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日星期二

无我之境界-梁启超

佛说法五十年,其法语以我国文字书写解释今存大藏中者垂八千卷,一言以蔽之,曰“无我”。
佛何故说无我耶?无我之议何以可尊耶?“我”之毒害,在“我爱”、“我慢”,而其所由成立则在“我见”。何谓我爱?《成唯识论》(卷四)云:“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着。”我爱与兼爱不相容,对于我面有所偏爱,则必对于非我之“他”而有所不爱,如是则一切世界不成安立。我身、我妻子、我家族、我财产、我乡土、我团体、我阶级、我国家,如是种种,认为是即我或我所有,从而私之;其他身、他家族、乃至他阶级、他国家以非我故,对之而生贪、嫉妒、怨毒、欺诈、贼害、斗争,以是之故,一切世界,不成安立。何谓我慢?《成维识论》云:“我慢者,谓倔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万事以我为中心,以主我的精神行之,谓环乎皆宜受我支配,供我刍狗;其浅狭者,如个人的我慢、阶级的我慢、族姓的我慢、国家的我慢,且不必道;其尤普遍而深广者,则人类的我慢,谓我为天帝之胤,为万物之灵,天地为我而运行,日月为我而明照,含生万类为我而孳育。以五官所经验,谓足穷事物之情状。以意境所幻构,谓足明宇宙之体用,故见自封习非成是。陻覆真理,增长迷情,我爱我慢,其毒天下如此。至其为个人苦恼之根源,更不必论矣。而其所由起,则徒有我之见存,故谓之“我见”。不破此我见,则我爱与我慢,决未由荡涤,此佛所双无我之为教义之中坚也。
所谓“无我”者,非本有我而强指为无也。若尔者,则是为戏论,为妄语。佛所断不肯出。《大智度论》三十六云:“佛说诸法性常自空,非以‘空三昧’令法空。”佛之无我说,其所自证境界何苦,非吾所敢妄谈。至其所施设以教吾人者。则实脱离纯主观的独断论,专用科学的分析法,说明“我”之绝不存在质言之。则谓吾人所以为我者,不过心理过程上一种幻影,求其实体,了不可得。更质言之,则此“无我”之断案,实建设鱼极隐实、极致密的认识论之上。其义云何?即有名之“五蕴皆空说”是已。今当先释五蕴之名,次乃述其与“我见”之关系。
蕴Khandha,旧译阴,亦译聚,亦译众。《大乘广五蕴论》云:
问:蕴为何义?答:积聚是蕴义,谓世间相续,品类趣处差别色等总略摄故。如世尊说,比丘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胜若劣,如是总摄为-“色蕴”。
(今译)问:什么叫做蕴?答:蕴是积聚的意思,将时间的相续不断之种种差别现象,分出类来,每类作为一聚,这便是蕴。例如世尊告某比丘说,所有的一切物质(色),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内的、外的,粗的、细的,远的、劣的,远的、近的,总括起来,成为一个“色蕴”、
蕴训积聚,故凡有积聚义者皆得名蕴(例如篇名亦谓之蕴,《发智论》、大毗婆沙》皆分八蕴,即八篇也。旧译取梵音名八犍度)。此所谓蕴者,专就意思活动过程上之类聚而言,凡分为五。
一色蕴Rupa物质物态=感觉之客观化
二受蕴Vedana感觉.........................
三想蕴Sanna知觉、联想、印象.......
四行蕴Sankhara执意,思维............所认识之对象
五识蕴Ninnana了别,集起..............能认识之主体
以上所释,尚有未明未惬之处,更分释如下:
(一)色蕴《增一阿含经》(二八)云:“此四大身,是四大所造色,是故名为色阴。......所谓色者,寒亦是色,热亦是色,饥亦是色,渴亦是色。”《大乘广五蕴论》云:“云何四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无表色等。”
说明:四大种指物质,四大所造色指物质之运动,此二者不容混为一谈。最近倡相对论之哀定登A SEddington已极言分别之必要。“所造色”分三类。第一类五根,即《杂阿含》所谓四大身。第二类五境,即五根所接之对境。第三类无表色,分为极略、极迥、定所生、遍记所起等。极略、极迥,皆微之意。“极略”谓将木石等有形之物质,分析至极微,甚与现代物理学得分析相似矣。“定所生”谓用定力变成幻境,如诸大乘经所说“华严楼阁”等。“遍计所起”谓由幻觉变现,如空华第二月等。合以上诸种,总名色蕴。
以上吾人常识所计,此所谓色者,全属物理的现象(除无表色种一小部分)。何故以厕诸如理现象之五蕴耶?须知认识之成立,必由主客两观相对待,无主观客观不能独存,外而3山河大地,内而五官百骸,苟非吾人认识之,曷由知其存在?既已入吾识域而知其存在,则知其决不能离吾识而独立,故佛家之谓此为识所变。论云:“云何色由识变,谓识生时,内因缘力变似眼等色等相现,既以此相为所依缘。”(《成唯识论》卷一)又如经所说寒热、饥渴等骤现似纯属生理的事实,其实对于此种外界之刺戟,心理的对应先起,而生理的冲射乃随其后,特此种极微细的心之状态,素朴思想家为察及耳,故吾总括此造种“色”,名之曰感觉的客观化。此义在《毗婆沙》、《俱舍》、《瑜珈》、《唯识》诸书,剖之极详,得近世欧美心理学者义部分的证明,更易了解。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