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9日星期五

蒋中正文集(18)2013-04-04 03:56:08

二、中西經濟學說的分別
——————————————————————————–
內容來源:卷五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 \中國經濟學說
版面原件: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
〔第8頁〕
甲、中國古來的經濟學說
上面說過的中國經濟學的本源與目的,是我從中國各派共同的學理裏面抽繹出來的要旨。我們中國〔第9頁〕古的經濟學說,原不止於一派。凡是健全的理論與政策 必適合於一個民族國家的自然環境、地理、氣候、歷史與民族精神、社會狀況。所處的國家不同,所遇的時代不同。則學說自有不同。古人說「即物窮理」,又曰 「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就是說理論與政策必須適合於時代,適合於環境,不能夠一成不變。中國古來的經濟學說有派別,有流變,就是這個道理。
遠在三千年前,周族從黃河上游向河淮江漢的流域發展,農工商業逐漸繁榮。這時候,我們中國產生了一位偉大的經濟家,就是周公。周禮一書的著作與時 代,古今學者雖辯說紛紜,未能確定,但其中多可考見為周制;更證以詩經裏面,七月之章,大田甫田之什,以及孔子孟子稱述周制的言論,都足以使我們想見周代 立國以井田制度為根本,不獨兵制基於井田,即庠序的制度,亦基於井田。我們可以說,文化、民生與國防合一的立國規模,創自周公,亦非過論。周公之後五百 年,中國的農業很有進步,商業也發達起來。這時候,井田制度已經破壞了,周公的學說也湮沒了。農商之間,互為影響,發生各種問題,而學術思想也分出許多的 流派。自春秋時代,管子、計然、白圭諸人,下至於戰國時代的百家,對於這些問題,都有討論。最重要的學派裏面,儒家與法家雖都認農業為本業,而對於商業的 政策,兩家主張各有不同。孟子荀子都主張「關幾而不征」,是一種放任主義;管仲商鞅都主張管制商業,平準物價,是一種干涉主義。這種爭論直至西漢時期, 「鹽鐵論」作成有系統的紀錄,可以與一千八百年之後,歐洲重商重農兩派的爭論作一個比較。
西漢以前,我們中國的經濟思想與制度政策,漸統一於儒家之下。在儒家的內部又分為兩個派別:〔第10頁〕一派偏重於性理之學,一派偏重於功利之學。 如北宋的張程(張載、程顥、程頤)一派即偏重性理,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一派即偏重功利。南宋的朱(熹)陸(九淵)偏重性理,陳同甫(亮)葉水心 (適)偏重功利。但是歷代的大經濟家,都綜合性理之學與功利之學而成為系統,並且兼取儒家之說與法家之說而得其會通。如宋之範文正(仲淹)王荊公(安 石),明之王陽明(守仁)張江陵(居正)都是理論與事功兩者並茂的大經濟家。
現在再就各派裏面,特別提出幾家來說明一下。春秋時代,齊國的魚鹽鐵器蠶絲等業都很繁盛,故齊國商業的力量,在國內操縱農民的生活,在國外支配黃河 流域。這時候便有管子的學說,對於農商關係,價格問題,統制政策,國營事業,兵農制度,有詳明的討論。管子認為生產要素只有人力與土地兩種,而尤以人力為 本源。八觀篇說:「民非榖不食,榖非力不生,地非民不動,民非力作無以致財,天之所生,生於用力」,這與大學所說「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是一樣的說法。管子對於農商的關係從價格問題?眼來求解決。黃金是人民交易的手段,榖米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金多則物賤,金少則物貴;榖貴則物賤,榖賤則 物貴,物賤則傷貨,金少則傷事;榖貴則傷民,榖賤則傷農。管子的政策是國家要使金與榖的價格得到平衡,始可以平衡一般的物價,而求金榖的價格平衡,又必須 取締屯積而暢其流通。為達物價平衡的目的,金與榖必須操於國家之手,而不可以操於豪強之手,物貴則緊縮金幣,榖貴則平糶榖米,如此則萬物可以流通。為使國 力增殖而民生不受豪強操縱,管子主張國家獨佔鹽鐵及山澤之利,並統制國外貿易。這種專賣政策與統制政策對於後世,有很大的影響。管子對於〔第11頁〕兵農 問題,有名的政策是「作內政以寄軍令」。自井田制度破壞以後,土地分配漸趨不均,故兵農亦漸趨分化,管子乃用這個政策編製農民,教以軍事,使齊國舉國皆 兵,而民生與國防更打成一片。商鞅的「農戰」政策,即以管子為本,用於秦國,秦的軍隊竟能統一中原。這個政策對於後世的影響更大。
在西曆紀元前六世紀,中國已產生管子這樣的大經濟家。管子以後,經濟學說歷代都有名家,經濟制度與政策,歷代都有變易。在第十一世紀之時,中國從二 百多年藩鎮割據之中,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宋代)。土地的兼併,商業的發達,財政的困難,外患的侵逼,各種問題性質的嚴重,規模的宏大,遠在春秋時代的 齊國之上。這時候,范仲淹首先主張改革學制與科舉,對於青年,要「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王荊公繼范氏之後,實行變法。他的學說是本於孔孟相傳的 經學的,他說:「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後世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以為經術不可施於世務」,這就是說經學就是經濟之學。不過經濟的施設,必須依「所遭之 變,所遇之勢」而定,故後世對於經學,只可以法其意,不可拘泥於其跡。他有這樣的見地,故與尋常的儒家不同。尋常的儒家多注重於節用,他獨注重於增加生 產,即所謂「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他的政策以農田水利為本,更進而裁抑兼併,平均賦役,周轉農本,使人盡其力。他對於國內 商業,取締團行與邸店,實行所謂「市易務」與「免行錢」等辦法,使一般商販,不受壟斷,而後商品可以流通。他對於國外貿易,也與一般儒家不同,當時有一個 傳統政策,禁止銅錢出口,因而對外貿易在沿海沿邊受極大的限制,他排除眾議,解除銅錢出口之令,獎勵輸出入,以增國富。他對於國防,力主農兵制度,而從保 甲?手,使國民受軍事訓練〔第12頁〕,而期於舉國皆兵。
第十六世紀之中,明代開國的法度已壞,土地兼併,賦役不平;衛所的屯田廢弛,外患的侵凌益急。這時候,中國又有一個大經濟家,即張江陵。他的學說綜 合性理之學與功利之學,且儒法兼用。他說:「學不究乎性命,不可以言學,道不兼乎經濟,不可以利用。」凡是實學,必可以實用,而實學必貫通性命與經濟。他 為政的要旨是「實事求是而不釆虛聲,信賞必罰而真偽無隱」,是「釆其名必稽其實,作於始必考其終」,簡言之,即「循名核實,信賞必罰」。他的目的,是富國 強兵,一般儒家批評他的政策是「霸道」,他說:「孔子論政,開口便說:足食足兵。舜命十二牧曰:食哉惟時。周公立政:其克詰爾戎兵。後世學術不明,高談無 實。剽竊仁義,謂之王道;才涉富強,便雲霸術。不知王霸之辨,義利之間,在心不在跡。」我們要知道仁義與富強之道,本是一體。順乎人性的富強之術就是王 道,反乎人性的富強之術就是霸術,以義為本就是王道,以利為本就是霸術,所以說「在心不在跡」。江陵本於這個道理,抑制兼併,丈量田畝,平均賦役,開通商 務,整飭兵制,都有盛大的功績。
這些大經濟家的理論各有不同之處,但論其本源與目的,莫不脈絡貫通。他們都不以人類的慾望為發點,尤其不以個人之小己的私慾為出發點。他們的學說都本於人性,他們的目的都是國計民生,都是為國計民生而致力於經濟的規劃與統制。
他們的政策也隨時代的變遷而有不同,但其間仍然有一貫的脈絡。他們的政策都以土地問題為中心。他們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案,又都從農工關係和農商關係 上?想。商業的壟斷居奇與土地的兼併,是相〔第13頁〕通而相因的現象。土地兼併不獨影響國家的財政和人民的生計,亦且影響兵役和兵制,因而影響到國防。 所以我們的 國父在同盟會時代,就提出「平均地權」政策,足見得我們中國的土地問題,在各種經濟問題中的地位的重要,也足見得土地政策是各種經濟政策裏面 的根本政策了。
乙、西洋的經濟學說及其最近的趨勢
西洋的經濟學說不止是一個系統,各國的自然環境、地理、氣候、歷史與民族精神、社會狀況,各有不同,各國的經濟學說也不一樣。西歐在第十七第十八世紀時 期,中古的農業經濟轉為近代的商工經濟,於是重商主義與重農主義兩派經濟學說先後興起。重商主義者主張國家取干涉政策以保護商業,振興工業;重農主義者主 張國家取放任政策,而以農業為唯一之生產事業。重商主義重視貨幣,重農主義重視物資。至第十八世紀與第十九世紀之間,西歐的工業革命完成,其時英國學者亞 丹斯密綜合兩派而著「原富」,風靡歐洲,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說盛極一時。到了第十九世紀中葉,德國的經濟思想便自成一個系統,李斯特的「國家經濟 學」,反對亞丹斯密的個人主義,而主張國家主義;反對亞丹斯密的放任政策,而傾向於保護政策,第二十世紀初期,斯盤的「經濟學的基礎」等著作,更使德國的 經濟思想轉入全體主義的一路。美國的經濟思想與英國同其本源,然而美國經濟學說對國際則採取保護政策。對國內則傾向於計劃經濟。此種傾向至第一次大戰以 後,更加有力。祇有英國還保持亞丹斯密的系統,而其中也有不少的變遷。在十九世紀之內,李嘉圖的「經濟學與租稅原理」影響比「原富」更深〔第14頁〕。二 十世紀初期以來,馬爾薩斯數理學派代亞丹斯密與李嘉圖的學說支配英國的思想界。霍布孫一派的福利經濟學更漸臻於昌盛。馬克斯經濟學自命是由正統派經濟學轉 變而來,然其思想方法乃是德國的思想主義的產物,與英國的經驗主義,淵源各自不同。列寧的學說以馬克斯為宗,而其對於政治經濟的理論和政策,與考茨基竟有 天淵之別。俄國革命的前後,列寧與考茨基之論戰,亦即為馬克斯學派之內,無產階級專政與社會民主主義的論戰。由此可見德俄兩國的馬克斯主義者持論也各有差 別。
西洋的經濟學說雖派別紛歧,但考其本源,仍有相同之處。他們無論那一學派,總以個人的慾望為出發點,以推論經濟現象而構成其學說的系統。以亞丹斯密 「原富」為開端,西洋的經濟學派聚訟的中心問題,就是價值問題。亞丹斯密以為社會是多數個人的集合,此多數的個人各為市場上交換價值而生產,各持其所生產 的交換價值而自由交換於市場之中。貨幣即是市場上各種商品的交換價值的表現,社會經濟不外乎無數的交換進程。故經濟學乃是價值學說,亦即是多數個人之間的 交換關係的學說。馬克斯的「資本論」雖為「原富」的反對論,仍然以商品的價值分析為出發點。他以為資本主義社會是商品的集合,而商品是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的矛盾的統一。他的學說仍然不出於價值學說的範圍。我們再看西洋的經濟學,論價值的本源,雖有各種的說法,而總以人類的慾望為依歸。第十九世紀之末,奧大 利學派倡「邊際效用說」。這一派的學說以為商品的價值,是由人類對於商品的慾望而來。例如從一個飢餓的人看來,第一碗飯的價值大於第二碗飯的價值,第三碗 以上的飯的效用,便到邊際,而價值也相隨減少。他們由這種淺顯的原則,推論價值的本質。這派學說,後來流行於美國。第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第15頁〕的學 者克拉克更推廣這種學理,以解釋利息工資及地租等問題。與「邊際效用」說相反者為「勞動價值」說,這個學說是馬克斯從李嘉圖價值論引伸出來的。這個學說以 為各種商品所以有使用價值,是因為他們能夠滿足人類的慾望,各種商品所以有交換價值,是由於他們含有可以衡量的勞動量。例如五匹布能換一石米,是因為五匹 布所含的勞動量與一石米所含的勞動量相等,他們由此種原則推論價值的本質。至今共產主義者仍恪守成說,沒有多大變更。兩個學說雖持論相反,但推求他們立論 的本源,都是人類的慾望。
在第十九世紀之中,西歐以外,新起的工業國家,為與先進工業國家競爭,採取保護貿易政策。美國的經濟學說雖與英國同源,美國對於國際貿易則與英國自 由貿易政策相反,而取保護貿易政策。這個趨勢,對於經濟學說有很大的影響。上面說過德國李士特「國家經濟學」,就是受了美國保護政策的影響的。自第十九世 紀進入第二十世紀以後,歐美諸國的工商業組織又從自由競爭變為獨佔與集中。至第一次大戰之後,這種趨勢更加顯明,於是各國的經濟學說,也有相應的變化。如 美國的制度經濟學者衛勃倫對於個人自利主義與馬克斯主義的經濟學說痛加批評,而以人類的天性為一個出發點,以尋求人類經濟制度發展的法則。他對於人類的天 性的本能傾向,特重視人類非自私的本能,如父母的天性,與服務的願望,認為社會福利與種族生命所以能夠發展的因素。又如美國福利經濟學者惠脫,與德國的斯 盤相同,痛斥唯物論與利潤追求的經濟觀。他以為價值學說的經濟學,不過可以明瞭私有財產制度上各種問題,如果經濟學要達到最高的目的,即不可不建立社會福 利的理論,故經濟學應以福利問題為中心。〔第16頁〕英國的福利經濟學者霍布孫,指斥李嘉圖以來的經濟學者,只注重於財富之生產、累積、交換與消費,此種 經濟學不過為一種商業學,經濟學的目的,不止於財富的增殖,而須注意於勞動的合理的管制與生產物的正當的分配,及消費的適宜標準,使社會漸進於健全的社會 福利的理想。由這幾家的學說,可以看出西洋的經濟學說最新的趨勢,亦是在人類的慾望之上,認識人類的天性,且於個人的小己之上,認識社會的有機體,因而經 濟學的範圍,也超越價值學說之外,經濟學的目的,也超越利潤追求之上。我可以斷定此次大戰,將使這種新的趨勢更加顯明,更加深遠,此次大戰之後,西洋經濟 學必將廢棄個人自利主義與唯物論,而以人性為本源,以民生為目的,和我中國固有的經濟學說將殊途同歸。
三、中國古來的經濟規模
——————————————————————————–
內容來源:卷五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 \中國經濟學說
版面原件: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
〔第16頁〕
中國的經濟的道理,不單是幾個學派和幾個大經濟家發明的,亦且是我們歷代的先哲和無數的先民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犧牲他們的生命財產,繼續不斷的實 行的。我們不只要講述古來的經濟學說,更要探究歷代的實際的經濟建設,才可以徹底明瞭我們中國的經濟的原理。國家的經濟本務,有養民與保民的兩方面,我現 在從這兩方面來說明我們中國古來的經濟建設。
甲、國家養民的本務
人類要求生存,所以有各種的「欲」,有「欲」就有「求」。人類生存必需的「物」是有限的,人〔第17頁〕類 的欲與求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物資,供給人類無窮的欲求,人類便不免有鬥爭。農業社會的土地問題,工業社會的勞資問題,都是這樣來的。這些鬥爭有沒有止爭的 道理,有沒有止息的方法呢?有的,人類的天性原來是仁愛的,當然也有止息的道理和方法。
就人類的個體而論,人的耳要聽好的聲音,目要看好的顏色,口要嘗好的滋味,身要穿好的衣服,以至於要住好的房子,要坐好的車輛。如果隨順他的耳目的 欲求,這個人就受了物的役使,就跟?物去奔馳,這就是論語所說「小人喻於利」,也就是大學所說「不仁者以身發財」。「以身發財」,就是「亡身以殖貨」的意 思。我們知道貨財是為了人生的,現在因為耳目口體受物的汲引,反而使人生殉了貨財,這就是「不仁」的現象。然而人的耳目,以心為主宰。心能思慮,能打算, 能辨別。人從許多慾望裏面,加以思慮:那一個慾望是不能夠滿足的,那一個物資是不應該滿足的;又從許多物資裏面,加以打算:那一個物資是不能夠求得的,那 一個物資是不應該求得的;又從自己已經得到的物資裏面,加以辨別:那一個物資是不應該消費的,那一個資物是應該儲蓄的;那一個是公而有利的,那一個是私而 有害的。一個人能夠這樣,他的「求生」活動便成了有打算、有計劃的,他就可以儲蓄財富,運用資力,擴大事業了。
就人類的群體而論,人群的裏面,個人小己的慾望如沒有度量分界,則個人小己的慾望,必引起紛爭。荀子禮論篇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 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第18頁〕者相 持以長。」這一段話,將人類群體構成的法則,講得很明白。我剛才說過,人的本性,以心為耳目的主宰,所以人群裏面,便有一種理性作用。這種理性作用,為使 人群裏面各個分子,都能遂其生存,所以要有政府的組織,一面養人之欲,一面制人之欲。法則一定,分限一明,人便不至於跟?欲求走到鬥爭的路上去,社會上的 財富也不至因為來不及供應個人的欲求而致困窮。無論是養欲或制欲,都需要一個管理眾人之事的政府來辦理。這一點是國家的經濟哲學的基礎。歐洲的自由主義經 濟學說以為國家不應干涉人民的經濟活動,主張經濟的自由與放任,反之,馬克斯經濟學說以為國家必須由無產階級專政以杜絕個人的經濟自由。若由中國的經濟道 理來看,這兩種學說都失之於偏。國家如不對人民的經濟活動確定分限,確定計劃,任人民流於鬥爭,只有招致社會混亂與民族困窮的結果。國家如不能養人民之 欲,給人民之求,換句話說:如不能順應人民的慾望,保護人民的生計,則政府即不能算是盡到應有的職責,而人民的生活不能安定,以至於生產也不能發達。現在 再分開來講國家養欲與制欲的實際設施:
(一)國家的經濟本務,由養育人民的欲求的方面來看——孔子說:「足食」,又說:「既庶矣,然後富之。」孟子說:「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 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荀子也說:「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以養百姓而安樂之。」由此可知在我們中國的經濟道理上, 國家這種本務是積極的。依於這個積極的本務,歷代的政府有一貫的經濟計劃政策,舉其最重要的幾項來說:
〔第19頁〕
1·田制 農民的生產以土地為本。中國古來的經濟理想是人人都有田可耕。孟子屢次的說「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孟子以後的儒家也都主張「田野什一」。在歷史上古來的 政府,常有授田的制度,春秋以前的「井地」,魏晉以後的「均田」,都是實際的事例。晚唐以後,均田之制漸趨廢弛,然而局部的授田辦法仍然繼續下來。
2·水利 灌溉是農業的必要條件,要農家的田地都有水來灌溉,必須由國家設計,由國家建設。大禹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第一個經濟家,他的功績就在於水利建設。所以孔子 說:「禹吾無間然矣,卑宮室而致力乎溝洫。」自禹以後,歷代的水利工程,與水利管理,真是「史不絕」。為什麼水利要由國家設計,由國家建設呢?水利的計劃 要為全體的農民利益來打算,不能為少數人來計劃,尤其不能為一二富豪來把持。譬如堤防的建築,圍田的圈定,如不從全體農民?想,必不免壅塞河道,淤積湖 床,把水驅到下游,釀成水災;又如河渠的水量有限,如何分配,如何節儲,要有一定的辦法管制閘口;又如養魚與用水,易起衝突,如何節制漁業以資灌溉,如何 節制灌溉以利漁業,要有一定的法則;又如灌溉與運輸有時互相牴觸,如何節水以便河運,如何管制河運以便農家的灌溉,也要有一定的制度。這些問題,在民間有 各種的慣例,在國家有詳明的令典。如今一般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的人,都為西洋的學說所蔽,不能夠理解實際的經濟,更談不到發揚真正的經濟道理了,這是 很可惜的事情。
3·倉儲 養民必有儲積,禮記主張「三年耕而有一年之蓄」,古人也常說:「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所以中國歷代政府注重於榖物的儲積,而國富的均衡,即以倉儲 的虛盈為標準。這個道理〔第20頁〕,與主張自由貿易的經濟學說相反。自由貿易論者以國家貨物出超貨幣入超為國富,直到今日,各國才明白國富須從資源開發 與物資儲積來講求。
4·交通 農產必須交換,交換要靠運輸。中國是大陸國,山脈河流多半是由西到東的,南北的交通,沒有天然的水道,而淮北大平原上面,黃河易受淤塞,不便交通,且多水 災。中國的地理如此,而自古以來,仍能夠建立偉大的民族與統一的國家,我們不能不歸功於歷代交通建設的偉大,及其保護交通制度的周密。秦漢隋唐的道路,以 首都為中心,向四方舖設,有如蛛網。自戰國時起,為了貫通南北的運輸,以人工開鑿運河的工作,從無停歇,到了隋唐時代,貫通江淮河泗的偉大的運河,到如今 還是世界最馳名的工程。在農業社會裏面,有這樣的規模,不能不讚歎我們先民的功績。
5·氣象與土壤 自古以來,頒曆授時,是一代的大典。我們知道農業的耕作,要按照天時。歷代政府不獨製定曆法,頒給人民。並且製定農書,按照時令,指示農民應做的工作。大 家知道土壤的研究在西洋是一種較新的學問。中國自古對於土壤的考察,只要我們讀禹貢,讀管子就可以想見其精細。歷代政府按照各地土壤之所宜。指導農民選擇 作物,史書記載,可以考見。上面所說,都是「養民」的制度和方法。
(二)國家的經濟本務,由節制人民的欲求的方面來看——孔子一面主張「足食」,一面又主張均富,即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亦然,他一面主張 「養民」,一面主張「經制」,並且說「仁政必自經制始」。自此以後,歷代對於土地的區劃和分配,學者不斷有討論,政府不斷有政令,舉其最重要〔第21頁〕 的幾點來說:
1·均產 平均田產的制度,古來實行的次數不少,大抵土地兼併盛行的時期,總有均產的理想與運動發生。從歷史上的記載上看,以強制的手段均產者必敗,如王莽的「田 令」,如太平天國的「田畝制度」,都是在推行的初期就倒壞的。如從歷史上仔細研究,我們可以看得出問題的癥結,要解決土地問題,不能從田畝的強制分配? 手,而要從養民的方法著手。農民的生活不改良,農業的生產不加多,均產政策是不能成功的,故歷代的政治家只是實行下面的辦法。
2·均賦 中國古來稅制的根本觀念,是以田授丁,計丁出賦。後世的田既不能計丁授給,而賦仍計口徵收,所以必須均賦,而均賦反必須量田,明末以來, 稅制更改為計田出賦,仍然要量田。量田的方法,有漢代的「自實」,即今之「呈報」,有王安石的「方田」,即今之「丈量」,有朱熹的「推排」,即人民呈報與 鄉官勘察並用的辦法。這些辦法各有利弊,總不及我們 國父平均地權的辦法盡善盡美。
3·均輸 農家物資的聚散,要靠商人,商人如能操縱物價,則不是「傷農」,就要「傷民」。要糾正這個弊病,古來有均輸的辦法,其大致是將某地因滯銷而價低的物資,運 到因這種物資缺乏而價高的地方去銷售。唐代的劉晏,推行得最有成效,他的辦法,是以「貨暢其流」為基本原則,用國家的力量,統籌物資的分配,使商人失去操 縱物價的力量和機會。
4·專賣 農業社會的理想是自給自足,但有幾樣物資不是到處都可以生產的。例如鹽,就是人人〔第22頁〕需要,卻只有東南的海水,西北的鹽澤鹽井可以製成,假如鹽商 由商人買賣,則農家就要受商人的操縱,故古來鹽法,經過多少變遷,終竟以專賣為歸宿。此外,鐵、茶等都曾經專賣。
5 ·農貸 農家資本的周轉,如靠商人,則利息必高。在消極方面,古來法律對於借貸利率有嚴格的限制;在積極方面,農業放款的辦法,經過多少政治家思想的討論,總期農家資本由國家周轉,而不受商人的支配。
總之,國家的經濟的本務,有兩個意義:一是養民之欲,二是制民之欲。前者是積極的培植,後者是消極的限制。前者可以說是「仁」,後者可以說是 「義」,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古來的仁義之說,決不是空談。仁義的道理應用到社會、政治、經濟的各方面,可以構成各種恰當的制度和政策。
乙、國家保民的本務
國家的經濟本務,一方面是養民,養民即是民生,他方面是保民,保民即是國防,民生與國防是一體的。由實際的設施上來說,我們中國古代的田制就是兵 制,這是極重要的一點,必須講求明白的。孔子連說「足食足兵」,孟子說「經制」而不說兵制,正是因為田制就是兵制。禮記的王制就說得很清楚了。兵農合一是 我們中國古今一貫的理想。不過兵農合一又有王道與霸道之分,荀子說得很明白:「養民者王,養士者霸。」這是說以田養民,乃是王道;以田養兵,乃是霸道。儒 家主張以田養民,法家主張以田養兵。以田養民則是為了保衛田園,全民皆兵,這是王道;以他田養兵,則兵雖可以力戰而民不〔第23頁〕免於困窮,這是霸道。 孟子屢次舉出「五畝桑,百畝田」的制度,又屢次說「仁者無敵」,他的計劃是「仁政必自經界始」,而經界即是兵制的基礎,經界一定,則全民皆兵,即可以「執 梃以撻秦楚之兵」。這裏面非常踏實,非常具體,並不是徒託空言。
由上面的講解,我們可以從實際的制度與政策上看出國防與民生的一貫性。我們再從歷史的演變來看,兩者合則國強,兩者分則國弱,歷歷不爽。現在分三個時期來講:
( 一)兩漢時期沒有實現「養民」的理想,當時的兵制乃是普遍的民兵制。凡是人民都有兩年的兵役,「宰相之子猶戍邊」。人民最大多數既是農民,故漢代的兵即是農,所以漢代的武功,非常之盛。
(二)南北朝隋唐時期實行均田與農兵制,而實質已在變遷。中唐以後,國家的常備兵大抵是豪家子弟避賦避役的淵藪,因之養成了驕惰放縱的風氣,中國的農兵制從此壞了。我們又可以看出初唐武功之盛,和晚唐割據之弊,是與田制兵制的分合有密切關係的。
(三)宋代以後,傭兵制行,農兵制衰。古來以田養民,以民為兵的制度,雖經王安石,明太祖,張居正諸人,力謀恢復,終竟以土地兼併太盛,不能持久。 然而王安石之恢復靈州,戚繼光之驅逐倭寇,以及曾國藩之平定內亂,仍然是農兵的力量。不適社會經濟與國防經濟既已分離,國運終竟不免於衰落,屢為外族所侵 凌。
現代的戰爭,是全民戰爭,我們必須恢復兵農合一的制度。兵農合一,始有廣大的兵源。兵農合一,始有豐富的餉源。兵農合一,始可以使人民各為其邱墓田 園而作戰,戰爭始可以普遍而持久。我們今〔第24頁〕後要厲行兵農合一的制度,不獨是起宋元以來千載之衰,亦且是持久的全民的現代戰爭必至之理。
四、民生主義的經濟的道理
——————————————————————————–
內容來源:卷五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 \中國經濟學說
版面原件: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
〔第24頁〕
甲、民生主義的基本原則
我綜觀歷代相傳的經濟的道理,歸納成下面的幾條:
(一)經濟以養民為本位 經濟以人性為基點,以養民為本位。所以 國父說:「民生主義以養民為目的,資本主義以賺錢為目的」。又說:「社會進化以民生為重 心,不以物質為重心。」申言之,中國的經濟的道理,不為了物而愛物,要為了民而愛物,即所謂「仁民而愛物」,亦即以民生為本位。
(二)經濟以計劃為必要 經濟以人性為本,故一面必須「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一面又須發揮理性與思慮的作用,對人民的欲求,予以分限。所以經濟建設必有 計劃,而計劃必有其根本的精神。民生主義的根本精神,一方面是建設國家的事業,培養人民的事業,使其可以改善民生;一方面是節制私人的資本,平均私人的土 地,使其不能操縱民生。申言之,中國的經濟的道理,不取放任自由,不取階級鬥爭,而要以計劃經濟,使「資本國家化,享受大眾化」,實現「民享」的理想,達 到富強康樂的境域。
(三)民生與國防之合一 經濟以養民為本,故一方面國家要開發資源,要流通物資,要儲積國富;〔第25頁〕他方面平時的農民就是戰爭的士兵,平時的儲積,就是戰時的資糧。申言之,惟有以民生為本的經濟建設,才可以與國防為一體。
乙、幾個學說的缺點
依照這三個基本原則,中國的經濟建設才可以有最大的成功。現在有些人不能瞭解民生主義的道理,對於中國的經濟建設,依據西洋的經濟學說,提出歧異的主張,這些主張都是不適合於時代與中國的社會狀況的。我現在指出他們最大的缺點和弊病:
(一)自由主義經濟學主張中國的工業化,要依照西歐的自由放任政策與自由貿易主義,才可以順利進行。殊不知經濟的自由主義,以自由競爭為客觀基礎。自由競 爭是西歐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的經濟現象。在此時期,英法等國的工業,在國內有可以發展的市場,在國外更有開拓的銷路,因此他們的企業家以自由競爭的方法, 與自由貿易的政策,把他們的工業繁榮起來。到了後來,中歐的德國,北美的美國,先後發展為大工業區,他們與西歐各國彼此競爭,愈趨激烈。於是在國際則自由 貿易政策衰落,保護貿易政策勃興;在國內則企業家為了加強他們對外競爭的力量,用托拉斯,加迭爾的方法,把同業工廠的管理權聯合起來,甚至於採取國家經營 的方法,把工業管理權集中起來。這種趨勢,可以叫做第二次工業革命。到了此時,自由主義經濟學便失去了客觀的基礎。
中國久在不平等條約束縛之下,工業落後,不能夠與工業發達的各國競爭,故在國際貿易方面必須〔第26頁〕採取保護政策;在工業的建設方面,必須採取計劃經 濟制度。如果工業建設,付託私人資本去經營,他們便沒有充足的資本,樹立巨大的規模,以與外國的大托拉斯以及國營企業競爭,這是自由主義經濟學說不能適用 於中國的最大缺點。 國父在第一次大戰以後,早已看出此點。 國父說道:「近代經濟之趨勢,即以經濟集中代自由競爭是也。」 國父的辦法是「於中國兩種革 命,必須同時並舉;既廢手工採機器,又統一而國有之。」只有在這種方法之下,中國的實業才能夠順利發達。
(二)馬克斯主義經濟學派,主張以階級鬥爭的方法,打倒資本家階級,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這個學說以階級私利為本源,已經錯誤。國父指出這種錯誤,說:「古 今一切人類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為要求生存。人類因為要有不間斷的生存,所以社會才有不停止的進化。所以社會進化的定律,是人類求生存,人類求生存,才是 社會進化的原因。階級戰爭,不是杜會進化的原因,階級戰爭是社會進化的時候所發生的一種病症,這種病症的原因,是人類不能生存,因為人類不能生存,所以這 種病症的結果,便起戰爭。」所以 國父說馬克斯是一個社會病理學家,不是一個社會生理學家。
就生產要素來說,馬克斯主義經濟學認為只有勞動是生產的要素。資本是勞動的產物,利潤與地租是勞動的盈餘價值。殊不知生產以人力與土地為基本要素, 而人力則包含智力與體力各種條件。工業生產物,不獨是工廠裏面工人,技術家、企業家各種人的活動的結晶,即工廠的機器的發明人、製造人,都有貢獻於生產。 至於工業的利潤,也並不專是工人勞動的結果。企業的管理,技師的設計,鐵路公路的運輸,商店的販賣,全生產與交換的過程,以及消費者的消費過程,都是工業 利潤的來源。所以〔第27頁〕國父說:「所有工業的盈餘價值,不專是工廠內工人勞動的結果,凡是社會上各種有用有能力的份子,無論是直接間接,在生產方面 或是消費方面,都有多少貢獻。」要知道社會上每一個人的活動,是全社會的人的活動的一環。每一個物的生產,是全社會的人的活動的結果。所以 國父說:「社 會之所以有進化,是由於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相調和,不是由於社會上大多數的利益有衝突。社會上大多數利益相調和,就是為大多數謀利益,大多數有利益, 社會才有進步。」就人類的戰爭來說,最大的戰爭,還是民族戰爭,並不是階級戰爭,第一次大戰時期,歐洲各國的工人,拋棄第二國際的決議,各為其本國作戰。 此次大戰,不獨英美等國的工人為本國作戰,並且蘇俄與英美等國合作而戰。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並沒有橫裂各民族的壁壘。這因為人性本來重在求生存, 而個人生活必須依賴國家力量來保障,這可分兩層來說:
第一、由政治方面來說:一個民族國家如果滅亡,不止資本家要受亡國滅種的痛苦,工人亦一樣受亡國滅種的痛苦,這正是民有而後民享的道理。各國的工人和工黨 不論標榜的主義如何,都看清了這個道理,所以到了祖國作戰的時候,停止階級鬥爭,共作民族戰爭。否則如同最近歐洲戰敗而被征服的各國,資本家固然要做亡國 奴,就是工人階級,何嘗不是一樣的被「法西斯」來驅使作牛馬奴隸?試問階級鬥爭用在此時,豈不是自取亡國之痛?不在國家民族為生存而奮鬥的時期,以全國家 全民族的力量樹立經濟建設的根基,要待國家滅亡以後,無產階級再乘機起來暴動革命,求達無產階級專政的目的,豈不是癡人說夢?
〔第28頁〕
第二、由經濟方面來說:一個民族國家的工業發達,於資本家可以賺錢,工人可以增加職業的機會,並改良生活的條件。工業不能發展,或是衰落,或是毀滅,不獨 資本家沒有工廠可以經營,工人也沒有工廠可以工作。在今日世界經濟戰之中,工業落後諸國正感受工業不發達的痛苦,工業先進諸國正感受工業要毀滅的痛苦。如 果一旦民族戰爭失敗了,國家全部工業為敵國所毀滅,則工人就無工可做,不僅要失業,而且更無生活可言。所以不拘那一國的工人都一致為了本國而作戰,這是擺 在眼前的事實。馬克斯只看見一時的病態,沒有看見人性的本源,所以他的學說是藥不對症,而中國人師法他的,自然要無病而呻吟了。
中國正受工業不發達的痛苦,全體國民的生活,真是 國父所謂大貧小貧。在大貧小貧之間,並沒有真正的階級鬥爭。今日以後,隨不平等條約的廢除與獨立 自由地位的取得,假定中國的工業是在自由主義的經濟制度之下發達,則隨?工業發達,或者也會有階級衝突甚至於階級鬥爭。現在中國並不取自由主義的經濟制 度,中國是採取民生主義的經濟制度。我們的民生主義,要把工業革命與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具體的說,我們的民生主義,要以人性為基礎,以民生為目的, 一方面發達國營實業,一方面節制私人資本。階級鬥爭的病態,沒有發生的客觀條件。工人只有增加職業和改進生活的利益,並沒有受資本家壓迫的痛苦。所以中國 的工業化雖必達於完成的境域,而共產主義所謂階級鬥爭,仍永無發生的可能。
(三)民生主義的另一要義是平均地權。這就是要解決土地問題。土地問題在中國有長久的歷史,也〔第29頁〕有很多的解決方法,留在歷史上面。剛才已經提 到,依照歷史的教訓,土地問題不能夠用暴力來解決,凡以暴力或強制方法來解決者,必立即歸於失敗。我們中國的經濟道理,以人為本位,所以說是「有人此有 土」。詳細的說,土地是沒有價值的,土地要經過人力開墾和耕種才有價值。在地廣人稀的區域,每人可以得到足夠他盡其勞力的土地,當然沒有土地問題發生。不 過今後的中國地廣人稀的區域,就要逐漸的減少了。凡是人口密集之處,就是工商繁盛之處。工商業對於農業有很大的影響。在工商業的影響之下,土地賣買是必然 的趨勢。有錢的人投資於土地買賣,地權的分配因而不能夠平均。中國的封建制度破壞了幾千年,所以地權分配不均的現象,並不是古代封建制度的遺留,而是受了 工商經濟的影響。如果不從農工的關係與農商的關係上?想,單是用暴力平均分配土地,土地縱令可以平均分配,很短的時間以後,便會再起不均的現象。今天貧農 殺富農,明天貧農有了一點積蓄,豈不又成了富農?這種毀滅人性的辦法,是由於錯認土地問題的本質,不從人生著想,而從物質?想,自然要追隨歷史的先例,失 敗下來。
何以說土地問題要從農工關係上?想呢?我們中國古代生產制度的特徵,可以用「男耕女織」這句話來說明。在一家裏面,農工的生產是結合的。農工結合的經濟是 自足自給的經濟。除鹽鐵等特產之外,農家無須購買外來的商品。所以鹽鐵專賣的問題,成了古代的重要經濟問題。到了近代,農業和工業漸漸的分化。有許多工 業,由城市裏面的作坊去作,農村的自足自給的經濟就漸漸的破壞了。農家為了買進外來的商品,必須變賣自家的農作物,商業經濟的力量就漸漸的控制農村了。至 於農商的關係,歷〔第30頁〕代經濟家都有討論,都有政策來處理,我剛才已經說過了。現在要說的,是我們中國的商業資本總是向地價方面投資,所以商業越是 繁榮,土地也越是集中,商業資本不流到工業方面去,卻不斷的流向地價方面去。在城市裏,我們看見商業囤積,在鄉村裏我們就看見土地兼併。
民生主義的土地政策,要從平地價?手,就是不許商業資本流向土地方面來,亦就是要使土地買賣不復成為投資的對象。有錢的人對於土地買賣既不能或不願投資, 則不平均的地權可以平均,而已平均的地權不會再趨不平。在這個政策施行之同時,國家更實行各種方法,周轉農業資本,調劑農產價格,改良農業技術,增進農民 生活,土地問題一定可以得到根本的解決。
所以土地問題解決的時候,也就是商業資本,不流到地價方面,而流向工業方面的時候。至於民生主義的工業政策,是「廢手工,用機器而國有之」。國有的大工業需要農村生產原料,又需要農村作銷場,國有大工業的繁榮與農業的振興,是相因而不是相反的。
綜括上面所說,我們可以說土地問題,要從農工關係尤其是農商關係上著想,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解決。我們解決土地問題,不獨可以消滅商業居奇與土地兼併的現象,並且可以促成中國的工業化,奠定今後國防與民生建設的基礎。
國父對於自由主義經濟學說與馬克斯經濟學說,都有學理的精密批評,大家應當熟讀深思,我在這裏不過指示幾點要義而已。
〔第31頁〕
丙、實業計劃的精義
民生本位,計劃經濟,民生與國防之合一,這三點是我們民生主義的基本原則。詳細的說,我們國父取西洋工業社會經濟學說的精義,糾正他們的弊病和缺點,而以 中國的經濟的原理為本位,貫通起來,創造民生主義的最高原則。根據這個原則,構成偉大周密的實業計劃。我們 國父的實業計劃即是國防經濟計劃的基礎。可惜  國父的十年國防計劃只具條目,沒有寫成全稿,留給我們。不過從 國父的實業計劃,就可以講求國防經濟的原則和方案了。
國父的實業計劃,論規模,比漢唐的道路水利計劃還要偉大。論條目,比漢唐的經濟律令格式還要細密。論其中的精義,恐怕真正懂得的人還不很多。所以我今天要簡單明瞭的講解一下:
第一、國父的實業計劃最根本的意義,是規定中國的經濟建設,要以廣大的大陸為基點,以繁榮的海港為出口。國際貿易要經海港,農礦事業要在大陸。平時通商, 要以海港為門戶,戰時抗敵,要據大陸為後方。民生與國防的合一,在此一根本意義上最為顯明,也最為扼要。所以從民生與國防合一的觀點來讀實業計劃,沒有一 條一目不含蓄博大深遠的意義在裏面。
第二、實業計劃以交通與農礦為最根本的事業。一般人看見中國要工業化,只就工業而談工業,殊不知要中國的工業發達,首先要開發遼闊的內地,改造農村經濟, 提高農民生活。為工業產品的銷場。要開發內地,必須以國家資本,建築全國的鐵路,開濬全國的水道。要中國的工業發達,又要開發農礦〔第32頁〕。農礦是工 業上供給原料的主要源泉。礦業開發了,機器才有原料。農業振興了,工業才有資源。交通與農礦都能發達,工業既有銷場,又有原料,則經濟自然可以發達起來。
第三、實業計劃注重人口之平均分配。中國近百年人口集中東南的趨勢,比宋明以來更變本加厲。實業計劃要把人口由東南移殖於西北和西南,使中國大陸上各地的人口得以平均,尤其充實西北與西南的人口,以為抗戰建國的基地。
第四、實業計劃所要建設的工業,必散在於農業礦業的中間。依照實業計劃,大陸的內部,既有現代的交通,又有繁榮的農礦,更有平均分配的人口,則中國之工 業,為了接近資源,為了獲得銷路,為了適應人口的需要,自然可以在大陸各地各區發達起來。由國防方面來說,散在內地的工業可以開發全國各地潛存的物力。由 民生方面來說,都市與農村可以平衡調劑,不至於分化而各走極端,不復有近百年來海上都市生活與西北西南的農村生活,相差一兩世紀那種偏枯的景象。
第五、實業計劃是要中國海陸平均發展,要中國各地平均發展。從篇章的裏面,我們看得出 國父的眼光注射到中國每一個地域,要使其各得其所。自宋明以來,立 國規模固然失之於萎縮,即在漢唐兩代,規模總算偉大,仍然有重中原輕四裔的缺點。所以單從實業計劃的規模來說,即可以使我們起衰立懦了。
國父的實業計劃,經緯萬端,上面所說,不過是其中的精義。大家理解這幾點精義以後,再研究實業計劃的原文,不獨可以省悟民生主義的真理,更可以瞭解 國父十年國防計劃裏面國防經濟計劃的綱〔第33頁〕領。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