寡,合計每省用銀不過一百萬而已,後此即無所費,較之養兵養鄉勇,每月
需銀百萬兩,而靡所底止者,其費何如,且惟買糧為費較鉅,而糧分貯於堡寨,何異貯州縣之倉,今各州縣豈能不採買乎。其食借項,分年帶徵歸款,是不獨省費,
且並無所費矣。一則畏其繁難也,夫天下無難成之事,患無任事之人,今自道府下至堡寨之長,總理者有人,分任者有人,勞瘁不辭,纖悉具舉,何慮其繁難,且通
江、巴州、儀隴,賊所蹂躪之處,失業難民,豈能不為撫恤。清查戶口,修理房屋,弔生恤死,賑乏週貧,其煩難何止十倍於此!與其補救於已然之後,何如預備於
未事之先乎?是數說者皆不足以難之,然則今日急務莫有先於此者矣。不然,不務安民,何以禦賊!民懼賊而逃,猶可言也,兵愈增則差徭愈重,師愈久則擾累愈
多,數月之後,恐民見賊至,將不逃而與之合矣!今不早為,後悔無及矣!
第二 清代樑上國剿治川鄂陝豫匪盜時妥招撫以淨賊根之實
施方案
〔第159頁〕
賊匪煽亂四省,沿邊州縣被患者,凡數十處。所有失業之民,賑濟口糧,修理房屋,給借牛種,凡所以招徠撫卹之道,宜選勤慎有司,廉明道府,妥立章程,而以巡
撫專董其事。竊惟招撫之要,首在清查戶口,次則閱實壯丁,又次則蓄備資糧,又次則檢核田土,四者皆要務也。夫清查戶口,即保甲之法,但煙冊門牌,有司皆視
為故事,不肯實力奉行,適滋需索擾累之弊。查州縣所轄,大者不過二三百里,小者不過百里,均宜躬行履勘,不假吏胥,如某戶共有幾口,所操何業,田土若干,
一一登記明晰,不許稍有隱漏朦混。內有被驅驅攄,及現充鄉勇者,被攄之日月,應募之地,一一填註戶下,毋許隱混。其有自賊逃歸,與鄉勇不願改兵者,均即按
冊驗明,取具裡甲長及親屬承領甘結,收入本戶。既查明戶口,隨即閱實壯丁,除孤寡老弱外,將各壯丁籍名,諭里長甲長使之各就一里一鄉自為什伍團結記姓。無
事之時,耕傭貿易,各從其便;遇有賊警,自行守衛所居之村。賊至以舉火鳴鑼為號,鄰村以次接應,互為聲援。駐防官兵,亦即聞聲馳赴救援,堵截要口,則賊無
所施其窺伺矣。
至蓄備資糧,則在閱其地勢。查數省沿邊地方,向前明寇亂,鄉民為避賊守禦計,各建堡寨,至今遺址多存。有司於現行巡歷之時,稽考志書,咨訪耆老,相度形
勢,舊有者修之,應添者創之。所創建之費,或令民自行捐輸,上戶出資,下戶出力,或官先借項給民修建,分年計地徵還,使鄉民所有糧食,積聚藏貯其中,賊至
即相率入守。民志既固,賊勢自窮。
至檢核田土之法,各鄉除現有業戶管業外,所有荒閒田地,或係戶絕,或係叛產,總屬官地,須履丈四至,分別等則登記明確,不許稍有影射隱佔,其自賊逃歸及鄉
勇不願改兵者,查明實係單丁貧民,〔第160頁〕無戶可歸,無業可復,即將此項官地撥與佃種,輸租於官,而歲給以傭力之值,編於另戶,附於就近之裡甲,責
成裡甲長約束稽查。此四事者,不但為防賊起見,即太平無賊,用以長治久安可也。至於賊勢窮蹙,定有出求投降者,察有果出真情,然後濟之以撫綏之法,其頭目
及桀黠用事者,雖當量予寬容,必置之數千里外,使遠距巢穴,不生他慮。其大夥徒黨,則於官地最多之處,妥為安置,分令佃種,照屯田法辦理,亦以什伍相聯,
編為屯戶,設立千把總等官以鈐來之。如此,則生聚有資,守望得助,流亡可復,反側皆安。消奸宄於無形,固綱維而不動,一舉而數善備矣。
第三 清代盧象昇剿治川鄂陝豫諸省盜匪時立寨併村清野設
伏之實施辦法
大戰則需兵,守則需民,此必然之理。乃鄖鎮新舊標兵一千,石砫毛兵一千二百,又全楚筸兵五千,合之數可七千。如使當賊一面,賊雖數萬眾,我兵可以厚集而扼其捲土東來,此時防鄖津,防房竹,防均襄荊承,東西南北,四顧止有此兵,緩急將安所恃?
然他處雖無兵而尚有民也,若鄖屬則客兵既萬難供應,土著又十不一存,窮山僻壤,蒼赤寥寥,兵火餘生,警魂未定,且無城郭堪依,以當強寇,有立盡耳。臣於是
設為立寨之法,就千巖萬壑中,因高設險,令附近壯丁老稚婦女,聚而居焉,授以火砲藥石,統以團保練長,給以倉榖雜糧,使之有所棲有所恃,賊去不至展轉溝
渠,賊來不至身冒鋒鏑也。
〔第161頁〕
然此但以保山民,而平原曠野,地當賊衝者,多苦存札不住,忍令徙死他方。臣於是設為併村之法,凡十數里內鄉村,擇居民眾多者,將零星村落編入其中,無事各歸本家,遇警合力以守。更令掘深堤,築堤塹,責成團練長,真率防巡,而平原曠野之民,亦少可自固矣。
更思賊之伎倆,惟殺擄人民以示威,搶掠食用以度日,如立寨併村,徒令民間自守,而任賊飽颺,即有官兵追逐,在我不反以饑疲失策乎?臣於是設為清野之法,山
民凡有升斗積貯,俱令運入寨中,而平地村落,一切糧米貲財,悉寄頓於大村大鎮可守之處,併馬騾牛畜,亦皆授以收斂之方。賊固橫且狡,若其驅民入夥不得,因
食於民不得,大勢亦當漸窘爾。
臣復念鄖兵單弱,餉額最微,筸旅雖有五千,動須照管全楚,非臣所得而專遣者。鄖當楚豫秦蜀四面,萬徑千蹊,賊若長驅而來,微臣即百其身,安能到處堵截,於
是設為埋伏火器之法,如兵家地雷石砲火鼓鋼輪等類,暗布山谷,觸機而發,隨地可以殲賊,其用甚廣,其費甚多,臣力不能,乃少變其制,而以竹木為之,虛虛實
實,使賊懼而且疑,兵力雖單,庶得相機襲擊。
以上四條,可以保民禦寇,正如貧家小戶,自當逐事支持,臣力所能為者止此矣。至於各省寇情,奔騰既已無定,聚散亦復不常,多寡又難遙度,大抵無兵不能剿
賊,無餉不能養兵,兵食相需,通盤打算,則增主兵之費,倍省於調客兵;而練鄉兵之益,又多於設主兵,鄖屬特苦於無鄉兵可練耳!幸荊襄間,向遭寇賊未深,生
齒尚繁,猶可鼓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