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7日星期一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的来龙去脉(20) 高华2012-03-27 07:31:25

119
学生中脱颖而出;继而依靠莫斯科支持,被扶植为中共领袖;复以意识形态开道,得以
巩固在中共核心层中的地位。是故,意识形态成为王明、博古、张闻天等唯一真正具有
优势的领域,也是他们看家护院仅有的一块阵地,中共理论、宣传部门长期由王明等留
苏派把持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王明、张闻天等虽然在政治上开始走下坡路,但是,王明等
的失势并非是一天就完成的。直至四十年代初,中共意识形态主要部门仍由留苏派或与
留苏派关系密切的人所掌握: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闻天,副部长凯丰
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部长张闻天
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博古
中共中央党校委员会:主任王明
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邓发
中央马列学院:院长张闻天
中国女子大学:校长王明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主编张闻天①
对于王明、张闻天等控制中共意识形态部门的现象,毛泽东一直予以相当的容忍。
毛作为「策略大师」,十分明白区分在掌握实际权力与精神指导权力之间的轻重缓急关
系。1935—1938 年,毛既是顺其自然,又是自觉促成,对张闻天领导党的意识形态工
作不表示任何异议,毛的当务之急是将留苏派从权力核心地带引开,先巩固军权,进而
夺取党权。毛深知,一旦有了军权和党权,再获取意识形态解释权乃水到渠成。1938
年六届六中全会,终于使毛如愿以偿地成为党的领袖,张闻天正式被剥去了党的总负责
人的头衔,转而负责党的理论宣传、教育工作。不久,王明也被毛泽东召回延安。为了
将王明置放于自己的监督之下又不让他掌握实权,毛让王明担任了中央统战部部长的闲
职并兼任了几个中央文宣方面的职务,从表面现象上看,六中全会后,留苏派在党的意
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反而得到增强。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毛泽东胸有成竹。毛的策略是,继续拉住张闻天,竭力分化张
闻天与王明的关系;同时对张闻天领导的部门,「挖墙角,掺沙子」,提拔一些在党内
根底较浅的青年理论新手,为日后取代张闻天等留苏派,储存干部队伍。
张闻天自六中全会后,在党的核心层内的影响已明显下降,他转而将全付精力转入
到意识形态领域。此时正值毛泽东号召全党开展「学习运动」,在张闻天的主持下,延
安编译出版了《马恩丛书》十册,和《列宁选集》二十卷。延安青年知识分子如饥似渴
地研读原典,一时间,学习马列理论在延安蔚为风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学习运动」
之开展,竟使得六中全会之后颇感失落、压抑、且被毛圈在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和中央统
战部几间窑洞里度日子的王明有枯木逢春之感。王明似乎感到施展自己马列才华的机会
①参见王建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录》,页331-34。
@@@
120
再次来临,竟然四处报告,居然受到延安各机关、学校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
王明之风头仍健,其实并无任何意外。六中全会之后,王明仍是书记处和政治局成
员。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在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包含了王明大量的政治
观点,毛为了向斯大林显示其忠诚以及为了扩大中共在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影响,通权达
变,比王明更积极地主张加强与国民党的统一战线。六中全会的政治决议案也是由王明
代表政治局起草。六中全会后,王明只是感到在政治上的失势,而无意识形态受挫之感。
毛泽东对王明等的大出风头一时也无可奈何,站在共产党的角度,「学习运动」不
学马列又学什么呢?于是毛泽东眼看看马列著作在延安一本本翻译出版,对张闻天的不
满更加强烈。
站在毛泽东的立场,张闻天旧错未改,又添新错,十足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教条主
义分子。「学习运动」开展以后,张闻天不仅没有运用他所擅长的理论知识鼓吹毛的新
贡献,也没有将其对王明的不满上升到理论批判的高度。更有甚者,张闻天一手掀起延
安学习马列原著的热潮,言不及义,纸上谈兵,竟给王明等提供了表演的舞台,究其实
质,纯粹是对「学习运动」别有用心的误导,目的是让张闻天、王明等这批「学阀」、
「党阀」继续霸占党的文宣阵地。
其实,1938 年后毛泽东在中共意识形态所占空间已大幅增进,掌管党的理论和宣
传工作的张闻天主动给毛让出了最重要的权力:据当时张闻天的副手吴黎平(即吴亮平)
回忆,六中全会后,中央内部已有规定,凡在延安《解放周刊》、《共产党人》等刊物
发表重要文章,一概须经毛事先审阅批准,①而毛的讲话、文稿无不刊登在党刊之首要
位置。
然而毛泽东所要求意识形态部门的决不仅是这些,他的终极目标是改变中共气质。
他要实现对意识形态的全部占领——包括控制和超越于控制之上的完全占有。将毛文章
放在头版头条,或使毛拥有审稿权,并不能立时改变中共党内早已固定化的那种以俄为
师的精神气氛,毛所要打破的正是在他个人与由张闻天等营造的气氛之间所存在的那种
隔离状态,这种隔离状态与毛毫无亲和性,却能制造无数「又臭又长」,充满腐气的「党
八股」,且使留苏派从容操纵全党的精神信仰系统。在这堵巨大的精神壁垒面前,毛氏
新概念和新文体根本无从普及和推广,更遑请取其地位而代之!
毛泽东对于张闻天的个性和为人都了解其深。尽管在毛内心中,一直将张闻天与王
明等量齐观,均视为是莫斯科教条主义集团的一路货色。但是,张闻天毕竟与王明分手
较早,多年来对自己言听计从,骤然对张闻天下手,必定会引起党内高层的震动,反而
对自己不利。因此,毛只能继续留用张闻天,再徐图良策。
1939 年3 月22 日,经过毛泽东的倡议,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央党报委员会中的出版
科(解放社)从党报委员会中划出来,另设立中央出版发行部,主管延安及各根据地党
①参见吴黎平:〈「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出版的前前后后〉,载《怀念刘少奇同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年),页291。从《毛
泽东书信选集》亦可看出中共中央已形成这种制度,1939 年初,张闻天为发表陈伯达的〈论孔子的哲学思想〉致信毛,请毛审阅陈文。2
月20 日和22 日,毛在审阅了陈伯达文后,两次写信给张闻天,谈对陈伯达文章的修改意见。参见《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中国人民解
放军出版杜,1984 年),页144-51。
@@@
121
的出版物的政治审查和管理事务,由当时担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李富春兼任部长一
职。李富春是毛泽东多年的密友,任命李富春兼任此职,是削弱分散张闻天权限的一个
重要举动。
然而,李富春长期从事党务工作,并不擅长马列理论,他所领导的出版发行部,其
主要功能是「堵截」有害思想,虽然李富春在政治上完全效忠于毛,但由于他不熟悉理
论,在宣传毛的贡献方面,一时乏善可陈。
毛泽东似乎早已预料到会出现这种「脱节」的局面,他并没有显出任何紧张和焦虑。
因为此时在他的周围已经采集了陈伯达、艾思奇、胡乔木、何思敬、何干之等一批青年
理论家,只是这些人历练尚浅,还不能将彼等马上擢升到文宣部门的领导岗位。
被毛泽东慧眼发现,日后成为他的理论班子中坚的「秀才」由两类人组成,第一类:
有留苏背景,但又与王明、博古等无历史渊源的陈伯达等;第二类:上海左翼文化运动
中的活跃分子艾思奇、胡乔木,何干之等。这两类人的共同特点是,都未参加过苏区的
军事斗争,在党内地位不高。
在毛泽东身边的这批「青年学士」中,较受毛欣赏和重视的是陈伯达和胡乔木。陈、
胡二人因对毛助力最大而备受毛的信赖,分别于1939 年和1941 年被毛调入身边,担任
中央政洽局秘书和毛泽东个人的政治秘书,从而在中共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陈伯达对毛泽东的最大价值,在于他从理论方面丰富了毛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的命题,为毛泽东新理论的完善立下了汗马功劳。
被毛泽东所吸引的正是陈伯达著述中所显示出的民族化共产主义的色彩。在三十年
代北平、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李达、陈翰笙、王亚南、胡风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经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述活动,吸引了广大青年。但是陈
伯达与李达等有所不同,陈伯达不是一般性做些马列著作的译介工作,他的著述有看明
显的独创性。陈伯达师承著名的文史专家吴承仕教授,他较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
释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使他在左翼理论家中独树一帜。
陈伯达在1933 年秋撰写的《论谭嗣同》小册子里,竭力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
法原理去解释谭嗣同思想,提出在谭嗣同思想中「有初级唯物主义和不完美辩证法的痕
迹」。①陈伯达甚至还提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成为中国伟大思想继承者的看法,②实
际已接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这在三十年代初中期,无疑是空谷足音。
陈伯达著述中所体现的民族化共产主义的倾向,在由他参与发起的「新启蒙」运动
中得到进一步体现。③「新启蒙」运动是1936 年9 月至1937 年夏,由陈伯达、艾思奇、
周扬、何干之、胡乔木等左翼人士,为反对国民党倡导的「民族复兴运动」,在北平、
上海等地,开展的一场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陈伯达虽然高度评价了「新
①Raymond Wylie:The Emergence of Maoism:Mao Tse-tung,Ch’en Pota,and the Search for Chinese Theory
1935-1945(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15;26-27
②Raymond Wylie:The Emergence of Maoism:Mao Tse-tung,Ch’en Pota,and the Search for Chinese Theory
1935-1945(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15;26-27
③13 1936 年9 月10 日,陈伯达在上海左翼刊物《读书生活》四卷九期发表〈哲学的国防动员——新哲学者的自己批判和关于新启蒙
运动的建议〉,10 月1 日,又在《新世纪》一卷二期发表〈论新启蒙运动〉;陈伯达的这两篇文章正式掀起了新启蒙运动的讨论。
@@@
122
哲学」(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的意义,但他同时又尖锐批评了中国左翼文化运动
的严重不足。陈伯达认为,左翼人士应进行自我批判,因为他们「不能用辩证法来解释
中国的现实生活」,没能对中国传统思想作出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批判,①以至国民党
仍然可以将中国传统思想作为维护统治的有力工具,甚至日本帝国主义也在利用中国传
统思想愚弄中国人民。陈伯达强调,中国现代文化一方面应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优秀
美好的成份;另一方面,应吸收世界伟大的文化传统和成就,在马列主义的框架下,把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与先进的外国文化结合起来。 ②
陈伯达所具有的中国古典哲学的学养和对民族化共产主义问题别具一格的看法,终
于被毛泽东所发现。在民族化共产主义方面,毛泽东和陈伯达有着太多的共呜。毛一经
识得陈伯达,颇有相见恨晚之感。一时,毛、陈书信频频往来,纵论孔孟、墨子思想。
③此时的毛泽东正急欲把自己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理论化、系统化,只是
苦于没有助手,陈伯达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急需。1939 年春,在到达延安一年半
后,陈伯达被毛泽东从马列学院教书的岗位上解放出来,一步跃升为中央军委主席办公
室副秘书长,从此正式成为毛的首席理论助手。当陈伯达跨入权力中枢后,他的个人品
质迅速被他周围的权力至上的气氛所毒化。陈伯达在这种「中国化」的环境中,也从一
位朴素的教书先生,很快堕落成为一个利欲熏心的权力崇拜狂。④
与陈伯达以理论学养获知于毛泽东不同,胡乔木主要是凭其走笔成章的能力及简练
的文字功夫被毛录用为政治秘书的。胡乔木是三十年代中共领导上海左翼文化运动的中
坚分子,因长期身居幕后,其文名远逊于当时的周扬、艾思奇、陈伯达。当胡乔木于
1937 年秋初祗延安后,中央组织部对他并没有特别重视,而是将其分配到远离延安、
位于陕西泾阳县的安吴堡青年干部训练班作冯文彬的助手,担任青训班副主任和西北青
年抗日联合会(共青团解散后,中共领导青年运动的组织,代行共青团职能)宣传部长。

在安吴堡的两年,是胡乔木政治上失意的两年,胡乔木几乎没有和毛泽东接触的机
会。青训班的主要干部大多为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与胡乔木的气质、兴趣相去甚远。
1938 年5 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青委,以取代原来的中央青年部,由陈云任书记,
冯文彬任副书记,胡乔木也被吸收进中央青委,⑥从而和陈云结上了工作关系。1939 年
7 月,胡乔木在安吴堡闲置了两年后,⑦终于回到了延安。此时陈伯达已担任了毛泽东
①参见Raymond Wylie:The Emergence of Maoism:Mao Tse-tung,Ch’en Po-ta,and the Search for Chinese Theory 1935-1945,p.30-31;
另参见何干之:《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载《何干之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年),页401-402。
②参见Raymond Wylie:The Emergence of Maoism:Mao Tse-tung,Ch’en Po-ta,and the Search for Chinese Theory 1935-1945,p.30-31;
另参见何干之:《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载《何干之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年),页401-402。
③参见〈毛泽东致陈伯达〉(1939 年2 月1 日),载《毛泽东书信选集》。页140-42。
④陈伯达在1940 年延安有关「民族形式」的讨论中,对与己观点不同的王实味无限上纲,暗指王实味是异己分子。陈伯达在与朋友相
谈时,提到「最要紧的是跟人,跟准一个人」。参见戴晴:《梁漱溟、王实味、储安平》(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 年),页69-19;另
参见于光远:〈初识陈伯达〉,载《读书》,1998 年第6 期。
⑤由西北青年救国会出面创办,实则由中共中央青年部(中央青委)领导的青年干部训练班,原设陕西泾阳县云阳镇,1938 年1 月迁
到云阳北的安吴堡,史称「安吴堡青训班」。有关胡乔木在安吴堡青训班的活动,参阅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共青团陕西省委青运史研
究室编:《安吴古堡的钟声——安吴青训班史料集》(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年),页2、28、240、247。
⑥中共中央青委由陈云、冯文彬、李昌、刘光、乔木、高朗山、黄华、宋一平组成。参见〈冯文彬给黄华、宋一平的信〉(1938 年5 月
16 日),载《安吴古堡的钟声——安吴青训班史料集》,页23-24。
⑦胡乔木自述,他是1938 年8 月返回延安的,但根据依档案编写的《安吴古堡的钟声——安吴青训班史料集》一书记载,胡乔木返回
@@@
123
的政治秘书,而胡乔木仍默默无闻。但是有了陈云的扶持,胡乔木渐渐有了崭露头角的
机会。1939 年4 月16 日,《中国青年》杂志在延安复刊,胡乔木参加了该刊的编辑领
导工作,逐渐引起毛的注意。1940 年5 月,在安吴堡青训班基础上,正式建立了由陈
云任校长的「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胡乔木成为该校的实际负责人,从此与毛泽东有了
更多的接触机会。
1941 年,胡乔木正式被调入杨家岭,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并兼任中央政治局
秘书。胡乔木主要为毛的演讲稿做文字修辞方面的加工整理,根快成为毛须臾不可离开
的助手。刚入中枢的胡乔木言谈举止极为谨慎,较少抛头露面,直到1942 年整风高潮
中,毛把胡乔木派往中央宣传部。代行原由凯丰代理的部长一职, ①使胡乔木一夜之间
成为延安的知名人物。
与陈伯达、胡乔木相比,同胡乔木一道于1937 年秋奔赴延安的艾思奇、何干之、
王学文等人,在政治上的前途就大为逊色了。艾思奇、何干之,王学文在三十年代上海
左翼文化界享有盛名,他们刚抵延安的头几年,也蒙毛泽东的热情款待,被安排在陕北
公学、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任教,享受每月津贴二十元和配备一名警卫员的待遇,②毛
泽东并不时移樽与他们就一些哲学、理论问题进行讨论。在一段时期内,毛对艾思奇特
别重视,除经常书信往来外,还不时邀艾思奇在毛的窑洞挑灯夜谈。但是时间一长,毛
对艾思奇等的兴趣就大减了。毛虽然欣赏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解释,但是艾思
奇的通俗化没有丰厚的底蕴,其概念工具仍是俄式教条主义,「通俗化」几乎成了「教
科书化」的代名词。何干之虽然著述颇丰,毛也一度很看重他,曾经想请何干之做自己
的理论秘书。但何干之一则书生气较重,向毛表示自己有意著述,婉拒了毛的好意; ③
二则何干之为文过快,有粗疏之弊,毛也就顺其意愿,不再强邀何干之入幕。王学文资
格最老,革命历史和理论学养都较深厚,但为文为人都过于学究气,「教条主义」色彩
较为浓厚,也不适合放在身边工作。④
毛泽东虽然对艾思奇、何干之、王学文等有所失望,但在当时,毛对彼等并不求全
责备,相反,毛积极吸取他们著述中一切有用之内容。例如,何干之1936 年11 月在《中
国过去、现在和未来》(后易名为《转变期的中国》)小册子中,提出中国是「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是「新的民主革命」等观点,虽来源于共产国
际,但其表述简洁、明了,对毛以后写作〈新民主主义论〉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于这
些不属留苏派、来自于上海亭子间的理论家,毛泽东用其长,弃其短,1938 年后,他
们陆续都被委以延安各文宣部门的领导职务。艾思奇甫抵延安即被任命为边区文化界协
会主席,马列学院成立后,艾思奇又担任了该院的哲学研究室主任,1939 年又担任了
延安的时间应是1939 年7 月,胡记忆有误。另参见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页27。
①参见胡乔木:〈我所知道的田家英〉,载董边、镡德山、曾自编:《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年)页
121。
②参见成仿吾:〈何干之文集序〉,载《何干之文集》,页3。
③胡华、刘炼(何干之遗孀):〈何干之〉,载《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1 卷,页266。
④24 据刘雪苇回忆,王学文在马列学院用苏联列昂节夫《政治经济学》做课本,「讲得很拘谨,论点、要义的地方差不多就是照原书念」。
虽然刘雪苇听王学文课「津津有味」,但同学中却有人「打瞌睡」。参见刘雪苇:〈在延安马列学院三班听课的回忆〉,载吴介民主编:《延安
马列学院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页124。
@@@
124
中宣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940 年他又被任命为新创刊的《中国文化》主编。何
干之被任命为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王学文则在1938 年秋担任了马列学院副院长
兼教务主任。
1939—1941 年,毛泽东采用「挖墙角、掺沙子」的策略,步步为营,将自己的影
响力逐步渗入到由留苏派控制约中共理论宣传教育部门。毛将陈伯达、胡乔木网罗在身
边,犹如猛虎添翼,现在毛泽东要将「学习运动」引向纵深地带——为开展党的历史问
题的讨论,直接向王明等发起挑战制造炮弹。
三「甩石头」:毛泽东编「党书」
1940 年末,毛泽东决定扭转学习运动的方向,他再不能容忍充斥于延安各机关「空
对空」的纯学理讨论的空气。毛的策略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抢王」,暂时放过党
的中下层干部,先将党的高级干部从单纯读书的氛围中解脱出来,把他们引人到对敏感
的党的十年(1927—1937)历史的讨论中去,进而把野火烧向王明、张闻天。
毛泽东此举带有「玩火」的性质。1938 年共产国际在对中共的指示中明确告诫中
共领导层,应慎重对待党的过去历史问题的讨论,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争论,从而影响
党的团结。三年前共产国际的指示,虽言犹在耳,毛泽东却毫不在意,经过近几年的经
营,毛的权力基础又有新的加强,他要先行一步,试探一下其它领导人的反应。
1940 年12 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隐藏在胸中多年的观点,12 月4 日,毛在政治局
会议上首次对苏维埃后期极左的政策作出判断,认为这实际上是路线上的错误,「所以
遵义会议决议须有些修改」。会上马上产生争论,张闻天等不同意苏维埃后期错误是路
线错误的判断。①面对张闻天等的反对,毛稍稍调整了自己的言论,12 月25 日,毛在
以后以〈论政策〉之名发表的党内指示中,第一次宣布,中共在苏维埃运动后期犯了左
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提及其在十一个方面的表现。在这里,毛放了一只观测气球,他使
用的是比较笼统、含混的「苏维埃运动后期」的概念,而没有明确指明其时间段是从
1931 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至1935 年遵义会议召开之前;他用「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来
代替「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的正式判断。
毛泽东之所以选择在此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基于他对其政治对手内部分裂状况之
准确把握。毛十分清楚,在中共领导层内顽强坚持对原政治路线评价的人,并不是王明,
而是与毛长期合作共事、且在1940 年仍与毛关系密切的张闻天。至于王明,则在1940
年11月就提出中共在苏维埃运动后期犯了严重错误的看法。②尽管王明只是重复其1933
—1934 年在莫斯科即曾表明的观点,但王明此时旧话重提,却完全是为了与在国内的
原同事博古、张闻天撇清关系。对于王明、博古、张闻天等互相攻讦、竞相推卸责任,
①参见《毛泽东年谱》,中卷,页235-36。
②王明:〈论马列主义决定策略的几个基本原则〉,原载延安《共产党人》,1940 年第12 期,引自蔡尚思主编、姜义华编:《中国现代思
想史资料简编》,第4 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年),页488。
@@@
125
毛看在眼里,却丝毫没有表示他个人对王明的欣赏和支持,毕竟使毛感到威胁的是在国
际共运中声名远扬的留苏派之精神领袖王明,而非王明昔日之朋友、且早已在一系列重
大问题上与自己站在一边的张闻天。眼下形势早已变化,王明正不时向毛示好,且将毛
从「中国革命的伟大政治家和战略家」升格为「伟大的理论家」。①只有张闻天一人还
在顽强抵拒毛为修正历史结论所作的努力,这种情况迫使毛不得不另图他策。
1940 年冬至1941 年6 月,毛泽东用了半年时间精心准备了一块砸向王明等留苏派
的「石头」,这就是党的秘密文件集《六大以来》。
《六大以来》是一本深受斯大林《联共党史》影响、经毛泽东精心编排的中共历史
文献汇编。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完成于1941 年6 月,全书编成于1941 年12 月。②
《六大以来》共收入各种文献凡五百一十九篇,约二百八十万字,收入文件的时间跨度,
从1928 年6 月中共六大召开到1941 年11 月。
这套文献集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在胡乔木、王首道的帮助下,毛泽东
以中共党内所谓的「两条路线」为经纬,以此观点来编排史料。该书将毛泽东树为党的
正确路线的代表,将王明、博古等列为错误路线的代表。全书共收入毛的文章、讲演、
报告共五十五篇,占全书十分之一的比重。毛对王明、博古、张闻天起草的大量文稿作
了细致的取舍,择其一部分,作为「反面教材」收入读书。毛泽东对周恩来在抗战初期
支持王明的活动,也丝毫未忘却,在《六大以来》中将周恩来顺带捎上。该书全文收录
了1938 年6 月15 日周恩来和王明、博古联名发表的〈我们对于保卫武汉与第三期抗战
问题底意见〉一文,作为周恩来对「错误路线」附和、妥协的证据。相比之下,刘少奇
的政治行情看涨,在《六大以来》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该书收录了刘少奇四篇文章,
被毛编排入「正确路线」一方。周恩来单独发表的文章仅收录一篇。毛通过此举向全党
高级干部明确表示,只有刘少奇才是毛「正确路线」的真正拥护者。
毛泽东为表明自己一贯正确,对于收入《六大以来》的自己的文章,作了精心的选
择,将一切有碍于自己「形象」的文字尽情作了删除。毛剔除了表明自己支持1931—
1935 年党的政治路线的文字,对自己在三十年代前、中期发表的一些文章还作了细心
的剪裁。毛只选录了他在1934 年1 月全国第二次苏维埃大会上的报告(只有苏维埃才
能救中国)的一小部分,易名为〈我们的经济政策〉和〈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收入《六大以来》。毛对〈论新阶段〉更是大动手术,他只截取报告中谈「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化」和「独立自主」的若干节,改名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将
其收入《六大以来》。
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在编辑《大大以来》的过程中,毛泽东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个别文件的日期上作了手脚。《六大以来》收入的由任弼时主持通过的〈中央苏区第
①王明:〈学习毛泽东〉,延安《新中华报》,1940 年5 月7 日。
②《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有全集本和选集本两种,选集本由八十六篇材料组成,均分为上、下两册,十六开本,由延安新华
印刷厂印刷。1941 年12 月,《六大以来》全集本仅印了五百套,发行到几个中共中央局、军委等少数单位,不对个人发放。选集本逐一编
号、登记、分发给党的高级干部。1947 年,中共中央在国民党军队进攻下,撤离延安,「全集本」只在中央办公厅保留几部,其馀全部销毁。
1952、198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对该书作若干调整、补充后,两次予以重印,由内部控制发行。参见裴淑英:〈关于《六大以来》一书的
若于情况〉,载《党的文献》,1989 年第1 期。
@@@
126
一次党代表大会政治决议案〉,该文件原来的形成时期是1931 年11 月1 至5 日,但是,
被收入《六大以来》时,却被改为1931 年3 月。①这个改动非同寻常,它掩盖了1931
年4 月至10 月,由任弼时为首的中央代表团支持毛泽东、与毛联手共同反对项英的历
史真相。毛之所以选中这份决议案,乃是该文件批评了毛所主张的「抽多补少」、「抽
肥补瘦」的土地政策,正好从反面说明毛与六届四中全会后的中央存在深刻的路线分歧。
把通过该决议案的时间改为1931 年3 月,是为了强调六届四中全会后的中央派往江西
的代表团,下车伊始,就反对毛的正确主张,而毛长期遭受中央的错误压制。毛将这个
决议案收入《六大以来》,也是给任弼时一个警戒;使其明白,他在历史上也和错误路
线沾过边。
毛泽东编辑《六大以来》,其理由是为召开七大作资料准备,②毛泽东的这个大行
动得到了任弼时的全力支持。任弼时自1938 年3 月赴莫斯科后,在共产国际总部居留
两年,直至1940 年3 月26 日才返回延安。任弼时回国后,立即进入中共最高权力核心
中央书记处(相当于政治局常委会),到当年的7、8 月,又被任命为中央秘书长,负
责中央书记处的常务工作,成为毛泽东最重要的助手。
任弼时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共产党人。从三十年代后期始,任弼时对毛泽东
的智能和谋略愈益钦佩,认为在中共党内唯有毛泽东堪负领袖重责,并且相信只要有毛
掌舵,中共就一定能走向成功。因此,任弼时在毛泽东与王明之间较早就作出了选择,
在毛泽东比较困难的1938 年初春,任弼时在「三月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支持毛泽东的
意见,从而获得毛的信任。
任弼时也有其难言之隐。尽管在1931 年4 至10 月,任弼时曾与毛泽东真诚合作,
一同联手反对项英,但是在1931 年10 月后,却是由他具体贯彻六届四中全会后的政治
局路线,给毛扣上了「狭隘经验主义」的帽子。任弼时对三十年代初期曾经给毛造成的
伤害一直深感内疚,多年来主动与毛靠拢,试图争取毛的谅解。1938 年3 月。任弼时
赴莫斯科后,为突出毛在共产国际的影响,竭心尽力,成效显着。返回延安后,任弼时
更是全力辅佐毛,处处从中共的长远利益着眼,对毛的活动都从好的方面去理解。
任弼时出于维护党的利益而支持毛泽东,这并不意味他就欣赏毛泽东的一切。任为
人正派,有时颇看不惯毛的所作所为,③只是出于各种复杂因素的考虑,对毛的一些过
份之举,任弼时多佯装不知而已。作为六届四中全会后派往江西苏区的中央代表团团长,
任弼时绝不会把他主持的苏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日期忘记,正是由于任弼时的妥协态
度,毛才敢于公开修改那次会议的日期。
①《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页129。1931 年3 月18 日至21 日,项英以苏区中央局书记的身分主持召开了苏区中央局扩
大会议,因等待中共中央指示的到来,没有形成会议决议就宣布暂停会议。4 月17 日,任弼时等到达宁都县与项英、毛泽东等会合,苏区
中央局再举行一天的会议,作为前一月扩大会议的继续。此次会议形成五个文件:—、(接受国际来信及四中全会决议的决议);二、〈土地
问题决议〉;三、〈关于一、三军团工作总结的决议〉;四、〈关于富田事变的决议〉;五、〈共青团工作的决议〉——没有〈中央苏区第一次
党代表大会政治决议案〉。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召开于1931 年11 月1 日至5 日,此次会议的政治决议案由王稼祥起草。在编辑《六
大以来》时,毛对这份决议案也作了剪裁,毛只将该文件的第一部分收入《六大以来》,而略去了第二、三部分,因为该决议案第二部分「中
央苏区过去工作的检阅」明确提到「苏区党代表大会完全同意中央九月指示信」,如果将这些内容收入《六大以来》,就不能把该文件的日
期写成1931 年3 月。参见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1),第7 册,页451。
②《胡乔木回忆毛泽东》,页176。
③王明:《中共五十年》,页54。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