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5日星期二

晚年周恩来(一)(明镜出版,高文谦作)2011-11-18 01:47:44

引子
    周恩来死后的三个星期,恰逢中国农历丙辰年的除夕。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冬天。当时正值数九寒天,朔风呼啸,滴水成冰。其 时国内的政治气候也正如严冬一样,一片肃杀景象。由江青的御用班子清华、北大两校大批判组打头阵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正在紧锣密鼓,大批判的火药味 越来越浓。
    那时多半还沉浸在对周恩来之死悲痛之中的中国人,尽管对眼下这场铺天盖地而来的运动已经感到厌倦和不平,对中国的前途忧心忡忡,但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因为已经历过太多政治磨难的老百姓大都知道在幕后掌控这一切的那只手是谁。
    就在这个除夕之夜,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地–游泳池的院子里突然响起一阵喧闹的爆竹声。一时间,火光冲天,鞭炮声震耳欲聋。这一不同寻常的景象弄得中南海里负责安全警卫的工作人员好一阵紧张,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按照规定,在中南海禁地是绝对不准燃放爆竹的,毛泽东的住地更是戒备森严,甚至连麻雀都不让停落在树上。等人们弄清这一动静竟是来自毛本人 的住地后,一个黑色的传闻便在京城的政治圈中不胫而走,广为流传:毛泽东在周恩来死后放鞭炮!还有人证明第二天亲眼看见从游泳池拉走了整整一卡车的鞭炮 屑。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只有在办喜事的时候才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如果有人在办丧事的时候放鞭炮,就会被认为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人们本来就对 毛泽东对周恩来去世的冷漠态度憋了一肚子气,因为毛不去参加周的追悼会,却在几天之前接见已经因”水门事件”而下台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而且 又从”四人帮”那里传出”不要用死人压活人”的最高指示,百般压制老百姓自发悼念自己总理的活动。
    在政治圈中了解内情的党内军中的老干部私下里纷纷为周恩来抱不平,认为周恩来一生对毛泽东忠心耿耿,当牛做马,而毛对周的死却无动于衷,也实在太令人寒心了!这种情绪迅速扩展到整个社会。这次”鞭炮事件”更是火上加油,弄得整个京城沸沸扬扬。
    人们被激怒了!
    以悼念周恩来为导火索,触发了中国社会自文化大革命以后蓄积已久的政治危机的总爆发,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四五运动,矛头直指以江 青为首的”四人帮”及其后台老板毛泽东,敲响了文革的丧钟。几个月后,毛泽东也在忧病交加之中死去。中国现代史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然而,”鞭炮事件”留在人们心头的阴影并没有因此而烟消云散,而是继续余波荡漾。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系一直像幽灵一样困扰着中国的老百姓、学术界及政府当局。
    长期以来,大陆官方出于政治的需要,一直讳言毛、周两人历史上恩恩怨怨的关系,文革时期更是禁忌,只准许毛泽东身边的几个工作人员出来撰写回忆文章。内容不是刻意遮掩毛不去参加周恩来追悼会的真正原因,就是大加渲染毛、周之间的所谓”深厚情谊”。
    然而,结果是越描越黑,非但没有驱散人们心头的疑云,反而露出更大的破绽,因为这些记述和解释大都空洞牵强,有的甚至还自相矛盾。当然,更 主要的还是因为周恩来的大半政治生涯一直笼罩在毛泽东的阴影之下,两人之间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实在是太复杂了,绝非一两件事情的肯定或否定,就可以简单 了断的。
    应该说,毛泽东与周恩来两人的关系是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中最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非常复杂微妙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是了解和 把握晚年周恩来乃至其整个政治生涯的一把钥匙。目前海内外已经出版的研究毛、周两人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难以计数,不过专门论及这个问题的却不多。而且即 使涉及,也囿于各自的条件,大陆的难以跳出意识形态的桎梏,多有顾忌,欲言又止;而海外的则又难免给人以捕风捉影,隔靴搔痒之感。
    正因为如此,本书的写作,相对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者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周恩来生平研究小组组长,在大陆从事周恩来和 文革史研究多年,出国前是大陆官方《周恩来年谱》、《周恩来传》和《毛泽东传》文革部分的执笔人。在大陆期间,作者曾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档案室里泡过 十几年,看过大量历史文献档案,其中有许多是官方一直刻意遮掩而不见天日的核心档案。
    另一方面,作者因同情和支持一九八九年由学生发起的爱国民主运动而在随后的清查中遭到整肃,目前寓居美国。与大陆学术界的同仁相比,享有写 作上的自由,因此更有条件来写这样一本书,把周恩来这个依然在中共神坛上供奉的偶像,并且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共政治文化之大成的”党内大儒”,重新放回当 年那段天翻地覆、狂热恐怖的年代中加以审视,在拂去历史的尘埃,剥掉涂抹的油彩,还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周恩来。
    至于本书之所以选择晚年周恩来这个题目来透视其一生,是因为作者在大陆期间曾多年潜心研究过这段历史,采访过不少重要的当事人,看过大量的 历史文献档案,其中有不少是鲜为人知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周氏晚年是在文革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度过的,是他整个政治生涯中最难熬的一段,同时也是目前人们对 他的历史评价中争议最大的。
    文革期间,周恩来为了在政治上保持自己的”晚节”,充当了文革执行者的角色,帮衬迎合,跟着毛泽东做了不少亏心之事;同时为了自保,对毛极 力隐忍周旋,内心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悲苦和无奈,把其人的政治哲学,品格、手腕以及个人素质中的一切潜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文革这 场历史浩劫铸造了周氏其人留在今日世间的形象。周恩来生前身后的各种荣辱毁誉也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此。
    周恩来究竟是何许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换句话说,他究竟是圣坛上道成肉身的完人,还是大奸若忠的伪君子?是浩劫中扶 危定倾的功臣,还是助纣为虐的帮凶?是有意扮演双重角色,善于在政治上走钢丝的演技大师,还是个内心人格分裂,表里不一的两面人?
    这正是本书所要剖析和展示的。作者将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和对众多当事人的采访,侧重在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揭示周恩来的处境、心态、 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在主、客观两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既不讳过,也不苛责,秉笔直书,力求挖掘并写出周恩来之所以成为其人的那种东西来,让读者作出自己的判 断。
    这便是本书写作的初衷。
 
引子
    周恩来死后的三个星期,恰逢中国农历丙辰年的除夕。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冬天。当时正值数九寒天,朔风呼啸,滴水成冰。其 时国内的政治气候也正如严冬一样,一片肃杀景象。由江青的御用班子清华、北大两校大批判组打头阵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正在紧锣密鼓,大批判的火药味 越来越浓。
    那时多半还沉浸在对周恩来之死悲痛之中的中国人,尽管对眼下这场铺天盖地而来的运动已经感到厌倦和不平,对中国的前途忧心忡忡,但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因为已经历过太多政治磨难的老百姓大都知道在幕后掌控这一切的那只手是谁。
    就在这个除夕之夜,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住地–游泳池的院子里突然响起一阵喧闹的爆竹声。一时间,火光冲天,鞭炮声震耳欲聋。这一不同寻常的景象弄得中南海里负责安全警卫的工作人员好一阵紧张,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按照规定,在中南海禁地是绝对不准燃放爆竹的,毛泽东的住地更是戒备森严,甚至连麻雀都不让停落在树上。等人们弄清这一动静竟是来自毛本人 的住地后,一个黑色的传闻便在京城的政治圈中不胫而走,广为流传:毛泽东在周恩来死后放鞭炮!还有人证明第二天亲眼看见从游泳池拉走了整整一卡车的鞭炮 屑。
    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只有在办喜事的时候才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如果有人在办丧事的时候放鞭炮,就会被认为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人们本来就对 毛泽东对周恩来去世的冷漠态度憋了一肚子气,因为毛不去参加周的追悼会,却在几天之前接见已经因”水门事件”而下台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和女婿,而且 又从”四人帮”那里传出”不要用死人压活人”的最高指示,百般压制老百姓自发悼念自己总理的活动。
    在政治圈中了解内情的党内军中的老干部私下里纷纷为周恩来抱不平,认为周恩来一生对毛泽东忠心耿耿,当牛做马,而毛对周的死却无动于衷,也实在太令人寒心了!这种情绪迅速扩展到整个社会。这次”鞭炮事件”更是火上加油,弄得整个京城沸沸扬扬。
    人们被激怒了!
    以悼念周恩来为导火索,触发了中国社会自文化大革命以后蓄积已久的政治危机的总爆发,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四五运动,矛头直指以江 青为首的”四人帮”及其后台老板毛泽东,敲响了文革的丧钟。几个月后,毛泽东也在忧病交加之中死去。中国现代史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然而,”鞭炮事件”留在人们心头的阴影并没有因此而烟消云散,而是继续余波荡漾。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系一直像幽灵一样困扰着中国的老百姓、学术界及政府当局。
    长期以来,大陆官方出于政治的需要,一直讳言毛、周两人历史上恩恩怨怨的关系,文革时期更是禁忌,只准许毛泽东身边的几个工作人员出来撰写回忆文章。内容不是刻意遮掩毛不去参加周恩来追悼会的真正原因,就是大加渲染毛、周之间的所谓”深厚情谊”。
    然而,结果是越描越黑,非但没有驱散人们心头的疑云,反而露出更大的破绽,因为这些记述和解释大都空洞牵强,有的甚至还自相矛盾。当然,更 主要的还是因为周恩来的大半政治生涯一直笼罩在毛泽东的阴影之下,两人之间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实在是太复杂了,绝非一两件事情的肯定或否定,就可以简单 了断的。
    应该说,毛泽东与周恩来两人的关系是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中最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非常复杂微妙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是了解和 把握晚年周恩来乃至其整个政治生涯的一把钥匙。目前海内外已经出版的研究毛、周两人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难以计数,不过专门论及这个问题的却不多。而且即 使涉及,也囿于各自的条件,大陆的难以跳出意识形态的桎梏,多有顾忌,欲言又止;而海外的则又难免给人以捕风捉影,隔靴搔痒之感。
    正因为如此,本书的写作,相对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者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周恩来生平研究小组组长,在大陆从事周恩来和 文革史研究多年,出国前是大陆官方《周恩来年谱》、《周恩来传》和《毛泽东传》文革部分的执笔人。在大陆期间,作者曾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档案室里泡过 十几年,看过大量历史文献档案,其中有许多是官方一直刻意遮掩而不见天日的核心档案。
    另一方面,作者因同情和支持一九八九年由学生发起的爱国民主运动而在随后的清查中遭到整肃,目前寓居美国。与大陆学术界的同仁相比,享有写 作上的自由,因此更有条件来写这样一本书,把周恩来这个依然在中共神坛上供奉的偶像,并且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共政治文化之大成的”党内大儒”,重新放回当 年那段天翻地覆、狂热恐怖的年代中加以审视,在拂去历史的尘埃,剥掉涂抹的油彩,还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周恩来。
    至于本书之所以选择晚年周恩来这个题目来透视其一生,是因为作者在大陆期间曾多年潜心研究过这段历史,采访过不少重要的当事人,看过大量的 历史文献档案,其中有不少是鲜为人知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周氏晚年是在文革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度过的,是他整个政治生涯中最难熬的一段,同时也是目前人们对 他的历史评价中争议最大的。
    文革期间,周恩来为了在政治上保持自己的”晚节”,充当了文革执行者的角色,帮衬迎合,跟着毛泽东做了不少亏心之事;同时为了自保,对毛极 力隐忍周旋,内心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悲苦和无奈,把其人的政治哲学,品格、手腕以及个人素质中的一切潜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文革这 场历史浩劫铸造了周氏其人留在今日世间的形象。周恩来生前身后的各种荣辱毁誉也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此。
    周恩来究竟是何许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换句话说,他究竟是圣坛上道成肉身的完人,还是大奸若忠的伪君子?是浩劫中扶 危定倾的功臣,还是助纣为虐的帮凶?是有意扮演双重角色,善于在政治上走钢丝的演技大师,还是个内心人格分裂,表里不一的两面人?
    这正是本书所要剖析和展示的。作者将依据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和对众多当事人的采访,侧重在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揭示周恩来的处境、心态、 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在主、客观两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既不讳过,也不苛责,秉笔直书,力求挖掘并写出周恩来之所以成为其人的那种东西来,让读者作出自己的判 断。
    这便是本书写作的初衷。
 
乞求毛高抬贵手
    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的周恩来提笔给毛泽东写了封亲笔信,回顾反省了自己的一生,说:”从遵义会议到今天整整四十年,得主席谆谆善诱,而仍不断犯错,甚至犯罪,真愧悔无极。现在病中,反复回忆反省,不仅要保持晚节,还愿写出一个像样的意见总结出来。”
    一九七五年六月间,在癌细胞的吞噬下,周恩来已经瘦得皮包骨,体重只剩下六十一斤,即将油尽灯枯。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的周氏预感到毛泽东始终 对当年中央苏区两人之间的那段过节,特别是宁都会议上的一箭之仇耿耿于怀,即便在自己生前高抬贵手,身后大概也不会放过自己,于是在病榻上强撑着起来,用 颤抖的手提笔给毛写了一封信:
    主席:
    问候主席,您好!
    我第三次开刀后,这八十天恢复好,消化正常,无潜血。膀胱出血仍未断,这八十天(从三月二十六日–六月十六日)只有21cc(克)不到,但 较去年十一月十二日到今年二月四日,中间还去主席处五天,一月开全会共两次,共八十多天只有13cc,还略多:那八十多天只有增生细胞二次,可疑细胞只三 次,这八十天却有坏细胞八次,而最后十天坏细胞三次,所以我与政治局常委四位同志面谈,他们同意提前进行膀胱照全镜电烧,免致不能电烧,流血多,非开刀不 可,十五日夜已批准–我现在身体还禁得起,体重还有六十一斤。一切正常可保无虞,务请主席放心。手术后情况,当由他们报告。
    为人民为世界人的为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原文如此–作者注) ,恳请主席在接见布特同志之后,早治眼病,必能影响好声音、走路、游泳、写字,看文件等。这是我在今年三月看资料研究后提出来的。只是麻醉手术,经过研 究,不管它是有效无效,我不敢断定对主席是否适宜。这段话,略表我的寸心和切望! 从遵义会议到今天整整四十年,得主席谆谆善诱,而仍不断犯错,甚至犯罪,真愧悔无极。现在病中,反复回忆反省,不仅要保持晚节,还愿写出一个像样的意见总 结出来。
    祝主席日益健康!
    周恩来
    75.6.16.22
    写罢这封信后,为了让毛泽东确实能够领会自己的一番苦心,周恩来又以央求的口吻,给毛的机要秘书张玉凤附了一张便条:
    玉凤同志:
    您好!
    现送十六日夜报告主席一件。请你视情况,待主席精神好,吃得好,睡得好的时(候) ,念给主席一听,千万不要在疲倦时念,拜托拜托。
    周恩来
    1975.6.16.22时半
    这篇读来令人百感杂陈的短信,浓缩了厚重的历史内容。它既是周恩来对他一生与毛泽东关系的自我总结,也是在某种程度上解读周氏晚年内心世界 的一条难得的线索。当然,事情并非像表面文章那样简单,这篇辞卑言重,极尽低首下心之能事的东西,究竟是周恩来内心深处的真情表露呢,还是在乞求毛高抬贵 手的韬晦之术呢?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还是让我们先对毛、周关系作一番历史的回顾,来逐步寻找答案吧。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