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日星期四

余杰:《中国影帝温家宝》(5)2013-01-17 03:54:19

“篇头语(拈花):
广州市公安机关,我操你妈!
广州市越秀区梅华街派出所,我操你妈!”
欲练神功,挥刀自宫
——温家宝及历届中办主任的荣辱升黜
中共中央办公厅,简称中办,是直属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中央办公厅的职能范围,往往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政治局的情况而变化,主要负责 中央主要领导人的秘书、后勤等工作,理论上没有直接参与党和政府高层事务的职权。但由于办公厅历来直接负责包括领导人医疗、保安、通信、档案等日常事务的 组织,其实际影响力往往远远超过其名义上的范围。
中央办公厅的负责人称中央办公厅主任,虽然名义上只掌管秘书后勤等非政治性工作,实际上政治人物在出任此要职之后,由于近距离接触最高领导人并掌握 一系列政党国家机要,不但是最高领导人的亲信,而且往往之后被提升到政治局常委或政治局委员,步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列。但是,「伴君如伴虎」,这一 职位堪称「高处不胜寒」,非有超凡的政治权谋及平衡能力,不足以应付此职位面临的种种挑战。一般而言,担任过此职务,锋芒会被磨平,人性会受戕害,此职位 上很难诞生有魄力和远见的改革家。
表面上看,由中办主任升迁到最高职务–国家主席的,是杨尚昆。文革前长期担任中办主任的杨尚昆,是中共政坛的「常青树」,文革结束后复出,继续掌握 实权。一九八八年,升任国家主席,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杨尚昆并非政治局常委,在元老中的影响力亦次于邓小平、陈云。所以,真正由中办主任跃升最高职 位的,是现任国务院总理、中国第二号人物温家宝。温家宝在一九八六年年四月至一九九三年三月间任中办主任七年之久,虽然不是任期最长的(从中共建政之后算 起,杨尚昆任此职长达十六年,汪东兴任此职长达十三年,王刚任此职长达八年,都比温家宝的任期长),但温家宝是唯一一位经历了三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 邦、赵紫阳、江泽民)的办公厅主任。所以,要了解温家宝为何能够成为当代政坛上的「不倒翁」,进而判断温家宝是否真的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意愿,就必须追溯中 办这一机构的渊源、性质以及历届中办主任的荣辱成败。
中办的历史与首任中办主任杨尚昆的起起落落
一九四一年前,中共党内没有办公厅这一机构建制。一九二三年,中共三大决定在中央设立秘书一职,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为会计,负责中央日常工作。一 九二六年,在中共四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成立中央秘书处,第一任秘书长为王若飞。长征时,中央秘书处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直到一九三五年,中央政治局在瓦窑 堡会议才决定恢复中央秘书处,直接受中央秘书长张文彬的领导,王首道成为秘书处的第一任处长。
一九四一年,中共中央决定由任弼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任弼时提议由杨尚昆接手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的职务。杨尚昆为留苏派背景,此前从事共青团和工 运方面的工作,此一背景本来难以进入毛共之核心层。但在长征时期,杨出任红三军团政委,在遵义会议上力挺毛泽东执掌军政大权,从此便深受毛之信任。延安时 期,杨尚昆除了担任中办主任之外,还兼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央外事组副组长、中央警卫司令员、中央副秘书长等要职,辅助周恩来处理日常政务,俨然是毛 泽东的一员心腹大将。
一九四九年之后,杨尚昆历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副秘书长,兼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直机关党委书记等显赫职位。虽然他不是政治局委员,但因为长 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其权力却较一般的政治局委员要大。文革前夕,杨尚昆因倾向于以刘少奇为代表的保守的官僚集团,逐渐失去了毛的信任。毛泽东行事诡秘, 对讲话记录一向敏感。而作为中办主任的杨尚昆,又不得不负责记录和传达毛的讲话,因此从五十年代初便开始在毛的住处和专列上安装录音设备。有一次,录音员 跟毛的女友开玩笑,说从录音中听到了毛与女友的打情骂俏。毛的女友向毛汇报此事,毛勃然大怒,认为杨尚昆及其背后的刘邓一线官员对自己图谋不轨,遂决定将 杨打倒。于是,杨尚昆不由自主地身陷「彭(德怀)、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反党集团」,成为文革前夕第一批被打倒的高级官员,之后被撤销一切 职务,监禁十二年之久。
文革结束之后,杨尚昆获得平反,先是出任广东省委书记,然后重返中枢。八十年代,先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职。 一九八八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出现在外交和礼仪的场合。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杨尚昆是元老帮与在一线工作的政治局之间的一道桥梁, 虽然他不具有重大政策的最终决定权,却对各派系都有重大之影响力。杨尚昆精于权术,胡耀邦和赵紫阳两任总书记下台,他都未被波及。相反,因为见风使舵地支 持邓小平「六四」开枪和罢黜赵紫阳的决定,其权力在「六四」之后达致顶峰。杨尚昆利用担任军委秘书长的堂弟杨白冰控制军方,外界传为「杨家将」。杨氏兄弟 根本不把新任总书记和军委主席江泽民放在眼里,擅自拟定军方高官的名单,与江的矛盾激化。结果,老谋深算的杨尚昆被江告了御状,邓小平亦忌惮杨家势力的膨 胀,要确保中央「只有一个当家的」的权力结构,终于动手清洗「杨家将」在军界的势力。杨尚昆和杨白冰兄弟被迫退休,失去了所有的权力。
揭露萨斯真相的军医蒋彦永平,在一封呼吁平反「六四」的信件中写道:「一九九八年我曾到杨尚昆同志家去,向他汇报我去台湾访问的情况,我谈了堂兄蒋 彦士对两岸统一的一些看法。随后我告诉他,我是在六四时负责处理送到301医院来的伤员的外科主任,问他是否愿意听听我的意见。他表示愿意听,我就把我的 所见如实告诉了他,还把我一九九八年写给中央领导的信给了他。杨表示,六四事件是我党历史上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现在他已无力去纠正,但将来是一定会得到 纠正的。」可见,失势的杨尚昆晚年对「六四」屠杀还是有一定的反思的,但他是否对自己的一生、以及中共整个制度的吃人本质有所反省和忏悔,则不得而知。杨 尚昆与汪东兴一样,在各自担任中办主任期间,分别见证了毛时代前半期与后半期最隐秘的政治运作,杨尚昆是否留下文字记录,亦有待日后档案的解密。
关于蒋彦永信件中谈及的与杨尚昆的谈话,杨尚昆的儿子杨绍明公开予以否认,说「六四」期间蒋彦永医生并未为杨尚昆看病,杨尚昆也没有向蒋表达过对 「六四」的看法。然而,杨绍明的这一否认根本是不成立的。蒋彦永说他与杨尚昆的会见是在一九九八年,并非「六四」期间,蒋彦永与杨尚昆的见面,相信未来可 以找出更多的证人来。杨绍明拚命否认此事实,恰恰表明了高干子弟需要父辈荫蔽、屈从体制的可悲处境。杨尚昆一生不得自由,连他的儿子亦不得自由。可见,做 过中办主任的人,「一日为奴,终身为奴」。
历届中办主任的飞升与陨落
中办主任掌握中央决策流程,政治局常委及党内元老日常生活交往及工作动态,以至他们对内政外交重大政策的意见,所以这里既是信息汇总中心,也是信息 传递中心,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历届中办主任,在中办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均能获得升迁,但是否仕途顺利、甚至入主中枢,则由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 因素所决定。
一九六五年,杨尚昆在毛泽东那里失宠,被逐出中南海。不久,汪东兴继任中办主任一职。延安时期,汪东兴在康生领导下的社会部工作,后来任中央直属队 司令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处副处长兼警卫处处长等职,是毛泽东的贴身侍从。五十年代,汪东兴曾任政务院秘书厅副主任兼警卫处处长、公安部副部 长,并短暂外放为江西省副省长。一九六八年起,他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兼中央警卫局局长、总参谋部警卫局局长等职,一时间权倾朝野。
汪东兴对毛泽东忠心耿耿,宛如私人奴仆,而非高级公务员。即便如此,心思缜密的毛,仍然让汪琢磨不透。比如,林彪派系在庐山提出恢复国家主席的职 位,并批判张春桥。汪以为这是毛的意思,一开始积极响应。后来发现毛的真实意图,汪这才如丧考妣,跪在毛的面前痛哭流涕,请求宽恕。文革后期,刘邓及林彪 等多个派系均被毛打倒,汪东兴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一九七七年升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俨然是仅次于华国锋的第二号人物。汪东兴等文革受益 者,将自己的命运与华国锋紧紧捆绑在一起,但其资历与资源却不足以与邓小平、陈云等复出的元老相抗衡。等到邓小平扳倒华国锋之后,汪东兴亦不能幸免,成为 受到批判的「凡是派」,一九八零年被免除或提请免除所担负的党和国家领导职务。据海外媒体报道,中央曾强迫汪东兴交出其私自保存的毛泽东的遗嘱,毛在遗嘱 中明确规定由江青担任党主席。汪东兴掌握了毛时代后期的若干核心机密,但在其近期出版的回忆录中,基本上没有披露出什么有价值的史料。
文革结束后,出任中办主任的是姚依林,其任期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二年。姚依林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策划者之一,是中共在北方学运的领袖。一九 四九年之后,他长期在国务院的财贸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是中共少有的财经专家之一。在任中办主任期间,姚依林亦兼任新组建的财政经济委员会秘书长,在经济政 策方面享有较大的发言权。后来,他升任至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由于深受陈云的影响,姚依林在意识形态上属于保守派,是反对胡、赵改革政策的干 将。
姚依林之后的中办主任是胡启立。胡启立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团委书记、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文革 期间,被下放「五七」干校劳动。一九七二年,重新从基层干起,先后任中共宁夏自治区西吉县委副书记、固原地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主任。文革后,短暂 回共青团系统工作之后,迅速升任天津市委书记、市长。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七年,刚满四十岁的胡启立即升任中办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
当时,胡启立是海内外舆论普遍看好的政治新星。一九八七年至一九八九年,任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他是那一届政治局中最年轻的成员,亦是赵紫 阳名正言顺的接班人。六四之后,他因同情学生、反对开枪镇压,而被免职,不过其境况好于赵紫阳。九十年代中期,胡启立屈辱地接受了机械电子工业部副部长的 职位,而得以复出。后任电子工业部部长及政协副主席,二零零三年退休。迄今为止,胡启立不曾对「六四」事件及政治体制改革发表过任何看法。
胡启立之后,于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四年间短暂担任中办主任的是乔石。乔石早年也是学生运动领袖,后来在上海和浙江的高校及宣传部门工作。六十年代起 在外联部工作,一直升任部长。任中办主任后不久,即升任组织部部长、政法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然后继续高升为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乔石顺利经过了 「六四」的「考验」,之后转任人大委员长,为仅次于江泽民、李鹏的第三号人物。
乔石之后任中办主任的是王兆国,于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六年间任此职。王兆国被认为是胡耀邦亲自挑选和培养的接班人,他的年龄与胡温接近,但在当时的 地位远远高于胡温。胡耀邦下台之后,王兆国的仕途亦受到重大挫折,被外调为福建省省长。二零零二年,他进入政治局,但已经失去了掌握实权的可能,被安排担 任人大第一副委员长和全国总工会主席等闲职,是政治局中的边缘人物。
王兆国之后、曾庆红之前的中办主任就是温家宝,温家宝的情形稍后再谈。接着说曾庆红,出身高干家庭的曾庆红,先后在部队和石油部门工作,一九八四年 开始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副书记,并成为江泽民言对其听计从的左右手。「六四」之后,江泽民突然黄袍加身,曾庆红亦 北上出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九年升任中办主任。在此期间,曾庆红为江泽民巩固和拓展权力,完成「上海帮」在中央的布局立下了汗马功劳。 之后,曾庆红迅速升任至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并于二零零七年退休。
曾庆红的继任者为名不见经传的王刚。王刚任中办主任的时间为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七年。王刚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是宣传干事出身,多年来在地方及部 委担任秘书,基本上算是一个「职业秘书」。他是一名派系色彩不十分强烈的中办主任,得以在江、胡权力转移的几年间发挥某种过渡作用。待胡锦涛权力巩固,需 要由亲信令计划担任此职的时候,王刚则被安慰性地给予政协第一副主席的职位。虽然这个职位也算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却远离了权力核心。
现任中办主任为多年跟随胡锦涛的令计划。五十出头的令计划,为山西平陆人,普通干部家庭出身,年轻时曾经下乡种田,当过印刷工人,大学和硕士学历都 靠在职进修。早年公职生涯几乎都在共青团度过,因办事勤快稳重而被提拔到北京。在一次人事异动中,成为当时共青团第一副书记胡锦涛的秘书。此后,除了胡锦 涛在贵州、西藏时期,令计划都在其身边工作。胡锦涛担任总书记之后,令计划更是跟随在鞍前马后。有海外媒体评论说:「令计划对时局有一定看法,能写一手文 章,一些相处过的人,也称他待人和善。他的党内威望没有超过前辈,甚至没有传出和他有关的任何政治野心。令计划的影响力,和他的前几任比较,也更回归于制 度。」确实,以令计划现在的地位和发展趋势,很难如同其前任温家宝、曾庆红一样,晋升为政治局常委,对政局发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温家宝只是一个平庸的技术官僚
中共的中办主任一职,类似于古代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尚书省」,因而也被称为是「大内总管」。中办主任的职权相当广泛,除了为最高领导人安排日程、保 管档案等秘书工作,还负责全体政治局常委的安全、警卫、保健、保密,承担部份文件起草,为决策搜集重要信息,催办落实中央指示和领导人批示等。负责中共领 导人安全警卫的8341部队,也由中央办公厅直接指挥。毛泽东去世之后,当时任中办主任的汪东兴,便利用这一职权,在华国锋和叶剑英的支持下,亲自率领中 央警备团的士兵逮捕江青等四人帮,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快刀斩乱麻地完成了权力转移,甚至扭转了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
中共独特的政治体制,很难在西方国家找到类似中办主任这样的职位。比如,在美国行政分支中,有白宫幕僚长一职,但其权力远远不如中办主任。而且,白 宫幕僚长不是总统的私人奴仆,如果与总统政见发生严重分歧,一般都会选择辞职,获得自由身之后往往着书批评总统的政策,甚至揭露白宫之内幕。总统虽然权力 巨大,却也对此无可奈何。此种情形在美国历史上层出不穷。由此可见,白宫幕僚长拿的是纳税人给予的薪水,他宣誓忠诚于国家,却并非总统个人或总统所在政党 的雇员。
武侠小说中常常有此细节:「欲练神功,挥刀自宫。」而要当上中办主任,差不多也要「挥刀自宫」。中办主任一职,最大的要求便是忠诚。作为最高统治 者,一般都乐于安排自己的心腹出任此职,方能如臂使指,比如毛泽东与汪东兴、江泽民与曾庆红、胡锦涛与令计划之间关系,均是如此。汪东兴虽然一举逮捕四人 帮集团,违背了毛生前的意愿,但若毛在世,他绝对不敢对毛有二心。其他一些中办主任,也大都有浓厚的派系色彩,如王兆国是胡耀邦提拨的人、胡启立是赵紫阳 提拨的人,所以当胡赵下台之后,两人的仕途均受到沉重打击,未能按照原来的计划成为最高职务的接班人。
另外一些中办主任,如乔石、温家宝、王刚,则没有太强的派系色彩,属于谨小慎微的技术官僚。这类人物的权力根基较浅,尤其需要如履薄冰的心态和审时 度势的智慧,在政局发生丕变的时候,才能保证不会站错队。比如,乔石在「六四」期间,一开始态度暧昧,待形势明朗之后,立即向邓小平集团效忠,并加入到谴 责有长期共事关系的赵紫阳的行列,终于保全了自己在政治局中的地位,并得以转任人大委员长。比如,王刚担任中办主任八年,前期是江泽民当权,王刚的上面是 刚刚卸下此职、升任政治局常委和国家副主席的曾庆红,曾庆红虽然不再担任此职,却对许多事务具有最终之决定权,王刚必须看曾庆红的眼色行事;而后半期则是 胡锦涛当权,胡锦涛最信任的是胡办主任、中办副主任令计划,令计划在职务上虽然是王刚的副手,但与胡锦涛的关系远比王刚亲密,所以王刚不得不对令计划「不 耻下问」。在此种情形下,王刚能够完成长达八年的任期,殊为不易。
温家宝更是如此,他从一个平民子弟、地质部门的基层技术员,一路升到中办主任的显要位置上,绝非偶然。王刚面对的是江、胡交班的局势,此一过程虽然 充满了讨价还价的内斗,但毕竟没有「破局」。而温家宝服务的两届总书记胡耀邦和赵紫阳均非正常卸职,赵紫阳更是由总书记而成为被幽禁至死的「国家的敌 人」。其间真是惊涛骇浪,稍有不慎,便被淘汰出局。温家宝对两名曾经朝夕相处的「东家」的遭遇,有何感喟?至今仍然「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过,温家宝能够 做到既不受胡耀邦之牵连,又不受赵紫阳之拖累,且得到此前并无直接来往的江泽民之信任,如果不是具有超凡的官场生存术,根本不可能做到以「三朝元老」的身 份「更进一步」。
对比王兆国和胡启立的遭遇,便越发可以看出温家宝深味「太极拳」的奥妙,是一个绵里藏针、大智若愚的权术高手。温家宝深知究竟是谁掌握着最高权力, 比如八十年代的总书记胡耀邦和赵紫阳都只是「儿皇帝」,所以他表面上是为胡、赵服务,实际上更是为幕后的邓小平服务。当邓小平决定罢黜赵紫阳之后,赵紫阳 命令温家宝通知召集政治局常委会,温家宝却敢于拒绝赵紫阳的命令,说这个会议不必开了。这一举动,明显有违一个民主国家的高级公务员的职业伦理,却契合了 中共权力至上的传统,从而使得温家宝深受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元老派的信赖,「六四」之后官运亨通。
另一方面,温家宝长期担任中办主任,在此职位上比较称职,反过来却表明他缺乏独特的个性和政见,守成有余,创新不足,勤恳不假,眼界却有限。他在进 入中枢工作之前,一直在地质部门做一名技术官僚和政工干部,并无任何值得称道的政绩(比如,八十年代初赵紫阳和万里都是在地方上声誉鹊起才被选拔到中央任 职的),也没有像胡锦涛那样外放为封疆大吏、独当一面的履历。所以,温家宝虽然表面上看是崛起于草根阶级,却对基层和中层的政治运作没有切身之体验和掌 控。在履历的完整性上,温家宝甚至还比不上颇具争议性的曾庆红。故而,他无力梳理中央与地方之权力分割,更无法在行政改革乃至政治改革方面有所作为。本 来,温家宝只是中办主任或国务院秘书长的较好人选,却阴差阳错地攀上了总理的位置,其才华及胸襟均不足以带动中国的新一轮的变革,这既是他个人的悲剧,更 是中共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悲剧。(新世纪新闻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卷 英雄巨像千尊少 皇帝新衣半件多
「活读书」与「死读书」
——从赵紫阳与温家宝读书之差异说起
温家宝经常在公开场合炫耀自己喜欢读书。二零零三年,温家宝接受《华盛顿邮报》总编辑唐尼专访时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我的整个生 活。」他曾坦言每天至少抽一些时间读书,他与网民交流时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 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然而,温家宝不是不知道,在今天的中国,谁是读书人的敌人呢?是万恶的中宣部,他们的黑名单越来越长,既有不准公开出版著作和发表文章的作家和学者 的名字,也有诸多不得触及的「敏感」领域,诸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文革」与「六四」等等。温家宝也不是不知道,是谁将读书人刘晓波关进了监狱,并剥夺 了刘晓波在狱中读书的权利。
「读书人温家宝」与「总理温家宝」是不可割裂开来的。读书当然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我们首先要看他读的是哪些书,他从这些书中汲取的是哪些内容,以及这些书籍与他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赵紫阳晚年读什么书?
喜欢读书比不喜欢读书好,但更为重要的是读的是什么书。如果将赵紫阳与温家宝读的书和读书的方法及目标作一个简单的对比,便可以看出两人精神境界与思想水平之天壤之别。一言以蔽之,赵紫阳是「活读书」和「读活书」,而温家宝是「死读书」和「读死书」。
比温家宝年长一代的赵紫阳,出生于一九一九年,很早便投身共产革命,青少年时代在抗战的硝烟中度过,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赵紫阳一生都 充满求知和求真之心,无论是在八十年代领导经济和政治改革的惊涛骇浪中,还是在晚年幽禁的岁月里,他都手不释卷,尤其喜欢像金圣叹那样「雪天读禁书」。赵 紫阳没有像温家宝那样接受过完整和系统的教育,这反倒让他拥有了自由之思想、开阔之视野和灵活的意识形态立场。所以,比较赵紫阳与胡温之差异,不能停留在 简单地以学历论英雄的层面上。
从赵紫阳的回忆录《改革岁月》和宗凤鸣记叙的《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中可以看到,赵紫阳读过的许多书,温家宝从未读过,或者即便读过也不敢在公开场 合表露和推荐。赵紫阳在精读完《顾准文集》文集之后,大加赞赏说:「顾准是个大思想家,在当今理论界还没有超过顾准的思想水平的。」他还称赞何清涟的《现 代化的陷阱》说:「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真实。」在读了高文谦的《晚年周恩来》之后,他评论说:「这个作者写得比较 成功,把周总理的内心动态、处世哲学写出来了,是从儒家思想臣对君不能不忠来叙述的。当年毛主席对周总理是不信任的,但有离不开他,又反不了他,即所谓 『反周必乱』。」赵紫阳还一直最终吴国光、杨小凯、王力雄、周其仁等学者的著作。另一方面,他对新左派和民族主义思潮持批评态度,对九十年代中期畅销一时 的《中国可以说不》非常不以为然,他指出:「这完全是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这些人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代。」他也许没有想到,在他去世之后只有几年时间,「说 不」类的书籍在胡温的鼓励和纵容之下再次大行其道。
赵紫阳还阅读大量的杂志和文献,其中既有国内公开出版的比较有锐气的刊物,也有港台和海外的「反动刊物」。比如,赵紫阳注意到康晓光在《战略与管 理》(后来该杂志被中宣部关闭)上发表的鼓吹新权威主义的文章,由此他引申开去说,自己并非新权威主义者,邓小平才是新权威主义者。再比如,赵紫阳很欣赏 李慎之的文章《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认为这篇文章「指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真谛,即中国的文化传统乃是专制主义,而儒法互补又是专制主义的核心理论,就 是所谓的道统」。他还注意到蒋彦永医生为六四正名的公开信、焦国标的文章《讨伐中宣部》以及发表在香港《开放》等杂志上的刘晓波和我的文章等等。由此可 见,他读书不是像温家宝那样是为了卖弄和作秀,而是希望从中看到中国的真相,找到解决中国当下的危机、带领中国融入世界民主大潮的方法。
温家宝是为作秀而读书
与赵紫阳的「活读书」和「读活书」相比,温家宝大部分时候都是在「死读书」和「读死书」。温家宝最喜欢在讲话中引经据典,香港中华书局二零零八年七 月一日出版了《温家宝总理经典引句解说》一书,收集温家宝各种访谈、演讲、会议中引用的诗文、名句一百二十条。有一名教授经过专门的研究发现,温家宝引用 的诗句百分之九十五教科书上没有。中国有那么多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课题没有人去研究,这个教授偏偏去研究温家宝引用的诗句和典故的出处,这种「文心雕龙」式 的学问,实在是「中国特色」。作为纳税人,我们都不知道该教授通过这个课题,拿到了多少国家的科研经费。
温家宝尤其喜欢在文化教育界的活动中展示其读书之多,以激发他与文人们声气相通的情感。在二零零六年全国文联的代表大会上,温家宝引用《尚书》、 《诗经》、《论语》、《孟子》、《史记》中的名句,以及屈原、苏东坡、郑板桥、林则徐、黄遵宪、艾青的诗句,还有左宗棠的对联、张载的座右铭、赵丹的遗 言、康德的墓志铭和亚当·斯密的一段话。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温家宝深知台下的这批御用文人有多「酸」,在他们面前卖弄一下学识,是赢得掌声的 最好方式。但是,文质彬彬有如何?学富五车又如何?作为诗人的隋炀帝加速了帝国的灭亡,作为剧作家的唐明皇触发了安史之乱的发生。若不能「因真理得自 由」,知识越多人越昏庸。
然而,我们稍稍梳理一下温家宝阅读的书籍,便可发现大都是中国古典的著作,与现实中国无甚关系。他似乎有意回避那些如同鲁迅所说的「带着血的蒸气」 的著作。哪些著作对温家宝认识「活的中国」和「真的中国」有帮助呢?我可以推荐几本。温家宝曾经在甘肃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不妨读一读作家杨显惠的《夹边 沟记事》和《定西孤儿院记事》这两本着作,它们写的是大饥荒时代发生在甘肃的惨绝人寰的群体性死亡事件,这两本书能够帮助其「温故而知新」;温家宝多次探 视艾滋病人,显示他对这一特殊人群的关爱,那么不妨读一读阎连科的《丁庄梦》,温家宝很喜欢展示「大国总理」的风度,但什么是「大国」,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他若有大国总理的胸襟,最应该读的是刘晓波所著的《大国沉沦》,那里面有他即便走遍中国的两千多个县也看不到的真相;温家宝日前在天津考察时坦言宏观 调控面临两难的困境,此时此刻他最应该读的是赵紫阳与朋友们经常讨论的那本经济学的经典名著–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读这些书比读那些温家宝常常挂在 嘴边的诗词歌赋强多了,在这些书中才蕴含着治国的智慧和赢得民心的秘诀。
温家宝从书中找到了成为伟大的政治家的秘诀吗?
在温家宝经常引用的西方书籍当中,颇有价值的有两本,一本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所著之《沉思录》,另一本是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所著之《道德情操论》。但是,温家宝真的读懂了这两本书吗?我看未必。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中旬,温家宝在新加坡参加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峰会时曾说:「这本书(《沉思录》)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一百遍,天天都在 读。」二零零八年九月,温家宝出席联合国会议,在回答关于中国政府如何应对三鹿问题奶粉的提问时,又引用《沉思录》里的一句话:「请看看那些所谓的伟大的 人物,他们现在都到哪里去?都烟消云散了。有的成为故事,有的甚至连半个故事都算不上。」于是,《沉思录》一下子冒出几十个不同的版本来,以「总理的案头 书」而突然畅销起来。
在《沉思录》中,贵为帝王的奥勒留再三告诫说,要善待那些冒犯了自己的人,因为「每一灵魂都不愿意自己被剥夺真理」。温家宝接受了奥勒留的这一忠告 吗?如果按照奥勒留劝诫的那样去做,你的政府为什么将说真话的独立知识分子刘晓波判以重刑呢?更何况刘晓波的文章以及《零八宪章》,并非有意冒犯于你,而 是深怀着对中国和平转型为一个民主宪政国家的期望,这一期望不正与你再三宣扬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的目标不谋而合吗?
奥勒留固然打造了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尾声,但终其一生,都在各个行省之间奔波,作为帝国的救火队长疲于奔命–和北部及东部的蛮族战斗以保护意大利, 忙于解决国内的瘟疫、饥荒和叛乱。温家宝的命运岂非与奥勒留一样?水灾、雪灾、地震、旱灾、经济危机……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延缓中共的崩溃,而不能将中国带 向民主自由的未来。晚清重臣李鸿章晚年沉痛地承认:「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 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温家宝却连「裱糊匠」都不 如。
温家宝重视的另一本书是《道德情操论》。在此书中,一向温和的亚当·斯密忍不住痛斥那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最高职位的候选人们」,这些人的权位是 「通过欺诈和撒谎、通过拙劣卑鄙的阴谋和结党营私的伎俩,通过穷凶极恶的罪行」而获得的。温家宝有没有毕恭毕敬地将这几句话作为自己及其政治局同僚们的 「资治通鉴」呢?二十一年之前,难道你没有亲眼目睹天安门广场上的屠杀吗?如果说那时你职位卑微,不足以反抗邓小平等元老凶残的杀戮之心,但在二十一年后 的今天,你已身居党内第二号人物,你已任满一届又一大半届的总理任期,为什么不能响应蒋彦永医生的呼吁,切实推动为「六四」正名的工作呢?
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仅仅靠作秀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为了改革「虽然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要像奥勒留所说的那样「为了真理和正义可以付出一切 的代价」,要像亚当·斯密所说的那样「用法律的力量去保护地位最低下的国民」。那么,还有两年结束其任期的温家宝,究竟还在等待什么呢?
孩子们眼中的温爷爷有多么伟光正
温家宝出身教育世家,所以在历届总理当中,他最关心教育问题。虽然说关心总是比不关心好,但究竟如何去关心,在我看来更加重要。每年一到教师节,温 家宝的身影都会出现在上至北京大学、下至乡村小学的课堂上。我对温家宝与学生们一起上课并不感到惊讶,让我诧异的是,温家宝到北京市三十五中学听课调研之 后,新华社发表的一组学生作文。
从学生作文看奴性人格的形成
新华社特别为这组作文加了编者按语:「这是一组来自三十五中初二·五班学生的作文,小作者们带着惊喜和幸福心情,从不同侧面讲述了与温爷爷在一起上 课时感人的细节。」待我仔细阅读这些文字,不禁瞠目结舌:这些年仅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居然已经如此娴熟地掌握了「党八股」的写法。他们如此写作的时候,并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人格已经形成了,而这种奴隶人格的形成,老师、家长和社会分别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简单摘录一些精彩的段落:
–当广播里说亲爱的温总理要来时,我还半信半疑–以前常常在新闻联播和网上看到温总理亲切的笑容,在学校真的可以看到吗?究竟会是什么样呢?而当班主任说温总理就坐在我的后面时,说实在的,我都被吓傻了,能够跟国家领导人一起上课呀!我的心里是又紧张,又激动。
–我的内心却激动不已,无法平静。这节音乐课是新学期的起始课,老师先就此学期要学习的音乐课提出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要是搁在平时上课,我会大胆地举起手来,但是,今天……不知怎么了,手是怎么也举不起来,面对这样的僵局,温总理小声对我说︰「你怎么不举手啊?」
–下课的时候温爷爷和我们讲了话,温爷爷说:「看到你们,彷佛回到了我的童年。」温爷爷说话语速很慢,但说的话很有道理,从温爷爷的眼神里看得出他 很爱我们和老师。一位慈祥的老人,一位可爱的老人。最后温爷爷还与我们合了影,所有的媒体都在那里拿着专业相机卡卡地照,彷佛要把今天上午所有的美好都定 格在那一刻。
–总理离我只有两个座位的距离,因此我能清楚地看见他那慈祥的脸庞。我对自己的动作非常拘束,生怕自己在温总理面前出错,那不是给三十五中丢脸吗?所以没有把握的问题我不敢举手发言,有时就连有把握的问题我也不敢举手,况且在那些摄影师面前我就更不敢发言了。
–我大着胆子回头看了一眼,震惊!就他一个人坐在最后一排,脸上挂着无比温和的笑意,一件朴素的白衬衫,丝毫没有架子。这就是让我们敬仰的温总理啊!紧张啊,从小到大,这阵势还从没见到过。
–前四节课我们和总理一起上课,一起聊天,犹如神仙一般,好似梦的感觉。
–第一节课是数学,老师站在讲台前,用激动的声音介绍道,温家宝爷爷来我们班听课,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温爷爷带着慈祥和蔼的微笑走进了教 室,为了不影响我们上课,温爷爷坐在了我们教室的最后面一排。我兴奋得难以形容,多么幸运的事情,多么不同寻常的经历,我居然和总理温爷爷坐在一个教室 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开始讲课了,平时喜欢的数学课,好像今天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这怎么行,我不停地在提醒自己,要好好地听,认真地听,万一回答问题时出了错,温爷爷会怎么看我。
–第五节音乐课后,温总理语重心长地为我们讲了一段话。总理声音轻柔、语速缓慢地讲道:「在我小的时候,我爷爷创办的学堂被战火摧毁了,那时的我们 是不幸的,而现在的你们是多么的幸福。前些年我到甘肃靖远县,一位双目失明的母亲拉着我的手哭个不停,我问她有什么困难,她只说了一句话–让我的孩子上 学。孩子们,你们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希望你们能够珍惜。我爱你们,也祝福你们!」温总理深情的讲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的一字一句,如春风化雨, 洒进了我们这些莘莘学子的心田。
美国的中学生是如何对待「大人物」的
我不想对这些学生作文一一作点评。我只想举几个例子来作简单的对比。我去美国访问时,曾经跟一个朋友的正在念初中的儿子聊天。这个少年谈到不久前奥 巴马总统到学校访问的经过,他说那天老师和同学仍然按部就班地上课,大家并没有感到多么兴奋乃至幸福。后来,他们就此事写了作文,一个女生说:「我想跟总 统的女儿交朋友,我想知道她有没有觉得数学课很难。」另一个同学写道:「我发现,奥巴马总统一点也没有电视上的那么帅。」还有一个同学直言不讳地说:「我 爸爸说,我们反对总统的医疗改革计划。我们全家都不喜欢他。」没有一个学生在作文说,总统来学校的这天是他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候,能够见到总统一面就是三生 有幸等等。我接着问他:「老师没有教育你们要热爱总统吗?」他说:「为什么要热爱总统呢?总统是大家选举出来为我们服务的人,他做了好事情,大家会赞扬 他;他犯了错误,大家就批评他。总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啊。」
这就是普通的美国孩子对总统的看法,我们这里还需要向成年人普及的「总统是靠不住的」的观念,每一个美国孩子都不觉得深奥。我还想引述发生在加州惠 尼中学的一些很有意思的故事,这些故事清楚地表明:美国的中学生是如何对待那些「大人物」的。惠尼中学是一所公认的「杰出学校」,世界各地的包括美国其他 地方的家长们,千里迢迢搬到附近的学区,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这里入学。惠尼中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模范性和启发性,并在加州学科表现指数上独领风 骚。
乔安妮老师教授公民高级选修课,这一堂课的主题是「政治权力」。她先让孩子们将兜里的美元掏出来,从美元上开国之父们的肖像讲起。她问学生们说: 「权力是什么?」有学生回答说,权力是操纵信仰的能力;有学生回答说,权力就是金钱。老师接着问:「权力和权威有什么区别,布什总统有其中一项,还是两者 皆有?」一个学生回答说:「布什总统有权力,没有权威,因为二零零零年的选举他是偷来的。」一个更不喜欢布什的学生接着大声说:「他不该有权威,也不该有 权力!」而另外一个支持布什的学生说:「难道你宁可要戈尔当总统?」被反驳的学生则回答说:「不,我宁可要布拉德·皮特当总统。」乔安妮老师没有制止这场 越来越热烈的讨论,她更不会害怕「隔墙有耳」,甚至担心班上有学生向校长告密,说她在课堂上散布反对总统、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乔安妮老师给孩子们布置的 课后作业是,给当地议员的办公室打电话,询问选举的经过并写成一篇报告。
另一个故事与小布什的弟弟尼尔·布什有关。尼尔·布什是软件公司的老板,计划向学校提供学习软件,校长邀请他到学校访问。按照惠尼中学的传统,贵宾 参观校园的路线、介绍的导游等,既不由来宾决定,也不由校长办公室决定,而是由学生社团负责策划。尼尔·布什参观学校的一个项目,就是旁听戴夫老师的历史 课。那天上课的学生准备了不寻常的欢迎方式。科莎和几个同学事先调查了尼尔·布什的履历,发现他所属的银都储贷银行管理混乱,导致纳税人损失十三亿美金, 尼尔·布什本人被罚款五万美金并被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这一堂课讨论的主题是前几个世纪的金融投机、银行倒闭和经济萧条。学生们决定将尼尔·布什的案例也 纳入进来。结果,尼尔·布什飞快地逃离了教室,后来学生们说,他几乎是跑着出去的。戴夫老师是个保守派,投票给共和党,但他支持学生的做法。「那个主题和 课堂讨论相关,」他说。「如果你接不了招,」他又说,「就别进来。」我们能够想象此种场景吗–北京三十五中会有某个学生当面质疑温家宝说:「你的家人是否 在做大生意?」
一个丧失纯真的童心的社会何其可悲
被别人当作爷爷来尊重,对老人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这种幸福最好在自己的私人生活中享受,而不该拿到公共领域中炫耀。作为总理,出现在任何一个 公共场合,包括中小学的课堂上的时候,都要认识到自己的身份不是孩子们的爷爷,而是为公众服务的「首席公务员」。可惜,温家宝再次将中国公私不分的恶劣传 统发展到了极端状态。他以为,作爷爷状便是对老师和学生们最大的关爱,他错得实在太离谱了。
当温家宝阅读到这些孩子的作文的时候,他不会认为这些文字充显示了中国教育的失败,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显示了党化教育和奴化教育的成功。温家宝应 当到袁滕飞的课堂上去,应当到卢雪松的课堂上去,应当到萧瀚的课堂上去,可惜,这些敢于说真话的老师都被「封咪」了。在今天的课堂上,老师一旦说真话,便 如履薄冰,因为一种鼓励学生告密的文化正在蔓延和泛滥,这是一个没有青少年的社会,当年学者孙隆基对台湾社会的批评,用在今天的中国大陆恰如其分:「不少 年轻人压根儿连青少年纯真的阶段都没有经过,就过渡到老年化的『老于世故』、『老谋深算』的那一套,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与社会大染缸混同,更有甚者 甚至变成『老奸巨滑』,用传统文化阴谋术的那一套去暗算别人。」那些在作文中肉麻地吹捧温家宝的孩子,同时也很可能就是将老师的「反动」言论秘密汇报上去 的孩子,他们知道这两种做法都能给自己带来相当的好处。
当我读到这些学生作文的时候,对这些孩子童真的消逝倍感哀伤。这些孩子才那么小,就已经坚信这样一种原则:应该向权力低头和献媚,而不是向权力质疑 和抗争。这些孩子才那么小,就已经学会了如何与「影帝」合作演戏,「影帝」扮演爷爷,大家扮演孙子或孙女,好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啊!此时此刻,「爷爷」 纯真如儿童,孩子老练如成人,正如孙隆基分析的那样:「一般说来,『儿童化』与『老年化』的双管齐下,就是在一个人身上消灭了青春阶段,换而言之,就是一 方面长期地保持一个人『小辈』的形态,另一方面尽快地使他过渡到『长辈』的形态……这其实只是中国文化反对『个体』的整个罪行的一个环节。」这是一个人性 扭曲和变态的社会,什么样的人才能游戏其间、且游刃有余呢?那些与影帝一起演习的孩子,才以他们的「早熟」而赢得了来之不易的「生存权」。
我们需要的不是这样的教育模式。靠那些根本不具备「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下一代,就能够实现「中国之崛起」吗?在每一个教师节,我们更需要思 索教师的职责是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在《知识分子与市场》一书中指出:「好教师不是以他的知识面宽、讲课条理清晰或者学 生们的课堂反映好而着称……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们对知识的真诚的好奇心,逐渐灌输一个学生的良知–传授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的大量冒险行为和高尚品行。」中 国有几个这样的老师呢?中国有诞生这样的老师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土壤吗?这才是温家宝应当深思的问题。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