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抗戰對國內的影響
——————————————————————————–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四章 由北伐到抗戰
版面原件:第64頁,第65頁,第66頁
〔第64頁〕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寇藉口演習,強佔我蘆溝橋,奪取我宛平縣,以截斷我南北的交通,企圖將我華北惟一重鎮的舊都北平完全置於日寇控制之下。我
們知道這個事件的發展,不僅是中國的存亡問題,亦將是世界人類禍福之所繫,且知道日寇處心積慮謀我之亟,和平已不是輕易可以求得,不能不認為中國已到無可
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更知道最後關頭一到,再不容許我們中途妥協。而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亦惟有
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我們固然是一個弱國,但不能不保持我們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負起祖宗先民所遺留給我們歷史上的責任。所以我們確定了全面抗
戰的國策,而抗戰一經發動,就只有貫徹到底。
在中國歷史上面,民族戰爭,先例不少。然而此次的抗戰,規模之廣,犧牲之大,工作的艱難,關係的重大,五千年來,實無倫比。抗戰的性質,尤與歷史上
任何時代的民族戰爭有所不同。要知道這次抗戰,不但是國民革命必有必至的階段,且將使國民革命隨抗戰的勝利而成功,將使民族的解放與國家的建設,畢其功於
此役。故在抗戰初期,中國國民黨與國民政府即確定抗戰與建國並行的方針,而其條
〔第65頁〕目訂定於抗戰建國綱領。這個綱領,通過於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復為國民參政會所接受,實為我全國國民,皆當共循。舉其要義不外四點:
在國際的外交方面,我們要本於獨立自主的精神,聯合世界上反侵略的國家,共同奮鬥,以消滅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世界為和平人類所能共存的世界。在國內的政治
方面,我們要以地方自治為基礎,為憲政實施的準備,並在憲政實施以前,組織國民參政機關,以團結全國力量,集中全國的意志,以利我國策之推行。在國民經濟
方面,我們要實行計劃經濟,以期國防民生相與合一,共同發展,改造中國為堅強的民族國防體。在文化思想方面,我們要發揚固有的道德,提高科學的知識,挽救
頹風,使其日就於篤實,啟迪民智,使其日趨於精密。由此可知抗戰建國綱領實為三民主義的原則與國民革命的方略的結晶。故五年以來,雖國內外的形勢,歷多次
的變遷,而綱領的條目,仍可以一貫無間。只要我全國國民同心協力,實踐篤行,抗戰勝利與建國成功,必如所期,毫無疑義。
自七七以後,全國上下在不變的國策之下,人心振作,民意集中。社會的風習,政治的氣象,莫不丕然煥發。而其影響之所及,在國內不戰論者或潛形而默息,或露
骨為奸宄而屏棄於人寰。而催戰論者亦無所用其浮囂。民族精神,隨抗戰的發展而蹈厲。民族意識,受抗戰的洗鍊而純一。因此而軍政的整飾,軍令的統一,有空前
的進步。中央政令的推行,地方行政的規劃,亦能漸收運用靈敏的實效。且因此而生產的計劃化,企業的社會化,亦有長足的進步,民生主義的經濟得以樹立根基。
同時思想的分裂。言論的紛歧,亦泯滅於「國家至上,民族至上」的認識之中。於是抗戰之初,國內各社團各黨派,
〔第66頁〕即一致宣言,擁護政府,共赴國難。而中國共產黨之宣言,並確切申述四項諾言:「為三民主義的實現而奮鬥;取銷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
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銷蘇維埃政府,以期全國統一;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統轄,待命出動,擔任抗戰前線的責
任。」當時中正發表談話,以為「國民革命之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
總理曾說明三民主義為救國主義,即希望全國國民一致為挽救國家危亡而奮鬥。不幸北伐告成之後,十年以來,一般國人對於三民主義不能真誠一致的信仰,對民族
危機亦無深刻之認識,致使革命建國之過程,遭受無窮的阻礙,國力固因之消耗,人民亦飽受犧牲,遂令外侮日深,國家乃日趨危殆。惟在此期間,中央政府仍本其
一貫的統一禦侮政策,忍辱負重,無日不以精誠團結共赴國難為前提。而國人昔之懷疑三民主義者,亦均以民族利益為重,放棄異見而共趨一。保證國民今日皆已深
切感覺存則俱存、亡則俱亡之意義,咸認整個民族之利害,終超出於一切個人一切團體利害之上。」總之,中國共產黨此次發表的宣言,為民族意識勝過一切的例
證。由此可以證明惟有三民主義為薈萃我整個民族意識的思想,更可以證明中國國民黨為代表我全體國民的要求,和各階級國民的利益而組織,為革命的惟一政黨。
任何思想離開了三民主義,即不能長存於民族意識之中。所以抗戰的最高指揮原則,惟有三民主義。抗戰的最高指導組織,惟有中國國民黨。我們可以說:沒有三民
主義就沒有抗戰;沒有中國國民黨就沒有革命。即任何黨派,任何力量,離開了三民主義與中國國民黨,決不能有助於抗戰,有利於民族的復興事業。這一點顯明的
事實,是應該為全國國民尤其是知識分子所徹底認識的。
第五節 抗戰在國際的地位——抗戰期間及戰前對日戰略與外交戰的經過
——————————————————————————–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四章 由北伐到抗戰
版面原件:第67頁,第68頁,第69頁,第70頁,第71頁,第72頁
〔第67頁〕
我們中國的抗戰對國際的影響,可分兩方面來說明。一方面是中國抗戰在國際和平與世界戰爭中所擔當的任務,另一方面是列強對於我國抗戰的認識。
就中國抗戰在國際和平與世界戰爭中所擔當的任務而論,我首先要指出的是:我們國民政府知道世界和平是不可分的,所以在世界大戰未爆發之前,我們中國
決不願諉卸其對於國際和平的責任;在世界大戰已爆發之後,我們中國亦不望減輕其對於世界戰爭的負擔。五年半的抗戰,已經把日寇平分世界的狂妄企圖和他的主
動地位打破了。從今以後,我們中國還要繼續努力,與同盟友邦共期於徹底根絕日寇及其軸心夥伴擾亂世界的陰謀和實力。
自「九一八」以後,日本帝國主義者根據他的大陸政策。提出所謂「三原則」來強迫我們國民政府接受。所謂「三原則」,就是「中日親善」,「共同防共」,「經
濟合作」。而「中日親善」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在政治上合併我們中國。「經濟合作」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在經濟上獨佔我們中國。「共同防共」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我
們東北四省為據點,蠶食中國領土,挾持中國政府,與歐洲軸心諸國互相策應,集中東西的兵力,來夾攻蘇俄。我們國民政府覷破了這是日寇大陸政策的既定步驟,
始終以堅毅的態度,拒絕這「三原則」的要求。故於二十六年八月間與蘇俄簽訂不侵犯的條約,以打破日寇的陰謀。日
〔第68頁〕寇乃改變外交談判的手段,企圖在「地方事件」的名義之下,以迅速敏捷的方法,截斷平漢路,佔領平津,劃永定河東北為後方基地,北進攻取蘇俄的
西伯利亞,我們國民政府不僅不為其所動,而且毅然決然地派兵北上,增援我平津的駐軍,堅決抗戰。到了「八一三」淞滬戰事爆發以後,那日寇侵略大陸的陰謀,
便完全為我們長期抗戰的國策所破壞了。從這時候起,中國單獨抗戰了兩年,始見歐戰的發生;四年之後,纔有太平洋戰爭的開始。中國的國策始終一貫,沒有一點
動搖。而反觀日寇的國策,終是把握不定,而且到了最後,不得不一反其固定的國策,根本改革其明治以來一貫的大陸政策。所以我們可以說:由「七七」以至「八
一三」之間,中國全面抗戰的發動,在政略與戰略上,已打破了日寇傳統的國策,而確立了我們勝利的基礎。
中國全面抗戰,及抗戰到底的決心,已明白昭告於世界。日本帝國主義者冥頑如故,仍不願放棄他預定的陰謀。近衛內閣仍再三宣佈其所謂「不擴大方針」。第一步
他還想乘我首都危急的時機,利用德國的調停,達到速和速決的目的。比及我們國民政府拒絕言和,重申抗戰的決心,他第二步又想以武漢會戰為侵略軍事的止境,
一面向中國以和平攻勢與政治攻勢,結束戰爭,一面仍不捨他北進的衝動。張鼓峰事件與諾孟罕事件就是這種衝動的波紋。然而日寇對於中國已不得不變蠶食為鯨
吞,已不得不以國家的全力來應付「中國事件」。他的「不擴大方針」,乃於民國二十七年九月,不得不根本改變其為「長期作戰」。而以「日支親善」,「共同防
共」與「經濟合作」三原則為基本條件的所謂「大東亞新秩序」,至此乃亦不能不揭開面幕,出現於所謂近衛內閣的聲明之內。我們國民政府對於近衛的聲明,又揭
〔第69頁〕穿其陰謀至體無完膚。於是近衛內閣至此乃不得不因之倒臺。
民國二十八年一月,日寇以「平沼」組閣。德國向日寇要求以共同防共協定為基礎訂定三國軍事同盟,企圖以此同盟發動世界大戰。然日寇受中國抗戰的牽制,已失
去他主動的地位,不得不推宕遷延。直至秋季,希特勒乃幡然改圖,與蘇聯訂立互不侵犯協定,歐戰旋即爆發。「平沼」內閣乃於八月,亦不得不在其舉國惶駭之中
崩潰,繼起的「阿部」「米內」兩個內閣,祇得聲明「不介入歐戰」以敷衍一時。在此時期,日寇於這年二月擴大其侵粵的軍事,佔領海南島的港灣,樹立日寇武裝
南進的先聲,太平洋戰略的形勢,至此乃為之一大變。日寇的國策至此乃又不得不變其北進而為南進,而南進還是脫離不了我們中國抗戰的牽制,於是徘徊瞻顧,又
延誤他對英美進攻的計劃,將近三年之久。我們須知日寇他這一個基本國策的轉變,就是我們國策整個的成功。這是日寇大陸政策失敗的焦點,乃為世界有識者所公
認的。
當在民國二十九年五六月之間,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相繼失陷於德軍之手,日寇乃為之震驚。三國軍事同盟的要求,又發動於軍閥的內部。近衛再度
投機,起而組閣,不久就訂立了所謂三國同盟的盟約。其第一步的計劃為北守南進,於是有三十年四月蘇日中立協定。這兩個文件,使他松岡洋右成為日寇內部所謂
「超第一流的政治家」。曾幾何時,蘇德戰爭突然爆發,松岡去職,而近衛第二次內閣改組,軍閥的氣燄,不可復遏。故近衛第三次內閣乃於平沼被刺之後,亦不得
不於當年十月宣告死刑而解體。於是東條以陸軍大臣組閣,決然施行其所謂「先南後北」的戰略,乃於當年十二月八日
〔第70頁〕,在美日談判的騙局之下,突然攻擊英美太平洋上的領土和戰略的據點。
綜觀以上所述,日寇國策與戰略變更之過程及其必至的結果,不僅世人不知其所以然,就是日本軍閥本身,也還是莫名其妙。時至今日,我不妨公開的說:日本軍閥
雖自以為機詐百出,實際上是冥頑不靈。他對我國作侵略戰爭,自以為他是處於主動的地位,而且自以為他完全把我們中國控制了。所以他為所欲為,肆無忌憚。殊
不知他的國策與戰略,自開戰以來,始終是受我們的控制。所以他們的作戰行動,根本上受我們的支配,處處陷於被動的地位,追隨?我們戰略的指導方針,而向他
們自然崩潰的道路前進。他始則陷於泥沼,不能自拔;而終至自投羅網,無法倖免之一日。因之,我們須知一國的政府,所定的國策之得失,對於國家的存亡,其無
形的影響,比之於有形的戰爭勝負,更為重要。所以我們國民對於遵循國策的精神,與奉行國策的行動,尤應特別注意,切勿輕忽。否則正確的國策,執行偶一不
慎,或被淺薄鄙陋、浮囂狂暴之流所煽惑而破壞,則國家民族的前途,就會陷於萬劫不復之絕境,必致後悔無及了。
自從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而我國抗戰與世界上反侵略戰爭乃匯合為同一洪流。世界的正義公道與人類的自由解放所激發的革命精神,實日益發揚於這個洪流之中。
民國三十一年一月一日世界上愛好和平的各國在華盛頓簽訂的反侵略共同宣言,實為人類反抗強權的革命精神之結晶。我國民政府乃本於革命既定的國策,亦在這一
天與反侵略各國共同簽字,而我國於此乃列為四強之一。
在此時期,英美在太平洋上的準備不足,遂使日寇侵略的烽火到處燃燒,幾成了「無往不利」的局
〔第71頁〕勢。但是他在這個一帆風順的時機之中,不料我軍在長沙會戰,給他一個殲滅戰,使他在中國戰場上一蹶而不能復振。這一會戰,實在是日本在太平洋
大戰初期,精神上所受的一個致命的打擊。這個打擊使他知道我國的軍隊實力所在,而始終是他的致命傷。因此他的軍隊對於西線,則於馬來半島與緬甸佔領之後,
就不敢再向印度侵略;對於南線,則於佔領荷屬南洋群島與菲律濱之後,亦放棄了他進佔領澳洲本土的野心;對於北線,則於侵襲阿留申群島之後,更不能貫徹其處
心積慮的北進攻蘇的陰謀。在此日寇徘徊瞻顧之中,英美乃得從容佈置其西亞細亞、南太平洋的戰線,並充實美洲北部的國防,而蘇俄亦得以專心致志於對德的戰
爭。三十一年十一月以來,同盟國在各戰場的勝利,使日寇真陷於束手無策四面包圍的絕境。即軸心方面亦不能不致恨於日寇背盟失信,屢誤時機。然而日寇之所以
不能再向東西南北各線全力進展,以達成其「大東亞戰略」任務的惟一的阻力,乃為我國的長期抗戰;而我國抗戰對世界貢獻之大,不得不為各國所公認了。所以我
們中國的抗戰,在世界尤其是在亞洲太平洋戰局中的地位,古語所謂「作中流之砥柱,挽狂瀾於既倒」這兩句話,實在是可以當之無愧。
中國抗戰在國際的地位既如此重要,故列強對我們國家民族的認識,亦隨抗戰的發展而益加深切。在抗戰初期,列強以為我們的抗戰在短時期內必告結束。英美等國
的注意力,只集中於他們在華利益如何始可以不受日寇的摧殘,如何繼續保持其東亞的地位於中國抗戰結束之後。至於德義等國則企圖停止敵我的戰事,使日寇得以
跳出中國抗戰的泥沼,與他們共同發動世界戰爭。比及中國抗戰到底的決心為事實所證明,德義等國乃不得不放棄他們的夢想,而英美蘇俄諸國亦認識了中華民族力
量之偉大,更認
〔第72頁〕識了中國的抗戰,不獨是出於中國國家獨立民族生存的要求,不獨是亞洲的安定力,亦且是世界集體安全與永久和平之堅強的一環。歐戰爆發,軸心諸
國與日寇暴露他們平分世界的野心,英美蘇俄諸國始知道中國的抗戰,牽制了世界最兇狠的一個寇盜,分擔了同盟國最重大的一分負擔。因之中國的抗戰,不獨是世
界反侵略陣線的先鋒,而同時亦是世界反侵略戰爭在亞洲方面的中堅,乃亦為事實所證明了。
第五章 平等互惠新約的內容與
今後建國工作之重心
——————————————————————————–
第一節 不平等條約的撤廢與平等互惠新約的意義
第二節 今後努力之方向及建國工作之重點
第一節 不平等條約的撤廢與平等
互惠新約的意義
——————————————————————————–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五章 平等互惠新約的內容與今後建國工作之重心
版面原件:第72頁,第73頁,第74頁,第75頁,第76頁,第77頁,第78頁
〔第72頁〕
列強對我們中國的認識,隨抗戰的發展而加深,已如上述。然由此以達到不平等條約撤廢的目的,仍有賴於國民政府外交的奮鬥。五年以來,國民政府的外
交,以宣示我立國的精神與抗戰的目的為方針。這個方針,不因國際形勢的變遷與國內批評的紛歧而有所動搖,所以能貫徹今日撤廢不平等條約的宗旨。
先言中國立國的精神。中國雖為不平等條約束縛下積弱的國家,欲抗禦強寇的侵略戰,自不能不取得國際的助力,然而國民政府本於「盡其在我」的古訓,自抗戰發
動,即標明「自力更生」的主旨。抗戰五年半以來,其間國際形勢曾有多次的變遷。國民政府的外交活動,始終一貫,決不以環境的黯淡而悲觀,亦不以局勢的險惡
而餒氣;不輕於樹敵,亦不甘於遷就;不放棄可以要求友邦援助的機會,亦不 〔第73頁〕喪失「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的精神。
再論抗戰的目的。中國不僅為國家的獨立與民族的生存而戰,亦為世界不可分的和平與不可磨滅的公理而戰。自抗戰發動之初,這兩大目的就已經確定了。國民政府
深信世界的和平不可分,故能從列強的悲歡離合之中,知反侵略的國際陣線終必可以形成。國民政府更深信世界的公理不可磨滅,故能從盟邦的艱難挫折之中,知侵
略主義者的強權終必歸於失敗。中國國家的獨立與民族的生存,必與世界正義和平的恢復與人類自由解放的勝利同時獲得。而中國國家的獨立與民族的生存,亦即為
世界正義和平與人類自由解放的條件。抗戰的目的如此,所以國民政府的外交,在消極方面,不諉卸負擔,亦不倚賴外援;在積極方面,不獨「盡其在我」,亦將
「推己及人」。
由此可知,中國的外交,在過去所以能渡過重重的難關,以獨立自由國家的地位,與同盟各國共進於最後勝利的坦途,不是偶然的,更不是倖致的,乃是我全體國民歷盡最大的痛苦,國家蒙受最大的恥辱,纔達到的。
自九一八事變發生以後,列強與中國之間,關於撤消治外法權的交涉陷於停頓。民國三十年五月,中美之間,有關於修改不平等條約的換文,美國同意於廢除治外法
權及有關的特殊性質的權利,但談判的時期,留待「和平狀況恢復之後」。至同年七月而中英之間,亦有同樣的換文,英國同意於取消治外法權,交還租界,並根據
平等互惠原則,修改條約,其談判時期,亦留待「遠東之和平恢復時」。到了三十一年十月十日,美國與英國政府,同時通知我國民政府,廢除他們在中國的治外法
權及有關的特權,並
〔第74頁〕依平等互惠的原則改訂新約。民國三十二年一月十一日,中美及中英平等互惠新約簽字。在簽字的這一天,我告訴我們全國的國民說道:「我國自清季
開始與列強訂立不平等條約以來,到了去年(民國三十一年)正是百週年。我們中華民族經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的抗戰犧牲,乃使不平等條約百週年的沉痛歷
史,改變為不平等條約撤廢的光榮紀錄。這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上起死回生最重要的一頁,而亦是英美各友邦對世界對人類的平等自由建立了一座最光明的燈
塔。尤其是我們同盟聯合各國證明了此次戰爭的目的所在,是為人道為正義而作戰的事實。他們這個舉動,不僅是增加了我們同盟國戰鬥的力量,尤其對侵略各國在
精神上給予他們以最大的打擊」。我在這裏更要指出一點,就是這個新約即將為中國與世界上獨立自由的各國之間的平等互惠條約的藍本。並且在此次戰爭結束以
後,中國與各國之間還要根據這兩個條約的文字和精神,續訂廣泛的友好通商航海設領條約。因此,所有百年來不平等條約文字和精神,從這一天起可以說是根本掃
除了。綜計這兩約所撤廢的各種特權,要目如左:
(一)領事裁判權
美國與英國人民或社團在中國享有的領事裁判權(治外法權)撤銷,今後美英在中國領土內的人民或社團,應依照國際公法的原則及國際慣例,受中華民國政府的管轄。
(二)使館界及駐兵區域
美國與英國依辛丑和約所取得的特權,如使館界、北寧路駐兵權等,一律撤銷。使館界的行政與管理,連同使館界一切官有資產與官有義務,均移交中華民國政府。
〔第75頁〕
(三)租界
美國與英國在中國的租界一律撤銷,其行政與管理,及一切官有資產與官有義務,均移交中華民國政府。
(四)特別法權
美國及英國在租界內的特別法庭,一律撤銷。
(五)外籍引水人等特權
美國及英國在中國各口岸使用外國引水人等特權,一律撤銷。
(六)軍艦行駛之特權
美英軍艦駛入中國領水之特權撤銷。以後中國與他們兩國之間,軍艦互相訪問時,均依通常國際慣例相互給予優禮。
(七)英籍海關總稅務司之特權
英國放棄其要求中國任用英籍海關總稅務司之特權。
(八)沿海貿易與內河航行權
美英兩國人民在中國沿海貿易及內河航行之權,一律撤銷。
(九)影響中國主權之其他問題
此次新約未涉及的問題,如有影響於中國主權者,應由中國與美英各國之間,依照普通承認的 〔第76頁〕國際公法原則及近代國際慣例解決之。
關稅自主運動,北伐之後,已見成效。而收回法權運動,今日又達成目的。並更進一步,使平等互惠的精神,充滿於中國與英美各國之間,使各種關係各種問題,莫不可以獲得圓滿的解決。只要國民把新約與從前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互相對照,就可以認識新約意義之重大了。
然而吾人對於此次新約之成立,亦不無遺憾之處,就是九龍租借地本為我國領土,而英國未能將此問題在新約內同時解決,實為中英兩國間美中不足之缺點。但我國
政府於中英新約簽字之日,即向英國政府提出正式照會,聲明我國保留有收回九龍之權。故九龍問題仍可隨時提出交涉。惟國人所當知者,即九龍與香港在地理上確
有相依恃的連帶關係,且不能不同時解決。今日英國之有所待者,其故當在於此,無待詳述。吾人且信英國政府不致為此彈丸之地而妨礙中英兩國永久的友好邦交,
蓋可斷言。
在俄國革命之後,蘇聯政府於民國十三年「中俄解決懸案大綱」之中,撤銷其在中國的各種特權。然而中國在此時期,國民革命的根據地尚在廣東一隅,而中
蘇之間平等的條約,所以未見完全實施。比及國民政府遷都於南京,外患內憂,復相因迭乘,故中蘇兩國邊疆的問題迄未圓滿的解決。現在反侵略同盟各國相繼撤廢
其對我的特權,則中蘇本有傳統的友誼關係,兩國之間各種問題,自將獲得正義公平的結果,當無容疑。
在緒論裏面,曾說到中華民族的德性,是忍辱負重,明廉知恥。因為我們能夠忍辱負重,所以中華民族能夠從百年來不平等條約束縛之下,以堅毅的精神與艱
苦的努力,取得了獨立自由的地位,使我們
〔第77頁〕的國家卒能成為獨立自由的國家,使我們的國民亦能重新做了獨立自由的國民。因為我們能夠明廉知恥,所以國民政府對於撤廢不平等條約所取得的獨
立自由的地位,和中國以後對世界的態度,不認為是權利,而認為是義務與責任。率直的說:我們的民族對於撤廢不平等條約的反應,不取功利主義。而我們民族的
反應,乃是義務感的激發,與責任心的加強。這是我要首先對我們國民指明的一點。
要知道撤廢不平等條約,是國民革命初步的成功。回想百年來,全國國民在不平等條約束縛之下,以雪恥圖強為一致的要求。然而各種的主張,各種的運動,或因見
解偏頗而失敗了,或因時代錯誤而消滅了,或因民心背棄而失敗了,或因動機不正而淘汰了。所以這些主張和運動,或以一年半載為一幕,或以三年五年為一期。甚
至於歐美的國際形勢有一度轉變,各國的國內政治有一度的改革,某種思想一度抬頭,某種學術一度演進,都可以在我們中國國內起一度的風潮。惟有國民革命,其
主義出於大公,其動機本於至誠,而精神完全發於民族的正氣。所以其中心組織之中國國民黨,乃能兼容並包,以集中整個民族全體國民之中的革命份子。其行動的
試鍊,乃經五十年以上的無數之艱難困厄,由事實演變證明,而始能內受國民之擁護,外為列強所認識,以達到今日初步的成功。察往知來,我們只有格外惕勵,特
別奮勉。
國民革命的初步成功,即為建國工作真正的開始。我們中國的建國工作有國內的與國際的兩方面。
在國內方面,中國惟有取得獨立自由的地位以後,纔能夠實現政治建設與經濟建設的理想。換句話說,革命建國的工作,是由民族主義的完成,到民權主義民
生主義的實現。在民權主義方面,以「地方
〔第78頁〕自治開始施行法」所定的工作為基礎,以至經過訓政,完成憲政。並且我們對外建設中國國家為堅強的國防體,不陷於所謂自由主義分散國家民族為一
盤散沙之弊;對內要訓練全國國民行使全權,不偏於一階級,使中國的政治為全民政治,而不是階級政治。在民生主義方面,要繼續抗戰以來的生產建設,並準備戰
後實業計劃的實施,要使生產為全民的生產,不流於階級鬥爭,亦不陷於生產無計畫的狀態,以致不能存立於今日托拉斯經濟與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的世界之中。
在國際方面,中國的抗戰已與世界反侵略戰爭合為一體。中國抗戰的勝利,與世界反侵略戰爭的勝利,亦相因相乘而不可分離。大戰以後,世界的和平與人類的解
放,必須中國與同盟各國共同奮鬥,始可以求得。故中國於國家的建設以外,對於世界和平的奠定與人類的自由解放,更要準備分擔重大的責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