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

蒋中正文集(92)2013-08-20 05:29:02

文 錄
——————————————————————————–
  甲、文錄
  乙、雜著(詩、聯、歌曲、箴勉、題畫)
  丙、家諭
甲、文錄
中華民國元年
——————————————————————————–
  軍聲雜誌發刊詞
  軍政統一問題
  巴爾幹戰局影響於中國與列國之外交
  蒙藏問題之根本解決
  革命戰後軍政之經營
  征蒙作戰芻議
軍聲雜誌發刊詞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元年
版面原件:第1頁,第2頁,第3頁,第4頁
〔第1頁〕
——中華民國元年於東京——
(一)列強以我國為競爭之焦點,國人若不自強,難免覆亡之禍。
(二)清代積弱腐敗,非革命不足以振衰起弊。
(三)發憤為雄之道:
鼓吹尚武精神 研究兵科學術
詳議徵兵辦法 討論國防計畫
補助軍事教育 調查各國軍情
今日之世界,非所謂武裝和平之世界乎?向使各國均以民生為前題,知國際紛鬥戕賊夫生靈,侵略主義有背於公理,而由均勢以進趨於大同,則五洲統一,中外無 分,合黃白紅黑各色種族建造一世界共和大國,各聯邦中但能多設警察,防衛內寇,已足以弭亂,而練兵命將之權統轄於中央,邦與邦或有爭〔第2頁〕端,訴之於 中央仲裁裁判,以解決其曲直,如此則海陸各防,永可裁撤,養兵鉅費,改歸實業,嗣此以往,由一世以至萬世,同守此大同主義,歷久勿失,則兵爭永息,民無慘 禍。德儒康德、英儒邊薩馬等,倡議永久和平者,至此而實行,是豈非吾人之所馨香禱祝,希望其有此燦爛光明之一日乎?
雖然,此猶為理想之談耳,而以論今日之大局,則尚非其時也。巴拿馬運河開,而東西之海防益加其設備;西伯裡鐵路通,而歐亞之陸防愈嚴其守禦;各國抱殖民政 策,而以權利為主體,以遣使為間諜,以貿易為先鋒,以兵力為後盾,二十世紀以後,太平洋沿岸將成為各國馳騁角逐之場,若英若美若俄,三雄鼎峙,旗鼓相當; 法人懷蹴踏全球之想,對於亞洲大陸,風馳電掣,捷足爭先;德國則野心勃勃,飛揚跋扈,又有睥睨一世之概。十年以來,亞東三島所謂武士道大和魂者,挾其短小 精悍之伎倆,急起直追,駸駸乎竟欲奪世界諸大帝國之座席。試橫覽泰東禍機之萌,急於眉睫,介居其間者,欲圖保國,不思所以防禦之,弱之肉而強之食,覆亡之 患,其能免乎!
夫太平洋沿岸,其為萬國競爭之焦點者,獨我中華土地耳。何以故?美洲既卵翼於美國門羅主義之下,他國莫敢垂涎。澳洲則為英國勢力範圍之所及,國旗所指,令 人望而生畏。非洲之南端已為英所攫取,其北之摩洛哥,亞昔裡,阿比西尼等,又隸法、意諸國之版圖。至於小亞細亞及印度之北陸,無甚價值,列強尚置為緩圖。 則其鷹瞵鶚視,倡議瓜分,而以利益均沾為飽慾之計者,心目中已早無我支那人種位置之地矣。西人有言曰:兩平等之國,論公理不論權力。兩不平等之國,論權力 不論公理。夫既以權力為勝負,則俾士麥所倡鐵血主義,正我國人所當奉為良師者也。我國此次之革命,名為對內,實〔第3頁〕為對外。蓋數千年專制之政體,以 天下為君主一人之私產,但求國內無反側之徒,即以此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矣。故君主之暴戾者,焚書坑儒以愚黔首;其狡黠者,復以詩賦制藝取士,使天下之豪 傑,皆消磨束縛於科名文字之末,而武備廢弛,民不知兵,豈特一朝一夕之故哉。
滿清入主中夏,仍蹈前弊,迄於末季,內政腐敗,軍事不修,國內人才益流文弱。凡膠州旅大威海各軍港,天險門戶,均讓人據,割地輸幣求和之議,習為故常。將 帥無能,英雄短氣。黃帝以來,四千餘年文明之裔冑,均降為碧眼黃髭之奴隸,痛何如之!此革命之潮流所以愈後而愈烈,而愛國志士願擲頭顱至死不悔者,豈有他 哉!蓋不破壞;此專制萎靡之政府,無以建設我共和強大之國家,若僅以種族革命目之,尚未窺見其真相者也。
信如是言,吾國對內問題既已解決,其對外問題,自今以後正為開始之時期矣。對外問題最重要者為軍事,凡講信修睦,締結條約,皆藉此為干城者也。吾國人今日 對於軍事所最宜注意者;一曰鼓吹尚武精神也。二曰研究兵科學術也。三曰詳議徵兵辦法也。四曰討論國防計劃也。五曰補助軍事教育也。六曰調查各國軍情也。
夫優勝劣敗,天演公例。孱弱之至,種類殄滅。則尚武精神,固有不可不鼓吹者。以我之長,攻人之短。兵機百變,運用在心。則兵科學術,固有不可不研究者。兵 民分途,久成習慣。舊制頓革,易起猜疑。則徵兵辦法,固有不可不詳議者。立國要素,根據土地,外界侵入,主權蹂躪。則國防計劃,固有不可不討論者。不教民 戰,是謂棄之,將不知兵,以兵予敵。則軍事教育,固有不可不補助者。知己〔第4頁〕知彼,百戰百勝,敵情不悉,應變無方。則各國軍情,固有不可不調查者。
以上諸綱,均為軍事之關鍵,而列強所恃以雄視世界者,其大端實亦不外乎此。本社同人編輯軍聲,將欲揭破各國之陰謀。而嘵音瘏口,警告國人以未雨綢繆之計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軍政統一問題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元年
版面原件: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
〔第5頁〕
——中華民國元年載東京軍聲雜誌——
(一)軍民必須分治,否則必為野心家所操縱,而釀成唐代藩鎮之禍。
(二)軍政必須統一,在全國範圍內分設各級管區,層層節制。
中央集權地方分治之說,澎湃沸騰,喧嘩囂張,幾成為今日各國政論家無關緊要之口頭禪。南北統一,政府成立,已將期年,國家政策社會事業宜乎方針早定,得所 藉手矣。乃竟紛紛擾擾,是是非非,卒無一大政治家出而次大難,定大計,而演出此一種不三不四之國家,無聲無臭之政府者,何哉?由於軍政擾亂,故直接間接影 響於國家社會焉耳。
吾不知今之所謂分權集權者,果指何權乎?將指內政外交財政交通警察諸權而言之乎?抑指軍政權而言之乎?吾寧謂指其前者諸權為客體,而以後者為主體耳。果爾,則吾知其所爭之權不過如是如是云爾。
假以軍政而分權於各省,則當先解決各省都督為中央簡任或各省民選,與各省都督獨任軍政或兼任民政乎?吾知談地方分治者,必曰都督民選,自應兼任民政也。果 如所言,則各省各成一半獨立國,如美國之各州,而都督之地位,無異於中央之總統耳。然歐美各國憲法,無論其為君主民主,斷未有以軍〔第6頁〕政權而付之於 民選之長官者也。惟考吾國歷史之事實,唐之節度使,清之督撫,以地方分駐長官而兼管民政軍政,即行省為國家最高行政區域,乃以一官而兼兩權也。然唐清不因 之而亡乎?至於都督民選與否?當待決於政論家,本報為軍事專報,而記者亦非政治專家,非特不遑論,亦不敢論也。惟都督不能兼掌軍政之理由,略述數端如左:
各省財政不一,物質不同,邊省財薄物鮮,而軍備較多者,其一省之財之物,每不能充一省軍備之用,是一省之軍備,不能為一省都督所私有者,此其一。各省之軍 備,當就全國之國防而定,不能畛分域限,此疆爾界,蹈前清惡習,以致要政不舉,指臂之使不靈;如甲午之役,南洋艦隊坐視不顧,廣甲被虜,而乃有我非北洋艦 隊乞恕放還之說也。是一省之軍隊,不能供一省都督之私用者,此其二。軍權既歸於都督,則軍政重要問題,中央不能解決,而政治運動自必分趨於都督,是不特軍 政為都督所專制,即政治亦將為都督所蹂躪矣。是一省之軍備不能為一省都督所專制者,此其三。民國成立未踰一載,而各省都督統制,橫暴驕淫,矜功盜名者,何 啻一二,自今以往,雖難預斷此種現象之有無,萬一為一二野心家所操縱,則非徒擾害共和,或且演成寡人專制之惡習,小之糜爛於一省,大之釀成戰國唐末之禍, 速列強之瓜分,是一省之軍隊不能為都督所節制者,此其四。各省地勢不一,營制各別,各省軍隊既直轄於都督,則都督意見不同,即可任意改革,而間接之軍部, 必鞭長莫及,則求軍事之統一進步,豈非緣木求魚哉?是一省之軍隊,不能為都督所直轄者,此其五。前清徵募新軍,不下十載,迄其末季而各省不特營制不一,甚 至軍裝口令兵語學科之最便易之事,亦有所不同,此皆直接於各省督撫各自〔第7頁〕為政之弊也。是一省之軍隊不能為都督所自製者,此其六。就此以論,則吾國 之軍制,決難使都督直接,而襲前清之稗政而以狃現今之惡習也。或曰,以子所言,集權中央,防範都督,法非不良,意非不美,然用之於開明專制時代,固無不 可,而行之於民主共和政體之下,則未免有戾於其性質也。凡共和各國,如美如法,皆限制中央,分權地方,建國數十年而共和政體得以奏鞏固之效者,豈容此中央 集權,而反蹈寡人專制政治,俾第二之拿破崙復出現於吾中華民國乎?噫!是何言歟?吾見今日吾國之政論家談及共和憲法,未有不將法美二國為榜樣,討論引證, 源源不絕,以吾國政體非依樣葫蘆,則不足以制定,至於彼我之歷史,今昔之狀況,亦未始不略述其一二,而其建國之真相,當時之事實,果能窺其一般乎?吾今先 詰數語於吾國之政論家曰:世界共和各國之陸軍總長,其必以武官充任乎?而反觀於今日吾國之真象,其果能破除此範圍耶?吾亦知其箝口結舌而不能自圓其說矣。 吾以為今日欲談建設真共和真民主,必先破除此範圍,然後再論其他,不然,無亦不揣其本而齊其末矣。當美國建國之始,超然立於歐洲國際團體之外,無人干涉, 而吾國能之乎?其獨立之前,十三州各已成為獨立之後,無大總統以為之統治者幾六年,而吾國能之乎?吾國三千餘年之歷史,凡其間能維持統一而不致分裂者,未 嘗非恃統一政府之能力也。此歷史昭昭,自古已然,況今日之列強虎視眈眈,躍躍欲試,其思分割此一片乾淨土者,不啻一二,使非恃此一強有力之政府而為之對 抗,豈能人自為戰乎?故今日之軍政集權於中央者,其對內所關尚淺,而對外所關尤重也。今日之政客,苟不度勢揆時,而乃膠柱鼓瑟,徒欲效美法共和之皮毛,吾 未見其有成也。吾嘗以為中國果欲建設強大之共和國,當此十年之內,必不可徒效美法共和〔第8頁〕之皮毛以為之治理,而且絕對的當用開明專制之精神以為之規 劃耳。倘正式大總統果有革命之精神與民主之思想,則吾必以其為具華盛頓之懷抱,而用拿破崙之手段,以建造共和民國之模範;否則政黨私見不能消,都督野心不 能戢,藩主暴亂不能平,而民之憔悴於水火之中,終無光天化日之一日,竊恐共和民主之效未見,而豆剖瓜分之禍已成矣。
夫各省都督,無論為委任,為民選,其兼轄軍隊弊端之明而且甚既如此,則都督不能兼管軍政,可一言而決矣。然吾國版圖遼闊,幾佔亞東大陸十分之九,而道途梗 塞,交通不便,如遠疆邊藩,尤為濡滯,倘各師直接於軍部,每年派一二大使,分往各省,為之檢閱,有非累月經年,不能覆命,則全國之軍隊檢閱訓練諸要務,不 幾運掉不靈乎?信如是也,則中央政府既不能直接,而各省都督又不能兼管,果當如之何而可乎?勢不能不權其形勢之輕重,量其狀況之緩急,將全國軍隊,破除省 界,分為數大管區,每管區設一節制長官以為之督責,如美國之軍事行政,分為四大管區,其以太平洋沿岸以及大西洋北方與西南方為三管區,又以菲律賓為獨立管 區,其間各管區更分為二三師管區,以圖行政上之便利,後改四管區為九管區,除菲律賓為三管區外,均以其節制長官直隸於陸軍總長,即考之各國軍制,如法如德 如英俄,其大略皆以軍師旅團所在之地,制定管區,以統屬於其管區之司令長官,乃稱之曰某軍師管區,其各管區之司令長官,皆直隸於中央政府,從未聞如前清之 督撫,與今日之都督,以省分民政之範圍,而兼管軍政者也。或以為管區之制,乃圖行政上之便利,固非不可,然於戰術上,不無運用之窒礙也。雖然此吾乃為行政 上地方的區分,至於戰術的區分,則師旅團隊之制,毫不變更,是無妨於戰〔第9頁〕術也。吾今以為管區之制,適用於吾國者,約有數端,聊述如左:
(甲)以都督而兼軍民兩政,其弊在於不專其責耳。各省都督中,軍人政治家固不乏人,而其端務紛繁,不能自理,勢不得不藉一二幕僚以為之左右,於是諸弊叢 生,如是者見不一見,而其餘之非軍人非政客者,既不知軍政之利弊,又不知民政之損益,更無論矣。倘軍民分治,各管區設節制長官,專督軍政,則檢閱考察命令 報告,無所窒礙,而軍事之統一可以圖矣。
(乙)軍政關係於一國,至重且大,非民政可比,彼其行政之結果,動為全國之影響,若其歸轄於一省,則軍隊徒知為一省之軍隊,而國家之觀念因之薄弱,於是此 疆彼界,各省互相抵制之惡習,愈久而愈深,愈深而愈烈,勢必致各省獨立,或互相殘殺,而指臂之使不靈,是國家之軍隊,不特不能藉其保護,而且反增行政上之 障礙也。若破除省界而直轄於管區,則軍隊無界限之見,而命令有統一之效也。
(丙)各省之物質不均,地理不一,而軍隊之多寡不定,或以一省之物質,不能養一省之軍隊者,其弊端已如前所述,不惟此也,且邊省藩疆人口稀少而軍備較多 者,或以其程度不到,或以其資格不足,每有定所駐兵額,其土著不足應當徵之數者,勢非另徵他省之兵以補足其額不可,果如所言,則管區之制不立,省界之見不 除,將猜疑嫌忌逃亡散漫之弊,由此叢生矣。反是則集數省之財力與人民,挹彼注茲,互相補充,而軍隊之規劃,可以統一矣。
(丁)兵器貴乎統一,又當講求獨立,此夫人而知之也。吾國兵器不一,南北懸殊,又須仰給外人〔第10頁〕,而無獨立能力,此為吾國軍政無上之缺點,而推本 導源,其罪當歸於榮祿,倡議海軍經費為改修頤和園之用,於是南北製造各局因之廢弛,而貽今日無窮之害,然各省各自為政,不能集資合力共同整頓,而每省之財 力又不能自行開辦,徒致虛靡經費,一無所舉,是亦未始非一絕大之遠因耳。倘管區制定,則各管區集數省之財力,設立數個大兵器廠,製造修理,更新除舊,一切 兵器,皆仰給於是廠,則平時可節國家多數之經費,戰時可脫外人束縛之範圍,於是兵器統一之效,亦可以收矣。
以上數端之利弊,不過舉統御上要者而論,則吾國之軍制,自非破除省界,設立管區制度,斷無統一之效,已可見其一斑矣。至於營制、教育、經理、衛生等項,則 所關尤大,姑待續論。總之吾國今日之現狀,非破除省界,集權中央,不足以固共和,非改設管區,統一軍政,尤不足以導共和,故中央集權之要鍵,關於軍政統一 問題為尤切耳。不然則軍政紛亂,漫無收束,而財政人口物資之流弊,更不知伊于胡底也。
巴爾幹戰局影響於中國與列國之外交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元年
版面原件: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
〔第11頁〕
——中華民國元年登軍聲雜誌——
以的利波利之權利,而引起意土戰爭,以馬西頓亞之自治,而促進近東聯盟,積數百年來不陰不陽巴爾幹之疑問,將死未死土耳其之處分,而乃解決之於二十世紀開幕之時期,是乃世界之一大快事,亦一大幸福耳。
雖然其疑問,其處分,皆將由此入於解決之時期,其解決之手續,之真象,果為如何?未免令人重為躊躇也。使果恢復平和,維持現狀,關係各國,融和意見,戰勝 四國,均沾利益,固為大幸,否則聯盟各軍,互相衝突,關係諸邦,惹起反感,不惟巴爾幹紛紜擾攘,終為干戈飛舞之場,即東亞和平,亦恐受影響而不能終保,關 係於吾國更不知為何如也。
當意土講和之際,俄國嗾使巴爾幹諸國啟釁,以彼為巴爾幹戰爭之主動,固早知其事之難免,於是先其事之未發,協同英國,相繼干涉吾國蒙藏,條件是其急吞蒙 古,然後併力西向,以為擴張巴爾幹勢力範圍計也。不料塞土開戰於意土講和之先,蒙古問題尚未?落,而巴爾幹戰鬥已難中止,於是又不能不注重巴爾幹以償其彼 得大帝數百年相傳之蠻志,然俄國近年政略,專志東圖,不遑西顧,凡主要軍隊移紮極東,而其本部軍隊雖有三十軍之多,僅防範其國內,尚憂不足,何暇分兵南下 乎?矧際此近東啟釁,又不能不急撤駐東軍隊,調回補助,然而其要求於吾國之條件,尚未答覆,彼乃不能不用其虛聲恫〔第12頁〕嚇之慣術,以贊助蒙古獨立, 而自為其蒙古問題之?落,及乎巴爾幹戰爭之時期愈深,而其責任愈重,決戰之時期愈近,而其關係愈切,迄今阿德利亞有陷落之報,則君士坦丁堡包圍之敵師,業 已齊集,城下之盟,雖未實行,而其勢已成,奧塞二國於溪庫海港之爭,亦漸入於漩渦之中,而俄國聲威之隆衰,即由此而決,是其規畫東歐之局勢,正當旁午喫緊 之際,東顧之志,拋棄殆盡,已不待言,彼其不顧吾國之抗議,置之不覆,是猶與吾國不答其要求之理由無異,顧前思後,量此度彼,不禁增記者無限之感慨也。
由此可知前之英俄,相繼要求於我者,不過英受俄國慫恿,被其一時之愚蒙而已,及乎巴爾幹戰爭啟端,英乃忽然自悟,聲明其對藏政策,不加干涉,且撤退駐藏英 兵,歸還印度,而其對於巴爾幹之態度,甚為混沌,凡關係列強,終不能探得其意向之所在者,無非憤恨俄國之欺罔橫暴,觀其此後之動靜,以定應付之籌策耳。
蓋英防俄之南下,恐絕其印度之連絡者,已非一日,故太魯太之海峽,迄今猶依然封鎖,不使俄國自由出入於巴爾幹,是為其最明而易知者也。故英俄之感情,無論 其如何融洽,而其天然之糾葛,萬難消滅,此所以三國協商之破綻,日見暴露,而難能維持也。日前英國議會,失敗於愛爾蘭自治案,世人不識,徒以為財政上一方 面之關係,而不知其保守黨憤慨自由黨內閣壓迫土耳其擴張俄羅斯之勢力,而不加限制,乃欲取而自代,以貫澈其黨綱之目的,是亦英國民心對於俄國反響之一斑, 即其對於巴爾幹之意向,亦不難窺察而知矣。
〔第13頁〕
以上所論,不過英俄二國,由巴爾幹戰爭影響於吾國之一端,吾今進而略述巴爾幹戰爭與列國之關係,以推定吾國國際上之地位也。
歐洲列國,其對於巴爾幹之關係最切者,莫如俄奧,而英國亦不能作壁上之觀,於是法國為三國協商之主動,德國三國同盟之中心,亦皆不能袖手旁觀,以藐視一切 也。觀近來之報章,以法國為土耳其處分案之首唱,巴克雷氏以同盟軍所佔領地域,認為政治上之變化,而殘存君士坦丁堡附近地域,屬於土耳其皇帝之主權等事, 開催歐洲列國會議,要求巴爾幹諸國出席,不料為德奧意三國所反對,以致其提案立歸泡影。蓋法為俄之同盟,而其提議必為俄國所嗾使,固無待疑,俄國圖擴張巴 爾幹勢力起見,故不能不扶植同盟軍諸國,以分割其所佔領之地域,而乃奧國擬併諾衛等州於賽魯衛亞,更擴張其領土於溪庫海岸之宿望,是其萬難承認法國之提 議,乃理勢所必至,而無怪其然也。夫賽魯衛亞之地,本屬俄國之勢力範圍,而其蓄志併吞,已非伊朝夕矣。當奧國合併波海二州之際,惟恐妨害其賽魯衛亞之勢 力,故極力反對,頓呈其兩國間險惡之現象,不幸為德國所干涉,而俄國卒歸蟄伏,致未爆裂。令則諾衛等州既為同盟軍所佔領,復得侵略亞魯伯亞,而溪庫海岸之 港灣,不難一舉而得,是乃俄國當局者之意向,所早已發表者也。回憶其數年前斯拉夫線鐵道,要求土耳其政府之承認一案,即由尼西而橫斷馬西頓亞,延至溪庫海 岸一港之路線,無非其為接續於羅馬尼亞,更連接其本國內地,以聯絡斯拉夫民族諸國之基礎也。
然而奧國以伏斯捻南端,由衛亞津而縱斷諾衛馬寨魯州,以連接美德祿槐之鐵道,通於塞絡尼克,〔第14頁〕以直達意城海岸之計畫,已為牢不可破之計。況意國 對於阿魯拔尼亞亦包藏野心,以其亞林臺西對岸阿魯拔尼亞之阿衛那港,經奧庫利湖畔而達莫那斯丹一線,敷設鐵道,通於塞絡尼克之志略,亦萬難排解,於此可見 奧意二國利害關係之急切,不能不防俄國於賽魯衛亞之進路,此所以兩國態度,而出於示威運動也。
俄奧之現狀,已呈騎虎之勢,而兩國動員之消息,亦日有所聞,於此而當歐洲外交中心之英國,其意向果為如何?是又不能不再為提及,而一加研究也。夫英俄之關 係,已如前所述,則其兩國之糾葛,萬難斷絕,而土耳其今日之處分,要不能不依英國之意向,為之進行。蓋英之於土耳其,為最有力之同情國也,當三十年前俄土 戰爭之際,遜斯坦發諾條約,惹起英國之反對,故於柏林會議,遂得取還其歐洲領土之大半,是即今日俄國所提議分割於同盟軍佔領之大部分也。夫昔既保全土耳其 之領土,為近東政策之根本方針,今斷不能輕視土耳其之處分,以贊成俄國之提議。況英國屬地之人民,如印度埃及之回教徒,常懷英國統治不快之念者,方利用此 機為煽惑人民之舉,已於十月上旬乘巴爾幹之戰機,開催回教徒大會,通過猛烈之決議,以破除耶蘇教國撲滅回教國之陰謀,卒致巴葡利之教徒,與可拉根之教徒, 發現其大示威運動,此中險象,實亦有不可測知也。故英於土耳其之處分,尤不能不慎重週慮也。由此觀之,英國之於土耳其,萬不能憑同盟軍之分割,以贊同俄法 之意向,而反與奧意之傾向相吻合,是三國協商漸疏,而三國之同盟益堅,竊恐土耳其之處分,不惟為俄奧戰爭之導火線,而且為英俄衝突之引電機矣。
〔第15頁〕
歐洲列國外交之現狀既如此,土耳其之處分又如彼,巴爾幹之戰局,雖將告終,而其波及於外交之活動時期,正未有艾。吾國關係於巴爾幹之影響,既如前所述之 大,而且顯使於此時而不早為之,則外交時機一失,難得向使俄國買歡於奧,服從於英,如一九八八年奧國合併波海二州,反抗中止敝屣其巴爾幹糾葛不斷之半島, 仍乃併力東向,以獨吞其列國無關係之蒙古大陸,是亦當局者所應有之計也。吾國今日外交之方針,苟能及時與巴爾幹無所關係之合眾國,竭力聯絡,再與俄國利害 相反之英德意奧諸國,活動運行,牽制俄國,俾其不敢東顧,則蕞爾之島國,亦難獨自行動,而無所施其伎倆矣。
蒙藏問題之根本解決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元年
版面原件: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
〔第16頁〕
——中華民國元年登軍聲雜誌——
蒙藏背叛,幾踰星霜,內之足以障礙民國之進行,擾亂共和之秩序;外之足以引起列強之野心,釀成中國之瓜分;此雖婦人小子,亦知宜速為敉平者也。乃總統迭 代,總理三易,閣議屢開,院議紛爭,或剿或撫之策,或進或退之計,遷移遲滯,迄無一定,而近來對付之態度,尤為冷淡,幾若默認蒙藏為自主獨立國者,嗚呼! 我民國放棄主權若是,焉得不令日人承認蒙古為交戰團,英俄提議蒙藏為自主國哉!吾今窺度政府之意向,豈不以近東起釁,歐洲各國,無心東侵,俄國革命,駐東 各軍勢必撤回,維彼外藩,可稍從放任主義,免動干戈歟?殊不知我國欲乘此機,偷安於一時,蒙藏即乘此機,完成其獨立,縱使俄兵盡撒,列強袖手,而英兵未出 於藏境,日兵漸集於內蒙,以履行其共同協約,必增一層急切關係。現英公使照會外部,修改前此條約西藏屬中國之上國權,英俄不得干涉之語,即謂西藏內政,中 國亦不得加以干涉云云。日本有賀氏著俄日新約之社說,謂廢除樸茲茅斯俄日皆自加限制之和約,今則對於滿蒙,各分其勢力範圍,且有互相援助之義務,是雖近東 戰線擴張,俄國革命增大,英俄駐遠東之兵盡撤還於歐洲,吾國苟不速籌大計,急平邊患,則蒙藏之禍患,亦必依近東戰線為之擴張,隨俄國革命為之增大耳。矧二 者本無所影響於吾國乎!記者當英俄暗煽之初,亦主張惟保蒙藏主權之名,而為續漸進行之計,且待本部秩序確定,然後注力邊疆,自不難一舉而定。而今則不然 矣,俄日既新定範圍〔第17頁〕,英使又顯違前約,本部有統一之效,蒙藏有自離之耗,及是時急起直追,揮吾敏捷之手段,以為迅雷不及掩耳之計,而定所以剿 撫之策,或可敉平邊患,維持秩序,否則蔓延糾結,匪特蒙藏淪亡,吾恐中國瓜分之禍,亦朕兆於此矣。
夫征撫蒙藏,不可僅視其形勢之難易,狀況之利害,拘泥於戰術之一隅已也,要當深省英俄之現況,與關係於蒙藏之如何而定也,是剿撫蒙藏,不當作征撫活佛達賴之解,直當作征撫英俄之代名詞觀耳。
俄日兩國,自七月十五日協約成立以來,而南緯四十四度至東經百十六度之地帶,即為俄日分割蒙古之界線,繼則英防俄日以聯合分割蒙滿,乃進而與俄密約以西藏 歸於其勢力範圍,而確定其權利。嗚呼!英俄日協約以謀我,犄角以害我,其事灼著,無可隱諱。當蒙藏跋扈之始,俄人運動活佛,佈告獨立,唆弄外蒙聯絡達賴。 日人嗾使札薩克圖,宣佈內蒙獨立,英人陰助藏民,創議自主,皆使我內亂無已,以促乘釁而動之機也。及乎邊亂既酣,俄日乃宣告中立,不許滿州鐵道輸送軍隊, 儼然以蒙古列入於交戰團,承認其為獨立之國。日本領事且照會於奉督,不許我國進兵,同時俄國亦派重兵扼守要道,阻我進兵,並倡言華兵萬人往,俄兵亦派往萬 人,華兵十萬往,俄兵亦派往十萬,而效日本對待朝鮮,不許我國增兵之故智。不數日而英使亦相繼照會於外部,藉口於妨礙商務,以阻華兵進藏,而彼之三國,且 自各各進兵,俄派三萬大兵駐紮於蒙疆,日派三萬五千雄軍暗殖於南滿,英派七千精卒駐屯於後藏,然後俄使向我要求三條件,英使向我要求五條件,其內容之要 款,則不許我交通,不許我駐兵,不許〔第18頁〕我設官,幾有不允則即時決裂,允之則和平解決之勢。噫!嘻!化日之下,竟為鼠輩跳梁,臥榻之旁,已為他人 鼾睡,是以我之藩為非藩,而以我之國亦為不國,痛哭流涕之事,孰有過於此者哉!當英俄要求干涉之際,吾國雖無力宣戰,亦宜據理力爭,逐條駁斥。英則依據藏 印條約,強加干涉,吾尤可據約證解,斥其背謬,摧抑其野心也。就其條約所載第二款,以英國國家允不佔併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云云,彼既與我國約明不 干涉藏務,不佔併藏境,則其於西藏,不能無理要求,即他國有所要求,亦應先經中國之允許,而尚何有創議西藏為自立之理哉?據同款中又謂,中國國家又應允不 准其他外國干涉藏境及其一切內治云云,是尤可見中國於西藏,確有完全主權之鐵證也。果以此力爭,吾則名無不正言無不順,而彼英國自以為素倡平和首講人道 者,決不能頓脫其假平和假人道之面目,以犯天下之大不韙也。何吾政府計不出此,一再隱忍,甘為退守,喪權辱國,莫此為甚。噫!岳家軍全勝之威方震,十二道 金牌之召先下,思念及此,不禁為進藏之尹軍深慮,又不覺為吾國之前途痛哭也。雖然已往何咎,今既允其退兵,亦難反此約言,否則彼必藉口於吾政府違背新約, 以彼為外交之中心,苟欲加我之罪,何所不可,此其影響於外交,實非俄日所可同日而語也。倘吾復進兵於西藏,不惟失信於外交,而且有礙於戰略,何則川滇之 兵,不比北洋之眾,孤軍深入,後援無人,觀於南省進藏之動員,下令月餘,而尚未整備,況藏道險遠,行軍不易,運輸尤難,不比蒙道之廣坦也。至其通於內地之 道,雖有四端,其中唯成都經打箭鑪、裏塘、巴塘、而達拉薩者,號稱孔道,約六千里,其餘由西寧府經青海而達拉薩之道約五千里,由大理府出洛崇隆而達拉薩之 道約在千里,由新疆經後藏喀齊高原而達拉薩之道約四千〔第19頁〕裡,如上三道,若非嶇崎險峻,即荒廢曠漠,然自成都而進者未及數百里,如爐定之鐵索,釵 花扁之棧道,納貢之狹窄,朗吉宗之峻斜,已為奇險難行之道,而況運輸輜重砲車乎?嗚呼!遼遠如是,孤單若此,而又加以天險,竊恐孔明之智,鄧艾之謀,亦不 能步效其勞,騎騁其速,砲奮其威矣。觀於川軍出發半載,尚未直達裏化,是可知其行軍之難矣。反觀乎印度方面,入藏之道,如太吉嶺入亞東關經江孜而達拉薩, 或札什倫布一道,英人之印度鐵道,已達於太吉嶺,由此而北,不逾二十日可抵拉薩,試與我官道相較,其距離之遠近,時日之緩速,不言可知矣。且尼泊爾與布 丹,早已入於英之勢力範圍,而其厚積兵力於旺達與加多曼者,已非一日,使一旦乘機竊發,則尼泊爾由加多曼都而入後藏,布丹由旺達而入拉薩,三路並進,萬矢 集的,則吾將何以應之。矧高地早寒,一入季秋,便有積雪沒@、墮指裂膚之患,又加之地形不明,軍械不完,軍費不敷乎?以外交而言,征藏則吾國立於失敗之 地,以戰術而言,征藏則吾軍難操必勝之權,竊以為今之計,惟出將取先與之計,定避鋒養銳之策,不如戮力征蒙,專志敵俄,而為擊虎驚犬、平北收西之策也。
夫蒙古為我之藩屬,相傳數百年,歷史昭然,條約明確,凡我締盟各國,無不認我為主權之國。而乃俄國陰謀詭計,唆弄活佛,始則暗中補助,繼則明加干涉,橫暴 狂謬,無理已極。蓋俄自遼東一戰,既不得志於東亞,又難伸手於歐濱,於是專力圖蒙,而思所以併吞囊括者,已非一日。翻閱前清之外交史,宣統三年春間之要 求,誠為髮指眥裂,已無可忍之由,而乃前清昏昧,自願喪權,全部承認,痛心疾首,孰甚於此乎!民國成立之初,對外政策,政府正宜首提此約,重加改訂,以揮 揚民國外交之鋒鋩〔第20頁〕,俾各國有所感佩,而不敢輕舉妄動,為此無理取鬧,而況其強加干涉,不法要求如此乎!是我民國尤當據理力爭,依法駁斥,使其 力爭不允,駁斥不從,則其駐東兵力雖強,軍備雖富,吾國亦當同仇偕作,奮赴前敵,而為孤注之一擲。矧其多事歐濱,無心東亞乎?此正天不容俄,而與我以機, 假我以手,豈可失之不取,自招其殃乎!且夫其國內擾亂,患切肺腑,決不能運兵於東亞,此其兵分力弱,非若英國之整備也,駐東兵力雖有五軍之多,大半不過為 守備東清鐵道之用,罷散殘弱,不比英國之精良也。國內之亂始發,歐濱之戰未終,使一旦東歐之防不足,須駐東軍隊調往補助,是其軍情不一,非若英兵之鎮靜 也。
是三者,皆為兵家之所忌,使我軍北上主戰不屈,即彼雖不畏威懷德,亦必構和修交矣。倘果強橫無忌,頑梗不化,與我宣戰,就令其不撤回歐,亦難增兵來東,既 不能增其後援之兵力,是雖維持其現在之兵數,吾知其局限已定,不能擴張線於全蒙,則吾國內之兵,惟東省各軍鎮守要區,難令編入,而其餘南北諸省,無不可以 參加,矧塞外之道,不比西藏之險惡,行軍之速,不比進藏之迂緩,北洋之軍,不比川滇之孤弱,侵假俄國內無他慮,外無顧忌,與我交戰,則其後援不絕,而吾國 進兵之道,惟張家口以至庫倫一線,而其餘如恰克圖、科布多、烏梁海、車臣、克魯倫等處,以至伊犁各道,黑龍全省,皆須守備重兵,而俄兵則一由薩拜喀勒與伊 爾庫斯克,直達恰克圖,一由斜米帕勒廷控制克卡倫,屬科布多)一由烏私奇喀綿諾郭爾斯克背襲薩裡布拉克,(屬烏渠海)一由薩拜喀勒鐵道橫攻車臣克魯倫之 北,如是乎其傾山倒海而來,而我則防不勝防,戰不及戰矣。今則不特不須他防,而且可以專戰,此〔第21頁〕其一利一害,一得一失之勢,一輕一重一緩一慢一 急之狀,相去何啻霄壤哉!或我國倘願永受俄患,自棄蒙古則已,否則失今之機,則俄無可戰之時,而蒙古亦無再藩之日矣。以征蒙而言外交,則我無偏曲之理,即 征蒙而言戰略,則我得萬全之計,故征藏不如征蒙,撫俄不如撫英也。蓋蒙古問題為西藏之根本解決,而俄國交涉又為英日之根本解決耳,不然縱使蒙藏雖平,而後 患未消,適足以養癰致患,終致有莫可救藥之一日矣。
介石作此竟後一日,閱北京特電,以英國對藏政策,聲明不訴兵力,且遵守清英條約,不加干涉。駐京英使朱爾典氏,亦聲明駐藏英兵,全數撤退於印度云云。逾一 日又閱北京特電,謂俄國已派使節可陸肆氏來蒙,於十月十日謁見活佛,承認外蒙獨立云云。此項消息,非比等閒,確乎?否乎?雖難武斷,而俄國不遑東顧,於虛 聲贊助蒙古,恫嚇民國,是其勢理必至,乃非意外之事也。使英國果不干涉藏事,則吾於西藏可無他慮,況達賴與班禪早有內離之耗,前後兩藏,團結不固,可想而 知,倘尹軍前進於拉薩,則西藏不難一舉而平,於是征藏不如征蒙,撫俄不如撫英之證為尤明也。為今之計,當此各國未認蒙古獨立之時,我政府急宜宣告各國,謂 俄國承認蒙古獨立之舉,無異於私立協約,未經吾主權國承認,當然無效。又當宣佈蒙番暴動,吾國自有征服能力,凡外國人之生命財產,吾國力任保護之責,而各 國亦不得進兵運械,陰助蒙虐,如是則各國不能不承認我言,倘俄國強橫不屈,干冒天下之不韙,則吾國兵力雖弱,經濟雖困,亦當為孤注之一擲,而況其貝加爾湖 附近之軍隊,疲敝老弱,東清鐵道之守備兵士,散漫無紀,尚不及於吾國北洋軍隊之精壯〔第22頁〕乎?吾政府當此歐濱多事,俄國內訌之際,速調東南各省重 兵,征蒙敵俄,庶乎蒙亂可平,而豺俄可克矣。否則軍情外交,瞬息萬變,時機一失,追悔無及,竊恐莽莽神州,炎炎黃冑,不得不從此陸沈,永墮萬丈深淵矣。
革命戰後軍政之經營
——————————————————————————–
內容來源:卷三十五 文錄
隸屬章節:文錄\甲﹑文錄\中華民國元年
版面原件: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第34頁,第35頁,第36頁
〔第23頁〕
——中華民國元年七月登軍聲雜誌——
兵變之耗,兆始於北京,響應於奉天,由是而武昌,而南京,而蘇州,而安徽,而濟南,接踵流行,幾無寧日。東鄰各報,自奉天兵變以來,大倡俄日共同進兵,以 保護滿蒙特權之說。英京泰晤士報,亦力倡中國兵凶國危急宜干涉之論,參觀英日各報,彼此如出一轍。嗚呼!軍情危狀,朽索六馬,國勢險象,一髮千鈞,自今而 往,使復夢夢長夜,酣睡不醒,吾誠不知其更伊于胡底矣。客有問於余曰:今日整理軍隊之法,或主解散,或主維持,或主移邊,或主開墾,紛紛異說,莫衷其一, 子果何取乎?曰:是皆主其一而略其二,得於此而失於彼者也,設籌之果得其當,行之能適其宜,是亦未始非救急於目前,濟難於臨時之道也。不然專主解散,不徒 擾害民生,且增襲虛之慮,專主維持,不特靡耗經濟,且減殖產之力,而況移邊適足以起中變之禍,開墾更足以增貧國之費哉,居今日而談整理軍隊者,苟不解決軍 政之根本問題,無異於掬土塞決,杯水救災,徒講理想,亦何補於事實,今以根本問題,略舉於左,請為吾子道之:
夫經營戰後軍政之難,不特吾國為然,即如美利堅之獨立,法蘭西之革命,當其戰後創傷未已,枯涸不濟,彼於軍政,亦無不如調紊絲理亂麻,而難能就緒,故非解 決政略與國防二大要素,即不能言經營戰後之軍政。曷言之,蓋政略不決,則對敵之標準難定,國防不決,則軍數之多寡難定,且因是而軍〔第24頁〕費之豫算不 能決,人口之比例不能均,未有豫算不決,人口不均,而軍政之秩序能順理而不紊者,然政略固屢有不同,國防亦多有區別,因其種類不一,而目的不同也,今分國 防種類別之如左:
(1)作戰上之關係別為二種
(一)攻勢國防 (二)守勢國防
(2)守防上之關係別為二種
(一)全國國防 (二)局地國防
(3)地勢上之關係別為二種
(一)陸主國防 (二)海主國防
夫研究國防者,若綜核以上各端,而加以評判,則其統系及分類,未免紛歧雜出,而失之太繁,然國防之利害得失,非網羅各種國防計畫,詳為判斷不無謬誤之慮。 故本論有喋喋而不厭其煩者,當區別國防種類之際,務先注意於國防本意之所在,乃以鞏固國境,捍衛疆土,不使敵國有尺寸侵犯於其間為第一?,此夫人而知之者 也。
歷觀列強國防上之地勢關係,或取海主陸從,或採陸主海從,或採取海陸併主,如孤立海島之英美諸國,以海主陸從而為國防,毗連大陸之德俄諸國,以陸主海從而 為國防,其間海陸相均之法意諸國,以陸海並主而為國防,是皆因其地而制其宜,察其勢而定其位者也。今吾國之地勢,東南環海,西北屏陸,自不可不取陸海並 主,而難能偏重,然西北之國防,較急於東南,故經營陸軍亦當較重於海軍,是〔第25頁〕則綜核全國國防以推定局地國防,雖海陸並主之國防,要亦不能不先取 陸主海從之為上也。若論西北之國防,當分為三部:
(一)東北部(二)北部(三)西部
夫東北部之滿洲,雖非外藩,而要不能與本土同視,況滿族視為丘首,日本居為奇貨。其餘如北部蒙古,活佛梗頑,始終反抗,強俄窺伺,虎視耽耽。至於西部西 藏,英人經營已非一日,而喇嘛跳梁,較甚於昔。噫!昔日之國防惟防外,而今日之國防並防藩,苟主軍政者,能於此時運重兵,輸鉅餉,扼西北要衝,名為平藩, 而實施防外,國內有備,則外人之覬覦日淡,即干涉亦無由而起,豈非防邊之上策乎!論至此客復起而問曰:誠如子言,則平藩防外,一舉兩得,是固法良而意美 矣。然各國之政略不明,徒言防外,竊恐蹈空談之弊,何曰然,古語云,知己而不知彼者,半勝半敗,而況不知彼且不知己者耶?今姑舉利害關係最切諸國之政略, 及其勢力之變遷,為吾客道之,客亦諒我識見淺少,以一知為半解者乎!
(甲)英國當今政略及其於吾國勢力之變遷
夫所謂利害關係最切之國者,惟舉西北之關係而言之,即英之於西藏,俄之於蒙古,日本之於滿洲是也。夫英之於藏,正在經營之間,而其大旨,究以通商為要務, 非如俄日之於蒙滿,以武力為侵略也,況其增張海軍政略,乃日以德為標準,而其陸軍之主力,不過四旅編制之騎兵一師,與三旅編制之步〔第26頁〕兵六師,計 其兵數僅十五萬而已。昔年鉛齊那將軍,由印度總督轉任地中海總督,嘗圖英國陸軍之大改革,以本國與各殖民地之軍隊,定為共通制度,使戰時兵力,易於集中, 而採共同動作之計畫,迄今卒未實行,且其東方艦隊,日計減少,是可知其政略之輕於東亞而重於歐西也。今復舉其於吾國勢力之變遷,略述如左:
自一八八五年緬甸全歸英領以來,乃於一八八八年以鴉片之戰,而割取館港,一八九○年由印度政廳與前清政府協定西岸山地方(印度東北境)為英領,一八九四年 劃定中國緬甸境界及締結通商條約,且訂永昌騰越邊界外之隙地,歸於英國,及孟連江洪地方,不准讓與他國之約,一八九八年結長江沿岸一帶不准租借及讓與他國 之約,同年並援俄國租借旅順之例,而乃租借威海衛,復藉口於防備香港,以租借九龍。一八九九年,英俄二國劃定在中國之勢力範圍,一九○七年,英俄協商承認 我國在西藏為宗主之國,歷觀其所佔領所割讓所租借各地,雖多武力侵略,而論其性質,要皆不外乎經濟侵略為多也,迄於今日,其所持經濟侵略主義而益明,彼國 政府常聲言對於中國不變政略,以保全中國之領土,是未始非其表明不用武力侵略之一證也。
(乙)俄國當今之政略及其於吾國勢力之變遷
俄自亞歷山大一世以來,其以睥睨世界雄視全球,始則破猶太、逐韃靼、攻瑞典、滅波蘭、侵法蘭西、略土耳其,既則戰勝於西比利亞、中央亞細亞、高加索各地, 彼以相傳之侵略主義,實有奮往無敵〔第27頁〕之勢也。及乎一九○五年受敗於日以來,國勢頓挫,野心漸消,而政略為之一變,昔者國防計畫,本傾注於德奧近 境,而以波蘭與匯斯丘河為中心,觀其近年來趨向,對於歐洲之態度,如奧國合併伏斯捻海魯楷二洲而俄則置之不顧,訂結英俄協商,以解決中央亞細亞之爭議撤退 波蘭三角地之防禦,以免德國之戒心。而其於東亞之經營,則陸海兩相不避風塵,親自巡遊,乃修浦鹽斯德開勘察加灣,且於近今,護疆軍團與駐滿軍隊擴張之聲益 高,而其計畫亦更張日新,其對於東部西比利亞與北滿洲經濟的經營,與軍事的設施之步度漸速,其於蒙古新疆方面之鋒鋩,可謂畢露無遺矣。其間所最可注目者, 莫如敷設黑龍江鐵道,蜿蜒七百哩,耗費二億萬,以及其續補西比利亞鐵道之複線,不辭鉅費,不惜疲勞,且期成於一九一五年,將來不惟得輸送力加倍之利益,而 其於軍事上與經濟上之受影響亦更大矣。吾今歷觀其行,深察其意,則其所施政略,無非連好歐洲,以買列強之歡心,進取東亞,以襲捲土重來之舊計也。今復舉一 八五○年以來其於吾國勢力之變遷,概述如左:自一八五○年創設義霍里於黑龍江口,是為俄國經營極東之始也,由是於一八五二年覬覦樺太島,一八五八年訂愛琿 條約獲領黑龍江之左岸,一八六○年訂北京條約,佔領烏蘇裡之沿海洲,而創設浦鹽斯德,一八七○年乘回教之變,略取蒙古之烏魯額託,保商之名,佔據新疆之伊 犁,一八八一年訂伊犁條約,以庫魯奇之一部歸還吾國,而以天山山麓之要地特克斯溪谷,及其塔爾奇與阿拉蘇間之要道嘛薩魯篤@,仍據為己有,併設軍用鐵道於 崑崙山中而與克什克爾相連絡,以為進攻新疆之設備,一八九一年布設西比利亞鐵道,以為極東軍事經營之主要,一八九五年干涉馬關條約,還我遼東半島,以為併 吞滿韓之先聲,一八九六年獲得鴨綠江採伐森林特〔第28頁〕權,一八九七年訂中俄條約,租借關東洲限二十五年之期,及延長東清鐵道支線,排斥日本以為獨吞 滿韓之計,一九○○年乘拳匪之亂,進略滿洲,遂大露其囊括席捲之雄心,未幾而滿洲鐵道相繼告竣,龍巖浦出價收買,迄乎一九○三年,其於滿韓之勢力,可謂達 於極點矣。無奈於一九○五年訂結媾和條約,而滿韓既得之勢力,竟盡讓與日本,從前之種種經營,不幸而徒為人作嫁衣裳,嗚呼!俄國於之極東經營既如彼,而於 我國勢力之變遷又如此,此後之處心積慮,乘機攘奪之舉動,恐未中止,吾國人豈猶得高枕而臥乎?!
(丙)日本當今之政略及其於吾國勢力之變遷
日本之政略,不外北守南攻與南守北攻之二大分派,迄今尚各持一說,紛紛爭衡,然其南守北攻之說,乃西鄉惟一之懷抱,伊籐作之,桂公述之,於是維新以來三十 餘年之政略,未有踰於此者也,昔嘗自稱為東亞盟主,鯨吞滿韓,蠶食亞洲者,乃早已見諸實行,而莫可掩飾,今則且反仇為友,時送秋波於俄敵,冀免北顧之慮, 而銳意敵美,以爭太平洋之勢力,期達其南北雙方之目的,以為橫取東西各鄰之準備,近復擴張海軍,增設師團,不遺餘力,其國帑空虛,國民恐惶,西園寺內閣, 率不之顧,偏仍銳意進行者,何哉?蓋其防美防俄,抵抗排斥,最終目的,無非為將來瓜分臺上多佔一分勢力而已耳,今更進而論其於吾國勢力之變遷,更可知其目 的之所在矣。
日本之於吾國勢力之變遷,今姑分三期以論之,以一八九五年締訂馬關條約以前為第一期,是為其〔第29頁〕勢力衰弱時代,不過占無人島領樺太島據琉球縣而 已,自馬關條約以至朴子茅斯條約之間為第二期,是為其勢力漸盛時代,領臺灣取澎湖然尚不敢割取遼東領屬朝鮮以抗俄國勢力也。自朴子茅斯條約以迄於今日為第 三期,是為其勢力飽和時代,乃以朝鮮為其宗主權,且繼承俄國勢力,租借關東洲,延長各支線,開掘各炭礦,久占南樺太,由是而領安奉線,而爭間島,而奪警 權,而吞韓國,而築鴨綠江鐵橋,而占東北沿海漁利,舉凡種種不合公法之舉動,不一而足,語所謂兩不平等之國,有強權無公理者非乎!觀於彼國之百計經營,用 全力以謀我者,幾有得寸則寸得尺則尺之勢,司馬昭之心,夫固路人皆知矣。
總觀英俄日三國之政略及其勢力,則英國之經濟的侵略,尚不若俄日二國之武力的侵略為烈也。其間尚有未及論者之一九一○年之日俄協約,最足以驚魂動魄之一事 也,自此約締訂以後,不數月而韓國合併,迄翌年而伊犁進兵,至於近今,俄日兩國種種之要挾與提議,無不取共同主義,一致進行,爭權攘利,變本加厲,噫! 嘻!風雲急迫,波濤洶湧,日俄之第三協約,又將施諸實際矣,使今不復早為之所,則鴨綠江渡滿長橋告竣之日,即為滿洲併吞之日,西比利軍用複線築成之時,即 為蒙疆制命之時,言念及此,吾國國勢何堪設想哉!客曰:據子所言,然則東北之國防,真較急於西部矣。曰然,曰然,則目的敵當在俄日,而不在英國矣,曰然, 使今日而取英為目的敵,非特力所不及,且勢亦有所不能也。曰就此以論,則俄日皆為我敵,則我國對敵之標準,乃取雙方標準乎?抑取單獨標準乎?曰當取雙方標 準也,夫英國昔日之國防,乃以俄法二國約為同盟,因其二國之利害關係相同,進行方針無異,故不能不取雙方標準,然當時兩國對英之行動,尚不若今日日俄對我 之烈也。是我國當取二國為標準,固不〔第30頁〕待贅言,然則度勢量力,今日之中國,非特兩國標準力有所不及,即一國標準,勢亦有所不能也,使論今日之政 略,若取二國標準,是無異使三尺童子扛萬鍾之鼎,幾何其不顛且僕耶?然則量力有所不能,而揆時不能不然,其將如之何而可乎?勢不能不有輕重之別,大小之分 也,何則,自俄日戰爭以來,雙方之創傷未癒,元氣未復,論其強盛,固俄不及日,論其國力,則日不如俄,然俄自一蹶以來,恐惶實甚,國力雖大,民氣已衰,況 俄日之戰種種弱點,暴露殆盡,內亂之興,較甚於昔,政治腐敗,更甚於始。吾今推察其對滿蒙之舉動,實可為分割有心而經營不及,恫嚇太過而實行無力,其與日 本之經營滿洲,補苴完善,不騖虛名,而崇實行者,未可同日而語矣。且旅順租借期近,吾知其將來之行動,不僅如俄國之於伊犁,徒用恫嚇手段而已也,使於此 時,而取攻勢,國防即不能不注重於海軍也,然而時危勢急,海軍不易建設,故惟有取陸主而海從,東守而西攻之一策也。蓋中日決戰,須在海上,而中俄法戰,必 在陸上耳,今之防日則海軍缺乏,不能對敵,惟有制其陸軍,不使其上陸一步,故不能不取守勢的國防,若我之陸軍苟能持久數載,則彼方陸軍鮮少財力空耗,勢不 能支,況朝鮮新併,韓民未平,難保其無內變之患,吾知其不數年間,不待我攻而彼乃自為我攻矣。若俄國者,既無海軍足佔優勢,又以限於地勢,不容在海上決 戰,倘能先制其陸軍,不使南下一步,則吾可西攻而略中央亞細亞,以分其勢,果爾則其哥薩克馬隊雖強,西比利守備雖固,吾知其亦無所用其伎倆矣。客曰:以子 之謀,則西北約需兵幾何?以吾國之財政、人口、與地理,能練兵幾何?是皆為今日軍政重要之問題,子盍不一一而詳論之,曰:吾請先論其西北所需之兵數。
〔第31頁〕
(一)地理與軍政之關係
查俄日二國兵力,日約十九萬之數,俄約百十五萬之數,共計約得百三十四萬之常備兵,而後備與預備兵不在此數,使以兵力相對敵,則西北當需兵百三十六萬,而 本部諸省尚不與也。以吾國今日之財政困迫,生計艱維,非特不能得如許之兵力,即減其半而至六十餘萬,勢亦有所不能,然苟能練精兵造利器,以二三十萬之兵, 專防西北各疆,已不患其不足耳。古語有云:兵不在眾而在精,觀之近年俄日之戰,以十三萬之兵而勝百萬,其言益信而有徵矣。客曰:當是時鴨綠江鐵橋未成,西 比利複線未設,使以將來計之,其雙方運兵之速,恐不啻加倍矣。曰:運兵雖速,而其兵數終不過如許而已,如以兩國之兵,同時會集於蒙滿,則共計其常備兵數亦 不過百三十六萬,倘吾能戰略得當,計畫適宜,則以逸待勞,以近待遠,吾知其雖有數倍之兵,亦可制其死命,而況勢不能同時集中,亦不得如許兵數乎。客曰:子 以為二三十萬之兵即足以禦日俄,則其兵數當如何配備乎?曰:配備兵數,當先察其地理之關係,及其相對之配備也,夫俄日對我之配備,可參觀於本期調查欄內, 故不贅述。而其作戰地點,據其兩國各兵學家所定,日以鴨綠江東岸為第一線,俄以黑龍江沿線為第一線,此乃蒙滿之戰線也,至於新疆之戰線,乃定於塔爾奇,固 無待論矣。今量其配備與作戰之地點,使配備西北之軍隊,當於滿洲紮八師,(奉黑各三師吉林二師)蒙古紮八師,(庫倫科布多各二師烏裡雅蘇臺唐努烏梁海車臣 汗買賣城各一師)新疆紮三師,(伊犁一師迪化一師其餘分紮各地)西藏紮三師,(拉薩札什倫布各一師靖西關一師)〔第32頁〕據上以論,則西北部全數所紮之 兵數,不過二十二萬,若於東北配備,再加必要之騎兵四五旅,總共亦不過二十五萬之數而已。西北之配備大略如是,以此用之於攻勢,固為不足,若用之於防禦, 則尚有餘也。吾今復進論假定本部軍隊之配備也,本部之配備由國防之大勢而論,自亦不能不以西北部為重也,燕魯為東北之要樞,川甘為西北之要樞,滇粵為南部 之要樞,乃定燕六師,川三師,滇魯甘晉陝兩粵諸省各二師,其次以鄂當四方之要衝,為用兵必爭之地,倘川漢粵漢鐵路告竣,則西可應川,南可應粵,北可應燕, 東可應吳,是兵家之所謂要地也,當紮四師以鎮之,至於贛蘇浙閩各省,為東部之要樞,亦當各紮二師,以成犄角之勢,其餘諸省,各紮一師,預備接濟,當無不足 之虞,就此合計內外兵數,共約六十萬之多,比較各國如此兵數實不為多,然察度國情,則減已無可再減,而計算財政,加亦無可復加矣。
(二)軍備與經濟之關係
夫國民之蒙軍備損失者,不惟在於重徵苛斂,而徵募壯丁,以消殖產力者為尤甚,使少壯人民,免其兵役,從事於農工商,以發育其殖產力,則國家之產業膨脹,而 經濟裕如矣。夫兵力與殖產力,往往相嬗消長,換而言之,即富與強不能並進,而常相背馳者也。雖然默察今日之大勢,耗費軍資,增進軍備,強兵可以保平和,而 弭兵反足以召擾亂。西人有言曰:戰爭之有無,準於兵力之大小,兵力之大小,準於費額之多寡。又曰:欲求平和,必整軍備,是言近世兵學家,皆奉此為圭臬,一 如萬世不易之定〔第33頁〕理矣。蓋強國與弱國之軍費,其間雖有大少之別,直接間接之分,而其弱國之費額,必超過於強國,是乃千載不變之實驗也。不惟此 也,且弱國之對於強國,嘗出巨額,以養強國之兵,如法以五十億法郎之償金,而養五萬之普兵,前清以二億兩之償金,以養一旅之日兵於威海衛,其餘如庚子賠 款,且加數倍,此皆減自國之軍資,而齎糧於敵之例也。夫整軍備者,直接而費軍資,即間接而減戰鬥,以擴張此國利民福所謂武裝平和也,其說蓋本於此。於此可 見軍資不可不費,軍備不可不足,苟能制之適宜,用之得當,則每年所支之軍資,不過為國家之生命財產名譽等之保險費而已,又何患國民負擔之重,國家損失之鉅 哉!雖然欲強大其國家,必先強大其軍備,欲強大其軍備,必先耗費其軍資固也,然國家之歲入有限,即分配於各部之歲出,亦無不有一定之預算,豈獨於軍費可無 限制乎?苟軍費超過其限度,則國家之財源,不特枯涸,而國民之資力,亦必為之告竭,豈非欲增漲其軍備,適足以減縮其軍備,欲強大其國家,適足以貧弱其國家 乎?是故籌軍備,計軍資,不能不量其全國歲入之數,而定其標準也,今之列強,常以其歲入三分之一或以二分之一為軍費,試取此為律,則吾國自當以一億或一億 四五千萬為單位也。(民國之預算未定故暫以前清宣統三年之預算為律)參觀民國紀元前一年之軍費,共計一億四千餘萬兩,其間除海軍費一千餘萬之外,餘則如正 鑲黃白紅藍漢蒙滿各旗軍費,約計三百餘萬,則各省新軍與舊營各費,尚不及一億二千萬之數,今則所謂各軍旗諸費者,盡行裁撤,即可補充新軍之費,但海軍經 費,不能盡為陸軍所用,故所得陸軍費不過一億二千萬,況海軍正值興復,而其費亦不能不為增大,則其增大經費,若非節減陸軍之費,必將另加軍費於預算之內, 然而軍費超過於歲出二分之一,則經〔第34頁〕濟之困難,更難設想矣。吾國國防如前所論,既定為陸主海從,而分配軍資,亦不能不以陸主海從為標準也,今有 一言,以伸於眾曰:觀今日財政之支絀,生計之窘困如此,若非注全力於陸軍,而停辦海軍,以為節減軍費之計,則別無他策矣。使吾國苟能陸軍精強,要塞堅固, 沿岸警備週密,不使其陸軍上陸一步,且能攻取其所租借之要塞,則勝辦十年海軍矣。假如合陸海兩軍之經費,而專辦陸軍,則十年之後,吾國陸軍之實力,當不下 於列強矣。不然使陸海兩軍並興,則不數年後,不特陸軍依樣不振,即海軍亦必無成,而經濟之為其所累者,不知其幾何?且不惟貧國而已,抑或由此而亡國,豈不 痛哉!列觀各國之於國防,未有主一而不強者,亦未有主二而必能強者也,陸軍強大莫如德,當威多大帝與丁抹前後戰爭,乃覺海軍之必要,然而卒然不顧力主陸 軍,因此以解散議會至數次之多,而其志不果屈,彼非不知北海艦隊之為要也。海軍強大莫如英,昔鉛氣那將軍盛倡全英陸軍主張竭力改革,乃其前帝置之不顧,而 仍銳意擴張海軍者,彼亦非不知各殖民地陸軍之為要,而其所以主一而不主二者無他,實恐其軍費有所不足也,不然如法以陸海並主之國,昔利捨對哥魯匍兩相以為 非殖民政策,不能伸張其國運,故銳意擴張海軍,然其殖民事業,卒致萎靡凋落,及夫人亡而其業亦隨之而廢,此非其計畫之迂闊,亦非其實行之不勇,實因對於陸 海兩軍各方面所投經濟之力不及也。故國防不專則國貧,國防不正則國弱,反觀吾國之現狀,勢固有不能不停辦海軍而使之擴張陸軍者也,雖然吾之所謂停辦海軍 者,非拋棄殆盡之謂,不過欲維持其現狀,不再使之擴張而已耳,果如是則海軍得以維持,而陸軍乃能擴張兵力,不患其不強,收效不患其不速矣。
〔第35頁〕
(三)軍備與人口之關係
軍力之厚薄,雖由其一國之地理與經濟而定,然其人口之多寡,生產力之增減,亦不能不預為計算也,使版圖廣大,而人民稀少,則其所徵之兵數,必超過於限度, 如法國人口減少,而徵兵如昔,於是兵多衰弱,而精良之軍,且不能得矣。吾國面積四百萬方里,人口四萬萬有奇,面積不可謂不大,人口不可謂不多也,常考列強 之兵數,對於人口之比例,如日以百分之四,俄以百分之九,美以百分之二,英以百分之一,德以百分之九,法以百分之七,奧伊二國均以百分之八,各國比例雖多 寡相殊,而近世兵學家所論,國軍對於人口之比例,當以百分之一為適宜,否則國家之生產力減少,勞動費增加,則社會與軍隊常生軋轢,而不能平均也。試以百分 之一為比例,率則吾國之兵數當不下四百萬,是兵數不患其不多也,就以上所論而統核之,則軍費不過一億二千萬,而兵數可得四百萬,乃以一億二千萬之軍費,而 養四百萬之兵數,平均一人之所得,不過四十元而已,其餘如將校等費,均未計算,考之各國兵卒與將校各費,平均計算,如日以四百元,德以五百元,其餘如英國 以二億六千萬之軍費,而養四十萬之兵數,法國以三億一千萬之軍費,而養六十萬之兵數,俄以五億五千萬之軍費,而養百餘萬之兵數,證諸列強其分配無不大同而 小異,然終不在四百元之下耳。今吾國物產較廉,工費較低,生活程度半減於各國,則他國一名之軍費,而養吾國二名之兵,當無不足,是平均當以二百元為標準, 則一億二千萬之軍費,亦不過養六十萬之兵數,斷不能依人口而徵四百萬也,即以將來歲入增加其半,軍費亦增加其半〔第36頁〕,則所得軍費不過二億五千萬, 亦僅能養百二十萬之兵而已。況生活程度日高,物價日貴,而每名軍費決不能永久減半,此勢所必至者也。且外患相逼而至,今試取其最近之期限為十年,我即竭力 經營,而準備之整理,其所能養成兵數,雖合預備後備各兵計算,亦不過得一百八十萬而已耳。夫以四百萬人之中,而擇六十萬之兵,則兵力不患其不壯,即以一億 二千萬之軍費,而養六十萬之兵數,則軍費亦不患其不足,然論現在之兵數,已不下八十萬之多,則其數超過於所定六十萬之兵額,約餘二十萬之數,今將裁減此二 十萬之餘數乎?或擇其強壯,裁其老弱,以補其缺額乎!抑或將現在之兵,限期遣散,而為逐裁逐徵之計乎?使裁減其二十萬之餘數,以其整數之便,是為下策,留 強汰弱,以彼補此,是為中策,若使逐裁逐徵,限期整理,是為上策。上策之法若何?假以一年為限,分為之期,或先裁新徵或先裁舊有,或先裁若干,或新徵若 干,按期預算,逐漸整理,則餉項不窒而條理不紊矣。雖然今日整理軍隊之難,非難於遣散兵卒,而難於處置將校,倘遣散兵卒,使其歸田,吾知兵卒之待此命令, 不啻若大旱之望雲霓,其事不特易舉,且能速成也。蓋今日之兵卒,尚多不知其兵役之義務為何?如徒知軍隊之苦難,固有逃之而不得者,而況命其自歸乎!所難者 如日人所言,吾國將校之程度,反多不及於兵卒,徒貪一己之利祿,而不顧國家之大局,比軍隊為盜群,比將校為盜魁,比解散軍隊為解散盜群,以為不肅清其盜 魁,必難解散其盜群云云,嗚呼!以解散軍隊之難,而歸咎於將校,吾國將校,使聞此言,而怒怒,而憤憤,而湔雪恥辱,以解散軍隊為己任,是為日人箴言之功, 不然若聞此言而不恤,甘自居於盜群首魁,是不特不能建設民國,而反以速亡,孰利孰害,何捨何從,吾國將校諸君其三思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