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星期二

灵山-高行健(16)2012-11-23 03:58:49

第十一部分:45.她把我领到文化馆楼上,打开楼梯边上…..
  “你要走了?”她问。 “不是早晨七点的车?”我反问她。 “是的,还有一会,”她又像自言自语。 我在收拾背包,把没洗的脏衣服全扎在一起,塞了进去。我本打算在这县城里多歇上两天,把衣服全洗了,也恢复一下疲劳。我知道她就站在我背后,正望着我,我 没有抬头,怕受不了她的目光,我可能就走不了,还会有更多的自责。
  这小客房里,空空的,只有一张单人木床和靠窗口放着的一张小桌子,我的东西全摊在床上。我刚同她从她房里过来,昨夜就在她房里过的,躺在她床上,一起看着窗户泛白。
  我是前一天从山区乘汽车出来,傍晚才到这小县城,在窗外这城里唯一的长街上碰上的她。店铺都上了门面,街上行人不多。她在我前面走着,我赶上了 她,问文化馆在哪里?我是随便问问,想找个地方住下。她扭过头来,算不得漂亮,却有一张讨人喜欢的白净的脸盘,艳红而厚实的嘴唇棱角分明。
  她说跟她走就行,又问我去文化馆找谁?我说找谁都行,能找到馆长当然更好。她问我找馆长做什么?我说我收集材料。收集什么材料?又问我干什么的?还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我有证件,可以证明我的身分。
  “能看看你的证件吗?”她挑起眉头,看来要过问到底。
  我从衬衫口袋里掏出那个蓝塑胶皮面的作家协会会员证,向她出示。我知道我的名字早已上了内部文件,从中央机关发到省市地县各级,党政和文化部门 的主管都可以看到。我也知道各地都有那么一种好打报告的,可以将我的言行根据文件所定的调子,写成材料上报。我的一些有过这类经验的朋友告诫我,外出得绕 开他们,少惹麻烦。可我进苗寨的经验表明,有时出示一下这证件,倒还有些方便。特别对方是这么个年轻姑娘,没准还能得到关照。
  她果真盯住我,看我和证件上的照片是否相符。
  “你是作家?”她问,眉头松开了。 “更像找野人的,”我想同她开开玩笑。 “我就是文化馆的,”她解释说。 这就更巧了。我问她: “请问你贵姓?”她说她的姓名不重要,还说她读过我的作品,还非常喜欢。她们文化馆里就有间客房,专供乡镇上的文化馆干部进城时住宿,比上旅馆省钱,也还 干净。这时候人都下班了,她可以领我直接到馆长家去。
  “馆长没有文化,”她开始关照我了,“可人还满好,”她又补充道。这位上了年纪矮胖的馆长先要过我的证件,看得非常仔细,照片上盖的钢印自然不会有假,随后慢吞吞考虑了一番,满脸这才堆起笑容,把证件还给我说:
  “上面下来的作家和记者,通常都由县委办公室和县委宣传部接待,再不,就县文化局长出面。 我当然知道这县文化馆长是个清水闲差,安排到这职位上的干部就像人老了无人关照被送到养老院一样。他即使看过那一类文件,未必有那么好的记性。碰到这么个 没文化的老好人算我运气,我便连忙说: “我是个小作家,不必惊动这许多人。
  他又解释道:
  “我们这文化馆只开展些当地业余的群众性文化普及活动,比如说,到乡里去收集民歌呀……”
  我打断他说:
  “我对民歌最有兴趣,正想收集些这方面的材料。
  “馆里楼上那间客房不是正空着吗?”她于是提醒他,恰到好处,眼光向我闪烁了一下她那份机灵。
  “我们这里条件差,也没有食堂,吃饭你还得自己上街。”馆长说。
  “这对我其实更方便,我还想到四周乡里去走走,”我接过便说。
  “那你就只好将就些了,”他倒很客气。
  我就这样住下来了。她把我领到文化馆楼上,打开楼梯边上客房的门,等我把包放下,又说她的房间就在走道尽头,请我到她房里去坐坐。
  那是一间充满粉脂香味的小屋,靠墙的小书架上放的一面圆镜子和好些小瓶小罐,如今连县城的姑娘也免不了这类梳妆用品。墙壁上贴满了电影招贴画, 想必都是她崇拜的明星。还有一张从画报上剪下来的披透明轻纱赤脚跳着印度舞的女演员的剧照。蚊帐里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上坐着个黑白丝绒的小熊猫,这也是如 今的一种时髦。唯有屋角里一个用本漆漆得朱红光亮精巧的小水桶还显示出这小城特有的气息。我在大山里转了几个月,同村干部和农民在一起,睡的草席子,说的 粗话,喝的呛嗓子的烧酒,进到这么个充满粉脂香味明亮的小屋里,立刻有点迷醉。
  “我身上也许都长蚤子了,”我有些抱歉。
  她不以为然笑了笑,说:“你先洗个澡,水瓶里还有我中午打的热水,满满的两瓶,就在这屋里,什么都有。”
  “真不好意思,”我说,“我还是到我房里,可不可以借用一下澡盆?”
  “这有什么关系?桶里就有清水。”说着,她从床底下把一个朱红的漆过的水澡盆拖了出来,就手把香皂和毛巾都准备好了。“不要紧的,我到办公室里去看一看书,隔壁是文物保管室,再过去是办公室,最那头就是你那房间。”
  “这里有什么文物?”我得找点话说。
  “我也不清楚。你想看吗?我这里有钥匙。”
  “当然,妙极了!’
  她说楼底下是图书报刊阅览室,还有一个文娱活动室,排些小节目,她一会儿都可以领我去看一看。
  我洗完澡,身上散发着同她一样的香味。她来又给我泡上一杯清茶。我在她小屋里坐着,不想再去看什么文物。
  我问她在这里做什么工作。她说她是本地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学的是音乐和舞蹈。可这里管图书的老太太病了,她得替她看阅览室,管理图书借阅。啊,她来这里工作快一年了,还说她都快二十一岁了。
  “你能唱这里的民歌吗?”我问。
  “不好意思,”她说。
  “这里有老的民歌手吗?”我转而问。
  “怎么没有?离这里四十里的一个小镇上就有一个老头,能唱许多。”
  “找得到他吗?”
  “你乘早班车去,当天可以回来,他就住在六铺,这镇子是我们县里一个歌乡。”
  可她说她可惜不能陪我去,怕馆长不答应,找不到人替她值班,要是星期天就好了。不过,她可以打个电话到乡政府,都是熟人,叫他们关照那歌手在家等我。回来的班车是下午四点。要我回来在她那里吃晚饭。她说她横竖一个人自己也要做饭的。
  她后来又讲到这镇上有个裁缝,是她小学一位女同学的姐姐,人长得特别漂亮,真是少有的美人,皮肤那么白净,像个玉雕的人儿,你要看见,准保—
  “准保?”
  她说她瞎说的玩的,她是说那姑娘就在六铺镇小街上自家开的裁缝铺里做活,从街上过准能看见。可人都说她得了麻疯病。
  “真惨,弄得没有人敢娶她,”她说。
  “真有麻疯病得隔离起来。”我说。
  “都是有人故意糟蹋她,”她说,“总归我不信。”
  “她自己完全可以去医院检查,取得医生的证明,”我建议道。
  “打她的鬼主意不成,人就要造她的谣,人心坏呗。证明又有什么用?”
  她还说她有个很要好的小姐妹,嫁给了一个税务所的,身上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
  “为什么?”我问。
  “就因为新婚的夜里她丈夫发现她不是处女!这里的人很粗野,心都狠,不像你们大城市里的人。”
  “你爱过谁吗?”我问得冒昧。
  “有一个师专的男同学,在学校的时候我们满好,毕业后还一直通信。可他最近突然结婚了,我没有料到。当然,我同他也没有确定关系,只是一种好感,还没谈到这上来过。可我收到他来信说他结婚了,我哭了一场。你不喜欢听?”
  “啊不,”我说,“这不好写到小说里去。”
  “我也没让你写。不过,你们写小说的,什么编不出来呀?”
  “如果想编的话。
  “她真可怜,”她叹了口气,不知感叹的是镇上的那位女裁缝还是她那位小姐妹。
  “也是,”我不能不表示同情。
  “你来打算住几天?”她问。
  “待个两天吧,休息一下再走。
  “你还要去很多地方?”
  “还有许多地方没去。
  “你去过的这些地方我一辈子都不可能去。”
  “你没机会出差?你也可以请个假,自己去旅行。”
  “我也想将来能到上海北京看看,我要找你去,你还会认识我?
  “为什么不?
  “那时候你早就把我忘了。”
  “看你说的,你也太贬低我了。”
  “我是说真的,认识你的人一定很多吧?”
  “我这个职业,接触的人倒是很多,可爱的人并不多。”
  “你们作家都会说话。你在这里不能多待几天?我们这里唱民歌的不只六铺才有。 “当然可以,”我说。
  我被包围在她那种女孩儿的温情里,她在向我撒开一张网,我这样估猜她立刻又觉得不很善良。
  “你累了吧?
  “有一点。”我想应该从她房里告辞,问清了明天早起去六铺班车的时间。
  我没有想到就这样顺从了她的安排,也没睡个懒觉,脏衣服也没洗,早起真去六铺跑了一天,而且一心等着回来同她见面。
  我傍晚回来的时候,她菜饭都在桌上摆好了。煤油炉子点着,还炖了一小锅汤。见她做了这许多菜,我说我买酒去。
  “我这里有酒,”她说。
  “你也喝酒?”我问。
  “只能喝一点点。”
  我把从汽车站对面的小饭铺里买来的荷叶包的卤肉和烧鹅打开,这县城里还保留用荷叶包卤菜的习惯。记得我小时候,饭店里总用荷叶包肉食,有一股特 殊的清香。还有走动时格支作响的那楼板,她房里挂的蚊帐造成的这种幽室的气氛,以及角落里那个用本漆漆得朱红发亮小巧的水水桶,都令我觉得回到了童年。
  “你见到那个老头了吗?”她问,一面斟酒,居然是醇香的头曲。
  “见到了。”
  “他唱了吗?”
  “唱了。”
  “他还唱了那种歌?”
  “什么歌?”
  “他没给你听?懊,当生人面他不肯唱的。”
  “你是说那种赤裸裸性爱的情歌?”
  她不好意思笑了。
  “有女的在场,他也不唱。”她解释道。
  “这得看人,要他们熟人之间,有女人在还唱得越欢,只是不让小姑娘在场,这我知道,”我说。
  “你得到些有用的素材不?”她转话题了。“你走后,我一上班就给镇上挂了电话,请乡政府的人通知他,说有个北京来的作家专门去采访他。怎么?没通知到?”
  “他跑买卖去了,我见到了他老太婆。”
  “那你白跑了一趟!”她叫起来。
  “不能算白跑,我坐了半天的茶楼,还是挺有收获。想不到这乡里还有这种茶楼,楼上楼下全坐满了,都是四乡来赶集的农民。”
  “那地方我很少去。”
  “真有意思,谈生意,聊天的,热闹着呢,我同他们什么都聊,这也是生活。”
  “作家都是怪人。”
  “我什么人都接触,三教九流,有个人还问我能买到汽车吗?我说,你要什么样的车?是解放?还是两吨半的小卡车?”
  她跟着大笑。
  “真有发财了的,一个农民开口就上万的买卖。我还见到个养虫子的,他养了几十缸虫子,一条蜈蚣的收购价少说五分钱,他要卖上一万条蜈蚣
第十一部分:46.你说你不能屈从于女人的任性、无法生活在…
  她说她憎恶你!为什么?你盯住她手上玩着的刀子。 她说你葬送了她这一生。你说她年纪还不算大。可你把她最美好的年华都败坏了,她说你,是你!你说还可以重新开始生活。你可以,她说她已经晚了。 你不明白为什么就晚了?因为是女人。女人和男人都一样。 你说得真好听,她冷笑。你看见她把刀子竖起来,你便也坐起来。她不能这样便宜了你,她说她要杀死你!杀人要偿命的,你说,挪开身子,提心吊胆望着她。这条 命已经不值得活了,她说。
  你问她原来是为你活着?你想缓和一下气氛。
  为谁活也不值!她把刀尖冲着你。
  把刀子放下!你提防她。
  你害怕死?她又冷笑了。
  谁都怕死,你愿意承认你怕死,让她好放下刀子。
  她就不怕,她说到了这份上,什么都不怕!
  你不敢激怒她,可你必须保持你语言的锋芒,不让她看出你真的害怕。 犯不着这样死,你说有更好的死法,寿终正寝。 你活不到那么久了。她说,手上的刀光闪烁。 你挪开了一点,侧身望着她。
  她突然哈哈大笑。
  你问她是不是疯了?
  疯也是你逼的,她说。
  逼你什么了?你说再也无法同她生活在一起,只好分手。在一起是双方自愿,分开也是自愿的。你尽量说得平静。
  没那么容易。
  那就到法院里去。
  不去。
  那就双方分开。
  她说不能这样便宜了你,举起刀子,逼近你。
  你站了起来,坐到她对面。
  她也站了起来,裸露着上身、乳房垂挂,目光睁亮,高度兴奋。
  你忍受不了她这种歇斯底里,忍受不了她这样任性发作。你下决心必须离开,避免再刺激她,只好转而说还是谈点别的吧。
  你想躲?
  躲什么?
  躲避死呀,她嘲笑你,转动刀子,身体摇晃,像个屠妇,又不很熟练,只乳头颤抖。
  你说你厌恶她!终放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
  你早就厌恶了,可你为什么不早说?她叫了起来,被击中了,不光乳头,全身都颤抖。
  那时候还没到这程度,你说没想到她变得这样令你恶心,说你打心底憎恨她,把最恶毒的话掷向她。
  你早说就好了,早说就好了,她哭着垂下了刀尖。
  你说她这一切举止都叫你止不住噙心!你决心刺伤她到底。
  她扔下刀子叫喊,你只说这句话就好了,一切都晚了,都晚了,你为什么不早说呀?你为什么不早说?她歇斯底里嚎叫,用拳头捶地。
  你想安慰她一下,但你这番努力和终放下定的决心将归故徒劳,一切又将重新开始,你将更难以摆脱。
  她大哭大闹,赤裸的身体在地上打滚,也不顾刀子就在身边。
  你弯腰伸手想把刀子拿开,她却一把抓住刀刃。你掰开她的手,她握得倒更紧。
  会割破手的!你朝她大叫,拧她胳膊,直到她撒手。血殷红的从她掌心流了出来。你掐她手腕,努力捏住她的动脉,她另一只手又抓起刀子。你劈手给了她一巴掌,她愣住了,刀子从她手上掉了下来。
  她傻望着你,突然像一个孩子,眼里透着绝望,泣不成声。
  你止不住有些怜悯,抓起她受伤的手,用嘴给她吸血。
  她放是搂紧你哭,你想要挣扎,她双臂却越箍越紧,硬把你拉向她怀里。
  这干什么?你十分愤怒。
  她要你同她作爱,就要!她说她就要同你做爱!
  你好不容易挣脱,气喘吁吁,你说,你不是牲口!
  你就是!你就是畜牲!她狂叫,瞳仁里闪出异样的光。
  你只好一边安慰她,一边哀求她不要这样,求她平静下来。
  她喃喃呐呐,又啜泣着说她爱你,她这样任性发作也出于爱,她害怕你离开。
  你说你不能屈从于女人的任性、无法生活在这种阴影里,她令人窒息,你不能成为任何人的奴才,不屈从任何权势的压力,哪怕动用任何手段,你也不屈从任何女人,做一个女人的奴隶。
  她说她给你自由,只要你还爱她,只要你不离开,只要你还留在她身边,只要你还给她满足,只要你还要她,她绞曲在你身上,疯狂吻你,在你脸上身上喷吐唾液,同你滚成一团,她胜利了,你抗拒不了,又陷入肉欲里,不能自拔。
第十一部分:47.他说他早年十六岁还在读中学的时候,便离家….
  我走在山阴道上,前后无人,赶上途中下雨。先是小雨,由它落到脸上,倒也舒服。继而越下越大,我只好一路小跑,头发衣服都淋湿了,见路边上方有 个岩穴,赶紧爬了上去,里面竟堆了许多劈好的木柴。这洞顶颇高,一角斜伸过去,里面透出一道光线。从粗粗凿成的石级上去,有一个石头砌的灶台,上面搁一口 铁锅,那光线是从灶台斜上方的一条岩缝中射进来的。
  我转身,后面有用木头草草钉就的一张床,铺盖卷起,坐着个道士,正在看书。我不免诧异,也没敢打扰他,只是望着岩缝间不停抖动的灰白的雨线。雨下得肯定很大,我一时走不了。
  “不要紧的,这里歇着好了,”倒是他先说话,放下了手中的书卷。
  他蓄着垂到肩头的长发,穿一身宽大的灰衣灰裤,年纪看来大约三十岁上下。
  “你是这山里的道土?”我问。
  “还不是。我替道观打柴,”他回答道。
  他铺上封面展开的是本《小说月刊》。
  “你对这也感兴趣?”我问。
  “看着混时光,”他不经意说,“你身上都湿了,先擦一擦。”说着,从灶锅里打了一盆热水,递给我一块毛巾。
  我谢了他,干脆脱光膀子,擦洗了一遍,舒服多了。
  “这真是个好去处!”我说着在他对面的一段木头上坐下。“你住在这洞里?”
  他说他就是这山底下村子里的人,但他厌恶他们,他兄嫂、乡邻和乡里的干部。
  “人人都看重钱,人与人之间都只讲利害,”他说,“我同他们已经没关系了。”
  “那你就打柴为生?”
  “我出家快一年了,只是他们还没有正式收留我。”
  “为什么?”
  “老道长要看我是不是心诚,有没有恒心。”
  “那他会收下你吗?”
  “会的。”
  这就是说他坚信他自己心诚。
  “你一个人长年这样在山洞里住着不苦闷吗?”
  我望了望那本文学刊物,又问。
  “比我在村里要清静自在得多,”他平心静气回答我,并不觉得我有意搅扰他。“我每天还做功课,”他补充道。
  “请问,都做些什么功课?”
  他从被子底下摸出一本石印的《玄门日课》。
  “这雨天做不了事,才看看小说,”他看见我总注视他搁在铺上的那本期刊,又解释道。
  “这些小说对你做的功课有没有妨碍?”我还是有些好奇,想知道个究竟。
  “咳,这讲的都是世俗男女的事,”他一笑了之。他说他上过高中,也学了点文学,闲来无事,看点书,“其实,人生都是那么回事。”
  我不便再问他是否娶过妻,不好打听出家人的隐私。雨声沙沙,单调却又令人适意。
  我不宜再打扰他,同他都静坐着,有很长一段光景,坐忘在雨声中。
  我不清楚雨声什么时候停歇的。等我发现雨停了,起身道谢告别时,他说:
  “不用谢了,都是一种机缘。”
  这在青城山。
  我后来在团江的江心洲上的一座石塔前,还见到了一位僧人,光着头颅,穿的一件朱红的袈裟,在佛塔前先合掌,然后跪下叩头,游人都围住观看。他不 慌不忙,礼拜完毕,脱下法衣,装进个黑色人造革的提包里,提把手柄弯曲可以当拐杖用的雨伞,转身就走。我尾随他,走了段路,离开了刚才围观他礼拜的游人, 上前问道:
  “这位师父,我能请你喝杯茶吗?我想向你请教些佛法。”
  他沉吟了一下,便答应了。
  他面目清瘦,人很精神,看上去也只有五十多岁,扎着裤腿,脚步轻捷,我快步跟上他,问:
  “师父看样子要出门远行?”
  “先去江西访几位老僧,然后还要去好些地方。”
  “我也是个游离的人,不过不像师父这样坚诚,心中有神圣的目的,”我需要找话同他说。
  “真正的行者本无目的可言,没有目的才是无上的行者。”
  “师父是此地人?此行是告别故乡,不打算再回来了?”我又问。
  “出家人四海为家,本无所谓故乡。”
  说得我一时无话。我请他进了园林里一间茶座,拣了一角稍许安静处坐下。我请教了他的法号,交换了自己的姓名,然后有些犹疑。
  “你想知道什么尽管问好了,出家人无不可对人言,”倒是他先说了。
  我便单刀直入:“我想问问师父为什么出家?如果没妨碍的话。”
  他微微一笑,吹了吹浮在面上的茶叶,呷了一口。望着我说:
  “你怕也非同一般旅游,有点什么任务在身?”
  “当然不是要做什么调查,只是见你这位师父一身轻快,有些羡慕。我虽然没有什么固定的目的,却总也放木下。”
  “放不下什么?”他依然面带微笑。
  “放不下这人世间。”说完,两人便都哈哈笑了起来。
  “这人世说放下,也就放下了。”他来得爽快。
  “其实也是,”我点点头,“不过我想知道师父是怎么放下的?”
  他便毫不闪烁,果然说出了他一番经历。
  他说他早年十六岁还在读中学的时候,便离家出走,参加了革命,上山打了一年的游击。十七岁随大军进入城市,接管了一家银行,本来满可以当个领 导,他却一个劲要求上医学院读书。毕业后分配到市卫生局当干部,他还坚持要做医生。之后,他顶撞了他医院的党支部书记,被开除党籍,打成右派分子,下放到 农村种田。乡里成立公社医院的时候他才弄去当了几年医生。其间,同个农村姑娘结了婚,一连生了三个孩子。那知道他竟然又想信奉天主,听说有位梵蒂冈的红衣 主教到了广州,他于是专程去广州想找他请教天主教的真谛。结果不仅没有见到这位主教,反而背上个里通外国的嫌疑,这嫌疑也就成了他的罪名,又从公社医院里 除了名,只好自学中医,混同于江湖郎中,谋口饭吃。一日,他幡然醒悟,天主远在西方不可求,不如皈依佛祖,干脆家也不要了,从此出家当了和尚。说完便哈哈 一笑。
  “你还怀念你的家人吗?”我问。
  “他们都能自食其力。”
  “你对他们就没有一点挂牵?”
  “佛门中人没有挂牵,也没有怨恨。”
  “那么他们恨你吗?”
  他说他也不愿过问,只是他进寺庙已经好多年了,他大儿子来看过他一次,告诉他右派分子和里通外国的案子都已平反,他现在回去可以享受老干部和老 革命的待遇,会重新安排他的工作,还要补发他一大笔多年来未发给他的工资。他说他分文不要,他们尽可以拿去分了,算是他修行的因果,他们也不枉做他妻儿一 场,之后则再也不要来了。此后,他们也就无从知道他的行踪。
  “你现在沿途靠化缘维生?”
  他说人心已经变坏了,化缘还不如讨饭,化缘是什么也化不到。他主要靠行医,行医时都穿上便服,他不愿损害佛门的形象。
  “佛门中允许这种变通?”我问。
  “佛在你心中。”
  我相信他已经从内心种种烦恼中得以解脱,面色一片和平。他行将远去,甚至为此欢欣。
  我问他沿途怎么投宿?他说是凡有寺庙的地方,只要示出度牒,这佛门中人的通行证,都可以接待。但如今各地的条件都差,僧人不多,自己劳动养活自 己,一般不容挂单长住,因为没有人供养,大的寺庙才得一点政府的接济,也微乎其微。他自然也不愿意加重别人的负担。他说他是个行者,已经去过许多名山,自 觉身体尚好,还可以徒步作万里行。
  “可以看一看这度牒吗?”我想这比我的证件似乎还更管用。
  “这不是什么秘密,佛门并不神秘,向每一个人随时敞开。”
  他从怀里掏出一大张折叠起来的棉纸,首端油墨印的盘坐在莲花宝座上的如来,盖着个偌大的朱红方印,写上他剃度受戒的师父的法名,以及他在佛门中的学业和品位,他已经到了主法,可以讲经和主持佛事。
  “没准有一天我也追随你去,”我说不清是不是在开玩笑。
  “那就有缘了,”他倒挺认真,说着便起身,合掌同我告别了。
  他行走很快,我尾随了他一阵,转眼他竞飘然消失在往来的游人之中,我明白我自己凡根尚未断。
  之后,我在天台山下的国清寺前,那座隋代的舍利塔前,研读上面的碑文的时候,还无意中听到这一场谈话。
  “还是跟我回去吧,”从砖墙的另一面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
  “不,你走吧。”也是一个男人的声音,不过听来比较明亮。
  “不看在我面上,也想想你妈。”
  “你就对她说,我过得满好。”
  “是你妈要我来的,她病了。”
  “什么病?”
  “她总叫胸口疼。”
  做儿子的不出声了。
  “你妈叫我给你带了双鞋。”
  “我有鞋穿。
  “是你一直想买的那种运动鞋,打篮球穿的。”
  “这好贵呀,买这鞋做什么?”
  “你穿上试试看。”
  “我不打篮球了,这里穿不上。你还是带回去吧,这里没人穿这鞋。”
  早晨,林子里鸟叫得挺欢。一片麻雀的卿卿喳喳声中,单有一只画眉唱得非常婉转,可是被近处的白果树的浓密的叶子挡住,看不见在哪个枝头。又有几 只喜鹊飞来了,不停蛞噪,砖塔那边长时间沉默。我以为他们走了,转了过去,见这后生正仰着头,在望鸟叫,剃得发育的头皮上还没有香眼,他穿的一身僧人的短 打衣衫,眉目清秀,面色红润,不像长期斋戒的和尚那种焦黄的脸色。他父亲也还年壮,显然是个农民,手里拎着那双刚从鞋盒子里拿出来的白底红蓝线条的高帮子 的新球鞋,吭着个头,我估猜没准又是个强迫儿子成亲的老子。这小伙子会不会受戒?

没有评论: