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命運
——————————————————————————–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三月發表——
第一章 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展
第二章 國恥的由來與革命的起源
第三章 不平等條約影響之深刻化
第四章 由北伐到抗戰
第五章 平等互惠新約的內容與今後建國工作之重心
第六章 革命建國的根本問題
第七章 中國革命建國的動脈及其命運決定的關頭
第八章 中國的命運與世界的前途
結 論
附 錄
——————————————————————————–
第一章 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展
——————————————————————————–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
版面原件: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
〔第1頁〕
我中華民族建國於亞洲大陸,已經有五千年之久了。世界上五千年的古國,到現在多成了歷史的陳蹟,惟有我們中國,不獨巍然獨存,且正與世界上愛好和平反侵略各國,為世界的正義公理,為人類的自由解放,共同努力於歷史上空前的戰爭,並正向光榮的勝利與永久的和平之大道邁進。
我們知道:民族是自然成長的,國家是群力造成的。我們中華民族在自然成長的過程中,由於共禦外侮以保障其生存,集中群力以締造其國家。中華民族因其宗支不
斷的融和而其人口亦逐漸繁殖,乃至於強大,於是國家的領域亦相隨擴張,然而中華民族從來沒有超越其自然成長所要求的界限,亦從沒有向外伸張其國家武力的時
候。如有外來侵略的武力,擊破我們國家的防線,佔據我們民族生存所要求的〔第2頁〕領域,則我們中華民族,迫不得已,激於他所受的恥辱和他生存的要求,乃
必起而誓圖恢復,達成其復興的目的。
就民族成長的歷史來說:我們中華民族是多數宗族融和而成的。融和於中華民族的宗族,歷代都有增加,但融和的動力是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和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
征服。在三千年前,我們黃河、長江、黑龍江、珠江諸流域,有多數宗族分佈於其間。自五帝以後,文字記載軟多,宗族的組織,更班班可考。四海之內,各地的宗
族,若非同源於一個始祖,即是相結以累世的婚姻。詩經上說:「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就是說同一血統的大小宗支。詩經上又說:「豈伊異人,昆弟甥舅」,就
是說各宗族之間,血統相維之外,還有婚姻的繫屬。古代中國的民族就是這樣構成的。所以在這個時候,中國全體的國民,都有他「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崇高的倫
理觀念,與博大的仁愛精神,決不是徒託空言的。
秦漢時代,中國的武力彪炳於史冊,而跡其武功,在北方則是為民族生存求保障,在南方則是為民族生活求開發。中國西北沙漠草原地帶的宗族,往往向中原農業地
帶流徙,引起或大或小的戰爭,當時政府對於這些遊牧宗族,於其侵犯則禦以武力,於其歸順則施以文治。所以這個時期,中國北方的領域,北度沙漠,東至遼東,
西達於蔥嶺。同時,逐漸開發東南的農業,因之而西南的高原地帶,與中原的經濟已有密切的聯鎖。所以這個時期,中國南方的領域,南至於南海,東至於吳越,西
南至於交趾。由於生活的互賴,與文化的交流,各地的多數宗族,到此早已融和為一個中華大民族了。
三國時代,中原雖陷於割據分爭,然而三國政府仍各為民族的生存,繼兩漢的餘緒,或整頓邊陲,〔第3頁〕或開發荒僻。西晉遭五胡之亂,漢族南渡,黃河流域為
匈奴鮮卑諸族所割據。然而此諸宗族,皆漸趨於漢化。故苻秦與元魏,雖統一黃河流域的時間有短有長,莫不襲中國的衣冠,行中國的政教。隋唐大統一的局面,實
為魏晉南北朝四百年間民族融和的總收穫。這個時期,民族之內,宗支之繁多,文化之豐盛,舉蔥嶺以東,黃海以西,沙漠以南,南海以北,所有全領域的宗教、哲
理、文學、藝術、天文、術數、法律、制度、風俗、民情,亦已網羅綜合而冶於一爐。
宋代的國防,不足以保障民族生存的領域。契丹(遼)與女真(金)都是中國北部與東北方面生活未能完全同化的宗族。他們乘宋代民風委靡,政治紛亂,軍事衰頹
之際,併吞四鄰各宗族而成為強悍的勢力。他們雖先後入據中原,然他們仍先後浸潤於中原的文化之中。蒙古的興起,與契丹女真,事同一例。成吉斯汗馬蹄踐踏的
版圖,超越了中華民族生存所要求的領域以外,然而自忽必烈稱帝以後,中國固有領域以外的部分即與中國的國家組織分離,因而忽必烈以下的宗支,獨同化於中華
民族之內。滿族入據中原,其宗族的同化,與金代相同。故辛亥革命以後,滿族與漢族,實已融為一體,更沒有歧異的痕跡。
由於上述,可知中華民族意識的堅強,民族力量的彈韌,民族文化的悠久博大,使中華民族不受侵侮,亦不侵侮他族。惟其不受侵侮,故遇有異族入據中原,中華民
族必共同起而驅除之,以光復我固有的河山。惟其不侵侮他族,故中華民族於解除他互相軋轢互相侵陵的痛苦與禍患的同時,能以我悠久博大的文化,融和四鄰的宗
族,成為我們整個民族裏面的宗支。簡言之,我們中華民族對於異族,抵抗其武力,而不施以武力,吸收其文化,而廣被以文化。這是我們民族生存與發展過程裏面
最為顯?的特質〔第4頁〕與特徵。
就民族生存的領域來說:我們中國國家的領域,以民族生存所要求為界限,亦即以民族文化所維繫為界限。故我們中國在百年以前的版圖,一千幾百萬方公里之內,
沒有一個區域,不是中華民族生存之所必需,亦沒有一個區域不是中國文化之所浸潤。版圖破碎,即為民族生存的割裂,亦即為民族文化的衰落。故全國國民必引為
國恥,非至於河山光復,不能停止其雪恥救亡的運動。
在中國領域之內,各宗族的習俗,各區域的生活,互有不同。然而合各民族的習俗,以構成中國的民族文化,合各區域的生活,以構成中國的民族生存,為中國歷史
上顯明的事實。這個顯明的事實,基於地理的環境,基於經濟的組織,基於國防的需要,基於歷史上命運的共同,而並不是全出於政治的要求。
以地理的環境而論,中國的山脈河流,自成完整的系統。試由西向東,加以鳥瞰:由亞洲屋脊之帕米爾高原,北路沿天山阿爾泰山脈以至於東三省,中路沿崑崙山脈
以至於東南平原,南路沿喜馬拉亞山,以至於中南半島。在三大山脈之間,有黑龍江、黃河、淮河、長江、珠江諸流域。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即在這幾個流域之
間,沒有一個區域可以割裂,可以隔離,故亦沒有一個區域可以自成一個獨立的局面。
以經濟的組織而論,在上述的完整山河系統之下,各個區域各有其特殊的資源與特有的土壤,所以各區域的生活,或為狩獵,或事遊牧,或進於農工,或宜於礦冶,
或專於魚鹽;其分工基於自然的條件,其交易出於生活的必需。故遠在鐵路輪船發明使用之前,彼此之間,商業往,即至為繁密。此經濟共同生活,亦即為政治統一
以至於民族融和的基礎。
〔第5頁〕
以國防的需要而論,上述的完整山河系統,如有一個區域受異族的佔據,則全民族全國家,即失其自衛上天然的屏障。河淮江漢之間,無一處可以作鞏固的邊
防,所以臺灣、澎湖、東北四省、內外蒙古、新疆、西藏,無一處不是保衛民族生存的要塞。這些地方的割裂,即為中國國防的撤除。更由立國的資源來說,東北的
煤鐵與農產,西北的馬匹與羊毛,東南的鋼鐵,西南的鎢錫,無一種不是保衛民族生存的要素。這些資源的喪失,亦即為國基的毀損。
至於各宗族歷史上共同的命運之造成,則由於我們中國固有的德性,足以維繫各宗族內向的感情,足以感化各宗族固有的特性。四鄰的「朝貢」,中國常答以優厚的
賜與,從沒有經濟侵略的企圖。四鄰的戰爭,中國常保持「繼絕世,舉廢國」的大義,從沒有乘人之危以併吞其領土的政策。所以四鄰各宗族,其入據中原部分,則
感受同化。其和平相處的部分,則由朝貢而藩屬,由藩屬而自治,各以其生活的需要與文化的程度為準衡。並且每一藩屬內附與同化的過程,常各有長期的歷史。即
如蒙古,由周代的玁狁,秦漢的匈奴,已開內附與同化之端。自此以後,突厥之在初唐,契丹之在晚唐與兩宋,蒙古之在明清,皆迭有內附與同化的歷史。新疆則春
秋時代,秦國稱霸西戎,繼之以漢代之通西域,唐代之定天山,而成之以元清兩代的開拓。這兩個區域,歸化中國的期間,皆綿互至二千餘年之久。西藏則自吐藩改
宗佛教,內向隋唐以來,元代則隸於宣政院,清代則隸於理藩院,其向化亦超過一千三百年以上。至於東北,則比其他邊區之內向更早,肅慎的內附,始於周代。漢
族的開發,盛於兩漢。中經隋唐宋元明,都是漢族與東胡共存的區域。迄於清代,則農工商業的經營,更全賴漢族的努力,即滿族亦同化於〔第6頁〕中華民族之
中。臺灣、澎湖列島本是漢人開發的區域,屹峙東南,久為我們中國的屏藩,迄至明末,乃為荷蘭人所侵據,而終為我鄭成功所收復,其事蹟真可歌可泣。中國對於
中南半島各宗族關係更深。存亡繼絕的義師,濟弱扶傾的戰役,真可謂「史不絕書」。總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即為各宗族共同的命運的記錄。此共同之記錄,構
成了各宗族融合為中華民族,更由中華民族,為共禦外侮以保障其生存而造成中國國家悠久的歷史。
這一部悠久的歷史,基於中華民族固有的德性,復發揚中華民族崇高的文化。我們知道:中國國民道德的教條,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中國立國的綱維,為禮義廉
恥。在這八德和四維薰陶之下,中華民族,立己則盡分而不渝,愛人則推己而不爭。義之所在,則當仁不讓,利之所在,則纖介無私。不畏強梁,不欺弱小。積五千
年的治亂興亡,以成就我民族明廉知恥,忍辱負重的德性。惟其明廉,故能循分,惟其知恥,故能自強。循分故不陵侮異族。自強故不受異族的陵侮。惟其忍辱,故
民族的力量是內蘊的而不是外著的。惟其負重,故民族的志氣是持久的而不是偶發的。由此種德性的推演,故中華民族的各守派及其國民皆能為大群犧牲小體,為他
人犧牲自我,而養成其自衛則堅忍,處世則和平,更進而以「存亡繼絕,濟弱扶傾」的仁愛之心,行「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忠恕之道。所以五千年來,東南亞各
民族或內附而同化,或相依而共保,或獨立而自存,各順其民志民心,各隨其國情民俗,各發展其文化之所長,以貢獻於人類共同的進步。
近百年來,中國國勢陵夷,民氣消沉,開五千年從來未有的變局。中華民族生存所要求的領域既忍〔第7頁〕受割裂的痛苦,而不平等條約的束縛與壓迫,更斲喪我國家民族的生機。縱觀我五千年悠久的歷史記錄
,國家的興衰與民族的存亡,雖相乘而迭見,然而這一百年間,國家民族在政治、經濟、社會、倫理、與心理各方面,無不頹風外暴,危機內伏,幾將毀滅我再生的
基礎,杜絕我復興的根源,實為歷史先例之所無。若非由我
國父倡導三民主義,領導國民革命,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命脈,必已在日寇蠶食鯨吞之下,為朝鮮之續。幸賴我先知先覺的
國父鷹揚其大仁大智凝結而成的武勇,以中國的自由平等為目的,喚起民眾,奮鬥至四十年之久,乃納全國國民一致的要求於正軌;並在彌留之際,確定廢除不平等
條約為中國國民革命的第一個目標,復將這個未竟的大業,留給我們後死的同志,和全國的國民,繼續奮鬥,迄於今日,終獲初步的成功。於是民族復興之機,國家
再生之望,擺在我們全國國民的面前。中正身當我中華民國獨立自由重新發軔之初,撫今思昔,策往勵來,特陳述我國家民族百年的經歷,指出我國家民族今後的方
向。尤望我全國國民深切認識我中國的命運,擔在我全國國民的雙肩,而決於戰局發展的今日,絕沒有瞻顧徘徊的餘地,更不容有盲從倚賴的心理。願我全國同胞共
同體察而力行之。
第二章 國恥的由來與革命的起源
——————————————————————————–
第一節 清代政治社會與學術的衰落及其對內政策根本的錯誤
第二節 不平等條約的訂立與國民的反應
第三節 辛亥革命的成功及其失敗的教訓
——————————————————————————–
【回上層目錄】
第一節 清代政治社會與學術的衰落
及其對內政策根本的錯誤
——————————————————————————–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二章 國恥的由來與革命的起源
版面原件: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
〔第7頁〕
我們中國百年來國勢的陵夷,民氣的消沉,大抵以不平等條約為造因。不平等條約訂立的經過,全〔第8頁〕為中國國恥的記錄。而國恥之所由招致,又必須追溯於滿清一代政治的敗壞,尤其是學術與社會的衰落。
滿族原是少數人口的宗族,為什麼能夠征服中國呢?明朝的末年,政治腐敗,思想分歧,黨派傾軋,民心渙散,流寇橫行。三百年的明室,在李闖張獻忠等流寇與滿族的旗兵,內外交侵之下,竟以覆滅。自滿族入關以後,中國的民族思想,便漸漸消滅了。
國父說道:「自順治打破了明朝,入主中國,明朝的忠臣義士在各處起來抵抗,到了康熙初年,還有抵抗的。所以中國在那個時候,還沒有被滿清征服。」又說:
「在康熙雍正時候,明朝遺民排滿之風還是很盛。所以康熙雍正時候,便出了多少書,如『大義覺迷錄』等,說漢人不應該反對滿人來做皇帝。他們所持的理由是
說:『舜是東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滿洲人雖是夷狄之人,還可以來做中國的皇帝。』後來到了乾隆時代,連滿漢兩字都不准人提起了。凡是書中關於宋元歷史
的關係和明清歷史的關係,都要一律刪改,所有關於記載滿洲匈奴韃靼的書籍,一概定為禁書,完全把他消滅,非特不准人民閱讀,而且不准人民收藏。」但是比之
於日寇今日統治朝鮮,其手段的毒辣,猶有小巫見大巫之別。朝鮮亡國到現在不過三十餘年,而其國內的人民早已為日寇的奴化教育所麻醉。凡是朝鮮原有的歷史文
化,都已燬滅無餘,不許朝鮮人存留一點民族意識。所以朝鮮人至今聽到「韓國」這個名詞,亦不知其意義了。我們看見了現代帝國主義者對於他所滅亡的國家民
族,手段之迅速,禍患之慘酷,實在寒心。
在滿清這樣一面奴化,一面殘殺之下,中國固有的優良學風,乃為之大壞。當明代開國時期,所提〔第9頁〕倡的朱學,到他中葉,這一派的學術,發生了流
弊。一般學界中人,應科舉者固然是尋章句,作八股,講義理者,亦不過造語錄,看話頭。王陽明倡「知行合一」的學說,要矯正這種弊病;到他晚年,更提倡「致
良知」,使學者從煩瑣的文體與支離的思想解放出來。這一派的學說不久也流於空談無實。張江陵當政,又提倡「實學實用」的學說,兼救朱王兩派末流的弊端。到
了明清之際,雖有王學的狂禪,東林的虛矯,然而科學的研究,如李之藻、徐光啟、宋應星等於天文曆數,農政工藝,莫不實事求是,精益求精。黃(梨洲)、顧
(亭林)、王(船山)、李(二曲)、顏(習齋)、傅(青主)諸大儒,更是性理與經濟兼通,思想與實行並重。民族主義與民權思想的推衍,尤招滿族之忌。幾回
文字獄之後,經世之學遂衰。到了乾嘉年間,考據之學興起。考據之學,本由黃顧開其源,在黃顧本人,這種學問實在是經世之學的一個部門,離開了經世的大義,
便失去本來的價值。乾嘉的學者,捨棄他們實用的精神,專求學問於名物字句,其流弊所及,竟使學問既與人生脫節,亦與政治分離。一般學者於支離瑣屑的學風之
中,復誤解「中庸」的道理,養成一種「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風氣,造成曾滌生所謂「不黑不白,不痛不癢之世界。」
有清一代,建國規模的宏遠,政製法令的精密,猶能遠紹漢唐的餘緒,實可以超越宋明,更為元代所不及。此二百六十年間,正是歐美現代各國,脫離中古黑暗時
期,開國創業,發憤圖強的際會。假使滿清對國內漢滿蒙回藏各宗族,不存界限,一視同仁,認識我五族在實質上本是整個的一體,使各宗族不分宗教職業階級男
女,皆一律平等,更扶助邊疆各族,培植其自治能力,保障其平等地位,則中國必〔第10頁〕能與歐美現代各國,並駕齊驅,以自致於康樂富強,決不致遭受此百
年來不平等條約束縛之恥辱,亦不致任日寇為禍於亞洲,乃可斷言。但這是時代與思想的關係,我們非所望於當時的滿清能施行這樣政策,固不可求備太苛。無如滿
清不惟見不及此,而且他專用一種殘殺與奴化的政策,來統治各宗教。所以滿清二百六十年之間,我們全國人民未見一日光明的景象。雖乾隆時代號稱郅治,然而滿
大臣之當國者,如和珅之流,私心自用,貪婪成風。自此以降,一般滿官,大抵賄賂公行,誅求無厭;而投效滿清為奴才的漢官和學者,又相習於崇尚虛文,不務實
際,敷衍粉飾,聊以自保。尤其是一般寡廉鮮恥的豪猾,更不惜認賊作父,以編入「漢軍旗」為榮幸,倚勢橫行,魚肉同類。所以社會的黑暗,學術的敗壞,皆日甚
一日。而其對待各宗族的手段,更言之痛心,令人髮指。就是滿清一代在各宗族之間,專施其挑撥離間的毒計,使之互相軋轢,和自相殘殺,而彼乃在各宗族相剋相
制的狀態之下,坐收漁利,維持他滿清皇室的地位。所以他對於蒙古西藏,利用「喇嘛教」,以消滅其尚武的精神,甚至想絕滅其宗族的人種。他對於漢回各族,則
從政治與宗教制度上講求箝制的方法,其中以旗兵控制國內各宗族的手段,最為顯著。然旗兵最大的缺點,亦就在於兵民之間,在宗族上有鮮明的界限,在生活上也
有懸殊的距離。清廷以為漢人納稅以奉養旗兵,旗兵習武以鎮撫各族,認為惟一的良策。殊不知兵農既分,則旗兵流於遊惰。滿族固舉族皆兵,然其風氣之所趨,乃
到後來舉族皆成為浮食的遊民。到了太平天國時代,旗兵與綠營皆腐敗無能,於是湘勇淮勇遂為地方軍隊的濫觴。
滿清政府這種害人自害的對內政策,相沿至道光同治之間,遂致立國的精神淪沒,開國的遺規失墜〔第11頁〕,政治解紐,國防廢弛,瓦解土崩,大勢已成。於此
時期,中國在列強侵略之下,遂造成了「不平等條約」,繼續不斷有加無已的國恥,卒使我國勢日蹙,而滿清皇室的本身,亦難免於覆滅。我
國父看了滿清這種對內政策,足以致國家民族於滅亡,所以自興中會至同盟會,即以此為革命的唯一對象。比及辛亥革命成功,我
國父首先宣佈「五族共和」的大義,以解除國內各宗族的軋轢,而致之於一律平等的境域。由此以至於今日,我國民政府仍一本我國父的遺教,以及中國國民黨歷次
宣言,一掃滿清對內的卑劣政策,務使國內各宗族一律平等;並積極扶助邊疆各族的自治能力和地位,賦與以宗教、文化、經濟均衡發展的機會,而增強其向心力與
團結力,對於整個國家與中央政府,共同愛戴,一致擁護,和衷共濟,休戚相關;俾我中華民國,日益富強康樂,而三民主義亦得發揚光大於世界。這是中國國民黨
革命的一貫精神,亦即是中國國民黨對內政策的唯一使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