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炮上课
西藏人不理睬英国人与中国人签定的条约,继续我行我素。他们毁掉英国人在锡金边界立的界碑,像过去一样随便穿越边境,赶着牛羊到边境另一侧去放牧。中国答应印度货物可免税通过西藏的亚东关卡,西藏人却照样征税。西藏商人可以自由到印度去做生意,英国人却不被允许进入西藏。在英国人以破坏条约指责西藏人时,西藏人就装糊涂,说中国驻藏大臣从未把条约给他们看过,条约也未经西藏政府同意,所以条约无效。而当英国人打算与西藏政府直接交涉的时候,西藏人却又会让他们去找驻藏大臣,推托一切外交权都在中国人手中,他们不能僭越中国皇帝。从第一次英藏战争到第二次英藏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西藏人一直就在跟英国人玩这种东方式的游戏,指望以推托扯皮消磨对方,将己所不欲之事化解于不了了之中。
中国人的做法也大同小异,把条约不能执行的责任一股脑推给西藏人,说他们不服管束,骂藏人“愚昧无知,蠢如鹿豕”。当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总督寇松勋爵 LordCurzon 对此感叹:“在对西藏政策问题上,我们似乎在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里转圈。如果我们与西藏交涉,要么得不到答复,要么就是叫我们去同驻藏大臣打交道;如果我们与驻藏大臣交涉,他就会寻找借口,说他无力对西藏施加任何压力。”[8]
英国人开始明确地、坚决地要求与西藏统治者直接对话。他们无法容忍自己落入可笑的境地。如荣赫鹏后来对西藏人发表的演讲中说:“吾英人可以经商于俄、德、法及其它诸大国中,亦可经商于中国之满洲、蒙古、土耳其斯坦及其它藩属中,惟于西藏,独不许进行贸易。此种偏颇不公之事,殊不适于正直文明之民族如君等也。”[9]西方人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并将其视为公理的态度在这段话中表露无遗。
英国人首先希望能与十三世达赖喇嘛以通信的方式沟通。那时十三世达赖喇嘛已经成为西藏说一不二的统治者。即使他不按照英国人的思路考虑问题,只要能对上话,总可以通过谈判取得进展。然而印度总督寇松连续数次致信都得不到回答。一八九九年寇松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信在六个月后被原封不动地退还,西藏官员表示他们不敢向上转呈。寇松委托专人去拉萨亲自送信,达赖喇嘛照样拒绝予以答复,连信都不拆,原信退回时,信封上的封戳宛然尚在[10]。当时的西藏人就是这样,似乎只要捂上耳朵,蒙上眼睛,任你怎么做怎么说一概不看不听,你就死活没招。
英国人也有办法,你对我不闻不问,我就揍你,打疼了你,你就不得不睁开眼睛,跟我对话了。一九○三年,在印度总督寇松的策画下,一个武装“使团”──堪称外交史的奇迹──开始向西藏境内挺进。寇松任命的“交涉使” 亦为“使团”团长 荣赫鹏是一个渴望着建功立业的冒险家和意志坚强的帝国军官。对这个武装“使团”的使命,英国国内、包括当时的帝国政府有很多反对意见,所以“使团”初始阶段非常谨慎和缓慢,每前进一段就停下,要求西藏派遣有决定权的高层政府官员前去谈判。
西藏人继续坚持不闻不问的策略。一路上只有低级官员与荣赫鹏周旋。他们除了不停地重复拉萨当局要英国人撤退的要求,仍然是连信也不敢转交。荣赫鹏只有采取把信当面念给他们听的办法,指望他们能把听到的内容向上转达。
中国的驻藏大臣也始终没有出面。后人指责驻藏大臣失职,驻藏大臣辩解是藏人不提供乌拉。关于这一点,最近由几位藏族历史学家写的《西藏通史》这样写:
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命令驻藏大臣裕钢亲赴岗巴宗与英方进行和谈,阻止发生武装冲突。但是,西藏地方政府和三大寺的代表认为:“原先虽在隆吐山战败,但元气尚可恢复,可驻藏大臣升泰反对抗英,结果失去了大片领土。如果这次驻藏大臣再度反对的话,那将会误大事的。”因此,不同意驻藏大臣赴岗巴议和。当时驻藏大臣裕钢及两位帮办处于无奈,向皇上呈报西藏情况后辞去了职务,清朝就委任有泰为驻藏大臣,委任纳钦为驻藏帮办。[11]
由此看,驻藏大臣的辩解并不完全是假话。所谓隆吐山战败,指的就是一八八八年那次英藏战争。当时因为清朝政府及早采取与英方谈判解决的态度,避免了战争进一步扩大,西藏人也因此没有对双方的实力差距产生清醒认识,以为西藏堪与英军一战,只是输在驻藏大臣自行放弃抵抗。所以,这次西藏在坚持不与英方正面接触的同时,大规模集结藏军和各地民兵,决心以武力阻挡英国“使团”的前进。
等到双方真正在战场上交手时,与其说那是双方之间的战争,毋宁说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屠杀。西藏战士虽然经常表现出令人赞叹的英勇,但是其武器的原始和军事素质的低下使其完全不是英军对手。每次战事,英国军官率领的印度和廓尔喀士兵几乎总是以死伤几人的代价,杀死成百的西藏人。以至战斗过后,那些讲究荣誉感的英国军官情绪低沉,无心庆贺。英国国内报纸则纷纷抨击“使团”的残无人道,甚至英国议会也将其评述为“对手无寸铁之人的大屠杀”[12]。为此,英国《每日邮报》当时派出的随军记者埃德蒙?坎德勒(EdwudnCandler 在他后来写的书中这样辩解:
藏人十分固执自信,直到教训了他们多次之后,他们才知道自己那些武装起来的乌合之众和英王的军队差别太大。根据后来发生的事件来看,很显然要不是我们狠狠地教训了他们一顿,我们就不会有任何进展。格玉的屠杀只是将无法避免的事件给提前了。是由于藏人的愚蠢,才使我们卷入了战争的旋涡。要想让他们认识到英国是一个强国,英国的军队需要认真对付,就非得杀掉他们几千人,否则就没有指望。[13]
奇特的是,中国当时的驻藏大臣有泰,也有着和英国人相似的想法。他在给清政府外务部的电报中,把英军的进犯和胜利当作迫使藏人服从清朝的一个机会:“今欲折服其心,非任其战,任其败,终不能了局......倘番众果真大败,则此事即有转机,譬如釜底抽薪,不能不从吾号令也10”[14]。有泰认为西藏战败可以给藏人教训,也可以证明中国和驻藏大臣的正确,因为有泰和他的前任都反复警告藏方避免衅端,要与英国人磋商妥协,不得以武力抵抗,否则战争一经开始,后果必定惨重。既然藏人不听,拒绝与英国人谈判,也不让驻藏大臣调解,他们自尝苦果就是活该。所以有泰在战事紧迫、藏军连连大败之时,以幸灾乐祸的心态隔岸观火,甚至有心思带着手下人给他买的西藏女人,到拉萨附近的柳树林里唱歌跳舞。
对有泰的行为,后来中国人提起只表示气愤,然而那其中除了有泰的个人品质可以谴责,还应看到更深一层:当时西方的知识和标准尚未在中国完成破旧立新,上千年沉溺于东方统治权谋的中国官吏──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地方官──尚没有获得综观世界潮流的眼光,甚至还不能清楚地理解“主权”到底为何物。有泰倒不一定是有意丧权辱国,而是他首先还没有懂得什么是主权,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关于那场战争的具体过程,许多著作都有详尽描写。在这里摘两段引文,可能更有助于得到直观感受。埃德蒙?坎德勒在英军与藏人的第一次战斗中负伤,被送回印度治疗,三个月后他重新返回西藏,又路过当时的战场。
我发现那些倒下去的藏人仍躺在原地。有个人在撤退时,子弹穿过了肩部,他回转头,面对着我们的枪弹倒下了。另外一个则用指头劳而无功地扯着地上的草,这时草丛中正开放着一朵鲜艳的粉红色报春花。萎缩的手臂、大腿看上去都短些了,令人可怕。小溪边,尸体成堆,焦干的皮肤看上去就像铁锈,如同木乃伊一般。在旋风中,从一颗脑袋上掉下来的一束黑发团团卷了起来。尸体身上的东西全给扒光了,只是除了偶尔可以见到的一点点布条之外,这样尸体比全裸着还要难看,另外就留下了颈部一些不值钱的护符。由于这些东西的神秘力量,无人认为这些东西值得拿走。大自然倒显得慈祥一些,在他们的周围撒满了春天美丽的花朵。[15]
另一段引文是西藏方面的材料。在西藏现存的历史档案中,有一封一九○四年藏方前线指挥部成员西尔邦朗童写给噶厦政府全体噶伦的信,叙述他奉命去召集和整顿溃散藏军的经历,从中可以看到当时藏军溃败的程度。
......来到仲仔溪达村时,遇见许多溃散的藏兵。我们叫过来八名藏兵,其中一名带着洋枪。自称是代理代本甲扎的代表,并说他们是派来守卫山头的,因不敌而逃来。我俩劝他们不要再逃跑了,同我们一起去仲仔。他们口称遵命,但最后还是逃走了。
我们到达属于噶丹的山庙牧场时,发现朗溪卡之僧官洛曲和哲蚌寺的三名代表以及部分喇嘛正在这里休息。我们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说是山头失守后逃跑来的。我们劝这位僧官率领他的人同我们去仲仔。僧官不答而离去。哲蚌寺的三名代表建议我们先说服僧官。于是,我们追赶僧官洛曲直到奴玛山后时,见僧官洛曲和大批藏兵正在彼处烧茶休息。经查问,始知这些藏兵是从彭波地区调来的,僧官则是该部的督战官。我二人劝他们要以政教大业为重,齐心协力共同对敌,要求同我们去仲仔集中待命。该僧官和藏兵回答说,他们从彭波来的藏兵原有一百八十名,多数已战死,现只剩六十余人。大家已经尽了忠,等等。那僧官洛曲不但不劝说藏兵,反而煽动藏兵谩骂我两人,特别是二人离开此地一段路后,他们向我们开了一枪。感谢三宝护佑,我们没有被打中。一个僧官,竟然如此目无法纪,枪口对着自己人,使我们的生命处于内忧外患中。对僧官的这种非礼,使人难以容忍,但因寡不敌众,当时只好作罢。
我们于二十三日黄昏前到达仲仔地方,当询问溃散部队的去向时,据仲仔溪卡的溪本反映,喇嘛军由军饷部派往江孜,但据说多数人在途中逃散......第二天,从江孜逃来的人传说,江孜宗和寺庙已彼敌军攻占,我方守军被打散等情。因此,朗如骑兵无法去江孜。眼下,管家贡热去曲江年楚河以北地方寻找噶曹喇嘛并召集散兵。我令朗如骑兵和那曲、那仓的余部去白朗宗集中。一方面阻止我军继续向北逃散;一方面令其坚守住现有阵地............与军饷官和日喀则宗本们研究御敌之策。他们说:想尽一切办法抵抗敌人是应该的,但手中无兵啊!据悉,江孜的大部分藏兵经仓贡、仁则开走了;山南的藏军驻扎在年楚河以北,别处基本无兵。如果河北的藏兵不认真抵抗,就连浅渡也难以守住......[ 16]
在中共的官方修史中,有大量对藏人在那场“爱国抗英斗争”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的描述,北京政府近年还在当时的主战场江孜修建了纪念馆。然而从上面这封信中,哪里看得出英雄主义的踪影?
一九○四年八月二日,带着大炮机枪,踏着血泊前进的英国“使团”开进了他们的目的地──拉萨。在此之前,西藏人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二十八岁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带领一小伙随从逃离了拉萨,流亡蒙古。面对着高耸于拉萨上方的布达拉宫辉煌金顶,英国人这样表达他们的自豪之感和对西藏人的蔑视:
喇嘛用尽了他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手段阻拦我们,他们依靠中世纪的武器和各式各样的杂牌现代武器同我们较量,他们举行了求助于天的仪式,整天诵经,一本正经地诅咒我们,然而我们还是过来了。[17]
驻藏大臣有泰以牛羊“犒劳”占领了拉萨的英军。英军未进拉萨以前,他就写信对英国人的“长途跋涉”表示慰问,说他曾向达赖喇嘛力争,不应该对英国人“无礼至此”,并为藏人的无礼“深引为羞辱”[18]。他和荣赫鹏一见面就找到了共同语言,两人互相倾诉对藏人的厌恶。荣赫鹏表示极能谅解有泰在西藏的困难,因为他自己刚刚有同样的经历,他们共同认为“藏人实一极端顽固之民族”。有泰对因西藏人的抵抗给英军造成的“困苦之经历”,再次表示“深抱不安”。荣赫鹏在回忆录中写道:“余因过去数年中迭与顽梗愚昧之藏人作长时无谓之晤见,今得晤此君,亦殊感欣慰也”[19]。中国政府将有泰撤职查办后,荣赫鹏非常不满,认为中国任命驻藏大臣,“应选用有泰一流人物”[20]。
后来中国人把有泰定为“卖国”理由是足够的。他作为中国在西藏的主权代表,面对荣赫鹏迫使西藏人签署丧权赔款的条约,不但“无一语匡救”,还又哄又压地督促西藏人屈服[21]。正如随后去查办他的钦差大臣张荫棠所斥──“诚不知是何肺肠”。
我想,除了颟顸怯懦和昏聩,在有泰的“肺肠”深处,可能还始终在转动着一个中国人的小心眼──尽管面对的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和全新的对象,他仍然以为可以像线装书记载的老祖宗们那样,玩弄“以夷制夷”的古老把戏罢。
中国人的做法也大同小异,把条约不能执行的责任一股脑推给西藏人,说他们不服管束,骂藏人“愚昧无知,蠢如鹿豕”。当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总督寇松勋爵 LordCurzon 对此感叹:“在对西藏政策问题上,我们似乎在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里转圈。如果我们与西藏交涉,要么得不到答复,要么就是叫我们去同驻藏大臣打交道;如果我们与驻藏大臣交涉,他就会寻找借口,说他无力对西藏施加任何压力。”[8]
英国人开始明确地、坚决地要求与西藏统治者直接对话。他们无法容忍自己落入可笑的境地。如荣赫鹏后来对西藏人发表的演讲中说:“吾英人可以经商于俄、德、法及其它诸大国中,亦可经商于中国之满洲、蒙古、土耳其斯坦及其它藩属中,惟于西藏,独不许进行贸易。此种偏颇不公之事,殊不适于正直文明之民族如君等也。”[9]西方人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并将其视为公理的态度在这段话中表露无遗。
英国人首先希望能与十三世达赖喇嘛以通信的方式沟通。那时十三世达赖喇嘛已经成为西藏说一不二的统治者。即使他不按照英国人的思路考虑问题,只要能对上话,总可以通过谈判取得进展。然而印度总督寇松连续数次致信都得不到回答。一八九九年寇松致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信在六个月后被原封不动地退还,西藏官员表示他们不敢向上转呈。寇松委托专人去拉萨亲自送信,达赖喇嘛照样拒绝予以答复,连信都不拆,原信退回时,信封上的封戳宛然尚在[10]。当时的西藏人就是这样,似乎只要捂上耳朵,蒙上眼睛,任你怎么做怎么说一概不看不听,你就死活没招。
英国人也有办法,你对我不闻不问,我就揍你,打疼了你,你就不得不睁开眼睛,跟我对话了。一九○三年,在印度总督寇松的策画下,一个武装“使团”──堪称外交史的奇迹──开始向西藏境内挺进。寇松任命的“交涉使” 亦为“使团”团长 荣赫鹏是一个渴望着建功立业的冒险家和意志坚强的帝国军官。对这个武装“使团”的使命,英国国内、包括当时的帝国政府有很多反对意见,所以“使团”初始阶段非常谨慎和缓慢,每前进一段就停下,要求西藏派遣有决定权的高层政府官员前去谈判。
西藏人继续坚持不闻不问的策略。一路上只有低级官员与荣赫鹏周旋。他们除了不停地重复拉萨当局要英国人撤退的要求,仍然是连信也不敢转交。荣赫鹏只有采取把信当面念给他们听的办法,指望他们能把听到的内容向上转达。
中国的驻藏大臣也始终没有出面。后人指责驻藏大臣失职,驻藏大臣辩解是藏人不提供乌拉。关于这一点,最近由几位藏族历史学家写的《西藏通史》这样写:
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命令驻藏大臣裕钢亲赴岗巴宗与英方进行和谈,阻止发生武装冲突。但是,西藏地方政府和三大寺的代表认为:“原先虽在隆吐山战败,但元气尚可恢复,可驻藏大臣升泰反对抗英,结果失去了大片领土。如果这次驻藏大臣再度反对的话,那将会误大事的。”因此,不同意驻藏大臣赴岗巴议和。当时驻藏大臣裕钢及两位帮办处于无奈,向皇上呈报西藏情况后辞去了职务,清朝就委任有泰为驻藏大臣,委任纳钦为驻藏帮办。[11]
由此看,驻藏大臣的辩解并不完全是假话。所谓隆吐山战败,指的就是一八八八年那次英藏战争。当时因为清朝政府及早采取与英方谈判解决的态度,避免了战争进一步扩大,西藏人也因此没有对双方的实力差距产生清醒认识,以为西藏堪与英军一战,只是输在驻藏大臣自行放弃抵抗。所以,这次西藏在坚持不与英方正面接触的同时,大规模集结藏军和各地民兵,决心以武力阻挡英国“使团”的前进。
等到双方真正在战场上交手时,与其说那是双方之间的战争,毋宁说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屠杀。西藏战士虽然经常表现出令人赞叹的英勇,但是其武器的原始和军事素质的低下使其完全不是英军对手。每次战事,英国军官率领的印度和廓尔喀士兵几乎总是以死伤几人的代价,杀死成百的西藏人。以至战斗过后,那些讲究荣誉感的英国军官情绪低沉,无心庆贺。英国国内报纸则纷纷抨击“使团”的残无人道,甚至英国议会也将其评述为“对手无寸铁之人的大屠杀”[12]。为此,英国《每日邮报》当时派出的随军记者埃德蒙?坎德勒(EdwudnCandler 在他后来写的书中这样辩解:
藏人十分固执自信,直到教训了他们多次之后,他们才知道自己那些武装起来的乌合之众和英王的军队差别太大。根据后来发生的事件来看,很显然要不是我们狠狠地教训了他们一顿,我们就不会有任何进展。格玉的屠杀只是将无法避免的事件给提前了。是由于藏人的愚蠢,才使我们卷入了战争的旋涡。要想让他们认识到英国是一个强国,英国的军队需要认真对付,就非得杀掉他们几千人,否则就没有指望。[13]
奇特的是,中国当时的驻藏大臣有泰,也有着和英国人相似的想法。他在给清政府外务部的电报中,把英军的进犯和胜利当作迫使藏人服从清朝的一个机会:“今欲折服其心,非任其战,任其败,终不能了局......倘番众果真大败,则此事即有转机,譬如釜底抽薪,不能不从吾号令也10”[14]。有泰认为西藏战败可以给藏人教训,也可以证明中国和驻藏大臣的正确,因为有泰和他的前任都反复警告藏方避免衅端,要与英国人磋商妥协,不得以武力抵抗,否则战争一经开始,后果必定惨重。既然藏人不听,拒绝与英国人谈判,也不让驻藏大臣调解,他们自尝苦果就是活该。所以有泰在战事紧迫、藏军连连大败之时,以幸灾乐祸的心态隔岸观火,甚至有心思带着手下人给他买的西藏女人,到拉萨附近的柳树林里唱歌跳舞。
对有泰的行为,后来中国人提起只表示气愤,然而那其中除了有泰的个人品质可以谴责,还应看到更深一层:当时西方的知识和标准尚未在中国完成破旧立新,上千年沉溺于东方统治权谋的中国官吏──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地方官──尚没有获得综观世界潮流的眼光,甚至还不能清楚地理解“主权”到底为何物。有泰倒不一定是有意丧权辱国,而是他首先还没有懂得什么是主权,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关于那场战争的具体过程,许多著作都有详尽描写。在这里摘两段引文,可能更有助于得到直观感受。埃德蒙?坎德勒在英军与藏人的第一次战斗中负伤,被送回印度治疗,三个月后他重新返回西藏,又路过当时的战场。
我发现那些倒下去的藏人仍躺在原地。有个人在撤退时,子弹穿过了肩部,他回转头,面对着我们的枪弹倒下了。另外一个则用指头劳而无功地扯着地上的草,这时草丛中正开放着一朵鲜艳的粉红色报春花。萎缩的手臂、大腿看上去都短些了,令人可怕。小溪边,尸体成堆,焦干的皮肤看上去就像铁锈,如同木乃伊一般。在旋风中,从一颗脑袋上掉下来的一束黑发团团卷了起来。尸体身上的东西全给扒光了,只是除了偶尔可以见到的一点点布条之外,这样尸体比全裸着还要难看,另外就留下了颈部一些不值钱的护符。由于这些东西的神秘力量,无人认为这些东西值得拿走。大自然倒显得慈祥一些,在他们的周围撒满了春天美丽的花朵。[15]
另一段引文是西藏方面的材料。在西藏现存的历史档案中,有一封一九○四年藏方前线指挥部成员西尔邦朗童写给噶厦政府全体噶伦的信,叙述他奉命去召集和整顿溃散藏军的经历,从中可以看到当时藏军溃败的程度。
......来到仲仔溪达村时,遇见许多溃散的藏兵。我们叫过来八名藏兵,其中一名带着洋枪。自称是代理代本甲扎的代表,并说他们是派来守卫山头的,因不敌而逃来。我俩劝他们不要再逃跑了,同我们一起去仲仔。他们口称遵命,但最后还是逃走了。
我们到达属于噶丹的山庙牧场时,发现朗溪卡之僧官洛曲和哲蚌寺的三名代表以及部分喇嘛正在这里休息。我们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说是山头失守后逃跑来的。我们劝这位僧官率领他的人同我们去仲仔。僧官不答而离去。哲蚌寺的三名代表建议我们先说服僧官。于是,我们追赶僧官洛曲直到奴玛山后时,见僧官洛曲和大批藏兵正在彼处烧茶休息。经查问,始知这些藏兵是从彭波地区调来的,僧官则是该部的督战官。我二人劝他们要以政教大业为重,齐心协力共同对敌,要求同我们去仲仔集中待命。该僧官和藏兵回答说,他们从彭波来的藏兵原有一百八十名,多数已战死,现只剩六十余人。大家已经尽了忠,等等。那僧官洛曲不但不劝说藏兵,反而煽动藏兵谩骂我两人,特别是二人离开此地一段路后,他们向我们开了一枪。感谢三宝护佑,我们没有被打中。一个僧官,竟然如此目无法纪,枪口对着自己人,使我们的生命处于内忧外患中。对僧官的这种非礼,使人难以容忍,但因寡不敌众,当时只好作罢。
我们于二十三日黄昏前到达仲仔地方,当询问溃散部队的去向时,据仲仔溪卡的溪本反映,喇嘛军由军饷部派往江孜,但据说多数人在途中逃散......第二天,从江孜逃来的人传说,江孜宗和寺庙已彼敌军攻占,我方守军被打散等情。因此,朗如骑兵无法去江孜。眼下,管家贡热去曲江年楚河以北地方寻找噶曹喇嘛并召集散兵。我令朗如骑兵和那曲、那仓的余部去白朗宗集中。一方面阻止我军继续向北逃散;一方面令其坚守住现有阵地............与军饷官和日喀则宗本们研究御敌之策。他们说:想尽一切办法抵抗敌人是应该的,但手中无兵啊!据悉,江孜的大部分藏兵经仓贡、仁则开走了;山南的藏军驻扎在年楚河以北,别处基本无兵。如果河北的藏兵不认真抵抗,就连浅渡也难以守住......[ 16]
在中共的官方修史中,有大量对藏人在那场“爱国抗英斗争”中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的描述,北京政府近年还在当时的主战场江孜修建了纪念馆。然而从上面这封信中,哪里看得出英雄主义的踪影?
一九○四年八月二日,带着大炮机枪,踏着血泊前进的英国“使团”开进了他们的目的地──拉萨。在此之前,西藏人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二十八岁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带领一小伙随从逃离了拉萨,流亡蒙古。面对着高耸于拉萨上方的布达拉宫辉煌金顶,英国人这样表达他们的自豪之感和对西藏人的蔑视:
喇嘛用尽了他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手段阻拦我们,他们依靠中世纪的武器和各式各样的杂牌现代武器同我们较量,他们举行了求助于天的仪式,整天诵经,一本正经地诅咒我们,然而我们还是过来了。[17]
驻藏大臣有泰以牛羊“犒劳”占领了拉萨的英军。英军未进拉萨以前,他就写信对英国人的“长途跋涉”表示慰问,说他曾向达赖喇嘛力争,不应该对英国人“无礼至此”,并为藏人的无礼“深引为羞辱”[18]。他和荣赫鹏一见面就找到了共同语言,两人互相倾诉对藏人的厌恶。荣赫鹏表示极能谅解有泰在西藏的困难,因为他自己刚刚有同样的经历,他们共同认为“藏人实一极端顽固之民族”。有泰对因西藏人的抵抗给英军造成的“困苦之经历”,再次表示“深抱不安”。荣赫鹏在回忆录中写道:“余因过去数年中迭与顽梗愚昧之藏人作长时无谓之晤见,今得晤此君,亦殊感欣慰也”[19]。中国政府将有泰撤职查办后,荣赫鹏非常不满,认为中国任命驻藏大臣,“应选用有泰一流人物”[20]。
后来中国人把有泰定为“卖国”理由是足够的。他作为中国在西藏的主权代表,面对荣赫鹏迫使西藏人签署丧权赔款的条约,不但“无一语匡救”,还又哄又压地督促西藏人屈服[21]。正如随后去查办他的钦差大臣张荫棠所斥──“诚不知是何肺肠”。
我想,除了颟顸怯懦和昏聩,在有泰的“肺肠”深处,可能还始终在转动着一个中国人的小心眼──尽管面对的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和全新的对象,他仍然以为可以像线装书记载的老祖宗们那样,玩弄“以夷制夷”的古老把戏罢。
3、清末对西藏的新政
不过,一九○四年英军入侵西藏之最后解决,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以夷制夷”的结果。只不过那次“以夷制夷”并非出自中国人的权谋,而是西方世界内部的矛盾所决定的。
寇松和荣赫鹏尽管不乏英雄主义和对帝国的效忠,但是以其地处一隅的局限性,这着西藏棋就一步而言走得虽然精彩,在二十世纪西方强权政治的大棋盘上,却并不一定有利于大英帝国的整体战略。
当时在亚洲参与大争夺游戏的西方大国主要是英国和俄国。英─俄关系是问题的焦点。殖民南亚的英国,与控制了远东、蒙古并已扩展到中国新疆的俄国之间,只剩下西藏高原是避免它们直接遭遇的缓冲地带。从避免龙虎斗的角度,两个大国愿意保持这种隔离。何况“天助西藏”,在那片广阔的高原上,实现控制和建立军事力量所需要的成本,对两大帝国都是难以承受的负担。所以,对英国来说,莫不如承认当时软弱而几乎摇摇欲坠的中国对西藏具有宗主权,而和俄国达成双方都不把势力范围扩展到西藏的谅解。
对于这一点,当时被派去西藏进行对外交涉的温宗尧有鞭辟入里的分析:
盖西藏者无独立资格,我不能保之,则属于英,而有害于俄之中亚细亚;属于俄,而有害于英之印度。两国必出死力以相争,而大局决裂,此两国所不愿也。[22]
温宗尧因此反对朝内防备英国或防备俄国孰先孰后的争论,认为当时形势是有利于中国对西藏经营的:
臣窃谓自我言之,则英、俄皆当防闭。自英、俄言之,则防英者俄,防俄者英,中国当趁此各有忌惮之时,急整理西藏内政,恢复主权......假使中国能增加治理西藏之权力,则英、俄方且赞助不遑。[23]
中国迅速地行动起来。英军对拉萨的占领和其后西藏人在刺刀逼迫下签署的拉萨条约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统治者和精英集团,也由此剧烈地改变了中国对西藏历来采取的无为而治的政策。他们认识到,如果再用以往那种东方式的关系维系西藏,则西藏无需日久就将彻底丧失。正如张荫棠所说:“及今不极力整顿,十年后西藏恐非我所有,不特川滇不得安枕,而内外蒙古也从此多事矣”[24],要防止这种丧失百万里国土的下场,就必须尽快在西藏建立起明确的、符合现代国际 西方 标准的主权。
中国在和西方遭遇以来,处处挨打,接连惨败,早已失去了与西方直接对抗的勇气和信心。在其接受与实践西方的主权标准过程中,从来也只尝到耻辱的苦果。而这回在西藏,不用冒与西方直接对抗的风险,却可以有一次大刀阔斧伸张主权的实践,哪怕仅从释放中国统治集团和精英集团内心挫折感的角度,也有了足够的动力。所以,尽管那时的晚清王朝已经衰落到接近崩溃的边缘,却以回光返照的猛力,对西藏进行了中藏关系史上程度空前的一次主权实施,其锐意让西方世界也刮目相看。
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是,这一次被委以整顿藏务的官员,大都有过在西方的经历。主持与英国谈判西藏问题条约的唐绍仪曾留学美国;赴藏钦差大臣张荫棠曾做过清政府驻旧金山的领事和驻西班牙的代办;新任驻藏大臣联豫曾出使欧洲;副大臣温宗尧也曾在香港上过学。
一方面有上述英国和俄国的互相牵制,给中国在西藏的宗主权获得国际承认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唐绍仪、张荫棠等中国代表在外交谈判中力争,一九○六年在印度签定的中 英关于西藏问题的条约,改变了荣赫鹏一九○四年占领拉萨期间与藏人签定的条约。荣赫鹏的条约排除了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而在新条约里,英国重新承认中国在西藏拥有最高权力,并要求中国保证不许其它外国进入西藏[25] 这是英国承认中国宗主权的主要出发点 。一年以后,英国与俄国签定条约,要求彼此都不插手西藏事务,双方在条约中共同承认了中国对西藏拥有宗主权[26]。以至荣赫鹏痛心地感叹:“吾人三年前取得之权利,今悉为俄方牺牲也。”[27]
当时的情况有点像两个势均力敌的强盗,都不愿意让一件财宝落入对方手中,为了避免彼此拔刀相见,两败俱伤,宁愿承认财宝属于一个弱小的第三者。不过不管当初的动机是什么,这些条约是西方对中国拥有西藏的正式认可,为后来中国全面统治西藏提供了国际公法方面的依据,其延续的影响至今仍然束缚着西方各国的官方政策,而不论他们在内心对西藏独立运动多么同情。
中国坚决地改变了与西藏之间那种东方式的模糊关系。有泰之流以管不了藏人为理由,推脱自己对西藏所负的责任,虽然说的是实话,却实在是缺少主权意识,才能做如此可笑的推脱。主权就是要为所属领土和臣民发生的一切负责。只有管得了才叫主权,管不了从何而谈主权。所以中国政府首先承担了荣赫鹏在拉萨条约中强迫西藏人所付的赔款。那笔赔款的名义是赔偿英军入侵西藏所花的军费,虽然是典型的强盗逻辑,也没有中国方面在那个条约上签字,财政拮据的中国政府还是迫切地将那笔巨额赔款揽到自己帐上,并且要求一次付清。当时荣赫鹏要求西藏的赔款额为藏人决不可能担负的七百五十万印度卢比,随后提出可分七十五年付清,每年十万卢比,在全部赔款付清以前,英国有权在西藏境内的春丕保持驻军,作为保证西藏交付赔款的抵押。后来,那笔赔款虽然被英国政府减到二百五十万卢比,按照条约上的赔款进度,春丕仍需被英军占领二十五年。中国政府要求一次付清全部赔款,目的就在让英军立刻撤出西藏,免得其在天长日久的占领过程中实现对西藏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能这正是荣赫鹏的目的之一 。经过中国代表反复交涉,极力坚持,最终达成了分三年付清赔款的协议。而且在交付赔款的过程中,中国方面想尽各种方法避免英国与西藏直接接触,以体现自己的主权。阅读对当年那些细节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国那时已经按照西方的概念和规则,开始玩起外交场合的主权游戏,以至连讲究细节的西方人都感觉过于烦琐。同时,中国政府撤职查办了驻藏大臣有泰,对其手下多名官员及西藏本地官员也进行了严厉处罚,整个西藏为之震动。
西方的大炮震醒了中国的统治者,使他们认识到“中央之国”以“藩属”方式治边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列强环绕的现代国际关系中,主权的基础建立在明确的边界划分上,边疆的稳定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首要因素。“藏地东西七千余里,南北五千余里,为川滇秦陇四省屏蔽,设有疏忽,不独四省防无虚日,其关系大局实有不堪设想者”[28]。又如联豫所说:“在闭关自守之日,以中驭外,以腹制边,未尝不可图治。若值环海交通,与国邻接,隐施蚕食之谋,显逞虎耽之欲,则边地一日不安,即腹地一日不固。”[29]而稳定边疆,首先需要在边疆地区建立起符合国际准则的主权,原来那种与西藏之间的“接口”式关系,这时显然就是不够的了。
社会由政权进行统治和管理。所谓主权,离开政权无从体现,掌握政权才能拥有主权。在以往中国与西藏的“接口”式关系中,西藏政权始终由西藏本地统治者 达赖或摄政 掌握,自成一体。理论上,只要西藏统治者服从,通过他们控制西藏政权和社会,也能实现主权控制。事实却证明,除非有极大的利益吸引或是强大的武力威慑,谁也不会甘心头顶还有更高的权力。即使在利益和威慑面前不得不表示臣服,他们也会以架空的方式,使其臣服只停留于名义,中国还是难以控制。所以晚清政府一方面在外交场合坚持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同时则抓紧开始在西藏实行新政,目的就是要控制西藏政权。
对西藏实行新政,清政府的一文一武两位要员是代表人物。文的是前面提过的张荫棠,武的是至今仍然名震川藏的赵尔丰。
张荫棠是广东南海人,曾任清政府的外交官,两次中国与英国谈判藏事条约,他都是中方的主要代表。
一九○六年到一九○八年之间,他被派到西藏整顿藏务。选择一外交官整顿藏务,此举反映了清政府对西藏问题的定位。张荫棠以钦差大臣身份到藏不久,朝廷擢升他为驻藏帮办大臣,他坚辞不受。他知道驻藏大臣在藏人中已失去威信,戴上那么一个帽子,对个人虽是升迁,却会“蹈常袭故,复为藏人所轻视,反致一事不能办......于大局无益而有害”[30]。可能他心里还有没说出口的理由,去做帮办大臣,上面还有一个为正的办事大臣,事事掣肘,关系难处,莫不如保持钦差大臣的威严和自由,更有利于其在藏的使命。
张荫棠进藏后,首先大刀阔斧地清除时弊,整肃吏治,参奏了驻藏大臣等一批贪官污吏,使其受到惩处。他在藏人心目中威信较高──他带进西藏的花种至今仍被藏人称为“张大人花”──此举为关键因素。老百姓喜欢“包公”式的清官,此乃不分民族的群众心理。其实张荫棠的治藏思想和措施,对当时的西藏实为颠覆性之威胁。张荫棠口才不错,他曾抱病到大昭寺给西藏僧俗官员演讲物竞天择之理与富国强兵之道,讲得听者感动流泪。他发布全藏的《传谕藏众善后问题二十四条》也写得恩威并重,选几段奇文共赏:
......西藏介居英俄两大国之间,因系中国属土,故英未敢吞并。如有奸臣进谗,或劝袒英,或劝袒俄,此皆可杀。或英俄行反间之计,劝尔背汉自立,归他保护,此系吞并之诡谋,切宜勿听。中国抚有西藏二百余年,未尝取西藏一文钱入中国,反为西藏糜费去数千百万。实念西藏百姓与中国血脉一线,如同胞兄弟一样。大皇帝抚莫大之恩,尔子孙世世不可忘。
西藏内力未充,不可轻开边衅,与人战争,自取灭亡,宜忍小忿以图自强。凡事禀命大皇帝然后行,尔藏官平日亦要讲究万国交涉公法。......开埠办法,种种不同,必如何方能不失主权,而兴商利,稍有不慎,事权为人所牵制,而通商适成漏卮,商战之败,害尤烈于兵战。方今地球上万国交通,断无闭关绝市而可以立国之理。稍知时务者,当破除昔日禁民贸易之迂见,盖商务旺则其国富,国富然后可以筹饷制械而兵强,自然之理也。
拉萨城破,达赖出奔,实为唐古特千年未有之奇辱。尔等宜将战败杀戮惨状绘为图画,悬诸三大寺门口,永远不忘此耻。勿谓今日和约可长恃,当常思念敌人猝来挑衅,长驱直进,尔等有何策以御之?知旧兵不可用,不能不改练洋操也;知旧枪不可用,不可不改制快炮也;粮饷不厚,不能得士卒之死力也;侦探不密,不能知敌军之内情,地图不精,营垒不能占形势也;测量不准,枪炮不能命中也。事前不能一一筹备,敌至复束手无策,尔等其熟筹方略以对......
张荫棠规划的治藏方案,核心可用他自己说的一句话概括:“惟整顿西藏,非收政权不可,欲收政权,非用兵力不可”[31]。其具体措施,集中体现在他向朝廷上奏的“治藏十九条”中。了解中国的治藏历史,此十九条不可不读,故全文附录于后。
仔细琢磨,你会发现,今天中共统治西藏的方法,仍在张荫棠的十九条里打转,甚至连具体到联络尼泊尔以制约印度,今天都照办不误。张荫棠在西藏的具体作为,这里无需罗列。他在西藏时间较短,仅有一年多。其作用主要在于筹画和倡导,当时付诸实施的并不多。他为中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对西藏确立主权提供了政策基础。继他之后主持藏务的驻藏大臣联豫,虽然出于嫉妒而对张荫棠进行排挤,但是在推行收取西藏政权的治藏政策方面,两人实为一脉相承。联豫的作用是在张荫棠筹画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实施和推广。
张荫棠和联豫在藏期间,正好是十三世达赖喇嘛为躲避英军连续五年流亡在外,造成藏人群龙无首,为中国人收取西藏政权提供了有利时机。他们清除西藏官员中的亲英派人士,重新任命噶伦等官员,改革政权体制和设立新的政府机构。联豫比张荫棠更进一步,力主由驻藏大臣直接管理全藏政事,将全藏政权收至驻藏大臣衙门系统,而不再通过噶厦政府。还有比联豫更激进的主张,甚至提出把西藏改为中国一个行省,彻底结束藏人治藏的局面,以绝后患。
当时若能做到西藏改省,张荫棠和联豫都不会不愿意,但是且不说能否克服藏人的反对,首先中国自身就存在不可解决的问题,别说改省,连以驻藏大臣主管藏事的设想,都在很大程度上落空。这个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后面将在“无人进藏”一节里进行讨论。不过,当时在康区同时办理藏事的赵尔丰,倒是以“改土归流”的方式,最终实现了收取政权。
所谓的“康”,指包括今天西藏东部、四川西部以及云南西北一角的横断山地区,是藏族三大地理区域之一及藏语康方言的分布区。由于地理相交,康区也是藏汉两民族交流比较密切的地区。历史上,康区主要由当地的世袭土司统治,个别地区间或由拉萨派官管理。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康区随拉萨对北京的离心倾向增加,也陷入多事状态,发生多次暴动,攻击清朝官员和西方传教士,烧毁天主教堂,连在巴塘主持屯垦的驻藏帮办大臣凤全也被杀死。赵尔丰奉命带兵出征平定,从此开始了他对康区 中国当时称其为“川边” 藏事的经营。
赵尔丰祖籍襄平 今辽宁省辽阳市 ,汉军正蓝旗人,属较早为满人效力的汉人之系。其父作过山东泰安知府。
赵尔丰在四川为官时,曾镇压哥老会暴乱捕杀数千人,被称为“赵屠户”。他对康区也采用同样暴烈的手段,为了征服当地的土司和头人,杀人无数,打了不少恶仗。著名的战斗如打乡城桑披寺,其僧人将前往谈判的清朝官员剥成皮筒塞草悬挂。其寺地形险要,半年而攻不下,军粮断,赵尔丰与士兵同以草熬牛皮为食。当时他指挥切断桑披寺水源,一月后守寺藏人竟将三四斤活鱼扔出取笑,令全军毛骨悚然,漫山搜寻,后因一士兵偶然掉进土穴,才找到深埋于地下的输水管。桑披寺终破于断水。寺庙被焚,数百僧众遭屠杀。[32]
平定叛乱之后,赵尔丰被任命为川滇边务大臣,开始在康区实行“改土归流”。所谓改土归流,就是把当地世袭的土司,换成由清政府任命的、可以随时流动的外来满汉官员,消除土司割据的政体,纳入与中国内地一致的州县制政权体系。改土归流进一步激发了康区各地土司的反抗,赵尔丰治理川边六年,南征北战,几乎是不停地打仗,废除了明正、德格、巴塘、理塘为首的大小土司和昌都、乍丫 察雅 等活佛的政治地位,驱逐了拉萨派在康区的官员。
阅读当年有关改土归流的旧档案,颇有趣,如被要求放弃土司权力的鱼科土司上书赵尔丰:
钦差大臣台前:小的鱼科土司具恳禀事,情因小的自先年以来,不比他们牛厂,小的于大皇上属下,每年上纳银子,大臣均是知道的,哀恳大臣准小的照前一样居住,赏张执照,沾感不浅;如难允准,要缴印信号纸,恳先饬绰斯甲、革什咱两土司呈缴印信后,小的亦随即呈缴。
赵批复如下:
禀悉。该土司恳求照前居住,赏给执照,均准如所请,至应缴印信号纸,乃奉旨之件,各处土司一律办理,岂有绰斯甲、革什咱不令呈缴之理;惟尔恳求先饬该两土司缴印之后始呈缴等情,定属荒谬,同是缴印,何分先后?本督部大臣,岂有偏私,如朱倭、白利,灵葱均已缴案,该土司何不以朱倭等比较,而以绰斯甲、革什咱为衡?似此野蛮无知,本应惩办,姑从宽宥。[33]
赵尔丰征服和改流的地区约计东西三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设府、所、州、县三十余处,后来建立西康省,由此得初具规模[34]。其后三十年在康地的汉官,无不得利于赵尔丰当年的余威。虽然西康省直到一九二八年民国时期才正式设立,但是赵尔丰经营川滇藏务时就已有此设想。他曾上奏“平康三策”11,第二策就是“改康地为行省”。第三策更进一步,“移川督于巴塘,而于四川、拉萨各设巡抚,仿东三省之例,设置西三省总督,藉以杜英人之觊觎,兼制达赖之外附”。[35]
由于赵尔丰杀戮颇多,藏人 尤其是藏人上层 对其恨之入骨。清政府一九○八年任命他为驻藏大臣,兼任川滇边务大臣,等于把主要的西藏事务全部交给他管。因拉萨方面激烈反对,他实际未去拉萨上任。赵尔丰有残暴的一面,曾一次斩首逃兵七十余人,但是也有廉洁公正的一面,曾在路途发现一家百姓无隔夜之粮,而地方官不知,即以严惩。他训导地方官:“知县是知一县之事,即知人民事也。故勤政爱民者,因爱民而勤政。非勤政为一事也,爱民又为一事也。凡民有疾苦,而官不能知之,不能救之,是贼民者也”[36]。对他这种恩威并重,当年康区的普通藏人百姓颇多信服。他在辛亥革命时被起义民众所杀,其婢女为救他而死,随后其生前卫士又去刺杀革命军头目为他复仇,也可略见他平时为人一斑。
对清末西藏推行的新政,在不同的立场可以有不同的评价,不过从现代化的角度,那的确是西藏的第一次现代化输入。张荫棠、赵尔丰、联豫等人,除了对藏区进行收权方面的政治改革,也在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为西藏带来了一系列新事物。如平治康川道路,敷设川藏电线,雇比利时工程师架设河口钢桥;开办工厂;创设邮局;选派年轻藏人到内地学习工艺;在拉萨建立商品陈列所供藏人参观;编练新军,办陆军学堂和巡警教练所,设步警和马警维持治安;赵尔丰在康区创办学堂六十多所,亲自为其编写课本;联豫在西藏各地也创办了二十多所新式学堂;还出版发行了藏文白话文报纸,设立译书局、印刷厂等。
至今回头审视清末对西藏的新政,从中国的角度,为了纳入以主权为框架的国际体系,对西藏收权也许是迫不得已的,不可不为。但是张荫棠、赵尔丰共犯一个通病,即在收权之外,还企图以汉文明改造藏人。张荫棠在西藏翻译散发小册子,向西藏老百姓灌输孔孟之道的纲常伦理,提出“西藏宜遵用大清正朔”。他推行汉文教学,为此个人捐献五十两金砂、三百五十两银锭作为汉文考试优异的藏人学生之奖学金。他甚至提出“当喇嘛娶妻生子的听便,并可充任农工商兵诸业”,“喇嘛白昼不必诵经,宜兼做农工商业以生财,不可望人布施”。对此,藏官和喇嘛的回答是:“若照指示,听喇嘛自愿娶妻,黄教必定衰败,万难办理”。[37]赵尔丰不但强迫藏人子弟学汉话,还要求藏人家族都采用汉姓。至今康区有不少姓汉姓的藏人,多是那时传下来的。他在改变风俗方面,细到要求藏人改变以吐舌头表示尊敬的习惯,规定男女青年在藏袍里面还要穿裤子,甚至因为他认为藏人的天葬风俗不好,也要求改变。[38]
对西藏收权,威胁的仅是原来掌权的西藏上层统治集团,即使遇到反抗,范围也有限。只要日子过得好 或至少不比原来坏 ,多数老百姓对到底由谁掌权并不真正关心。然而对西藏社会实行同化政策,就等于把冲突的对象扩展到全体百姓。歧视一个民族的传统风俗文化并强行其改变,一定会激起民众的共同愤恨。一旦民众与民族上层站到一起进行反抗,收权和同化就可能都遭到失败,且由此播下的民族仇恨,也将长期难以化解。
我曾以“异质同构”的概念分析这个问题。对异质化程度较高的民族实行主权统治,不收政权是不行的──即需要保证政权的“同构”,但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文化上的宽容,给其社会生活方面的“异质”以充分的自由空间。这两方面应该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才能达成一种平衡状态。不过,无论是清末对西藏的新政,还是后来中共在西藏的统治,这方面的平衡状态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也是西藏始终是中国的一个难题之原因所在。
寇松和荣赫鹏尽管不乏英雄主义和对帝国的效忠,但是以其地处一隅的局限性,这着西藏棋就一步而言走得虽然精彩,在二十世纪西方强权政治的大棋盘上,却并不一定有利于大英帝国的整体战略。
当时在亚洲参与大争夺游戏的西方大国主要是英国和俄国。英─俄关系是问题的焦点。殖民南亚的英国,与控制了远东、蒙古并已扩展到中国新疆的俄国之间,只剩下西藏高原是避免它们直接遭遇的缓冲地带。从避免龙虎斗的角度,两个大国愿意保持这种隔离。何况“天助西藏”,在那片广阔的高原上,实现控制和建立军事力量所需要的成本,对两大帝国都是难以承受的负担。所以,对英国来说,莫不如承认当时软弱而几乎摇摇欲坠的中国对西藏具有宗主权,而和俄国达成双方都不把势力范围扩展到西藏的谅解。
对于这一点,当时被派去西藏进行对外交涉的温宗尧有鞭辟入里的分析:
盖西藏者无独立资格,我不能保之,则属于英,而有害于俄之中亚细亚;属于俄,而有害于英之印度。两国必出死力以相争,而大局决裂,此两国所不愿也。[22]
温宗尧因此反对朝内防备英国或防备俄国孰先孰后的争论,认为当时形势是有利于中国对西藏经营的:
臣窃谓自我言之,则英、俄皆当防闭。自英、俄言之,则防英者俄,防俄者英,中国当趁此各有忌惮之时,急整理西藏内政,恢复主权......假使中国能增加治理西藏之权力,则英、俄方且赞助不遑。[23]
中国迅速地行动起来。英军对拉萨的占领和其后西藏人在刺刀逼迫下签署的拉萨条约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统治者和精英集团,也由此剧烈地改变了中国对西藏历来采取的无为而治的政策。他们认识到,如果再用以往那种东方式的关系维系西藏,则西藏无需日久就将彻底丧失。正如张荫棠所说:“及今不极力整顿,十年后西藏恐非我所有,不特川滇不得安枕,而内外蒙古也从此多事矣”[24],要防止这种丧失百万里国土的下场,就必须尽快在西藏建立起明确的、符合现代国际 西方 标准的主权。
中国在和西方遭遇以来,处处挨打,接连惨败,早已失去了与西方直接对抗的勇气和信心。在其接受与实践西方的主权标准过程中,从来也只尝到耻辱的苦果。而这回在西藏,不用冒与西方直接对抗的风险,却可以有一次大刀阔斧伸张主权的实践,哪怕仅从释放中国统治集团和精英集团内心挫折感的角度,也有了足够的动力。所以,尽管那时的晚清王朝已经衰落到接近崩溃的边缘,却以回光返照的猛力,对西藏进行了中藏关系史上程度空前的一次主权实施,其锐意让西方世界也刮目相看。
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是,这一次被委以整顿藏务的官员,大都有过在西方的经历。主持与英国谈判西藏问题条约的唐绍仪曾留学美国;赴藏钦差大臣张荫棠曾做过清政府驻旧金山的领事和驻西班牙的代办;新任驻藏大臣联豫曾出使欧洲;副大臣温宗尧也曾在香港上过学。
一方面有上述英国和俄国的互相牵制,给中国在西藏的宗主权获得国际承认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唐绍仪、张荫棠等中国代表在外交谈判中力争,一九○六年在印度签定的中 英关于西藏问题的条约,改变了荣赫鹏一九○四年占领拉萨期间与藏人签定的条约。荣赫鹏的条约排除了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而在新条约里,英国重新承认中国在西藏拥有最高权力,并要求中国保证不许其它外国进入西藏[25] 这是英国承认中国宗主权的主要出发点 。一年以后,英国与俄国签定条约,要求彼此都不插手西藏事务,双方在条约中共同承认了中国对西藏拥有宗主权[26]。以至荣赫鹏痛心地感叹:“吾人三年前取得之权利,今悉为俄方牺牲也。”[27]
当时的情况有点像两个势均力敌的强盗,都不愿意让一件财宝落入对方手中,为了避免彼此拔刀相见,两败俱伤,宁愿承认财宝属于一个弱小的第三者。不过不管当初的动机是什么,这些条约是西方对中国拥有西藏的正式认可,为后来中国全面统治西藏提供了国际公法方面的依据,其延续的影响至今仍然束缚着西方各国的官方政策,而不论他们在内心对西藏独立运动多么同情。
中国坚决地改变了与西藏之间那种东方式的模糊关系。有泰之流以管不了藏人为理由,推脱自己对西藏所负的责任,虽然说的是实话,却实在是缺少主权意识,才能做如此可笑的推脱。主权就是要为所属领土和臣民发生的一切负责。只有管得了才叫主权,管不了从何而谈主权。所以中国政府首先承担了荣赫鹏在拉萨条约中强迫西藏人所付的赔款。那笔赔款的名义是赔偿英军入侵西藏所花的军费,虽然是典型的强盗逻辑,也没有中国方面在那个条约上签字,财政拮据的中国政府还是迫切地将那笔巨额赔款揽到自己帐上,并且要求一次付清。当时荣赫鹏要求西藏的赔款额为藏人决不可能担负的七百五十万印度卢比,随后提出可分七十五年付清,每年十万卢比,在全部赔款付清以前,英国有权在西藏境内的春丕保持驻军,作为保证西藏交付赔款的抵押。后来,那笔赔款虽然被英国政府减到二百五十万卢比,按照条约上的赔款进度,春丕仍需被英军占领二十五年。中国政府要求一次付清全部赔款,目的就在让英军立刻撤出西藏,免得其在天长日久的占领过程中实现对西藏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能这正是荣赫鹏的目的之一 。经过中国代表反复交涉,极力坚持,最终达成了分三年付清赔款的协议。而且在交付赔款的过程中,中国方面想尽各种方法避免英国与西藏直接接触,以体现自己的主权。阅读对当年那些细节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国那时已经按照西方的概念和规则,开始玩起外交场合的主权游戏,以至连讲究细节的西方人都感觉过于烦琐。同时,中国政府撤职查办了驻藏大臣有泰,对其手下多名官员及西藏本地官员也进行了严厉处罚,整个西藏为之震动。
西方的大炮震醒了中国的统治者,使他们认识到“中央之国”以“藩属”方式治边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列强环绕的现代国际关系中,主权的基础建立在明确的边界划分上,边疆的稳定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首要因素。“藏地东西七千余里,南北五千余里,为川滇秦陇四省屏蔽,设有疏忽,不独四省防无虚日,其关系大局实有不堪设想者”[28]。又如联豫所说:“在闭关自守之日,以中驭外,以腹制边,未尝不可图治。若值环海交通,与国邻接,隐施蚕食之谋,显逞虎耽之欲,则边地一日不安,即腹地一日不固。”[29]而稳定边疆,首先需要在边疆地区建立起符合国际准则的主权,原来那种与西藏之间的“接口”式关系,这时显然就是不够的了。
社会由政权进行统治和管理。所谓主权,离开政权无从体现,掌握政权才能拥有主权。在以往中国与西藏的“接口”式关系中,西藏政权始终由西藏本地统治者 达赖或摄政 掌握,自成一体。理论上,只要西藏统治者服从,通过他们控制西藏政权和社会,也能实现主权控制。事实却证明,除非有极大的利益吸引或是强大的武力威慑,谁也不会甘心头顶还有更高的权力。即使在利益和威慑面前不得不表示臣服,他们也会以架空的方式,使其臣服只停留于名义,中国还是难以控制。所以晚清政府一方面在外交场合坚持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同时则抓紧开始在西藏实行新政,目的就是要控制西藏政权。
对西藏实行新政,清政府的一文一武两位要员是代表人物。文的是前面提过的张荫棠,武的是至今仍然名震川藏的赵尔丰。
张荫棠是广东南海人,曾任清政府的外交官,两次中国与英国谈判藏事条约,他都是中方的主要代表。
一九○六年到一九○八年之间,他被派到西藏整顿藏务。选择一外交官整顿藏务,此举反映了清政府对西藏问题的定位。张荫棠以钦差大臣身份到藏不久,朝廷擢升他为驻藏帮办大臣,他坚辞不受。他知道驻藏大臣在藏人中已失去威信,戴上那么一个帽子,对个人虽是升迁,却会“蹈常袭故,复为藏人所轻视,反致一事不能办......于大局无益而有害”[30]。可能他心里还有没说出口的理由,去做帮办大臣,上面还有一个为正的办事大臣,事事掣肘,关系难处,莫不如保持钦差大臣的威严和自由,更有利于其在藏的使命。
张荫棠进藏后,首先大刀阔斧地清除时弊,整肃吏治,参奏了驻藏大臣等一批贪官污吏,使其受到惩处。他在藏人心目中威信较高──他带进西藏的花种至今仍被藏人称为“张大人花”──此举为关键因素。老百姓喜欢“包公”式的清官,此乃不分民族的群众心理。其实张荫棠的治藏思想和措施,对当时的西藏实为颠覆性之威胁。张荫棠口才不错,他曾抱病到大昭寺给西藏僧俗官员演讲物竞天择之理与富国强兵之道,讲得听者感动流泪。他发布全藏的《传谕藏众善后问题二十四条》也写得恩威并重,选几段奇文共赏:
......西藏介居英俄两大国之间,因系中国属土,故英未敢吞并。如有奸臣进谗,或劝袒英,或劝袒俄,此皆可杀。或英俄行反间之计,劝尔背汉自立,归他保护,此系吞并之诡谋,切宜勿听。中国抚有西藏二百余年,未尝取西藏一文钱入中国,反为西藏糜费去数千百万。实念西藏百姓与中国血脉一线,如同胞兄弟一样。大皇帝抚莫大之恩,尔子孙世世不可忘。
西藏内力未充,不可轻开边衅,与人战争,自取灭亡,宜忍小忿以图自强。凡事禀命大皇帝然后行,尔藏官平日亦要讲究万国交涉公法。......开埠办法,种种不同,必如何方能不失主权,而兴商利,稍有不慎,事权为人所牵制,而通商适成漏卮,商战之败,害尤烈于兵战。方今地球上万国交通,断无闭关绝市而可以立国之理。稍知时务者,当破除昔日禁民贸易之迂见,盖商务旺则其国富,国富然后可以筹饷制械而兵强,自然之理也。
拉萨城破,达赖出奔,实为唐古特千年未有之奇辱。尔等宜将战败杀戮惨状绘为图画,悬诸三大寺门口,永远不忘此耻。勿谓今日和约可长恃,当常思念敌人猝来挑衅,长驱直进,尔等有何策以御之?知旧兵不可用,不能不改练洋操也;知旧枪不可用,不可不改制快炮也;粮饷不厚,不能得士卒之死力也;侦探不密,不能知敌军之内情,地图不精,营垒不能占形势也;测量不准,枪炮不能命中也。事前不能一一筹备,敌至复束手无策,尔等其熟筹方略以对......
张荫棠规划的治藏方案,核心可用他自己说的一句话概括:“惟整顿西藏,非收政权不可,欲收政权,非用兵力不可”[31]。其具体措施,集中体现在他向朝廷上奏的“治藏十九条”中。了解中国的治藏历史,此十九条不可不读,故全文附录于后。
仔细琢磨,你会发现,今天中共统治西藏的方法,仍在张荫棠的十九条里打转,甚至连具体到联络尼泊尔以制约印度,今天都照办不误。张荫棠在西藏的具体作为,这里无需罗列。他在西藏时间较短,仅有一年多。其作用主要在于筹画和倡导,当时付诸实施的并不多。他为中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如何对西藏确立主权提供了政策基础。继他之后主持藏务的驻藏大臣联豫,虽然出于嫉妒而对张荫棠进行排挤,但是在推行收取西藏政权的治藏政策方面,两人实为一脉相承。联豫的作用是在张荫棠筹画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实施和推广。
张荫棠和联豫在藏期间,正好是十三世达赖喇嘛为躲避英军连续五年流亡在外,造成藏人群龙无首,为中国人收取西藏政权提供了有利时机。他们清除西藏官员中的亲英派人士,重新任命噶伦等官员,改革政权体制和设立新的政府机构。联豫比张荫棠更进一步,力主由驻藏大臣直接管理全藏政事,将全藏政权收至驻藏大臣衙门系统,而不再通过噶厦政府。还有比联豫更激进的主张,甚至提出把西藏改为中国一个行省,彻底结束藏人治藏的局面,以绝后患。
当时若能做到西藏改省,张荫棠和联豫都不会不愿意,但是且不说能否克服藏人的反对,首先中国自身就存在不可解决的问题,别说改省,连以驻藏大臣主管藏事的设想,都在很大程度上落空。这个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后面将在“无人进藏”一节里进行讨论。不过,当时在康区同时办理藏事的赵尔丰,倒是以“改土归流”的方式,最终实现了收取政权。
所谓的“康”,指包括今天西藏东部、四川西部以及云南西北一角的横断山地区,是藏族三大地理区域之一及藏语康方言的分布区。由于地理相交,康区也是藏汉两民族交流比较密切的地区。历史上,康区主要由当地的世袭土司统治,个别地区间或由拉萨派官管理。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康区随拉萨对北京的离心倾向增加,也陷入多事状态,发生多次暴动,攻击清朝官员和西方传教士,烧毁天主教堂,连在巴塘主持屯垦的驻藏帮办大臣凤全也被杀死。赵尔丰奉命带兵出征平定,从此开始了他对康区 中国当时称其为“川边” 藏事的经营。
赵尔丰祖籍襄平 今辽宁省辽阳市 ,汉军正蓝旗人,属较早为满人效力的汉人之系。其父作过山东泰安知府。
赵尔丰在四川为官时,曾镇压哥老会暴乱捕杀数千人,被称为“赵屠户”。他对康区也采用同样暴烈的手段,为了征服当地的土司和头人,杀人无数,打了不少恶仗。著名的战斗如打乡城桑披寺,其僧人将前往谈判的清朝官员剥成皮筒塞草悬挂。其寺地形险要,半年而攻不下,军粮断,赵尔丰与士兵同以草熬牛皮为食。当时他指挥切断桑披寺水源,一月后守寺藏人竟将三四斤活鱼扔出取笑,令全军毛骨悚然,漫山搜寻,后因一士兵偶然掉进土穴,才找到深埋于地下的输水管。桑披寺终破于断水。寺庙被焚,数百僧众遭屠杀。[32]
平定叛乱之后,赵尔丰被任命为川滇边务大臣,开始在康区实行“改土归流”。所谓改土归流,就是把当地世袭的土司,换成由清政府任命的、可以随时流动的外来满汉官员,消除土司割据的政体,纳入与中国内地一致的州县制政权体系。改土归流进一步激发了康区各地土司的反抗,赵尔丰治理川边六年,南征北战,几乎是不停地打仗,废除了明正、德格、巴塘、理塘为首的大小土司和昌都、乍丫 察雅 等活佛的政治地位,驱逐了拉萨派在康区的官员。
阅读当年有关改土归流的旧档案,颇有趣,如被要求放弃土司权力的鱼科土司上书赵尔丰:
钦差大臣台前:小的鱼科土司具恳禀事,情因小的自先年以来,不比他们牛厂,小的于大皇上属下,每年上纳银子,大臣均是知道的,哀恳大臣准小的照前一样居住,赏张执照,沾感不浅;如难允准,要缴印信号纸,恳先饬绰斯甲、革什咱两土司呈缴印信后,小的亦随即呈缴。
赵批复如下:
禀悉。该土司恳求照前居住,赏给执照,均准如所请,至应缴印信号纸,乃奉旨之件,各处土司一律办理,岂有绰斯甲、革什咱不令呈缴之理;惟尔恳求先饬该两土司缴印之后始呈缴等情,定属荒谬,同是缴印,何分先后?本督部大臣,岂有偏私,如朱倭、白利,灵葱均已缴案,该土司何不以朱倭等比较,而以绰斯甲、革什咱为衡?似此野蛮无知,本应惩办,姑从宽宥。[33]
赵尔丰征服和改流的地区约计东西三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设府、所、州、县三十余处,后来建立西康省,由此得初具规模[34]。其后三十年在康地的汉官,无不得利于赵尔丰当年的余威。虽然西康省直到一九二八年民国时期才正式设立,但是赵尔丰经营川滇藏务时就已有此设想。他曾上奏“平康三策”11,第二策就是“改康地为行省”。第三策更进一步,“移川督于巴塘,而于四川、拉萨各设巡抚,仿东三省之例,设置西三省总督,藉以杜英人之觊觎,兼制达赖之外附”。[35]
由于赵尔丰杀戮颇多,藏人 尤其是藏人上层 对其恨之入骨。清政府一九○八年任命他为驻藏大臣,兼任川滇边务大臣,等于把主要的西藏事务全部交给他管。因拉萨方面激烈反对,他实际未去拉萨上任。赵尔丰有残暴的一面,曾一次斩首逃兵七十余人,但是也有廉洁公正的一面,曾在路途发现一家百姓无隔夜之粮,而地方官不知,即以严惩。他训导地方官:“知县是知一县之事,即知人民事也。故勤政爱民者,因爱民而勤政。非勤政为一事也,爱民又为一事也。凡民有疾苦,而官不能知之,不能救之,是贼民者也”[36]。对他这种恩威并重,当年康区的普通藏人百姓颇多信服。他在辛亥革命时被起义民众所杀,其婢女为救他而死,随后其生前卫士又去刺杀革命军头目为他复仇,也可略见他平时为人一斑。
对清末西藏推行的新政,在不同的立场可以有不同的评价,不过从现代化的角度,那的确是西藏的第一次现代化输入。张荫棠、赵尔丰、联豫等人,除了对藏区进行收权方面的政治改革,也在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为西藏带来了一系列新事物。如平治康川道路,敷设川藏电线,雇比利时工程师架设河口钢桥;开办工厂;创设邮局;选派年轻藏人到内地学习工艺;在拉萨建立商品陈列所供藏人参观;编练新军,办陆军学堂和巡警教练所,设步警和马警维持治安;赵尔丰在康区创办学堂六十多所,亲自为其编写课本;联豫在西藏各地也创办了二十多所新式学堂;还出版发行了藏文白话文报纸,设立译书局、印刷厂等。
至今回头审视清末对西藏的新政,从中国的角度,为了纳入以主权为框架的国际体系,对西藏收权也许是迫不得已的,不可不为。但是张荫棠、赵尔丰共犯一个通病,即在收权之外,还企图以汉文明改造藏人。张荫棠在西藏翻译散发小册子,向西藏老百姓灌输孔孟之道的纲常伦理,提出“西藏宜遵用大清正朔”。他推行汉文教学,为此个人捐献五十两金砂、三百五十两银锭作为汉文考试优异的藏人学生之奖学金。他甚至提出“当喇嘛娶妻生子的听便,并可充任农工商兵诸业”,“喇嘛白昼不必诵经,宜兼做农工商业以生财,不可望人布施”。对此,藏官和喇嘛的回答是:“若照指示,听喇嘛自愿娶妻,黄教必定衰败,万难办理”。[37]赵尔丰不但强迫藏人子弟学汉话,还要求藏人家族都采用汉姓。至今康区有不少姓汉姓的藏人,多是那时传下来的。他在改变风俗方面,细到要求藏人改变以吐舌头表示尊敬的习惯,规定男女青年在藏袍里面还要穿裤子,甚至因为他认为藏人的天葬风俗不好,也要求改变。[38]
对西藏收权,威胁的仅是原来掌权的西藏上层统治集团,即使遇到反抗,范围也有限。只要日子过得好 或至少不比原来坏 ,多数老百姓对到底由谁掌权并不真正关心。然而对西藏社会实行同化政策,就等于把冲突的对象扩展到全体百姓。歧视一个民族的传统风俗文化并强行其改变,一定会激起民众的共同愤恨。一旦民众与民族上层站到一起进行反抗,收权和同化就可能都遭到失败,且由此播下的民族仇恨,也将长期难以化解。
我曾以“异质同构”的概念分析这个问题。对异质化程度较高的民族实行主权统治,不收政权是不行的──即需要保证政权的“同构”,但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文化上的宽容,给其社会生活方面的“异质”以充分的自由空间。这两方面应该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才能达成一种平衡状态。不过,无论是清末对西藏的新政,还是后来中共在西藏的统治,这方面的平衡状态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也是西藏始终是中国的一个难题之原因所在。
4、西藏有了选择
这是一个连锁反应:西方以主权标准对西藏的介入刺激了中国在西藏确立主权的行动,中国的行动则刺激了西藏彻底摆脱中国控制的愿望。在东方式的朦胧关系中,西藏可以用“架空”方式保持实质上的独立,以表面臣服换取实在利益,一旦被中国纳入明确的主权结构,那就成了真正的臣服,权力遭剥夺,对西藏统治者而言是失去最大利益,是任何别的利益都不能交换的。
何况,日趋没落的晚清中国还能给西藏什么利益呢?西藏以往臣服北京的理由──寻求保护和仲裁──已不存在。一方面,从外交而言,当时的中国在国际争端中连连蒙羞,连自保都困难,又如何可能保护西藏。经历了两次与英国交战的失败,西藏对这一点有切肤之痛的认识;另一方面,从西藏的内政而言,十三世达赖喇嘛作为西藏政教最高权威的地位当时已经相当稳固,也不再需要依靠北京的仲裁和支持。
一九○○年,俄国一支持有中国政府批准之护照的考察队在藏东察木多 昌都 地区琐图村受到藏人阻挡。中国护照不能说服藏人让路,用考察队首领科兹洛夫的话说:“射手比任何中国护照更可靠”[39]。在与藏人的冲突中,俄国人枪杀藏人二十一人,伤十九人,焚烧房屋并掠夺马匹,然后毫无损伤地扬长而去。事件发生后,俄国人没受到任何处置,反被中国方面护送出境。而对要求官府作主的藏人,清政府一拖再拖,拖了三年。最后是由清政府按每个死者八十两银子,每个伤者十六两银子,共付二千零三两银子就算了事。当时的驻藏大臣裕钢在结案后写了一份奏折,仅看那份奏折12,已经足够理解藏人为何要抛弃中国另寻靠山。
西方尤其是英俄势力在亚洲的迅速扩张,使原本仅为中国专有活动领域的西藏,处在了中、英、俄三个大国之间的三角地。中国不再是对西藏而言的唯一强者,且事实表明,中国远不如另两个大国。十三世达赖喇嘛曾经把寻找新靠山的希望寄托于俄国。他把俄国当成信奉佛教的国家,从而希望能重现元朝那种结构──由西藏人充当精神领袖,一个强大的世俗帝国充当信徒、施主兼军事上的保护者。他在一九○四年逃出拉萨躲避英国人,也许就抱着与俄国人建立联系的愿望,企图依靠俄国抵抗英国。但是当他到达与俄国距离已经很近的库伦 今天蒙古共和国的首都乌兰巴托 时,俄国在对日战争中失败,俄国国内发生一九○五年革命,举国混乱,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幻想也不得不随之破灭。
那一段十三世达赖喇嘛陷入痛苦的彷徨,甚至居住地都成了问题。他的宗教地位超过库伦的蒙古大喇嘛,后者被对比得相形黯淡,大量信徒把供奉送给达赖喇嘛,使其蒙受损失,于是库伦大喇嘛改变了开始对达赖喇嘛的欢迎,逐渐变得无礼,捣毁了达赖法座,还当着达赖喇嘛的面吸烟[40]。世态炎凉令人寒心,连宗教领域也非净土。十三世达赖想回西藏亦受各方阻碍,不能实现。他还是没有摆脱掉中国的控制。当他被召到北京给慈禧太后祝寿时,也许他还有与清廷达成谅解的一丝希望。多数史书认为他与中国的最终决裂,在于慈禧太后坚持要他见面时下跪。虽然西藏在世俗权力中臣服中国,但是达赖喇嘛从来认为自己的宗教地位至高无上。何况从前五世达赖喇嘛到北京时,不但未曾下跪,清帝还出城远迎。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的清朝为了安蒙古需要笼络西藏,此时的清朝则需要表现自己对西藏的主权。西藏的政教合一使达赖喇嘛不仅是宗教领袖,还是西藏世俗权力的最高代表,所以他必须下跪。为了解决这个争执,十三世达赖喇嘛觐见的时间拖后了半个月,最终的妥协是达赖喇嘛以单腿跪拜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这对从来以神自居的达赖喇嘛,内心屈辱是可想而知的。而这种屈辱是迫于没有民族前途的无奈,痛苦就会更深,也必然使他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见了十三世达赖喇嘛之后,仅在一个多月内,两人相继死亡。本已千疮百孔的晚清王朝陷入更加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那时达赖喇嘛一直逗留在北京,贴近地目睹清王朝的腐朽和没落,肯定会进一步加强他摆脱中国控制的决心。他此次在外流亡五年的时间,极大地开阔了眼界,磨练了意志,建立了关系,使他从雪山深处的神王变成了一个民族领袖和政治家。
赵尔丰、联豫等在康区和西藏实行的新政,也深深地刺激了十三世达赖喇嘛,西藏的自由和传统,包括达赖喇嘛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受到威胁,等于从根基上毁灭西藏社会。慈禧与光绪一死,十三世达赖喇嘛立刻就踏上回西藏的归程,并且在途中就开始遥控藏人进行抗争。
前面提到过,张荫棠在其整顿藏务的初始就强调:“惟整顿西藏,非收政权不可,欲收政权,非用兵力不可”。其时中国对西藏唯一的威慑只剩用兵。随着达赖喇嘛即将回归,藏人对中国统治的反抗越来越强烈。四面受敌的驻藏大臣联豫要求清政府向西藏增兵,以保证自己的──同时也是中国的──权力在西藏的有效性。一九○九年,清政府下令四川组织一支两千人的川军,在将军锺颖的率领下向拉萨进发。达赖喇嘛深惧中国军队进藏的威胁,下令西藏军队和民兵以武力阻止。从而又促使清廷命赵尔丰的军队为进藏川军增援护送,导致更多军队进入西藏。
这是一个互动升级的过程。不仅仅限于军事冲突,还造成双方心理的对抗,反过来再影响政治局势。将十三世达赖与联豫之间的冲突做一归纳,可以看到这种互动升级形成一个链条,一直导向双方最终决裂。十三世达赖到达拉萨时,川军还在路上,双方还没撕破脸皮,联豫率领下属出城迎接,达赖因为心中愤恨川军进藏,对联豫视若不见;联豫因此恼羞成怒,立刻寻衅报复,先是强说达赖私购俄国军火,带人闯进布达拉宫检查,没查到,又派人截下尚在途中的达赖行李,开箱搜查。结果军火没有搜到,达赖的物品却丢失了不少;试想达赖怎么咽得下这口气?随之的反措施是下令藏人罢差罢粮,断绝对驻藏大臣衙门的一切粮草和夫马供应,并禁止藏民与汉商贸易;联豫的回应则向北京报告达赖“阴蓄异谋,极宜防维”,请在进藏川军之外再增兵进藏;当中国军队一路击溃藏军而逼近拉萨时,达赖曾试图与联豫讲和,联豫却意气用事,不肯妥协;加上临时组建的川军多流氓之辈,军纪极差,途中受藏人阻击又心生恨意,进拉萨后即枪伤藏民,侮辱藏官;出于对中国完全失去信任,也出于对已成水火之势又拥有武力优势的驻藏大臣的恐惧,刚刚流亡五年,回拉萨仅数月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又一次出逃,再度踏上流亡之路。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这一次出逃颇为奇特。他急奔而去所投靠的恰恰是造成他上一次流亡的敌人──英国。一九一○年二月二十一日,达赖逃进英国控制的锡金 随后进入印度 。当时他一定要住进英国人的房子、并在英国士兵的保护下才感觉安全[41]。正如荣赫鹏所惊叹:“世事之翻云覆雨,变化不测,宁有甚于此者?”[42]达赖做出这种选择,一方面因为刚从北方返回的他知道重返北方不会找到希望;另一方面,虽然英国人曾以大炮轰开了拉萨大门,但是与满清官员的腐败霸道相比,他们的礼貌、守信和慷慨给西藏人留下深刻印象,态度也随之发生转变。当然,这种选择还反映了十三世达赖喇嘛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大胆和灵活。
以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此次逃亡为起点,西藏上层社会改变了历史上一贯臣服北京的政治路线,开始了以争取西方支持为资源的近代“西藏独立”运动,一直延续到今天。
据那一段时间与十三世达赖接触密切的英国人查尔斯·贝尔记述,十三世达赖喇嘛当时的构想是按照不丹与英国签定的条约模式建立英藏关系,即将西藏的对外事务置于英国的控制之下,由英国提供保护,而西藏保持内政方面的自治[43]。令达赖沮丧的是,英国拒绝了他的提议。贝尔是这样解释的:“就我们来说,去承担亚洲高原一百万平方英里的防务是极端愚蠢的行为。”[44]为此,荣赫鹏深感不满:
在昔哈斯汀士、波格尔、忒涅、克遵乃至一九○四年我辈之参加使节者,皆欲设法劝导藏人遵循寻常国际交往之惯例。今则达赖喇嘛及全部政府人员咸来投奔吾人,求吾人维持其直接交往之权利,求吾人派遣英国官吏,甚且携带军队前往拉萨,并求与印当局缔结联盟。此种变局,殆一切人类史上所仅见。百五十年来,吾人向彼方所求而不得者,彼今自动向我要求,而我当局乃以避免干涉之旨趣答复之。前此为贯彻对藏之要求,吾人不惜出兵拉萨,恫以武力,今藏人自动输诚于我,而我反拒人于千里之外焉。[45]
后面将有专门一节讨论西藏高原建立防务的成本,显然贝尔的解释比荣赫鹏的感情用事更接近事实,即使英国当时有这样的愿望,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失望的十三世达赖继续他的努力,他在一九一一年给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写的信,典型地表达了他那时的态度和选择:
恩治广阔大地之大皇帝尊前:
敬启者。我西藏国与满清国之间仅属施主和福田之关系,并无领属关系。为了逐步灭掉我西藏国,诱惑藏民,企图夺取所有权力,伤害佛教,杀害僧侣,强夺财物,其虐待难以言表,这种践踏仍在继续。因此,无法与之保持近亲之关系。西藏之事全靠俄英两国缔结条约,方才维持到今日,现在西藏国全体君臣一致要求依靠两个大国实现独立。故此,本达赖喇嘛我启请大皇帝,两国即刻磋商,并向各大国宣传,给予援助,特别是满清方面包藏祸心,可能会冒认西藏为其领土,出兵滋事,望两个大国进行磋商,无论如何对实现独立给予坚决的支持和提携......[46]
俄皇虽然回信表达了对西藏的爱护之心,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为如此荒凉巨大的西藏承担责任过于沉重,且看不出能得到多少回报,莫不如让中国继续它的宗主权,维持原有格局。为了对英国人表示俄国没有私下与藏人交易,俄皇还把达赖的信转给了英国,使达赖一度在收留他流亡的英国人面前极为尴尬。[47]
清政府因为十三世达赖的出逃对他进行了最严厉的处置──革除其达赖名号,另选灵童重立达赖。这在宗教信仰者眼里简直是匪夷所思,一个世俗政权如何有资格决定谁该当神!但是中国统治者不在意这种逻辑矛盾。皇权在中国被视为最高权力。皇帝不拜佛,理论解释是“现世佛”不拜“未来佛”,皇帝本身就是佛。达赖喇嘛仅仅是菩萨的化身。套用世俗的科层观念,佛比菩萨的官大得多,废了他又如何!这种国家对宗教的管制在中国一脉相传,到中共时期达到登峰造极,这是后话。
当时,甚至还有就此废除达赖制度的意见,如温宗尧在其奏折中建议:“达赖既革,当以呼图克图分任藏事。利用转世迷信之愚,永废达赖之制,则番官各自树帜,而英俄无从牢笼。”[48]这种彻底废除达赖制的主张一直为一些中国人所坚持,中共内部至今有人认为,中共治藏的最大失误就是在“平叛”或“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抓住时机废除达赖,使其成为以后一系列西藏难题的根源。
不过有一点是显见的,自川军进藏,达赖出走,驻藏大臣在西藏的处境大为改观。联豫推行的新政与改革也大都是在那以后才得到落实。所谓“军至则改观矣,达赖革则屏息矣”[49],中国在其本身最衰落的时期,却对西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有力的控制。荣赫鹏如此评说:“中国政府锐意经营西藏,经营结果,使西藏政府徒拥虚名”[50]。然而,这种变化只是一时威慑的结果。中国仍然没有在西藏建立自己的政权体系,靠的还是西藏本地官员行使政府职能,也即二者依旧是“接口”关系,只不过此时的“接口”相对过去较为服从而已。
只要还是“接口”关系,即使达到最理想状态──西藏方面百依百顺、言听计从,本质上也是蕴涵危机的。因为这种主权依赖的是一个并非能由主权自身把握的变数──即西藏“接口”的忠诚。只要西藏“接口”随时决定不那么百依百顺,或是脱离与北京的对接,中国对西藏的主权顿时可以成为虚有。
当然,西藏“接口”是否能够和敢于脱离中国,除了其自己的意愿,更重要的还得考虑北京的威慑。晚清王朝在西方列强面前尽管软弱无能,对西藏却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军事力量占有绝对优势。这种威慑像一条“绳索”,把西藏与中国硬性地“捆绑”在一起。这一直是西藏独立的最大障碍,也是西藏分离势力从来都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双方力量差距如此悬殊,以至西藏除了等待“天赐”以外,几乎没有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摆脱中国。
对十三世达赖喇嘛,这个“天赐”是不期而至的。当他处于最为绝望的时刻,中国内地城市武昌的一次军队起义引发了整个中国的连锁反应,史称辛亥革命。十四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延续几千年的中国皇朝几个月内土崩瓦解,陷入一片混乱。革命党和保皇派纷争不已,群雄并起的军阀拥兵自立,划地割据。这种混乱不久就波及到中国的驻藏官员和军队之中。
后人叙述那一段历史,往往用人云亦云的套话,如“驻防西藏的汉族士兵起而拥护共和派”[51],“驻藏川军起义响应辛亥革命”[52]等,这种话写在书上堂而皇之,然而事实真相远非如此宏观和纯粹,甚至很委琐。考虑到类似情况在未来不是没有可能重演,所以我想把这一段往事讲得细一些。
当年入藏川军士兵皆从社会底层招募,多流氓无产者。其时四川民间社会有一基础广泛的江湖组织,人称哥老会,亦称袍哥。川军中哥老会势力极大,大部分士兵都入了会13。而军官多为学生,不善治军,无事时尚能维持局面,一有变局则必大权旁落。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西藏,首先军心动摇。据当时在西藏亲历整个过程的人记述,促使哗变的直接原因是川军炮队一个袍哥头子在联豫轿夫所开的饭馆内发生口角,继而发展成群殴。联豫听信自己轿夫的一面之词,认为炮队有造反之意,下令收炮队的枪。炮队众兵正在疑惧之时,恰见联豫轿子往营地来,其实只是空轿路过,联豫不在轿内,炮队士兵却以为是来捕杀他们,遂即哗变[53]。
哗变后哥老会成为指挥核心和组织资源。他们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绑架联豫,由袍哥接管军队。然而他们没有政治路线,先是模仿革命,成立议会,后又宣布勤王,向西藏政府勒索十万两银子和五千匹牛马做回内地的盘缠。藏人一方面不敢不从,同时也盼着汉军早日离藏,宁愿花钱送瘟神。可是汉军得了钱又不走了,抱着非乱不能生财的心理,在拉萨趁火打劫。“皆思饱掠财物,掣之以归故乡,意在此而不在彼”[54],“白昼率兵四出,探知殷实番家,即诬以藏有蛮兵,入室抄去资财,行同盗贼,诬百姓为蛮兵,即拿回枭首剁指”[55]。当时拉萨陷入混乱,枪声不断,“日未落路上无行人,居民一夜数惊”。汉人内部派别纷争,革命和保皇两副面孔翻来覆去,内讧不断。驻守江孜、日喀则、亚东的中国守军,也受拉萨局势的影响,相继哗变,分成不同派别,自立山头,各行其是。
对汉人统治早有不满的西藏各地则趁机举事。在中原动荡、前途不明、人心思归的情况下,驻藏军队丧失斗志。后藏最早开战,当从江孜派出的救兵赶到时,被围汉军已将枪枝卖给藏军,换取藏军网开一面,逃往印度。江孜援军也随之模仿,卖枪为旅费,自行离藏。清政府派驻江孜的官员皆先后擅自弃职,离开西藏。
当事者有人说是因为色拉寺拒绝为汉军调动支应乌拉[56],有人说是因为色拉寺僧兵开枪打伤了汉军士兵[57],但是都认为本不必以开战方式解决,之所以非要攻打色拉寺,是因为色拉寺内金器甚多,汉军中有人企图藉此机会抢掠。他们本以为大炮拉出去一摆,藏人就会屈服。没想到打了一天也没有攻下,参战军士无心苦战,纷纷溜走,连大炮都扔在外面没人管。结果藏军反倒包围汉人军营开始攻打。所谓响应革命的“议局”这时无人理事,物品也被众人哄抢一光。联豫和统帅锺颖重新掌权,处决了当初领头反叛者。此后联豫离藏,绕道印度回内地,锺颖担任主要指挥,带领汉人在藏人攻打和围困下坚守了八个月。
流亡印度的十三世达赖喇嘛此时返回西藏,领导藏人开展了全面驱赶中国人的独立战争。当时的西藏噶厦政府以达赖喇嘛的名义发表如下通告,以今天的眼光,可以视为地道的独立宣言:
内地各省人民,刻已推翻君王,建立新国。嗣是以往,凡汉递致西藏之公文政令,概勿遵从,身着兰色服者,即新国派来之官吏,尔等不得供应,惟乌拉仍当照旧供给。汉兵既不能保护我藏民,其将以何方法巩固一己之地位。愿我藏人熟思之。至西藏各寨营官,刻己召集,啜血同盟,共同进行。汉人官吏军队进藏,为总揽我政权耳。夫汉人不能依据旧约,抚我藏民,是其信用既已大失,犹复恣为强夺,蹂躏主权,坐令我臣民上下,辗转流离,逃离四方,苛残恶毒,于斯为极!推其用意,盖使我藏人永远不见天日矣。孰使之,皆汉人入藏使之也。自示以后,凡我营官头目人等,务宜发愤有为,苟其地居有汉人,固当驱除净尽,即其地未居汉人,亦必严为防守,总期西藏全境汉人绝迹,是为至要。[58]
藏人的武器不如拉萨汉军,一时无法将他们彻底消灭。拉萨所有汉人──包括商人和普通老百姓──都龟缩到军营中。藏人将他们严密围困,断绝其给养来源。当汉军知道不战再无生还希望时,才开始“死力抗拒”,连汉人百姓也加入了战斗。[59]
从以后生还者的描述中,通篇可见当时被困惨状和盼望救兵的心情──“迨日久食尽,遂有烹子而食者”;“狗马已食尽,飞鸟无至者,终日四望远山,惟盼援兵,终不果来”;“不出战时,惟四望救兵,极目浩叹,并指山凹雪化处之黑影为救兵,夜间流星指为川军之号灯,群相告语,盖生机已将绝矣”[60]。以往西藏出事,全靠内地派军增援──这是北京对拉萨的根本威慑所在。然而正值国内分裂,群雄并起,各方心思全在争权夺利之上,哪还有余力去管远在天边的西藏。当时身在印度的驻藏参赞陆兴祺“迭电中央及滇、川求救,情词哀切不忍闻”,各方“均以大局未定,不能顾及”[61]。
后来西藏的反叛扩展到康区,由于赵尔丰被杀,边务废弛,镇守康区的军队因无处发饷互不相救,使大部分地区失守。四川和云南的军阀从保护势力范围的目的出发,终于出军。滇军从滇西北进藏,四川都督尹昌衡则亲自率军西征。两路皆战事顺利,连战连捷,康区不久解危。川、滇两省军阀随之产生控制西藏的野心,打起保卫主权、解救拉萨守军之名,向北京要饷,准备进军西藏。
在后人所编一本名为《民元藏事电稿》的集子中,共收民国元年 一九一二 四月到十二月中北京政府与地方之间有关西藏问题的来往电报二百三十九封,其中有六十五封是四川与云南争夺经营西藏之权利、以及北京政府进行调解的内容,占到四分之一以上[62]。从这个比例中,足以见出那些当事者把心思用在什么地方14。不过不管军阀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对中国来讲,由内地军阀控制西藏怎么也比让西藏自立有利于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当时的战况表明,即使国乱当头,但靠内地一省之兵,西藏也难以抵抗,并不需要中国以举国之力。然而当二十七岁的四川都督尹昌衡率军平定康区、解了昌都之围后,准备长驱直入进军拉萨时,却被袁世凯的北洋政府连续急电所阻止。
后人论定此举为袁世凯之卖国行为。当时民国新立,中国分裂为大小军阀的领地,中央政府在各方面都极为虚弱,甚至有名无实。为了获得号令地方的合法性,获得列强承认是当务之急。当时英国是西方领袖,世界最强国,而英国则以不承认袁世凯政府为威胁,不许中国进军西藏。这对袁政府的确是致命的威胁。政客在这种选择面前,谁会把日常挂在嘴上的“民族大义”真正作为出发点呢?
川、滇军阀之所以在进军西藏的问题上受北京制约,不能完全自行其是,一方面是因为需要名正言顺,更重要的是需要军饷。进军西藏花费巨大,地方财政难以负担,有北京的批准,就成了为国家办事,国家当然应该负担一切费用。拿国家的钱,扩大自己的军队,占领新的地盘,这对军阀是名利双收的交易。北京先是同意四川西征,随后又严檄禁止,这对已经动员起很大力量的四川无疑是个打击。不过在四川与北京的字面交涉中,是看不到名利而只有国家的。当时的四川护都胡景伊给袁世凯的电报这样写:
.....川边既靖,锐胜之师,不克占领要隘,扬威徼外,中道屯阻,战士谘嗟,远域早寒,凌霜沾雪,不令作战,尤足摧伤士气。尹都督捷音迭奏,破竹成功,不惟前敌健卒,勇气百倍,人人具撼山摇岳之概,内地将士,亦莫不奋兴鼓舞,秣马厉兵,请效后劲。景伊虽蹇劣,并拟躬率精锐,资其臂助,洗马拉萨之滨,勒铭雪岭以外,定使藩服如旧。金瓯不缺,藏人绥辑,五族一家,匪惟蜀疆之福,实民国之庆。徒以条约牵掣,易客为主......直足令贾生痛哭,韩子腐心。固知大总统垂顾边圉,必有深略远谋,但雌伏久甘,祸即未已,主权悉失,尤引为奇耻大辱......[63]
国务院的回电则重申禁止进藏:
......惟现在时局孔棘,财政困难,正如病夫,元气已伤,百孔千疮,尚须调摄,岂可竟忘远虑,轻启衅端。望遵迭次前电,勿得进入藏境,致滋渔利......[64]
困守拉萨的中国驻军终未盼到援军,弹尽粮绝,最后组织敢死队,以突袭方式擒获了达赖家眷为质,双方才在尼泊尔的调停下谈和。汉人交出一切武器弹药,被驱赶出藏,从印度取道回内地。收缴武器时,连身带小刀、牙签均被没收;出藏途中西藏当局传谕百姓不卖汉人食物;英国官员则率队押解出藏汉人,“居然似地主送客之意”[65]。回国后,统帅锺颖在北京被处死,内中情由复杂,这里不表。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历尽了多年挫折和绝望之后,终于实现了彻底摆脱中国人的目标。他明智地认识到,“西藏之所以得救,应当归功于中国革命的爆发,而不应当归于别的原因”[66]。然而多数藏人则把中国革命解释为报应──“中国军队侵占拉萨一年半以后,中国就爆发了革命,清朝皇帝就被推翻,为什么?因为它虐待宗教领袖达赖喇嘛”[67]。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又一次占领了拉萨乃至全西藏,并且以空前的程度虐待了达赖喇嘛及整个西藏民族,这次的报应却来得不像上次那样及时,至今还没有看到端倪。但是可以相信,盼望独立的西藏人正在昼思夜想地等待出现相同的报应──中国再一次发生分裂和动乱,那将是西藏再次实现独立的可能所在,而且几乎是唯一的可能。那种期待并非完全是幻想。
何况,日趋没落的晚清中国还能给西藏什么利益呢?西藏以往臣服北京的理由──寻求保护和仲裁──已不存在。一方面,从外交而言,当时的中国在国际争端中连连蒙羞,连自保都困难,又如何可能保护西藏。经历了两次与英国交战的失败,西藏对这一点有切肤之痛的认识;另一方面,从西藏的内政而言,十三世达赖喇嘛作为西藏政教最高权威的地位当时已经相当稳固,也不再需要依靠北京的仲裁和支持。
一九○○年,俄国一支持有中国政府批准之护照的考察队在藏东察木多 昌都 地区琐图村受到藏人阻挡。中国护照不能说服藏人让路,用考察队首领科兹洛夫的话说:“射手比任何中国护照更可靠”[39]。在与藏人的冲突中,俄国人枪杀藏人二十一人,伤十九人,焚烧房屋并掠夺马匹,然后毫无损伤地扬长而去。事件发生后,俄国人没受到任何处置,反被中国方面护送出境。而对要求官府作主的藏人,清政府一拖再拖,拖了三年。最后是由清政府按每个死者八十两银子,每个伤者十六两银子,共付二千零三两银子就算了事。当时的驻藏大臣裕钢在结案后写了一份奏折,仅看那份奏折12,已经足够理解藏人为何要抛弃中国另寻靠山。
西方尤其是英俄势力在亚洲的迅速扩张,使原本仅为中国专有活动领域的西藏,处在了中、英、俄三个大国之间的三角地。中国不再是对西藏而言的唯一强者,且事实表明,中国远不如另两个大国。十三世达赖喇嘛曾经把寻找新靠山的希望寄托于俄国。他把俄国当成信奉佛教的国家,从而希望能重现元朝那种结构──由西藏人充当精神领袖,一个强大的世俗帝国充当信徒、施主兼军事上的保护者。他在一九○四年逃出拉萨躲避英国人,也许就抱着与俄国人建立联系的愿望,企图依靠俄国抵抗英国。但是当他到达与俄国距离已经很近的库伦 今天蒙古共和国的首都乌兰巴托 时,俄国在对日战争中失败,俄国国内发生一九○五年革命,举国混乱,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幻想也不得不随之破灭。
那一段十三世达赖喇嘛陷入痛苦的彷徨,甚至居住地都成了问题。他的宗教地位超过库伦的蒙古大喇嘛,后者被对比得相形黯淡,大量信徒把供奉送给达赖喇嘛,使其蒙受损失,于是库伦大喇嘛改变了开始对达赖喇嘛的欢迎,逐渐变得无礼,捣毁了达赖法座,还当着达赖喇嘛的面吸烟[40]。世态炎凉令人寒心,连宗教领域也非净土。十三世达赖想回西藏亦受各方阻碍,不能实现。他还是没有摆脱掉中国的控制。当他被召到北京给慈禧太后祝寿时,也许他还有与清廷达成谅解的一丝希望。多数史书认为他与中国的最终决裂,在于慈禧太后坚持要他见面时下跪。虽然西藏在世俗权力中臣服中国,但是达赖喇嘛从来认为自己的宗教地位至高无上。何况从前五世达赖喇嘛到北京时,不但未曾下跪,清帝还出城远迎。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的清朝为了安蒙古需要笼络西藏,此时的清朝则需要表现自己对西藏的主权。西藏的政教合一使达赖喇嘛不仅是宗教领袖,还是西藏世俗权力的最高代表,所以他必须下跪。为了解决这个争执,十三世达赖喇嘛觐见的时间拖后了半个月,最终的妥协是达赖喇嘛以单腿跪拜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这对从来以神自居的达赖喇嘛,内心屈辱是可想而知的。而这种屈辱是迫于没有民族前途的无奈,痛苦就会更深,也必然使他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见了十三世达赖喇嘛之后,仅在一个多月内,两人相继死亡。本已千疮百孔的晚清王朝陷入更加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那时达赖喇嘛一直逗留在北京,贴近地目睹清王朝的腐朽和没落,肯定会进一步加强他摆脱中国控制的决心。他此次在外流亡五年的时间,极大地开阔了眼界,磨练了意志,建立了关系,使他从雪山深处的神王变成了一个民族领袖和政治家。
赵尔丰、联豫等在康区和西藏实行的新政,也深深地刺激了十三世达赖喇嘛,西藏的自由和传统,包括达赖喇嘛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受到威胁,等于从根基上毁灭西藏社会。慈禧与光绪一死,十三世达赖喇嘛立刻就踏上回西藏的归程,并且在途中就开始遥控藏人进行抗争。
前面提到过,张荫棠在其整顿藏务的初始就强调:“惟整顿西藏,非收政权不可,欲收政权,非用兵力不可”。其时中国对西藏唯一的威慑只剩用兵。随着达赖喇嘛即将回归,藏人对中国统治的反抗越来越强烈。四面受敌的驻藏大臣联豫要求清政府向西藏增兵,以保证自己的──同时也是中国的──权力在西藏的有效性。一九○九年,清政府下令四川组织一支两千人的川军,在将军锺颖的率领下向拉萨进发。达赖喇嘛深惧中国军队进藏的威胁,下令西藏军队和民兵以武力阻止。从而又促使清廷命赵尔丰的军队为进藏川军增援护送,导致更多军队进入西藏。
这是一个互动升级的过程。不仅仅限于军事冲突,还造成双方心理的对抗,反过来再影响政治局势。将十三世达赖与联豫之间的冲突做一归纳,可以看到这种互动升级形成一个链条,一直导向双方最终决裂。十三世达赖到达拉萨时,川军还在路上,双方还没撕破脸皮,联豫率领下属出城迎接,达赖因为心中愤恨川军进藏,对联豫视若不见;联豫因此恼羞成怒,立刻寻衅报复,先是强说达赖私购俄国军火,带人闯进布达拉宫检查,没查到,又派人截下尚在途中的达赖行李,开箱搜查。结果军火没有搜到,达赖的物品却丢失了不少;试想达赖怎么咽得下这口气?随之的反措施是下令藏人罢差罢粮,断绝对驻藏大臣衙门的一切粮草和夫马供应,并禁止藏民与汉商贸易;联豫的回应则向北京报告达赖“阴蓄异谋,极宜防维”,请在进藏川军之外再增兵进藏;当中国军队一路击溃藏军而逼近拉萨时,达赖曾试图与联豫讲和,联豫却意气用事,不肯妥协;加上临时组建的川军多流氓之辈,军纪极差,途中受藏人阻击又心生恨意,进拉萨后即枪伤藏民,侮辱藏官;出于对中国完全失去信任,也出于对已成水火之势又拥有武力优势的驻藏大臣的恐惧,刚刚流亡五年,回拉萨仅数月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又一次出逃,再度踏上流亡之路。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这一次出逃颇为奇特。他急奔而去所投靠的恰恰是造成他上一次流亡的敌人──英国。一九一○年二月二十一日,达赖逃进英国控制的锡金 随后进入印度 。当时他一定要住进英国人的房子、并在英国士兵的保护下才感觉安全[41]。正如荣赫鹏所惊叹:“世事之翻云覆雨,变化不测,宁有甚于此者?”[42]达赖做出这种选择,一方面因为刚从北方返回的他知道重返北方不会找到希望;另一方面,虽然英国人曾以大炮轰开了拉萨大门,但是与满清官员的腐败霸道相比,他们的礼貌、守信和慷慨给西藏人留下深刻印象,态度也随之发生转变。当然,这种选择还反映了十三世达赖喇嘛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大胆和灵活。
以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此次逃亡为起点,西藏上层社会改变了历史上一贯臣服北京的政治路线,开始了以争取西方支持为资源的近代“西藏独立”运动,一直延续到今天。
据那一段时间与十三世达赖接触密切的英国人查尔斯·贝尔记述,十三世达赖喇嘛当时的构想是按照不丹与英国签定的条约模式建立英藏关系,即将西藏的对外事务置于英国的控制之下,由英国提供保护,而西藏保持内政方面的自治[43]。令达赖沮丧的是,英国拒绝了他的提议。贝尔是这样解释的:“就我们来说,去承担亚洲高原一百万平方英里的防务是极端愚蠢的行为。”[44]为此,荣赫鹏深感不满:
在昔哈斯汀士、波格尔、忒涅、克遵乃至一九○四年我辈之参加使节者,皆欲设法劝导藏人遵循寻常国际交往之惯例。今则达赖喇嘛及全部政府人员咸来投奔吾人,求吾人维持其直接交往之权利,求吾人派遣英国官吏,甚且携带军队前往拉萨,并求与印当局缔结联盟。此种变局,殆一切人类史上所仅见。百五十年来,吾人向彼方所求而不得者,彼今自动向我要求,而我当局乃以避免干涉之旨趣答复之。前此为贯彻对藏之要求,吾人不惜出兵拉萨,恫以武力,今藏人自动输诚于我,而我反拒人于千里之外焉。[45]
后面将有专门一节讨论西藏高原建立防务的成本,显然贝尔的解释比荣赫鹏的感情用事更接近事实,即使英国当时有这样的愿望,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失望的十三世达赖继续他的努力,他在一九一一年给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写的信,典型地表达了他那时的态度和选择:
恩治广阔大地之大皇帝尊前:
敬启者。我西藏国与满清国之间仅属施主和福田之关系,并无领属关系。为了逐步灭掉我西藏国,诱惑藏民,企图夺取所有权力,伤害佛教,杀害僧侣,强夺财物,其虐待难以言表,这种践踏仍在继续。因此,无法与之保持近亲之关系。西藏之事全靠俄英两国缔结条约,方才维持到今日,现在西藏国全体君臣一致要求依靠两个大国实现独立。故此,本达赖喇嘛我启请大皇帝,两国即刻磋商,并向各大国宣传,给予援助,特别是满清方面包藏祸心,可能会冒认西藏为其领土,出兵滋事,望两个大国进行磋商,无论如何对实现独立给予坚决的支持和提携......[46]
俄皇虽然回信表达了对西藏的爱护之心,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为如此荒凉巨大的西藏承担责任过于沉重,且看不出能得到多少回报,莫不如让中国继续它的宗主权,维持原有格局。为了对英国人表示俄国没有私下与藏人交易,俄皇还把达赖的信转给了英国,使达赖一度在收留他流亡的英国人面前极为尴尬。[47]
清政府因为十三世达赖的出逃对他进行了最严厉的处置──革除其达赖名号,另选灵童重立达赖。这在宗教信仰者眼里简直是匪夷所思,一个世俗政权如何有资格决定谁该当神!但是中国统治者不在意这种逻辑矛盾。皇权在中国被视为最高权力。皇帝不拜佛,理论解释是“现世佛”不拜“未来佛”,皇帝本身就是佛。达赖喇嘛仅仅是菩萨的化身。套用世俗的科层观念,佛比菩萨的官大得多,废了他又如何!这种国家对宗教的管制在中国一脉相传,到中共时期达到登峰造极,这是后话。
当时,甚至还有就此废除达赖制度的意见,如温宗尧在其奏折中建议:“达赖既革,当以呼图克图分任藏事。利用转世迷信之愚,永废达赖之制,则番官各自树帜,而英俄无从牢笼。”[48]这种彻底废除达赖制的主张一直为一些中国人所坚持,中共内部至今有人认为,中共治藏的最大失误就是在“平叛”或“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抓住时机废除达赖,使其成为以后一系列西藏难题的根源。
不过有一点是显见的,自川军进藏,达赖出走,驻藏大臣在西藏的处境大为改观。联豫推行的新政与改革也大都是在那以后才得到落实。所谓“军至则改观矣,达赖革则屏息矣”[49],中国在其本身最衰落的时期,却对西藏实现了有史以来最有力的控制。荣赫鹏如此评说:“中国政府锐意经营西藏,经营结果,使西藏政府徒拥虚名”[50]。然而,这种变化只是一时威慑的结果。中国仍然没有在西藏建立自己的政权体系,靠的还是西藏本地官员行使政府职能,也即二者依旧是“接口”关系,只不过此时的“接口”相对过去较为服从而已。
只要还是“接口”关系,即使达到最理想状态──西藏方面百依百顺、言听计从,本质上也是蕴涵危机的。因为这种主权依赖的是一个并非能由主权自身把握的变数──即西藏“接口”的忠诚。只要西藏“接口”随时决定不那么百依百顺,或是脱离与北京的对接,中国对西藏的主权顿时可以成为虚有。
当然,西藏“接口”是否能够和敢于脱离中国,除了其自己的意愿,更重要的还得考虑北京的威慑。晚清王朝在西方列强面前尽管软弱无能,对西藏却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军事力量占有绝对优势。这种威慑像一条“绳索”,把西藏与中国硬性地“捆绑”在一起。这一直是西藏独立的最大障碍,也是西藏分离势力从来都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双方力量差距如此悬殊,以至西藏除了等待“天赐”以外,几乎没有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摆脱中国。
对十三世达赖喇嘛,这个“天赐”是不期而至的。当他处于最为绝望的时刻,中国内地城市武昌的一次军队起义引发了整个中国的连锁反应,史称辛亥革命。十四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延续几千年的中国皇朝几个月内土崩瓦解,陷入一片混乱。革命党和保皇派纷争不已,群雄并起的军阀拥兵自立,划地割据。这种混乱不久就波及到中国的驻藏官员和军队之中。
后人叙述那一段历史,往往用人云亦云的套话,如“驻防西藏的汉族士兵起而拥护共和派”[51],“驻藏川军起义响应辛亥革命”[52]等,这种话写在书上堂而皇之,然而事实真相远非如此宏观和纯粹,甚至很委琐。考虑到类似情况在未来不是没有可能重演,所以我想把这一段往事讲得细一些。
当年入藏川军士兵皆从社会底层招募,多流氓无产者。其时四川民间社会有一基础广泛的江湖组织,人称哥老会,亦称袍哥。川军中哥老会势力极大,大部分士兵都入了会13。而军官多为学生,不善治军,无事时尚能维持局面,一有变局则必大权旁落。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西藏,首先军心动摇。据当时在西藏亲历整个过程的人记述,促使哗变的直接原因是川军炮队一个袍哥头子在联豫轿夫所开的饭馆内发生口角,继而发展成群殴。联豫听信自己轿夫的一面之词,认为炮队有造反之意,下令收炮队的枪。炮队众兵正在疑惧之时,恰见联豫轿子往营地来,其实只是空轿路过,联豫不在轿内,炮队士兵却以为是来捕杀他们,遂即哗变[53]。
哗变后哥老会成为指挥核心和组织资源。他们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绑架联豫,由袍哥接管军队。然而他们没有政治路线,先是模仿革命,成立议会,后又宣布勤王,向西藏政府勒索十万两银子和五千匹牛马做回内地的盘缠。藏人一方面不敢不从,同时也盼着汉军早日离藏,宁愿花钱送瘟神。可是汉军得了钱又不走了,抱着非乱不能生财的心理,在拉萨趁火打劫。“皆思饱掠财物,掣之以归故乡,意在此而不在彼”[54],“白昼率兵四出,探知殷实番家,即诬以藏有蛮兵,入室抄去资财,行同盗贼,诬百姓为蛮兵,即拿回枭首剁指”[55]。当时拉萨陷入混乱,枪声不断,“日未落路上无行人,居民一夜数惊”。汉人内部派别纷争,革命和保皇两副面孔翻来覆去,内讧不断。驻守江孜、日喀则、亚东的中国守军,也受拉萨局势的影响,相继哗变,分成不同派别,自立山头,各行其是。
对汉人统治早有不满的西藏各地则趁机举事。在中原动荡、前途不明、人心思归的情况下,驻藏军队丧失斗志。后藏最早开战,当从江孜派出的救兵赶到时,被围汉军已将枪枝卖给藏军,换取藏军网开一面,逃往印度。江孜援军也随之模仿,卖枪为旅费,自行离藏。清政府派驻江孜的官员皆先后擅自弃职,离开西藏。
当事者有人说是因为色拉寺拒绝为汉军调动支应乌拉[56],有人说是因为色拉寺僧兵开枪打伤了汉军士兵[57],但是都认为本不必以开战方式解决,之所以非要攻打色拉寺,是因为色拉寺内金器甚多,汉军中有人企图藉此机会抢掠。他们本以为大炮拉出去一摆,藏人就会屈服。没想到打了一天也没有攻下,参战军士无心苦战,纷纷溜走,连大炮都扔在外面没人管。结果藏军反倒包围汉人军营开始攻打。所谓响应革命的“议局”这时无人理事,物品也被众人哄抢一光。联豫和统帅锺颖重新掌权,处决了当初领头反叛者。此后联豫离藏,绕道印度回内地,锺颖担任主要指挥,带领汉人在藏人攻打和围困下坚守了八个月。
流亡印度的十三世达赖喇嘛此时返回西藏,领导藏人开展了全面驱赶中国人的独立战争。当时的西藏噶厦政府以达赖喇嘛的名义发表如下通告,以今天的眼光,可以视为地道的独立宣言:
内地各省人民,刻已推翻君王,建立新国。嗣是以往,凡汉递致西藏之公文政令,概勿遵从,身着兰色服者,即新国派来之官吏,尔等不得供应,惟乌拉仍当照旧供给。汉兵既不能保护我藏民,其将以何方法巩固一己之地位。愿我藏人熟思之。至西藏各寨营官,刻己召集,啜血同盟,共同进行。汉人官吏军队进藏,为总揽我政权耳。夫汉人不能依据旧约,抚我藏民,是其信用既已大失,犹复恣为强夺,蹂躏主权,坐令我臣民上下,辗转流离,逃离四方,苛残恶毒,于斯为极!推其用意,盖使我藏人永远不见天日矣。孰使之,皆汉人入藏使之也。自示以后,凡我营官头目人等,务宜发愤有为,苟其地居有汉人,固当驱除净尽,即其地未居汉人,亦必严为防守,总期西藏全境汉人绝迹,是为至要。[58]
藏人的武器不如拉萨汉军,一时无法将他们彻底消灭。拉萨所有汉人──包括商人和普通老百姓──都龟缩到军营中。藏人将他们严密围困,断绝其给养来源。当汉军知道不战再无生还希望时,才开始“死力抗拒”,连汉人百姓也加入了战斗。[59]
从以后生还者的描述中,通篇可见当时被困惨状和盼望救兵的心情──“迨日久食尽,遂有烹子而食者”;“狗马已食尽,飞鸟无至者,终日四望远山,惟盼援兵,终不果来”;“不出战时,惟四望救兵,极目浩叹,并指山凹雪化处之黑影为救兵,夜间流星指为川军之号灯,群相告语,盖生机已将绝矣”[60]。以往西藏出事,全靠内地派军增援──这是北京对拉萨的根本威慑所在。然而正值国内分裂,群雄并起,各方心思全在争权夺利之上,哪还有余力去管远在天边的西藏。当时身在印度的驻藏参赞陆兴祺“迭电中央及滇、川求救,情词哀切不忍闻”,各方“均以大局未定,不能顾及”[61]。
后来西藏的反叛扩展到康区,由于赵尔丰被杀,边务废弛,镇守康区的军队因无处发饷互不相救,使大部分地区失守。四川和云南的军阀从保护势力范围的目的出发,终于出军。滇军从滇西北进藏,四川都督尹昌衡则亲自率军西征。两路皆战事顺利,连战连捷,康区不久解危。川、滇两省军阀随之产生控制西藏的野心,打起保卫主权、解救拉萨守军之名,向北京要饷,准备进军西藏。
在后人所编一本名为《民元藏事电稿》的集子中,共收民国元年 一九一二 四月到十二月中北京政府与地方之间有关西藏问题的来往电报二百三十九封,其中有六十五封是四川与云南争夺经营西藏之权利、以及北京政府进行调解的内容,占到四分之一以上[62]。从这个比例中,足以见出那些当事者把心思用在什么地方14。不过不管军阀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对中国来讲,由内地军阀控制西藏怎么也比让西藏自立有利于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当时的战况表明,即使国乱当头,但靠内地一省之兵,西藏也难以抵抗,并不需要中国以举国之力。然而当二十七岁的四川都督尹昌衡率军平定康区、解了昌都之围后,准备长驱直入进军拉萨时,却被袁世凯的北洋政府连续急电所阻止。
后人论定此举为袁世凯之卖国行为。当时民国新立,中国分裂为大小军阀的领地,中央政府在各方面都极为虚弱,甚至有名无实。为了获得号令地方的合法性,获得列强承认是当务之急。当时英国是西方领袖,世界最强国,而英国则以不承认袁世凯政府为威胁,不许中国进军西藏。这对袁政府的确是致命的威胁。政客在这种选择面前,谁会把日常挂在嘴上的“民族大义”真正作为出发点呢?
川、滇军阀之所以在进军西藏的问题上受北京制约,不能完全自行其是,一方面是因为需要名正言顺,更重要的是需要军饷。进军西藏花费巨大,地方财政难以负担,有北京的批准,就成了为国家办事,国家当然应该负担一切费用。拿国家的钱,扩大自己的军队,占领新的地盘,这对军阀是名利双收的交易。北京先是同意四川西征,随后又严檄禁止,这对已经动员起很大力量的四川无疑是个打击。不过在四川与北京的字面交涉中,是看不到名利而只有国家的。当时的四川护都胡景伊给袁世凯的电报这样写:
.....川边既靖,锐胜之师,不克占领要隘,扬威徼外,中道屯阻,战士谘嗟,远域早寒,凌霜沾雪,不令作战,尤足摧伤士气。尹都督捷音迭奏,破竹成功,不惟前敌健卒,勇气百倍,人人具撼山摇岳之概,内地将士,亦莫不奋兴鼓舞,秣马厉兵,请效后劲。景伊虽蹇劣,并拟躬率精锐,资其臂助,洗马拉萨之滨,勒铭雪岭以外,定使藩服如旧。金瓯不缺,藏人绥辑,五族一家,匪惟蜀疆之福,实民国之庆。徒以条约牵掣,易客为主......直足令贾生痛哭,韩子腐心。固知大总统垂顾边圉,必有深略远谋,但雌伏久甘,祸即未已,主权悉失,尤引为奇耻大辱......[63]
国务院的回电则重申禁止进藏:
......惟现在时局孔棘,财政困难,正如病夫,元气已伤,百孔千疮,尚须调摄,岂可竟忘远虑,轻启衅端。望遵迭次前电,勿得进入藏境,致滋渔利......[64]
困守拉萨的中国驻军终未盼到援军,弹尽粮绝,最后组织敢死队,以突袭方式擒获了达赖家眷为质,双方才在尼泊尔的调停下谈和。汉人交出一切武器弹药,被驱赶出藏,从印度取道回内地。收缴武器时,连身带小刀、牙签均被没收;出藏途中西藏当局传谕百姓不卖汉人食物;英国官员则率队押解出藏汉人,“居然似地主送客之意”[65]。回国后,统帅锺颖在北京被处死,内中情由复杂,这里不表。
十三世达赖喇嘛在历尽了多年挫折和绝望之后,终于实现了彻底摆脱中国人的目标。他明智地认识到,“西藏之所以得救,应当归功于中国革命的爆发,而不应当归于别的原因”[66]。然而多数藏人则把中国革命解释为报应──“中国军队侵占拉萨一年半以后,中国就爆发了革命,清朝皇帝就被推翻,为什么?因为它虐待宗教领袖达赖喇嘛”[67]。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又一次占领了拉萨乃至全西藏,并且以空前的程度虐待了达赖喇嘛及整个西藏民族,这次的报应却来得不像上次那样及时,至今还没有看到端倪。但是可以相信,盼望独立的西藏人正在昼思夜想地等待出现相同的报应──中国再一次发生分裂和动乱,那将是西藏再次实现独立的可能所在,而且几乎是唯一的可能。那种期待并非完全是幻想。
揭露真相,抨击恶警!
事实真相:
跟大家说真话!我的案件其实跟那条“狼牙山五壮士”的帖子根本毫无关系! 实际上是某单位挟私报复我。那条帖子发出前大约半个月,我发了几条帖子揭露他们毒打广州市白云区示威民众。然后他们到我家来要求我删帖子,遭到了我的拒 绝。因此他们悍然打击报复,拘留我七天泄愤!此信息出自我所属片区片警!
大批网站都登载了广州越秀区法院的通稿,内容是他们驳回了我(张广红)的诉讼请求。理由之一是越秀区公安局调查后确认我编造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谣 言”,越秀区法院予以采信。但是我上来搜了十分钟就找到了我转发的原帖并截图!为什么我十分钟就查到的事情两单位查了那么多天查不到?你们都是饭桶白痴?
如果说我对帖子比较熟悉所以容易查到的话,那么请问为什么广州越秀区公安分局和越秀区法院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个人问过我:你坚持帖子是纯转发的,那么你从哪里转来的?难道两单位实际上对帖子是否转发根本就没有兴趣查?难道只想找个理由入我于罪???
从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分局到广州市行政复议办公室,再到广州越秀区法院,没有任何一个人问过我一句:你说你的帖子是转的,那么转自何处?所以实际上一 个单位是为了打击报复,另两个单位是为了互相包庇!如果蒙冤的是一个普通民众,他就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现
事实真相:
跟大家说真话!我的案件其实跟那条“狼牙山五壮士”的帖子根本毫无关系! 实际上是某单位挟私报复我。那条帖子发出前大约半个月,我发了几条帖子揭露他们毒打广州市白云区示威民众。然后他们到我家来要求我删帖子,遭到了我的拒 绝。因此他们悍然打击报复,拘留我七天泄愤!此信息出自我所属片区片警!
大批网站都登载了广州越秀区法院的通稿,内容是他们驳回了我(张广红)的诉讼请求。理由之一是越秀区公安局调查后确认我编造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谣 言”,越秀区法院予以采信。但是我上来搜了十分钟就找到了我转发的原帖并截图!为什么我十分钟就查到的事情两单位查了那么多天查不到?你们都是饭桶白痴?
如果说我对帖子比较熟悉所以容易查到的话,那么请问为什么广州越秀区公安分局和越秀区法院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个人问过我:你坚持帖子是纯转发的,那么你从哪里转来的?难道两单位实际上对帖子是否转发根本就没有兴趣查?难道只想找个理由入我于罪???
从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分局到广州市行政复议办公室,再到广州越秀区法院,没有任何一个人问过我一句:你说你的帖子是转的,那么转自何处?所以实际上一 个单位是为了打击报复,另两个单位是为了互相包庇!如果蒙冤的是一个普通民众,他就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现
实。可惜拈花时评(张广红)并不是完全没有话语权
的普通民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